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修辞与语用.
- 格式:ppt
- 大小:353.00 KB
- 文档页数:61
第4章辞格及辞格辨异(一)4.1复习笔记一、辞格简述1.辞格的特点(1)辞格是民族语言中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言语结构格式,是艺术修辞的主要表现方式。
辞格的研究是修辞学的重要内容。
(2)辞格是在人们的语言运用中形成并在全社会成员的反复运用中确定下来的,是人民群众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结果。
(3)辞格也如其他语言现象一样,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2.判断辞格的要素确定判断一个辞格,应该从三方面观察:形式、意义和效果。
(1)辞格的形式是指语句的结构格式,这种格式是在语言活动中长期反复出现而固定下来的。
(2)辞格的意义是指辞格所表示的客观事物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3)辞格的效果是指运用辞格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3.辞格的特征(1)辞格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形式或意义的特异性。
(2)有的辞格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特殊形式构成,如仿拟、排比、对偶等。
(3)有些辞格是利用词语的特殊意义构成,如借代、借喻、拈连、移就、婉曲等。
4.作用在说话写作中,适当运用辞格,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使之生动、鲜明、形象。
辞格的运用必须适合题旨、情境。
5.辞格选用的标准(1)选用辞格要切合题旨、情境,要结合辞格本身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效果进行选择。
例如:“四人帮”横行时期,人们不敢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所以天安门诗词中多用双关、婉曲、借喻等辞格曲折隐晦地表达出对“四人帮”的愤恨。
(2)辞格所表现的内容也必须切合题旨、情境。
例如朱自清、叶圣陶的作品中都有对雨的比喻: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从车上跨下,急雨如恶魔的乱箭,立刻湿了我的长衫。
朱自清是描写春天的雨景,作者用牛毛、花针细丝等纤细的东西作喻体,既符合实际,又表现出作者安宁、恬适平和的心境。
叶圣陶是描写急雨,把急雨比作恶魔似的乱箭,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进步人士的愤恨、憎恶的心情。
6.辞格的分类根据辞格的构成特点把辞格分为三大类:(1)联想型通过词语意义的联想构成,包括比喻、借代、比拟、拈连、移就、夸张、双关、婉曲、对比、衬托、呼告、换算等。
【关键字】语文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四季诗歌鉴赏之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真题一:【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8.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但回答时务必联系全诗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
韦诗所表达的是一种潇洒掩盖下的伤感,郭诗表达的是一种主客之间愉快交谈的一种欢愉心情。
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掘金技巧】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用典、对比、衬托或烘托、渲染、动态结合、虚实相生等比较常见,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注意分析效果。
修辞在诗歌中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答题时重点是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第一章语用学的性质及研究问题一、什么是语用学●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的研究莫里斯关于符号研究有三大领域: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研究(语法学)、符号和世界的关系(语义学)、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语用学)●语用学和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的差别语义: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价值,指称事件,如杯子可以指称无数个杯子,今天是说话人的所在时刻语用:交际当中的具体意义,现实性或可能性语法:使用语言的规则修辞:修辞学就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部分,不存在基准线,所有表达都是为了准确二、语用学所研究的问题都与交际有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问题:●关于交际意图如何实现的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关于言语交际的问题(言语交际、交际意图实现的行为)●关于交际意义建立的问题(意义存在于交际之中)●关于研究指称的问题(比如:妈妈)●关于话语分析的问题(片段/听说明天有台风,听说是话语标记)第二章言语交际(实现交际意图的活动)一、含义: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言语交际是最基本的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活动,言语交际是言语存在的具体状况,简而言之,言语交际就是用言语实现交际的活动。
