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92.73 KB
- 文档页数:1
泥鳅苗种人工繁育技术作者:李丽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6期目前,我国泥鳅养殖所需的苗种许多是人工捕捞的野生苗,由于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等污染,导致泥鳅野生资源锐减,野生苗种资源已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
2016年笔者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现将技术总结如下。
1 泥鳅人工繁殖1.1 亲鱼培育和挑选催产前30~40d,挑选3龄亲鱼,要求体质健壮,黏液较多,无外伤,无畸形,并将雌雄鱼分池强化培育,饲料为豆粕、动物内脏,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5%~8%。
成熟雄鱼要有明显的婚姻色,体色鲜艳,体重一般20g以上。
成熟雌鱼要腹部饱满、柔软,生殖孔乳突大而突出,孔圆呈现红晕,体重一般30g以上。
1.2 人工催产在水温2 5℃左右,从暂养池中挑选亲鱼(雌雄比例为1∶1.3~1.5)进行催产。
注射药物为宁波生物制药三厂生产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三者混合注射。
注射剂量为:LRH-A22~4μg/kg+DOM1~2mg/kg+HCG400~800IU/kg。
采用背部肌肉注射,雄鱼注射剂量减半,一次注射。
1.3 受精过程将打针后的亲鱼放入产卵网箱内暂养待产。
产卵箱使用100目筛绢布缝制而成,规格为长2.5m×宽1.0m×高1.0m。
产卵箱放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泥池为长5m×宽8m×深1.3m。
每网箱投放100组鱼,以水泵循环流水刺激亲鱼产卵和增氧。
利用暖气循环水调试水温为24~26℃。
药物效应时间10~14h,催产后18h,将亲鱼转移到暂养池,收集受精卵,放入孵化桶。
1.4 受精卵孵化过程受精卵经清水冲洗后,放入孵化桶,每桶放5万卵左右。
孵化桶直径15cm、高40cm,置于装满清水的平面孵化槽中(孵化槽为长方体,长2.5m×宽0.45m×高0.3m),使用过滤器反冲式微流水孵化。
泥鳅人工繁殖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8期胡子剑泥鳅人工繁殖包括以下程序:亲本的选育、亲本的催产、产卵受精、孵化。
1.亲本的选育1.1 亲鳅来源:亲鳅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选择,要求体质健壮、行动活泼,体表光滑圆润、无病无伤,年龄在2~3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
1.2 亲本雌雄鉴别:雌,胸鳍短圆,扇形;雄,胸鳍尖长,镰刀状。
1.3 优良亲本选择:水温达22℃左右时(18~30℃ ),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鳅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鳅用于催产。
雌性:腹部轮廓明显、薄而呈透明状,有柔软感;雄性:第二性征明显,健康活泼;性比:自然产卵受精,雌∶雄=1∶1.5;人工授精,雌∶雄=2~3∶1。
1.4 亲鳅培育:泥鳅亲本雌雄分池培育,放养前3~5天在池底铺10~20cm基肥,培肥水质,进排水口安好防逃网。
亲鳅放入池塘后,适时投喂饲料蛋白不低于35%的全价配合饲料,适量搭配动物碎肉,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
投饵量一般占鱼重量的5%~8%。
产前日投两次,每日上午7-8时和傍晚各一次,其中上午投30%,下午投70%。
产后每日傍晚投饵一次。
培育期间每7~10天注新水10cm,每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浆,每立方米水体为15~20g。
2.人工催产2.1 水温:水温稳定在16℃以上,开始人工催产。
2.2 催产药物种类及剂量:催产药物使用 HCG+LRHA2或DOM+ LRHA2 。
药物剂量:雌鳅2μg LRHA2+200IU HCG/尾,0.5~1.0mg DOM+2μg LRHA2/尾,雄鳅减半。
2.3 催产次数和时间:早期:4月底至5月底,泥鳅亲本成熟度较差、水温低,采用两次注射;盛期:6月初至8月底,泥鳅亲本成熟度好,水温高,采用一针注射。
注射时间,根据水温、效应时间来确定,自然产卵受精,要将产卵时间安排在清晨6点左右;人工产卵授精要将产卵时间安排在白天,便于操作。
泥鳅人工繁育孵化技术方法泥鳅以其独特的生态适应性和美味的食用价值,成为了人们广泛喜爱的淡水鱼类之一。
为了满足人们对泥鳅的需求,人工繁育孵化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泥鳅人工繁育孵化技术方法。
一、基础设施搭建:泥鳅的人工繁育需要准备好合适的场所和设施。
首先,需搭建水产养殖池,池子的大小和数量根据需求灵活确定。
其次,需要安装必要的水泵、过滤器和增氧设备,以保持水体的清洁和充氧度。
此外,还需配置合适的光照设备,以模拟日夜交替的自然环境。
二、泥鳅种苗选取:泥鳅的种苗选取对繁育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通常可从市场或养殖场购买已经成活且健康的泥鳅,作为种苗开始繁育。
种苗的选择应重点关注其外观、精神状态和生长情况。
三、泥鳅人工孵化方法:1. 温水孵化法:此方法适用于泥鳅初始阶段的孵化。
