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古神话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
- 格式:pdf
- 大小:162.47 KB
- 文档页数:5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代神话的形象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神仙、妖魔鬼怪等形象丰富多彩,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的神兽、神鸟等形象,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第二,中国古代神话的情节和故事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情节和故事通常都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如《封神演义》中的爱情、仇恨、忠诚、背叛等情节,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情节和故事不仅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
第三,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学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学表现形式包括诗歌、散文、传说等。
这些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语言、形象等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例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幽默的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总之,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浓郁的审美特征,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也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 1 -。
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悲剧女性摘要:中国上古神话是先民用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对中华民族远古时期那一艰苦、悲壮的历程所做的艺术记载。
它记录着先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所遭受的不可避免的灾难,描述着他们为生存而进行奋斗、拼搏的艺术表现,其中所描述的女性人物更是以她们柔弱的身躯去与自然或社会力量作斗争,虽然大多女性的命运都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但这种悲剧是崇高的,她们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追求、慷慨献身的美好品质永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文重点对《山海经》和《淮南子》两本书中所记载的神话中的悲剧女性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上古神话中的悲剧女性类型;根据她们在自身命运遭遇前的不同表现,将她们分为复仇者、牺牲者和反抗者三类,分析她们在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
第二部分,悲剧女性命运的成因;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女性自身力量的弱小三个方面来分析,通过分析在社会发展中男女地位的对比发现她们的悲剧命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第三部分,上古神话中悲剧女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通过论述可以看出神话中的悲剧女性不仅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思维。
关键词:中国上古神话悲剧女性一、导论上古时期,历史上多指夏商周之前的历史,即三皇五帝时期,也有人称之为“神话时代”。
这一时期,自然环境恶劣,远古先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
中国上古神话就是先民用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对中华民族远古时期这一艰苦、悲壮的漫长历程所作的记载,它记录着先民在上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所遭受不可避免的灾难,也描述着他们为生存而进行奋斗的表现。
从后世流传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中可见中国曾在远古时期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
但在现存的文献古籍中,对于上古神话的记录特别零散,不像古希腊神话完整而又成系统。
除了《山海经》《淮南子》等书记载的神话相对集中外,其余则零散于各类古籍之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的神话内容微乎其微。
嫦娥奔月上古神话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研究一、引言上古神话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尤为脍炙人口。
嫦娥作为一个神话人物,代表着古代中国女性的形象和性别意识。
本文旨在通过对嫦娥奔月传说的研究,探讨她在上古神话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中国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二、嫦娥的传说与形象嫦娥奔月传说的核心是关于她飞升至月宫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人间的灾难。
他通过射下太阳,得到了仙丹,并将其交给了妻子嫦娥保管。
然而,一个名为白蛇的恶蛇企图夺取仙丹,嫦娥为了保护宝物,不得不将其吞下,最终她飞升至月宫,成为了月神。
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嫦娥的形象是勇敢、坚毅和具有牺牲精神的女性。
她为了保护重要的宝物,不惜将其吞下,并最终飞升至高处。
这种形象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相契合。
在古代中国社会,妇女往往被要求具备顺从、贤良和勤劳的品质。
然而,嫦娥的传说告诉我们,女性也可以拥有坚强、决断和牺牲的品质。