二、特征●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性体验,人的存在方式●言语交际是一种互动行为,情感认知,交际存在于主体双方的互动行为●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加工行为,认知活动,心理行为,交际在认知双方上的不断接近●言语交际是一种信息的分享行为三、要素言语交际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交际形式1、交际主体●含义:交际主体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参与者和启动者,决定了交际意图和交际形式的选择,是实施言语交际行为的人,包括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主体角色:①话语角色,说话人、听话人,二者之外的人,人称代词区分话语角色的词②社会角色:社会关系(血缘、姻缘)亲缘-地缘-业缘;情感关系(亲疏远近)●主体分布(主体构成):话语角色的分布状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2、交际意图●含义:有意识满足需求或需要的愿望,马新诺认为需求的进程是生物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意向:①含义:请求、承诺都是一种意向②类型(从意向角度概括)请求[p]:要求对方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求助、禁止、劝诫、命令、要求,告知[p]:告诉对方某个事项,延迟反应=空间位移,因为谎言性才有了告知性表达[p]:向对方表达大自己的情感或态度,致歉、寒暄承诺[p]:与对方约定某种事项宣告[p]:向对方宣布某种事项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3、交际环境●含义:言语交际存在的时间、空间状况,语境是被交际主体认知到的时空状况,语境是主观的、变化的、选择的,交际主体是不断被建构出来的●语境的种类(根据时空的物理属性划分):①时间:时点、时段、时长②空间●语境的问题: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分布状况——①时间-同时/异时(写信)②空间-同地/异地●语境的组合:①同时同地:课堂、面对面交谈②同时异地:打电话③异时同地:留言、BBS论坛④异时异地:写信、看书●语境的文化素养:①文化语境(社会文化含义)②非文化语境(自然语境)●语境的范围:①背景语境(范围最大):社会②情境语境:办公室、教室③上下文语境:说话的前言后语●语境的作用:①提供了最真实的需要,由于需要产生了交际意图②决定了交际形式的选择③参与了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意义的建立4、交际形式●含义:实现交际意图所采取的手段,包括了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汉语普通话音节界限清楚—节奏感强汉语有声调、音节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音乐美、乐美●非语言形式:①表情(最重要的)②身体的姿态和动作③服饰(服装、发型、配饰)④空间距离: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公众距离5、交际活动的过程交际主体在特定环境中,在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形成的情况下,围绕着交际意图的实现,对交际形式作出的选择的过程第三章交际意图的实现问题一、实质:对语言符号的选择过程二、条件●说话者:选择形式,形成话语●听话者:从话语中解读含义●被人们忽略的条件①需求条件:说话者对自身需求和他人需求的认识构成了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之一②能力条件:只有具备某种能力才能满足某种需求,能力是实现交际意图的手段③意愿条件: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确认意愿本身也可实现交际意图三、过程●含义:即言语交际、语言符号生成的过程,形成一条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解码的言语链●分为以下阶段:1、编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指称交际意图的整体(如:坐、坐下、请坐)2、认知假设①含义:为了实现交际意图,对认知的诸多因素的推测和假设②包括以下方面:a.关于交际主体的假设(主体角色、角色关系、情感关系)b.对语境合适性的推断c.对实现条件的推断3、策略选择①含义:建立在认知假设基础上,选择实现交际意图的方式和策略②有以下模式:a.主体关系模式:在保证实现交际意图的前提下,注重主体关系的和谐b.语境适合模式:选择的语境要符合状况,致谢分正式和非正式场合c.需求条件模式:在其它条件不变下,凸显需求d.能力条件模式e.意愿条件模式4、语言形式的选择①含义: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将交际意图符号化,如:舞蹈的形体化、音乐的旋律化、画的线条化和色彩化5、话语的生成过程①含义:话语是实际被说出来的,并被听话者接受,感知并理解的语言符号系列②话语的特征a.话语是线性的系列,按时间结构b.话语是承载着交际意图,所以话语也表达了交际意义,如神经病c.话语是临时建构出来的、具有临时性的,成语被长久记性后,不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③话语的结构可分为a.主体片段:一个话语中表现交际行为的主体要素b.意向片段C.事项片段:一个事物在交际意图中的具体事项及与其事项有关的其它要素,如过去一年对我的帮助d.话语标记:如你听,表示提示第四章指称问题一、含义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对象连接的一个途径,指称,又可以叫指示,概括地说,一个话语中的某个词语跟交际环境当中具体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叫指称二、指称的范围●含义:事实上,包含着全部我们想表现的事件的所有的东西或所认识的事件●具体说,包含下列:1、对象指称:我们认识的一种个体(人、事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2、时间指称:把时间范畴具体化,更多时候,对象称为时间,时间作为存在,行为被指称3、空间指称:空间范畴具体化,如根据经纬度划分东南西北,包括方向4、事件指称:无论是人的存在行为还是非人,用语言指称事件整体5、关系指称:个体与个体,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指称关系三、指称的形式●含义:用于指称的语言形式●有以下形式:1、词:用于指称的基本单位,指称的最基本单位2、词形变化:英语、日语3、韵律形式:停顿、声调4、用词组合:词指称对象、事件四、指称的方式●含义:用语言指称对象的途径●有以下方式:1、预设:一个语句存在的条件,对连续事件的指称方式,说出来的是凸显,没说出来的背景,预设在背景之中2、焦点:凸显的部分为焦点,最容易激活事件概念整体的程度称为可及性最强第五章话语分析一、含义根据话语属性,对话语作出分析,叫话语分析即:概念-属性-特征-分析结果二、性质1、话语是承载交际意图的形式2、话语是一个按时间结构的线性分析,抽离了时间,话语即不存在3、话语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一个单位三、功能实现交际意图(请求、告知、承诺、表达、宣告),交际意图的实现是在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四、结构1、言语行为2、信息分布在主位推进模式中,已知信息是主位,新信息是述位3、意义结构a.