首先,将合适数量的孵化箱准备好,箱内填充适量的淡水和细石子。
然后,将已经授精的泥鳅鱼卵轻轻放入孵化箱中。
孵化箱内的温度需控制在25-28摄氏度之间。
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下,鱼卵会逐渐孵化成为孵化仔鱼。
2. 潜伏卵孵化法:此方法适用于泥鳅中期的孵化。
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泥鳅鱼卵放入清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泥鳅仔鱼会自行孵化出来。
然后,可以将孵化好的仔鱼转移到合适的养殖池中进行进一步培育和成长。
四、泥鳅人工育苗技术:1. 合理饲养管理:泥鳅孵化后需要合理的饲养管理,包括适宜的水温、饲料和养殖密度。
水温宜控制在20-25摄氏度,饲料应根据鱼体大小选择合适粒径的饲料,饲养密度要根据池子面积和水质情况,保证孵化鱼的生长和发育。
2. 疾病防治:在泥鳅人工繁殖过程中,应注意定期检查鱼苗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和治疗常见的疾病。
常见的泥鳅疾病包括寄生虫、细菌感染等,可采用合适的药物和消毒措施进行防治。
综上所述,泥鳅人工繁育孵化技术方法分为基础设施。
泥鳅的人工繁殖分半人工繁殖和完全人工繁殖两种方法。
分半人工繁殖和完全人工繁殖两种方法。
半人工繁殖:是采用人工催产自然繁殖泥鳅的方法。
选择成熟亲鳅,按雌、雄的比例1:1.2一1.5组成。
注射催产药物:鲤或鲫脑垂体(简称PG),每尾鳅用1一2个,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简称HCG)每尾注射800一1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简称LRH-A),每尾注射80一150微克。
另外,近几年有不少试验生产者通过实践证明,以上的催产药物在单独使用时没有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时效果好。
因此,试验出这样几种配合方法:种是用LRH-A8毫克/尾加上HCG500国际单位/尾,催产的效果好,催产率达85%以上;第二种是用LRH-A5毫克/尾加上地欧酮(简称DOM)3毫克/尾,催产的效果较好,催产率达80%以上;第三种是HCG300毫克/尾加上地欧酮3毫克/尾,催产的效果好,催产率达90%以上。
以上的药物无论用哪一种,均要溶解在生理盐水中。
雄鳅的剂量在雌鳅的基础上减半。
由于泥鳅的个体小,每尾泥鳅注射液的量应不超过0.5毫升,以0.2一0.3毫升为宜,以免发生身体肿胀或药液溢出。
注射用4号不锈钢针头,1毫升的玻璃注射器(用前煮沸消毒),为了有效地控制进针的深度,可把针头锉短到0.2一0.3厘米长,或在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使针头仅露出0.2一0.3厘米的针尖,防止进针过深。
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为好,其次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
泥鳅身体黏液多,很滑,为不损伤鳅体,要用湿纱布包住进行注射。
进针时注射器与鳅体呈30角为佳。
为了方便注射可用少量的麻醉剂,先对亲鳅进行麻醉。
麻醉后即注射催产针,然后放入产卵池中,很快即可苏醒。
麻醉药可用0.1克溶于50千克水中配制成麻醉液,催产的亲鳅在麻醉液仅需2一3分钟即被麻醉。
还可用普鲁卡因或是MS一222,按说明书的方法使用。
无论是用哪种催产药,在用之前都要先用少量的药物做1一2次试验,充分掌握好药量和时间后,再用于生产。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一、苗种繁育1.亲鱼选择。
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
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
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
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2.催产孵化。
繁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繁殖。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射激素催产。
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
雄鳅则减半。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或腹部中线,进针深度为1毫米。
若自然产卵繁殖,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2:1或3:1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
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
产卵后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
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地中自然孵化。
经过1~2天(水温24℃左右)即可出苗。
3.鳅苗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米2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