三、嫦娥的性别意识嫦娥的传说还暗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性别意识的一些观念。
首先,嫦娥的形象反映了女性的纯洁和贞操观念。
她是一个美丽而纯洁的女子,被赋予了月神的角色。
这种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女性的典范,代表着女性的道德高尚和忠贞不渝。
其次,嫦娥的传说也暗示了女性的内在力量和智慧。
在传说中,嫦娥能够保护仙丹,并最终飞升至月宫。
这表明女性在面对困境时也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嫦娥的形象给予了女性一种积极的榜样,鼓励她们发掘自身的潜能和能力。
四、嫦娥形象对性别意识的影响嫦娥的传说对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她的形象打破了固有的性别定式。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通常被视为强大和具有决策权的角色,而女性则被期望拥有温柔和善良的特质。
然而,嫦娥的传说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可以拥有勇敢和牺牲的品质,推翻了传统性别观念中的刻板印象。
其次,嫦娥的传说也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梦想和追求。
《山海经》女神形象研究《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汇编,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神仙人物、神兽怪物以及地理风貌。
女性形象在《山海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既有高贵优美的女神,也有妖冶淫荡的魔女。
本文将分别从神仙、妖怪两大方面对《山海经》中女神形象进行研究。
一、神仙女神形象《山海经》中的神仙女神形象常常是高贵优美、容颜绝美、身姿婀娜。
如女娃、女英、女英士等。
其中女娃是唐僧取经中的显灵之一,其形象简单而纯粹,形似婴儿,半巫半人的形象带有灵性。
女英是一位上古女神,被誉为“陆地上的盘古”、“灶君之妻”,据传说,她临生前,为普度众生,将自己的灵魂化成了一座山岳——黄山,被两只山猴所守,成为汽车旅游的热点景点之一。
女英士是水神泷泽君的妃子,美丽的容颜配上纯净的心灵,常常被佛教视为救世菩萨。
这些神仙女神形象的出现,与中国的古代传统美学理念不无关系。
在古代,女性形象被视为美的代表,女性美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
神仙女神的形象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文明底蕴,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
除了神仙女神形象之外,《山海经》中还有一些妖怪女神形象。
妖怪女神形象特点是妖冶淫荡、鬼神不测、形象多变。
如洛灵姑、乘黄、昆仑女等。
洛灵姑是《山海经》中比较知名的妖怪之一,是一位美艳的女神,常常伪装成美女引诱男性,然后吃掉他们,成为文学作品、电影等文艺作品的常见素材。
乘黄被描述为女面飞虎,相貌丑陋而凶猛,头顶长角,比武功高强,虽然形象不太美观,但广为流传。
昆仑女则是美丽的女仙,拥有着奇异神力,可以控制天地万物,赐恩得福。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妖怪的认识主要是认为其是恶鬼神而将其驱散。
然而,《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却不仅仅是恶鬼神,她们有的还有神奇的力量和独特的性格特点,为古代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
总的来说,《山海经》中女神形象的印象多种多样,神仙女神形象高贵优美、容颜绝美,而妖怪女神形象妖冶淫荡、鬼神不测、形象多变。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不仅展现出女性的美丽与智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观念。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还代表了古代中国对女性的崇拜和尊重。
本文将从凤凰、嫦娥和妲己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展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凤凰是一种美丽的神鸟,常常被描绘成仪态万方、羽毛绚丽多彩的形象,寓意着幸福、和平和美好的未来。
凤凰在古代神话故事中经常与女性形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高尚。
比如在《西游记》中,凤凰的形象与唐僧的妻子白骨精相似,这个形象展示了女性的柔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凤凰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寓意,形成了古代神话故事中不可忽视的女性形象。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嫦娥。
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个神仙,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
她与玉兔一同生活在月亮上,每逢中秋节,人们都会仰望天空,祈愿嫦娥的美丽和善良带给他们幸福和好运。
嫦娥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美丽和纯洁,也象征着对神秘和神奇的追求。
这个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看到嫦娥形象的描绘在古籍中有很多,还可以在绘画、舞蹈和戏曲中看到嫦娥形象的影子。
而妲己则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个反面形象。
她是商朝时期的一个美女,后来因为她的妖艳与奸诈,引起了太多的祸乱,最终导致商朝的覆灭。
妲己的形象代表了女性的邪恶和破坏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控制与压迫。
妲己的形象在古代神话故事中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告诫人们不能只追求外貌和欲望,而应该注重内在美和人品的培养。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每个形象都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凤凰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高贵,嫦娥则体现了女性的纯洁和神秘,而妲己则警示着女性的邪恶和破坏力。
这些女性形象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对女性的尊重与虚化,也能够更好地领略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魅力所在。
