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莲说》中考题(附答案)

《爱莲说》中考题(附答案)

《爱莲说》中考题(附答案)
《爱莲说》中考题(附答案)

《爱莲说》中考题(2013-2016)

一、2013重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二、【2013年·湖北省荆门市】水陆草木之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乎众矣。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涟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1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13.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

三.【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二)爱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②陶后鲜.有闻 (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3分)

四、2014枣庄市二、阅读(共50分)(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8——13题。(18分)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李渔《芙蕖》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侵晓

..窥檐语⑵可爱者甚蕃.⑶芙蕖则不然.⑷自夏徂.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0.(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⑵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12.(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的情感。(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

阐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丙)段按照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4分)

13.(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

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3分)

五、2014年安徽省【三】(15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宜乎众矣!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

(4)亭亭净植植:(5)宜乎众矣宜: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六、【2015·山东省菏泽卷】(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10.《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 。(2分)

七、【2015·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卷】文言文阅读(13--15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16--19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16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宜乎众矣!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益清自己以为大有所益

C.隋后鲜有闻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宋何罪之有 B.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

C.濯清涟而不妖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15.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文:(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二)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注释:】①牖(yò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施尾于堂于:(2)弃而还走走: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译文:

19.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2分)

答:

八、【2016·山东省济南卷】(一)课内文言文阅读。爱莲说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可爱者甚蕃.蕃:繁多 B. 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植:种植 D. 陶后鲜.有闻鲜:少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 B.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D.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日:“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善!”乃弗逐。(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áo)

鎒(nòu):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 分)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译文:

11.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2 分)

《爱莲说》中考题(2013-2016)

一、2013重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答案】(二)(15分)

9.(4分)(1)沾染(污秽)(2)美丽而不端庄(3)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4)认为(每小题1分)

10.(4分)(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每小题2分)

11.(3分)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12.(4分)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2分)

二、【2013年·湖北省荆门市】水陆草木之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乎众矣。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涟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1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13.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

【答案】10.D 11.C 12.D

13.(1)(2分)只能站在远处欣赏,不能以轻浮的态度走近去抚摸。

(2)(2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三.【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二)爱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②陶后鲜.有闻 (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3分)

【答案】 13.答案示例:①却②少每空1分,共2分。

14.答案示例:(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意思对即可,共3分。

15.答案示例: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共3分。

四、2014枣庄市二、阅读(共50分)(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8——13题。(18分)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李渔《芙蕖》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侵晓

..窥檐语⑵可爱者甚蕃.⑶芙蕖则不然.⑷自夏徂.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0.(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12.(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的情感。(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丙)段按照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分)

13.(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3分)

8.⑴临近拂晓⑵多⑶这样⑷往,到 9.D 10.B

11.⑴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⑵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12.思念故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时间喜爱、赞美

13.用具体的词,更为直观可感;写景叙事化,更富动感,更像电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莲荷一片临风而举的最基本特征;字字用得妙,尤其是“一一”二字;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五、2014年安徽省【三】(15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宜乎众矣!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

(4)亭亭净植植:(5)宜乎众矣宜: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三】(15分)14.(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当然(5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16、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2分)

17.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4分)

六、【2015·山东省菏泽卷】(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译文:

9.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

10.《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2分)

6.A

7.A

8.①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9.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10.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二空: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七、【2015·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卷】文言文阅读(13--15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16--19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16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宜乎众矣!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益清自己以为大有所益C.隋后鲜有闻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宋何罪之有 B.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

C.濯清涟而不妖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15.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文:。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

(二)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注释:】①牖(yò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施尾于堂于:(2)弃而还走走: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19.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2分)

答:

13.D【解析】均为“我”。A.唯独,只/老而无子的人;B.更加/好处;C.少/娇艳,鲜艳。14.B 【解析】均为介词,从。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C.表转折/表修饰;D.助词/疑问

代词,哪里。15.A【解析】“借景抒情”应为“托物言志”。16.(1)(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或:(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藤蔓,也没有旁逸的枝干]。(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17.(1)在,到(1分)(2)跑(1分)18.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19.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他只是表面喜欢龙,而并非真正喜欢龙。(1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热衷于幻想而并非脚踏实地(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1分)

【文言文译文】

爱莲说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树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池塘里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

在(池塘的)清水里洗涤迂,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轻慢地)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叶公好龙

叶公(沈子高)喜欢龙,钩刀上雕刻着龙,凿子上雕刻着龙,凡是屋室刻花的地方都雕上了龙。这时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样喜欢它,就降到叶公家,把头伸进窗户来探看,尾巴

延伸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转身丢下它就跑,丧魂失魄,脸色都变了。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

八、【2016·山东省济南卷】(一)课内文言文阅读。爱莲说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可爱者甚蕃.蕃:繁多 B. 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植:种植 D. 陶后鲜.有闻鲜:少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 B.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D.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日:“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善!”乃弗逐。(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áo)

鎒(nòu):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 分)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译文:

11.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2 分)

6、C

7、B

8、D

9.拙则罢之/不肖则弃置之10.曹操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1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爱莲说》中考题(2013-2016)

一、【答案】(二)(15分)

9.(4分)(1)沾染(污秽)(2)美丽而不端庄(3)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4)认为(每小题1分)

10.(4分)(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每小题2分)

11.(3分)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12.(4分)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2分)

二、【答案】10.D 11.C 12.D 13.(1)(2分)只能站在远处欣赏,不能以轻浮的态度走近去抚摸。

(2)(2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三.【答案】 13.答案示例:①却②少每空1分,共2分。

14.答案示例:(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意思对即可,共3分。

15.答案示例: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共3分。

四、8.⑴临近拂晓⑵多⑶这样⑷往,到 9.D 10.B

11.⑴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⑵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12.思念故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时间喜爱、赞美

13.用具体的词,更为直观可感;写景叙事化,更富动感,更像电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莲荷一片临风而举的最基本特征;字字用得妙,尤其是“一一”二字;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

五、【三】(15分)14.(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当然(5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16、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2分)

17.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4分)

六6.A 7.A

8.①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9.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10.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二空: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

(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

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

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

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七、13.D【解析】均为“我”。A.唯独,只/老而无子的人;B.更加/好处;C.少/娇艳,鲜艳。

14.B【解析】均为介词,从。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C.表转折/表修饰;D.助词/

疑问代词,哪里。15.A【解析】“借景抒情”应为“托物言志”。16.(1)(它的茎)内空外直,不

生枝蔓,不长枝节[或:(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藤蔓,也没有旁逸的枝干]。(每句1分,意

思对即可) (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17.(1)在,到(1分)

(2)跑(1分)18.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每

句1分,意思对即可)19.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他只是表面喜欢龙,而并非真正喜欢龙。

(1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热衷于幻想而并非脚踏实地(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的人。(1分)

【文言文译文】爱莲说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树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非常

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池塘里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

在(池塘的)清水里洗涤迂,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

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轻慢地)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

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

很多了。

叶公好龙

叶公(沈子高)喜欢龙,钩刀上雕刻着龙,凿子上雕刻着龙,凡是屋室刻花的地方都雕上了龙。

这时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样喜欢它,就降到叶公家,把头伸进窗户来探看,尾巴

延伸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转身丢下它就跑,丧魂失魄,脸色都变了。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

(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

八、6、C 7、B 8、D

9.拙则罢之/不肖则弃置之10.曹操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1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