育苗池的面积不宜过大,以50~100米为好。
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
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清池,并施禽畜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
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地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效、五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性饵料,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
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
经育苗地喂养l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稻田或水箱中进行成鳅饲养。
泥鳅规模化养殖技术泥鳅在鱼类分类学上届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
世界上有泥鳅十多种,通常供养殖的主要是真泥鳅。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
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
但是由于捕捞过量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化,泥鳅资源遭到了破坏,自然产量大为减少。
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泥鳅的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作简单的介绍。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
最好是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
采集时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
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
雌雄鉴别是: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
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1)常用器具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
器具品种为直径6cm的研钵2只,供研脑垂体和精巢之用;容量为1一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或50ml吸管2支,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白色搪瓷碗数只。
(2)催产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要求水温稳定达到20℃以上。
催产药物一般常用的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5—10ug,雄鳅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一般采用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0.1ml,注射深度o.2cm。
实用技术·养殖技术·新农村2017.1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部分农民利用稻田人工繁殖饲养泥鳅,并通过饲养鸭子采食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鸭粪既可肥田,又可成泥鳅的营养饵料,一举多得。
同一块稻田,既栽了水稻,又养殖鸭子和泥鳅,效益比过去单栽水稻提高近3~4倍,还可使生产成本明显下降,产品品质明显提高。
1.种鳅选择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有机泥鳅更加味美营养丰富,倍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饲养有机泥鳅成为现实。
饲养有机泥鳅的关键在于繁殖。
有机泥鳅自然产卵期较长,通常为每年4—8月。
5月下旬至6月下旬,当水温达到20~25℃左右时为泥鳅产卵盛期。
用作繁殖的亲鳅要选择二龄以上、成熟度较好,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雌鳅最好选择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20克以上、腹部膨大和胸鳍宽而前端圆的个体;雄鳅选择体长和体重略小于雌鳅、胸鳍狭窄而前端较尖的个体。
2.人工繁殖有机泥鳅的繁殖,最好采用人工授精方式。
当雌泥鳅腹部明显鼓起,用手指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鳅腹部有精液流出时,即可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时,可将挤出的卵子和精液混合于搪瓷盆中,加水后再加两枚蛋液轻轻搅动1~2分钟,使其进入正常孵化阶段,一般2天左右即可孵出鳅苗。