《山海经》女神形象研究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中描绘了许多神话人物和神祇形象。
其中,女神形象在《山海经》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这些女神神秘、神奇,常常被形容为美丽、智慧、神圣和神秘。
本文旨在分析《山海经》中女神形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首先,女神形象在《山海经》中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
《山海经》记载的女神有许多名字和称号,如女娲、嫦娥、娘娘、泰姬、西王母等。
她们的形象不同,有的形象婀娜多姿,身姿轻盈,如嫦娥;有的形象高大神圣,如女娲;有的形象妩媚动人,如西王母。
她们各有不同的属性和职责,如女娲是创世神,能创造人类和修复天地,泰姬是雷电之神,能使雷电击中敌人,嫦娥则是月神,能掌控月亮。
其次,女神形象在《山海经》中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女神被视为自然界和人类的神秘象征,代表着宇宙的力量和生命的起源。
女神们的职责与自然的力量融合在一起,比如,泰姬代表着雷电的威力,西王母代表着白天与黑夜的交替,永保生命的长寿等。
嫦娥则被视为月亮补充力量的载体。
女神被视为女性之美的象征,代表着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最后,女神形象在《山海经》中还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尊崇和赞赏。
女神常常具有高超的智慧和崇高的品格,如女娲善于创造和修复,西王母能引导和辅助人类前进,泰姬则是英勇的战士和保卫者。
这些形象启示我们,女性在中国古代并非是被动的对象,而是具有智慧、力量和雄心壮志的主体。
综上所述,《山海经》中女神形象的多样性、丰富的象征意义及女性尊崇的形象,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也使得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对于人们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女娲为例看神话女性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女娲是作为伟大的造物始祖出现的。
她做事都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专注于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在自然环境恶劣险恶的时代里,使劳动人民生活欢乐祥和,因此女娲的地位是相当的高,受到普遍的尊重和颂扬。
曾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与伏羲结合繁衍人类,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斩妖除魔以保天下苍生平安。
可见其爱好和平,勇于创新,嫉恶如仇,无私无畏、乐于奉献,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抗争命运、自强不息等一系列高尚品格,这些都是神话中女性的美好品格。
女娲这位神话女英雄形象是母系社会的女性的重要体现,在母系社会中女性具有领导权和话语权。
女性是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要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支配力量,女性神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女娲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伟大女英雄,因此,女娲作为创造人类的女神和养育英雄的母亲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崇拜,成为鼓舞女性自强不息、勇敢奋斗的榜样。
女娲的形象是一种坚毅的、谦逊无私的德行形象,也是神话中女性的形象,她们集中体现和张扬了“创造、民本、和谐、奉献”精神的中华民族精神,时刻鼓励着后人要学习她们的那种大无畏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女娲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女性形象,也是神话女性的重要体现,其文化无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演变的特点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演变的特点摘要: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各异,众星闪耀。
最初的女神命运都有着崇高美与悲剧美,但是慢慢演化中,女神形象也逐渐世俗化,但也不乏有早期反抗精神的女神存在。
在她们形象演变的背后,看出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与侧重点以及社会的演变规律,女神地位的沦落反映了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型。
关键词:女神;形象特点;古代神话在大放异彩的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女神的形象的出现虽然没有西方次数那么多,形象那么完美,但是也给古代神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巫山神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水女神历来成为后代才子仰慕的对象。
高尔基说过:“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 可见,神话的产生,是原始和原始性社会构造的产物,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加以人类的想像而产生的。
在那个母系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远古时代,女神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由于生产力的地下,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受制于自然条件,又对自然充满这好奇,于是企图通过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通过崇拜神,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寻求战胜自然的勇气。
一、从“一神独舞”,到“众神群舞”上古女神,经历了由“一神独舞”,到后来的“众神群舞”阶段。
首先是伟大的造物主女娲,她可谓集结了所有神的优点,抟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 创造了婚姻制度,发明笙簧以娱乐等等事迹。