概念关系b.事件c.逻辑关系4、形式关系(找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a.重现:顶真是重现词语b.关联词语c.指别:前指、后指五、类型1、功能类型2、媒介类型:口语、书面语3、互动类型a.对话:①话语权: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说话②轮换话语权:争夺、转让③相邻对-问答、请求-回答b.独白六、标记●含义:标明人们如何说话的成分●功能a.话语进程如:以上b.来源如:据...... 张三认为c.提示:信道状况、提醒对方注意d.语态●形式:词、语第六章语用学理论一、含义对语言使用现象,产生的不同的解释方法二、言语行为理论●产生背景奥赛汀提出,由其学生塞尔继承并发展,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关于世界的本源,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内容(奥赛汀提出了核心内容)1、言语行为:说话就是实施了一个行为,因此奥赛汀认为交际的最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是行为,如我宣布,是城市化语言2、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说出一句话实施了三个行为a.命题行为,即言之所述b.施为行为 c.取效行为,即言后之果3、施为行为的种类:a.裁决行为b.承诺行为c.行使行为d.表态行为e.阐述行为4、实施某种行为的条件5、适切方向:语言和事件有一个适切方向,指令类行为让事件适应行为6、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实施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与之相对为直接言语行为,即如何从一个施为行为推导到另一个施为行为三、言语交际理论●含义把言语交际看做人的行为,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行为,言语行为的立场是语言使用的立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使用的立场●其它1、言语交际理论是关于施为行为的研究,关于意图的研究,交际意图才是核心2、言语交际理论几次提到意义、命题、句子意义(扩大点为字面意义),意图可以是意义的核心,提供基点3、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人交际的规律四、会话含义理论●产生背景格莱斯提出,用于解释言语交际中的意义问题,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格莱斯围绕会话含义建立了一系列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后来补充的原则称为礼貌原则●会话含义1、交际当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会话含义就是非自然意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典型的非自然意义2、自然意义:如果交际当中不存在施事者,当然也不存在施事者的意图,话语的意义是被自然理解的,这种意义被称为自然意义,在交际当中不存在自然意义3、非自然意义:如果一句话具有非自然意义,当且仅当a.S说出v,在H那里引起某种效果Zb.能够从S中理解Z并实施说出的V●会话含义的特征1、可取消性2、不可分离性3、不确定性4、可推导性5、非常规性6、明示性●合作原则在格莱斯看来,参与交际的人要趋同一个共同目标或方向,这个就是合作原则。
第四章语法一、名词解释1.语法2.客观存在的语法3.主观认识的语法4.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5.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6.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7.词法(形态学)和句法(造句法)8.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9.核心语法(小语法)和外围语法(大语法)10.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11.语法形式12.语法意义13.语法手段14.词法手段15.句法手段16.综合性语言17.分析性语言18.虚词、语类选择、语序19.语法范畴20.词法范畴、体词性范畴、谓词性范畴、句法范畴、类别范畴、关系范畴21.附加、屈折、异根、零形式22. 重音、轻读23.词类24.体词性词组、谓词性词组,向心词组、离心词组25.完全主谓句、不完全主谓句、非主谓句。
26.多重复句 27.句组二、简答和论述1.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2.请结合具体例子谈一谈语法和语音、语法和语汇、语法和修辞、语法和语境、语法和逻辑之间的关系。
3.语言学家研究语法,首先必须限定某个范围,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不同,语法规则就会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最重要的有:4.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的区别:上面(1)5.教学语法与面向信息处理语法的区别:上面(2)6.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的区别:上面(3)7.语法现象的分类(传统语法学、结构语法学和现代形式语法学分别怎样对语法现象进行划分?)8.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的区别:9.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的关系。