鳅苗孵出后,蛋液即成鳅苗的食物,繁殖的鳅苗成活率极高。
3.生态养殖鳅苗孵出3天后,即可将鳅苗转入水池中饲养。
放养前先铺肥泥20~25厘米,并施足基肥,水面上养殖藻类、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或用树技、禾草等遮阳。
鳅苗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万~20万尾。
放养后即可开始投饵,初期最好投喂蛋黄、大豆粉、焙干的蚯蚓粉等营养丰富饲料,以后可逐渐投喂配合饲料。
饲料投喂量开始时可占种苗总体重的2%~5%,以后可逐渐增至8%~10%,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
体长达10厘米时,即可进入成鳅饲养阶段。
成鳅饲养阶段,可将达到规格、体质健壮的鳅苗放入水稻田养殖,放苗时间选在插秧后投放,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投放量约为20000尾。
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中国南方的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中广泛分布。
它们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且肉质鲜美,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养殖鱼类。
本文将介绍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泥鳅的天然繁殖量较小,为了提高产量,人工繁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泥鳅人工繁殖技术。
大型泥鳅种苗繁殖这种繁殖方式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
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大型的泥鳅种苗作为种源,一般选取体长在1015厘米左右、年龄在12年的泥鳅,确保其性成熟。
然后将这些泥鳅放入特定的繁殖池中,调节水质和水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接下来,进行人工授精和卵黄处理,将受精的卵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孵化期一般为3~5天。
待仔鱼孵化出来后,再放入养殖池中进行养殖。
小型泥鳅种苗繁殖这种繁殖方式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养殖场。
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小型的泥鳅种苗作为种源,一般选取体长在58厘米左右、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泥鳅,确保其体格健康。
然后将这些泥鳅放入特定的繁殖池中,调节水质和水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接下来,进行人工授精和卵黄处理,将受精的卵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孵化期一般为47天。
待仔鱼孵化出来后,再放入养殖池中进行养殖。
泥鳅的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池塘规模化养殖是泥鳅养殖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池塘或鱼塘中进行规模化养殖。
下面介绍一些适合泥鳅池塘规模化养殖的技术。
池塘选址池塘选址应当选择日照充足、通风良好、土壤肥沃、水质好的地方。
最好选取有山、有水、有林、有田的地段,水草丰富、水流平稳,适合泥鳅的生存和生长。
池塘建造建造泥鳅池塘时应有以下几个建议:1.选择深度适中的池塘,通常池塘深度为1.2~1.5米左右,水面积一定要大于0.1亩,以利于水的自然循环和泥鳅的生存。
2.确保池塘底部有适当的泥层,泥鳅在泥层中寻找食物和躲避天敌。
3.建造池塘时要做好防汛措施,防止雨水或水流冲垮池塘。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成为了泥鳅养殖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一、人工繁殖技术泥鳅的人工繁殖主要包括选种、人工授精和孵化三个环节。
1. 选种:选择优良的母鱼和公鱼是泥鳅人工繁殖的首要任务。
母鱼应具有体型健壮、体色鲜艳、腹部鼓起等特征,而公鱼则应具有活力强、精液质量好等特点。
2. 人工授精:在选好的母鱼和公鱼进行配对后,需要进行人工授精。
首先将公鱼放入媒体盆中,用手轻轻按压公鱼腹部,使其排出精液。
然后将母鱼放入媒体盆中,将公鱼的精液均匀地倒入母鱼的体腔中,用手轻轻按压母鱼腹部,使其受精。
3. 孵化:受精后的泥鳅卵需要放置在适宜的孵化箱中进行孵化。
孵化箱中的水温应保持在25-28摄氏度,水质清洁,通气良好。
一般情况下,泥鳅卵的孵化期为3-5天,当孵化时,可以看到卵壳被啃食,泥鳅苗逐渐钻出卵壳。
二、苗种培育技术泥鳅苗种培育主要包括孵化后的饲养和管理两个环节。
1. 孵化后的饲养:泥鳅苗出壳后,需要将其转移到适宜的水域中进行饲养。
水域应保持水质清洁,水温适宜,同时应适时添加合适的饲料。
泥鳅苗在饲养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光照和氧气供给,避免过度密度和过度投喂。