此时,社会是女娲统治世界的一神世界。
后来,女神的出现数量渐渐多了起来,神也逐渐由单一到多元化。
如貌美严厉的统治者西王母,复仇女娃精卫填海,被天帝遗忘的旱魃等,这些都是有卓著功勋的英雄式神话。
后来,青要山上妖媚的武罗神的出现,女神特有的女性特征开始显现,如月亮女神常羲,太阳女神羲和,她们都是英雄的母亲;还有惊艳的洛水女神宓妃,美丽多情的巫山神女瑶姬;偷珠的汶川女神,背弃诺言受罚的蚕神,盗仙药的飞天女神嫦娥;更有凄美忠贞的娥皇女英,在封建社会的民间传说中又演变出来勇于追求爱情的织女,七仙女,西王母侍女飞琼等等,女神的世界群星汇集,熠熠生辉,到了“众神群舞”的阶段。
《山海经》女神形象研究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记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怪异的
生物形象。
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女神形象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女性的
崇拜和赞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山海经》中的女神形象。
女神形象在《山海经》中展现了威严和神秘感。
女神形象通常以美丽、高傲和神圣的
形象出现,具有统治力和吸引力。
《山海经》中的女娃娃,以她的美丽和冷傲而闻名于世。
她的形象被描绘成身披五彩霓裳,面容清秀,仙气十足。
《山海经》中的女神形象展现了丰富的禁忌和祭祀。
女神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人们对她们持有敬畏之心,并且通过祭祀来表达对女神的敬意和敬畏。
《山海经》中的女
娃娃被视为诸神之神,人们在每年她的生日时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祈祷丰收和平安。
《山海经》中的女神形象展现了其作为生育之神的地位。
女神不仅代表了生命的源泉,也具有孕育万物之力。
《山海经》中的女娲被描绘成生育众生的神,她使用黄土创造了人类,并传授了农耕、采集等技能,为人类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海经》中的女神形象具有神秘、崇高和肃穆的特点,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女性的
崇拜和敬仰。
她们代表着美丽、神圣和生育的力量,对于古代人们来说,女神是崇高的存在,需要被敬畏和祭祀。
通过研究《山海经》中的女神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
国文化的传承和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中国上古神话审美意识的三个特点目录第一部分:论文摘要------------------------------------1 第二部分:论文正文一、功利性:形式美不在视野之内------------------------1二、直觉性:见物不见情--------------------------------3三、封闭性:重父子相承轻夫妻相爱----------------------4 第三部分:论文结束语----------------------------------7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7 第五部分:写作日志------------------------------------8中国上古神话审美意识的三个特点摘要尽管中国上古神话“仅存零星”(鲁迅语),它仍然可以看作我国先民文化的包落万象的总系统,是反映特定时代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和,可以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分系统(或子系统)。
就体现先民审美意识这一子系统而言,窃以为其总的特点是:极为朦胧、原始,且发展缓慢。
这又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查。
关键字:中国上古神话审美意识一.功利性:形式美不在视野之内《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都是记述与赞美某种有益于人类的重要功绩,或某个激励人心的事件,功利目的不是积淀到了人们的意识深处,而是朗然凸现在字里行间,绝无所谓“审美观照”意味。
现今我们能见到的(是经过了无数次由信息到反馈的运动,最后才定型的)文字材料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它口耳相传的最初形态了。
这些简略的故事里,体现的是一种朦胧的崇高感,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感出于一种对伟人——神的不凡作为的由衷的景仰,即出于对直接的物质功利追求,远不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乃夫?贝尔语)。
关于女娲的神话有多种记载:(1)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性形象在不同的故事中有不同的演绎,有的故事中女性形象表现得坚强、勇敢和智慧,而有些故事中则表现出女性的柔弱和依赖性。
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嫦娥嫦娥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
她是月神后羿的妻子,居住在月宫。
故事说,后羿射下了十个太阳,为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民在呼吁下来拯救。
在这时,后羿拨开九位同僚,升上到天上,成为了天上的神祇。
因为后羿不能同时生活在天上和地下,所以他将妻子带到月宫中居住。
嫦娥靠着她的勇气和智慧,维持了月亮在天上的稳定。
在本故事中,嫦娥的形象是典型的女强人,她具有勇气和智慧,将月亮保持在天空中。
嫦娥为我们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它在古代多数文化中是被削弱的。
这个故事中的嫦娥向我们阐述了妇女在不平等社会中能够超越自己的能力。
女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因为她是中国古代人类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女娲是传说中的第一个人,她有神话传说中的半神半人的身份。
据传说,女娲能够用泥土和石头制造出人类。
在中国的传统神话中,女娲被视为万物创造的始祖和人类启蒙的神,对中国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上物无所值。
女娲的形象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一般被视为柔弱、纯洁、内向和有限的,但女娲的形象不同,她充满了力量、创造力和有限性。
妲己妲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妖怪。
据说妲己是尧舜时代的一位美女,但她爱上了商汤,后来商汤为她屠杀了大量百姓,并最终因为酷刑而死亡。