10.为什么说每个语言成分都既处在组合关系中又处在聚合关系中?11.为什么说聚合规则是潜在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12.为什么说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主要是指应用于词和句子的规则?13.现代形式语法学把语法分为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为什么说这种语法分类是一种较新的观点,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重要的意义?14.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15.怎样看待语素的语法地位?16.为什么说语法规律只有一种,而语法规则可以多种多样17.为什么说方言语法实际上是共时语法现象反映历时语法现象?18.为什么说形态丰富的语言中词法问题重要,而汉语中句法问题更重要?19.语法手段中的词法手段有哪些?20.语法手段中的句法手段有哪些?21.词的轻重音的作用:22.词的重叠的作用:23.语序的作用:24.语调的作用:25.类别范畴的表现形式:26.关系范畴的表现形式27.词缀和词尾有哪些不同?28.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29.词法范畴中的体词性范畴和谓词性范畴各包括哪些内容?30. 什么是句法范畴?请结合例子论述句法范畴所包括的内容.31.语法手段和语言类型有什么关系?32.不同语言的不同虚词形式:33.不同语言的不同语类选择形式.34.不同语言中相同的语法意义和不同的语法范畴.35.外语中的主句、小句、从句.36.英语的动词谓语句一般可以分为七种主要句型.37.汉语的动词谓语句分类和英语不同38.复杂结构单句、复谓结构单句与复句的区别39.为什么说词和句子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单位?40.为什么说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41.怎样看待语素的语法地位?42.划分词类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标准:43.各种语言词类划分结果的特点?44.为什么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词类数量和类型?45.如何理解词组作为一种语法单位,它与词这种语法单位实际上是同质不同量的关系?46.词类和词组的聚合类的关系?47.汉语中比较重要的三种特殊词组:48.句子的类型49.什么叫复句,复句的判断标准是什么?50.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的定义及其原则:51.多重复句与句组的区别:52.要不要把句组作为一级语法单位?53.句组要不要作为语法单位?(请答出各种不同意见的根据所在)54.句组有哪些语法作用?55.句组的三种意义关系和三类衔接形式: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现代汉语(黄廖版)增订4版和5版的区别1.页数的问题:第四版:上册是306页下册是261页第五版:上册是273页下册是247页2.目录:①第一章第一节:五.汉语的世界地位第五版比第四版多了个附录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位置第二节:一.从第四版的“国家的重视”改成了“国家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②第二章第一节:三.记音符号的附录附录一中第五版比第四版多了教学提示第二节:节名从第四版的“声母”变成了“辅音与声母”第四版一.中辅音和声母的发音给分离出来了。
另外声母的发音全面描写也在第五版目录中提现出来了。
第三节:同样的第五版的名字也改成了“元音和韵母”“押韵和韵辙”也从第四版独立的篇章变成了第五版“韵母的结构”的附录,重点就更明显了。
第四节:第五版增加了“什么是声调”。
同时第五版也把“古今调类和四声平仄”变成了☆。
这样意图就相当明显了。
不过还是不要掉以轻心,历次的考试证明这个部分虽然不重要但是考点还是有的。
第五节:第四版中三、音节的拼写规则下的附录《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摘要被删掉了。
第七节:音位这个章节在第五版中打上了☆。
③第三章第二节汉字的形体:第五版二、现行汉字的形体中增加了附录印刷体四种字体、字号表。
第五节:第五版中的附录还是有挺大的变动的。
首先第五版增加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和汉字部首表,删掉了第四版的简化字总表和没有名字的附录五。
另外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常见的错别字、汉字部首表全部被打上了☆④第四章在第五版第二节中增加了一、什么是词义。
第七节:第五版中增加了一个单元叫谚语。
第八节:第五版增加了好多内容。
一个附录常见的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然后在这一章的结尾附录二中增加了两个小标题:一、词语解释二、常用的释义方法第五版删掉了第四版中的补充练习题和附录“普通话和国际音标”,录音光盘说明书另外在最后面第五版还做了解释:☆放在一节或一段的开头,表示该节、该段可以不讲;学时多的专业可以讲,或者指导学生自学。
关于课文的语用分析与修辞效果评估课文的语用分析与修辞效果评估在学习语文课程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课文。
这些课文既是语言文字的载体,也是传达思想与情感的媒介。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对其语用分析与修辞效果的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语用分析与修辞效果两个方面来评估课文的表达能力与艺术效果。
一、语用分析语用是语言的使用与交际的过程,通过语言来达到交际目的。
在课文中,语用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发话人意图的表达在课文中,发话人的意图可能是告知、劝诫、叙述、描写等。
通过揣摩发话人的意图,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希望通过课文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2. 文本的与读者互动关系课文是为读者而写的,通过分析课文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可以评估其是否符合读者的接受能力、注意力和阅读习惯等。
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提高课文对读者的吸引力与沟通效果。
3. 语篇结构的组织课文的语篇结构是指其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与衔接方式。
通过分析课文的语篇结构,可以评估其信息传递的连贯性与层次性。
课文的语篇结构合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二、修辞效果评估修辞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使词句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形象和有感染力。