2. 管理:泥鳅苗在饲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
首先是适时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体污染。
其次是定期清理鱼缸或池塘,清除废料和杂草,保持水域的整洁。
另外,还应注意防治疫病,定期进行疫病的防治和预防接种,确保泥鳅苗的健康和生长。
总结: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是泥鳅养殖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种、人工授精和孵化技术,以及饲养和管理的科学方法,可以保证泥鳅的繁殖和生长,提高泥鳅的养殖效益。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使广大养殖户对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泥鳅养殖的发展做出贡献。
泥鳅人工授精的方法时间:2010-06-29 16:16:45 来源:新民养殖网作者:冬冬人工催产后的泥鳅,可以再网箱中让其自行产卵受精,也可进行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的优点:可获得更多的受精卵,提高亲鳅的利用率。
泥鳅人工授精的方法:一、适时人工授精。
认真观察网箱中亲鳅的动静,若发现雌、雄亲鳅追逐渐频,特别是雌鳅呼吸急促,则说明发情高潮来临了,这时候挤压雌鳅腹部会流出金黄色的卵子,卵子游离。
亲鳅的授精时间到了,应马上做好准备,进行授精。
二、制备精液。
剖腹取出贴在背椎两侧的泥鳅精巢。
解剖后将2条乳白色的精巢用镊子轻轻取出。
然后将其放入研钵中研磨,并以1尾雄鳅精液加入15毫升林格氏液的比例将林格氏液立即冲入即可。
三、人工授精。
制备好精液后,人工授精可立即进行。
将雌泥鳅的体表水用干净毛巾擦干,一人用毛巾将成熟的雌泥鳅裹住,露出肚皮,用手轻轻挤压雌鳅腹部,将成熟卵子挤入干燥的白搪瓷盆;另一人将规格为20毫升的注射器(不用针头)吸取配好精液浇在卵上;第三人一手托住白瓷盆轻轻摇晃,另一手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强精子的活力,使卵子与精子充分结合。
然后将完成授精操作的卵子漂洗几次,倾出血水,放入孵化设别中孵化。
泥鳅人工授精技术(图)来源:未知时间:2009-5-13 16:43:09 查看次数:1069次文章导读:人工授精,就是让人来给泥鳅注射催产激素,然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得到受精卵的过程。
如果让泥鳅自然产卵,每条雌鳅产卵的时间不同,有早有晚,有的从4月下旬就产卵了,而有的能拖到8、9月份才产卵,这样很不方便生产管理,费时费力费工。
人工繁殖可以使亲鳅集中产卵,使卵集中孵化,可以得到大量的、规格一致的鳅苗,有利于规模华生产。
所以,有技术、有经验的养殖户,最好实行泥鳅的人工繁殖。
1.准备人工催产工具进行泥鳅催产,应准备的常用工具有:小研钵2个,用来研磨脑垂体和精巢;1~2毫升注射器数个和4号注射针头数只,用来注射催产药物;剪子、手术刀、镊子各2把,用来摘取雄鳅精巢;家鹅的硬羽毛数支,用来搅拌精液和卵子;500毫升或1000毫升棕色玻璃瓶1个,用于存放格林氏液;10毫升或20毫升吸管2支,用于吸取格林式液;500毫升烧杯数只,用于存放卵和精液;数条毛巾,用于注射时包裹亲鳅;木桶或水盆数只,用于催产前存放亲鳅(图6)。
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
由于其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广泛、易于饲养等特点,成为了养殖业中的重要品种。
然而,由于泥鳅的繁殖方式比较特殊,繁殖难度较大,因此研究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对于推动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泥鳅的繁殖方式泥鳅是一种产卵性鱼类,雌性泥鳅在5月至9月之间产卵,每次产卵量在2000-3000粒之间。
泥鳅的繁殖主要依靠性腺的发育和激素调节。
雄性泥鳅在4月份左右发育出较大的发情器官,会主动寻找雌性配偶。
交配过程中,雌性泥鳅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将雄性追赶到巢穴附近。
雄性泥鳅将受精卵粘附在巢穴附近的物体上,之后雄性和雌性泥鳅会离开巢穴。
经过3-6天的孵化,泥鳅幼苗孵化出来。
由于泥鳅幼苗比较小,对环境和饲料的要求较高,对于养殖者而言,人工繁殖成为了首选。
二、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1.孵化箱的设计:泥鳅幼苗对饲料和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人工繁殖中孵化箱的设计至关重要。
孵化箱一般采用塑料箱或水泥池,必须具备良好的流通水源和饲料供给装置,以确保泥鳅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2.水质管理:水质是泥鳅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孵化箱中,水质要求稳定、清洁,pH值应在6.5-8.5之间,水温保持在18-30℃。
同时,要控制氨氮、硝酸盐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保持水质的稳定和透明度。
3.饲料管理:泥鳅幼苗的饲料要选择优质、易消化的饲料,如干燥的粉状鱼饵或鱼粉等。
刚孵化出来的幼苗可以使用初级饲料,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转为高级饲料。