在古代文化中,妲己是受到尊敬的女性形象之一,但也是受到惧怕的。
妲己的形象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美丽和性感,她的形象不断被描绘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积极女性形象。
结论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女性形象是多方面的,有强烈的独立性和野心,也有柔弱和依赖性。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形象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既是神明的象征,也是文化的代表。
她们多姿多态,各具特色,为古代人民提供了无尽的想象力和启示。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形象。
1. 女娲:创世神话中的女神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有名的女神之一,她被认为是创世的神明。
传说中,女娲以巨大的身躯和蛇尾出现,她用五色石补天,修补山川,创造人类,填补天地间的断裂。
女娲的形象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她被视为人类的母亲和祖先。
2. 嫦娥:月宫传说中的仙女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与月亮有关的女神形象。
在月宫传说中,她是玉兔的主人,轻盈飞舞于月亮之上。
传说中,嫦娥盗取了神仙不得食用的长生不老草,被贬至月亮,并成为了月宫的仙女。
嫦娥的形象寓意着追求永恒和美好的愿望,也象征着女性的纯洁和坚强。
3. 她斗姆娘娘:水神的化身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水神的形象经常被描述为女性。
她斗姆娘娘就是其中之一,她被尊称为“黄河母亲”,被认为是黄河的化身。
她斗姆娘娘的形象威严庄重,她可以控制洪水,并给予人类丰收和福祉。
她斗姆娘娘的形象体现着古代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4. 妲己:传说中的狐妖女神妲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知名的女神形象,她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一位美丽而危险的女性。
传说中,她是一个妖狐的化身,她用美色和巧言迷惑了商朝的朝廷,并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妲己的形象象征着诱惑和欺骗的力量,警示人们不要被外表和甜言蜜语所迷惑。
5. 白娘子:人间与仙界的联系白娘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形象之一,她被认为是一个修炼成精的白蛇。
传说中,她与人类男子许仙相爱并结为夫妻,但最终因为被妖狐所害而被困在雷峰塔下。
白娘子的形象体现了人类与仙界之间的联系,她的故事讲述了爱情和牺牲的力量。
女神形象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她们的形象不仅仅是虚构的神话人物,更是对古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上古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众多的女神形象丰富了我国古代神话的内容,他们是我国远古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他们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相应的变化,折射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女神形象,社会发展,社会地位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分类以女娲为代表的创世女神。
早期氏族社会里,女性比男性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女性是氏族得以兴旺、后代繁衍、生命延续的生产者,承担着创造人类、哺育人类的重任。
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但没有人类,世间仍是一片荒凉寂静。
女娲于是开始抟黄土造人,绳子蘸着泥水向四处甩,这样就造了很多的人,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当自然灾害横行,人类濒于灭绝时,女娲挺身而出,《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①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女娲除了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外,还为人类设置婚姻。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说:“女娲祷神祠,祈以为女媒,因置婚姻”。
②女娲不但创造了人类,而且还解决了人类的繁衍问题。
还有一种神话传说就是女娲、伏羲结合繁衍人类。
在汉代石刻画像中有许多伏羲女娲交尾图,唐代李冗《独异志》中也记载着这个传说:“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
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兄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③以巫山神女和洛神为代表的多情女神。
巫山神女,是炎帝之女,名为瑶姬,聪明善良、美丽温柔。
屈原在《山鬼》中描写的山鬼形象,就是最早的巫山神女形象。
她“被薜荔”、“带女罗”,脉脉含情,驾着赤豹,以辛夷为车来约会。
即使恋人迟迟没有来,天空下起了雨,可她还是“表独立兮山之上”,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