在课文中,修辞效果的评估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修辞手法的运用课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通过分析课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评估其对内容的衬托、情感的渲染与读者的心理共鸣等效果。
2. 修辞手法与主题的契合度修辞手法的运用应与课文的主题相契合,通过评估其契合度,可以判断修辞手法是否能够更好地传递主题意义,增强课文的表现力。
3. 修辞语言的美感修辞语言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形象生动、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等方面。
通过评估修辞语言的美感,可以判断其是否能够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与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通过对课文的语用分析与修辞效果评估,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表达能力与艺术效果。
语用分析帮助我们了解课文传达的意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修辞效果评估则关注课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美感的表达。
高三语文第3部分第4章第2节仿用句式及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二)章节复习测试题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经典是人生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候就会酿出芳醇甘美的酒。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理想是人生的希望种子,到了一定时候就会长成枝繁叶茂的树;奋斗是人生的成功砖石,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砌出雄伟壮阔的楼。
2.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子另选两个话题各写一句话,语言要通顺流畅。
幸福不是得意,不是炫耀,而是流淌在心田中的暖流,是发自内心的问候。
答案:青春不是炫耀,不是叛逆,而是书写在内心里的倔强,是呈现在表面上的荣光。
宁静不是沉默,不是木讷,而是轻洒在心怀里的月光,是流淌在思绪里的清泉。
(对“而是”句不必按比喻句处理,本题凸显“不是……不是……而是……是……”句式及对比的内容即可)3.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与前句构成排比。
要求:句式一致,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尧山风景区山水灵动,景色秀美,瀑布、峡谷、森林天下奇绝。
瀑布俊逸洒脱,如同一条透明的银链,飘荡在大山的怀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峡谷庄严肃穆,如一只静卧的苍龙,小憩在大山的脚下;森林挺拔威武,如同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大山的额头。
4.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个与之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
(6分)示例: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他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他多看了几道风景。
解析:首先把握句式特点“把……,他找到了……;把……,他多……”,然后注意分号前后的内容是相对的。
答案:(示例)(1)把厚书读薄的人是智慧的,他找到了方法;把薄书读厚的人是明达的,他多出了几分创建。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一、什么是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
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
”(英·列文森 S。
C。
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
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2)论(Kempson,1975)”;(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
”(英·利奇G。
N。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
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作者:王晓夏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9期[摘要]语用学与修辞学是两门交叉渗透而又独立的学科,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本文从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定义入手,主要讨论了辨别语用学和修辞学的意义及二者的联系、区别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语用学和修辞学都属于言语学,它们都研究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
但是不同的历史起源、言语交际类型范围、研究范式使得它们在学科上又有质的不同。
[关键词]语用学修辞学联系区别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054-02自20世纪80年代语用学被引入我国之后,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
与此同时,修辞学界的很多学者也对语用学的理论与研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试图将语用学与修辞学融入一起,但仍对语用学与修辞学两者的关系及发展方向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试图从两门学科的定义、异同方面来探讨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关系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定义要研究语用学与修辞学的关系及其方展方向,首先要弄清两门学科的定义。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就是指语言实用学,它内指语言使用的具体条件,外指语言的具体使用以及使用者。