在人工繁殖中,需要合理控制饲料的投放量和投放时间,以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
4.物理处理:为了提高泥鳅人工繁殖的成功率,可以采用物理处理的方法,如光照刺激、水温调控和饲料添加等。
适当的光照刺激可以促进泥鳅的性腺发育和发情,并增加繁殖成功率。
同时,对于一些粘附性的泥鳅幼苗,可以使用水温调控的方法,调整孵化箱中的水温,以促进幼苗的孵化和生长发育。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泥鳅市场俏销,价格较高,成为农民养殖增收的好门路。
为帮助养殖户解决好苗种紧缺问题,现将泥鳅苗种繁育、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 亲鱼选择人工繁殖用的亲鳅可在临近产卵期不久采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
亲鱼来源可从天然水域捕捞、市场收购和养鳅池中选留,一般从养殖池采集为最好。
采集泥鳅时,从背部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若腹部两侧出现白斑点则是已产完卵的鱼,不能采集。
此外,黏液不多或囤养时间太久的也不能采集。
催产时,选择体型端正、体质健壮、黏液较多、体长15~20cm 以上、体重30~50g以上的泥鳅,雌鳅腹部圆大,雄鳅“追星”(骨质突起)明显。
雌雄区别: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短而圆,呈扇形,第2~3根软鳍条的长短基本一致;雄鳅胸鳍宽而长,第1根鳍条末端尖而上翘,第2根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胸鳍在生殖季节手触有追星,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
2. 人工催产泥鳅人工催产一般在水温22℃以上进行,催产季节4月下旬至6月。
催产药物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鲤鱼脑垂体,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0.5~1个,或LRH-A5~8μg,雄鳅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最好在背鳍肌肉,雌鳅注射药液0.2mL、雄鳅0.1mL,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住亲鳅露出注射部位注射。
亲鳅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1∶2~3放入水缸或产卵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中用4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内,池、缸、箱中放养水草(蒿草、水浮莲等)并用棕片或杨柳根须做成鱼巢。
在25~28℃水温条件下,注射后的亲鳅一般经8~10小时便开始发情,表现为亲鳅在水中激烈翻腾,继而雄鳅卷住雌鳅身体产卵、排精,卵产于鱼巢上,产卵过程约20~30分钟,产卵后要及时捞出亲鳅,或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鳅吞食卵粒。
泥鳅人工繁殖技术人工繁育鳅苗,既可解决鳅苗不足和供应不及时的困难,又能降低成鳅生产成本,提高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
泥鳅人工繁殖包括亲鳅养殖、产卵孵化和鳅苗培育三个环节。
一、亲鳅养殖(一)亲鱼池的准备1、亲鱼池的建造,要选择避风向阳、灌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好、无农药和工业污染的地方建池。
总需要面积的多少视苗种需要量而定,一般每㎡水面可养泥鳅亲鱼50-60尾,有流水的水面可以增加放养量。
每尾雌性亲鱼怀卵量约为7000-10000粒。
再根据产卵率、卵的孵化率和鱼苗、鱼种成活率,即可估算出亲鱼池的总需要面积。
每口池的大小也要依实际情况而定,可大可小。
一般以50-300㎡为宜,土池为好。
要求池深1.5m,池底要实,池的四周要打三合土,也可用砖、水泥板或塑料板砌成,无漏洞、缝隙,不能渗水,更不能让泥鳅逃逸。
进、出水口做成闸门式,设两逆闸门,一道为封闭的门,一道为钢丝网门,平时用封闭式门,在需要进水或排水时用网状门。
这样,就能将注入池中的水进行过滤,放水时可防止泥鳅逃跑。
2、鱼池施肥消毒。
鱼池以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
有机肥的制作方法:以人畜粪(鸡、鸭粪更好)加上刈割的青草、树叶和少量米糠、麸皮拌匀堆集(不能压实),用稀泥密封发酵,根据气温,一般经10-30天即可充分腐熟。
用量:每667㎡施1500-2000㎏。
施肥方法:一是平面撒施。
即首先在池底均匀铺20cm厚的淤泥,再将有机肥均匀撒在淤泥之上;二是沟施。
即在距池四周1-1.2m远的地方挖沟,沟宽40cm、深50cm,根据池的大小,可挖“口”字、“十”字或“井”字形沟,将有机肥与挖出的沟泥拌匀填回沟内即可。
池塘消毒:施肥后注入过滤的水,使水深达到20cm,然后按每667㎡水面用生石灰80㎏的用量,将生石灰加水溶化并调成石灰乳,趁热全池泼洒消毒,10-15天后再注入经过滤之后的新水至池水深50cm。
再过2-3天,投放水藻(硅藻、绿藻或蓝藻)及水浮莲。
但要求水浮莲不超过池水面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