中国神话审美特征杨存艳(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罗伟邑小学㊀云南㊀大理㊀671599)ʌ摘要ɔ㊀我国有着数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的体系,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之今而未断绝的文明,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骄傲.中华文明的传承,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这种探索和研究既是一种对古代文化一种弘扬,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探讨.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的审美特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部分展开具体的讨论:第一部分对中国神话进行了概述,详细的讨论了中国神话的产生㊁其主要内容和特征;第二部分则就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对全文进行总结.ʌ关键词ɔ㊀中国神话;审美特征;研究ʌ中图分类号ɔG 424.2㊀㊀㊀ʌ文献标志码ɔA㊀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9-9433(2020)01-0236-01㊀㊀引言:在世界各文明体系内,判断一个文明是否拥有古文明的传承,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是否拥有神话文化,因为神话文化一定是来源于最远古的时期,是人类的先祖在生产力极其不发达㊁整体上处于对世界探索的初级阶段时,用以解释世界现象的一种行为.因此,只有具备神话文化的文明,才能是古文明.中华文明拥有丰富的神话文化,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各种社会学科,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神话体系.中国的神话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而这些特点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种表现.一㊁中国神话概述(一)中国神话的产生.中国的神话产生于远古时代,在经过自然演化,由猿猴逐渐的开始出现人类特征,并懂得具体的思考时,我们的先祖就对自然和宇宙充满了好奇,他们迫切的希望得知自然是怎么样演化出来的,迫切的想要知道人类从何而来.而在当时,人们缺乏成体系的自然科学手段,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论证一切的由来,因此,先祖们只能依靠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对这一切进行解释,而这种解释的结果,就是神话的产生.我国神话体系中,最初始的创世神是盘古大帝,传说中,盘古大帝是创造了宇宙和世界的创世神,这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而在盘古完成开天之后,人们又塑造出了一个新的形象,用来解释人类的起源,那就是女娲娘娘,在传说中,女娲娘娘是人族的先祖,她通过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并且通过炼石补天等方法,挽救了面对自然界无力求存的上古人类.再后来,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逐渐的丰富,开始出现了负责统治三界六道的天帝,以及辅助其进行统治的天庭,并且为天庭的发展创造了一整套的事情发展经过,这就是封神演义之中的神话体系.明清时期,人们对于神话的认知进一步的加深,对于神话中非自然的力量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并且将许多的社会文化加入到了神话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了一种可以传承的文化,如«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实际上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封建统治压迫的一种精神反抗.中国神话的起源和发展,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共同传承下来的,即便到了今天,文学界对于中国神话的再创造和发展也从未断绝,当网络文学逐渐的深入人心,网络作家们通过对古神话的整理,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更加严密㊁更加完整的神话体系,也使得神话文化得以继续伴随着中华文明而得到传承.(二)中国神话的主要内容.中国神话的内容可以说是十分之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文化种类,如历史㊁神学㊁玄学㊁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等等,然而若对其进行仔细的总结和归纳,根据其不同特点,也可以将其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1㊁创世类的神话.创世类的神话,指的是神话故事中关于开天辟地㊁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是一种开辟类的神话.如前文所说的盘古开天辟地㊁女娲抟土造人,就是这一类的神话.这一类神话的产生,是源于先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实际上是古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祖们对于太阳㊁月亮㊁星星的由来充满好奇,因此有了盘古身体化为日月星辰㊁山川湖泊的神话;人们对于自己的来源充满好奇,因此有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对于为何太阳东升西落充满了好奇,因此有了共工头触不周山,致使 天柱折㊁地维绝㊁天倾西北和地不满东南 的神话传说;人们对于世界中的花鸟鱼兽充满好奇,因此有了十二祖巫大战妖族的神话传说;人们对于死后归于何处充满了好奇,因此有了地府冥君的传说 创世类的深化是古人世界观的一种体现,也是古人智慧的一种表达,当然,以今天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这些神话,自然知道这些都是虚构的,但是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这些神话完全已经构成了一整套的学术体系,并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2㊁英雄类的神话.在上古时期,由于人类的生产力低下,使得他们无法更好的面对自然灾害,因此,一些具有超凡能力并且以保护人类为己任的神灵被创造出来,成为了人类的精神寄托.如治服洪水的大禹㊁负责填海的精卫以及遍尝百草的神农,这些都是先祖们根据自己部族中曾经创造过惊人功绩的英雄的故事,加以想象的成分创造而成,实际上是对于英雄的一种歌颂.在现代,我们对于行政领导也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对其歌功颂德,实际上与这些神话的产生是同样的原理.3㊁关于君主的神话.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宗族社会,由血缘和亲缘组成的宗族是我国长期以来发展和传承的基础单元,甚至于在很多时候,宗族权利还要大于皇权,因此,人们迫切的希望自己是处于一个英明的宗族领导者的领导下,而宗族领导者也需要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君主神话应运而生.