20世纪30年代美国符号学家Morris(1946)给语用学下了定义,他认为符号学包括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其中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
后来Austin提出研究语言要从行为入手,他认为言语行为的实现与实施离不开言语的使用环境。
Austin(2002)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表义行为、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
目前语用学的主要理论有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等。
修辞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在古希腊,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
修辞学的开山鼻祖Aristotle(2006)认为修辞是辩证法的相对物,它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都能够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
语⽤学与修辞学的关系语⽤学与修辞学的关系语⽤和修辞是两门有着交叉点的学科,极易给⼈以错误的印象:语⽤=修辞,因此有必要弄清⼆者的区别,以澄清误会,明确它们各⾃的研究对象、范围、任务,真正认识这两门学科.本⽂试图以新的视⾓来区别语⽤和修辞,认为语⽤和修辞存在着以下的相异点:达意与得体的差异;语境的突发性与既定性的区别;表达的⾃觉性与⾃发性的不同.汉语传统中,研究语⾔运⽤问题的任务主要是由修辞学承担的.近年来,在西⽅语⾔学的影响下,语⽤学的理论和⽅法也⽇益引起了国内语⾔学界⾸先是外语学界的重视.语⽤学的诞⽣源于哲学界对理论的有效性的追求,但由于与⽣俱来的原因,总是摆脱不了形⽽上的姿态.汉语修辞学⾮常形⽽下,但却摆脱不了表⾯化的倾向.就此⽽⾔,语⽤学与修辞学的整合便不但是可能的⽽且是必要的.修辞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语⽤学的历史只有⼏⼗年.前者⾛过了⼝语与书⾯语并重,但偏重表达,然后偏重书⾯语,最后再回归⼝语与书⾯语并重,同时兼顾接受研究的发展历程;后者源于哲学研究的"语⾔性转向",侧重研究接受者推断表达者语⽤意图的认知研究.在语⾔使⽤与理解的互动⽅⾯,修辞学与语⽤学可谓殊途同归.语⽤、修辞密切相关,建⽴⼀门修辞学与语⽤学联姻的汉语语⽤修辞学,既有现代汉语修辞学发展的趋势作依据,⼜有现代语⽤学的理论滋养,⽽且是顺应⼈们提⾼语⾔能⼒的需要.语⽤学和修辞学同属于语⾔学范畴,虽然在研究对象、范围和⽅法上不尽相同,但两者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从事语⽤和修辞相结合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语⽤学可以得益于修辞学的进步,修辞学研究也因语⽤学理论⽽更加丰富.两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双⽅的研究领域也因此⽽拓宽.语⽤学和修辞学是相互有密切联系但⼜相互不同的两个学科,各有⾃⼰的研究对象。
在许多⽅⾯语⽤学得益于修辞学的进步,反过来,语⽤学的发展,特别是语⽤学理论的⼀些新发展,对丰富修辞学理论和实践⼜有⼀定的意义,有助于修辞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修辞与语用的例子修辞是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而语用是语言运用中最重要、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一个优秀的语言修辞者往往都具备相当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修辞的方法又不仅仅只有一种。
所以掌握修辞方法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且十分重要的一环。
修辞方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包括用词)和修辞手段(包括修辞手法和修辞手段组合)两部分。
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词汇量、语法知识、修辞方法指导;应加强修辞方法指导能力(包括词义分析能力、词语搭配能力、修辞手法运用能力)培养。
同时培养学生积累语言使用材料、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等能力。
修辞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和语言规律有很大差别,修辞行为不仅要对修辞手段(修辞手法、语用)有选择、使用(词、句、篇);而且要对语言文字所表达价值或意义有比较明确而统一、有层次性、可复制性这六个方面的要求。
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运用了修辞方法之后所形成的语言形象、风格和意义。
所谓“手法”,就是语言中用来传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表达某种感情)的行为方式。
它往往包括词语、修辞句和修辞方法方面的内容,它既有表意功能,也有抽象功能;既有表意作用,又有抽象作用;既有说明作用,又有批评作用。
比如对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写议论文时以拟人手法;写散文时采用拟人方法;写诗时采用拟人手法、拟物方式等;用白话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都属于修辞手法的范畴,在小学阶段只限于口头表达活动中使用。
运用修辞手法必须注意修辞手段的层次性、可读性及其特点和规律。
修辞手法既要有一般手法的性质和特点和规律,又要能与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使用时能灵活选择并运用)。
修辞手法运用要灵活多样(可先用一种手法或几种手段重复运用几次)。
1、对比喻对比喻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描述手段。
它具有形象性,把事物各方面特点和(或)心理活动都加以描述。
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隐喻:比喻方法比较直观化和形象化,通过隐去所指事物的名称、特点、性质等而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