最为著名的君主类神话就是武王伐纣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演化出了许多仁人志士,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教派㊁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能力和社会关系,但是却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最终完成了武王伐纣的大业,而随之而来的姜子牙封神,则是人们对于自身在宗族中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畅想.(三)中国神话的特征1㊁开拓精神.中国的神明从来不缺少的就是开拓精神,这种精神实际上是来源于中华民族先祖的开拓精神.在神话中,盘古大帝开天辟地以后,留下分身大道显化鸿钧负责协调管理三界,而本身却前往混沌深处,继续对未知的混沌空间(实际上是宇宙空间)进行更深的探索,这其实就是探索精神的一种具体显现.2㊁神明的人性化.中国的神明,其人性要远远大于神性,十分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诸如抟土造人的女娲娘娘,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她是人类的先祖,同时也是人类的保护神,为了拯救人类而不惜风险的炼石补天;此外,还有如山神㊁土地等神明,也632都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秩序而在默默地奉献.这种高度的拟人化以及神性中对于奉献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中国神话最主要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中国神话尚有着其他许多的特点,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赘言.二、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一)存在完整的神话古籍.拥有着完善的体系和完善的理论解释体系,这是中国神话审美的主要特征.这种体系并非来源于口口相传或当代学术界的幻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神话古籍之中.中国古代神话最为完整的体系应该是«山海经»,这是一部集中记载神话内容以及古代巫术力量体系的神话古籍著作,在«山海经»内,记载了包括西王母在内的许多神话人物(或怪物),也是对上古时期神话故事的体系总结.除此之外,在其他古籍中,也存在着许多神话的记载,如«淮南子»㊁«老子»㊁«庄子»等,甚至于,在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经典中,也存在着许多神话的记载,如«春秋左氏传»㊁«尚书»,以及在相对严谨的史学巨著«史记»中,也有关于神话的记载和描述.到了明清时期,人们以艺术加工的手法,对神话进行了具体的梳理和总结,从而形成了中国神话最著名的两大体系,即封神体系和西游体系,从而使得中国神话的传承得到了最为系统的论证.(二)拥有完整的神话体系.中国神话拥有着最为完整的神话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封神体系和西游体系.所谓的封神体系,是指神话传说中,天庭建立之前的历史神话传说的发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明确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无上功德,并且对神话中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明晰.处于封神体系最顶端的是大道显化鸿钧,他实际上是盘古大帝的分身,负责监管人间,但不负责具体的事物.鸿钧座下存在三位入室弟子,分别是三教的掌教,即老子㊁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此三教本是一体,是道家最为核心和正统的传承.三教之下,存在着许多二代和三代弟子,如广成子㊁云中子等二代弟子和杨戬㊁哪吒等三代弟子.除此之外,鸿钧座下还有三位记名弟子,分别为接引㊁准提,此二人为西方教教主,最后一位是女娲娘娘.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上古洪荒时期的神话架构,但是由于天帝(鸿钧座下童子)欲收拢治权,并取得了三教的支持,因此展开了封神大战,最终,天庭得立,三教封神,使得人间秩序重新确立,完美的解释了这一时期神话体系的发展方向.其二是西游体系.西游体系实际上是封神体系的一种发展和演化,其时间节点是从封神之战结束以后开始的.在西游体系中,天庭已经确立,并负责通关三界一切,天庭中存在四方星宿㊁天兵天将以及列为上仙,负责维护三界秩序;天庭之下,有四海龙王负责行云布雨,有山神土地负责人间安危;有地府阎君负责掌管六道轮回 西游体系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王朝体系的一种神话演化,为中国神话构建了更加完整的权力体系和组织架构.到了现代,人们对于上古时期的神话体系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继承,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看法,诸如佛本是道㊁女娲为妖族之首㊁而人类与妖族是近亲等等,单纯的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这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是值得肯定的盛举.(三)人神同形.中国神话的人物形象,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由人兽同体到人神同形的发展过程的.在神话的初级阶段,神的形象往往都是以半兽半人为主的,如女娲娘娘的形象是蛇身人面,而伏羲则是蛇身人首,炎帝神农皆为人身牛首等等.这是神话初级阶段的一种特征,是中华文明在发展初期,对于自然界洪荒野兽力量的一种敬畏和向往的表现.而到了后期,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中关于兽类的特点就逐渐的开始减少,从而变成了人神同形的形象.如在封神体系中,注重人神同形的阐教(其弟子皆为人族)最终战胜了依然保持人兽同体的截教(其弟子皆为草木精怪),这就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在西游体系中,神的形象已经完成了拟人化,如主人公孙悟空,虽然本体是猴神,但其行为特点皆与人类无异,其所拥有的人类特点大于猴类特点,是人神同形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人神同形的特点,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对于 神 这一存在于想象中的生命认知和思考的一种态度,由初期的维力量论(也就是只要拥有超凡力量就是神)逐渐的发展成了维功德论(必须拥有对人类的功德才能够成神).这种变化是古人对于世界认知逐渐进步的一种体现,在这种进步中,人们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有了更多㊁更合理的认知,而对于自身的力量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因此,人们更多的是用人的形象想象神明而非动物的形象想象神明.(四)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神话文化是一个民族第一种意识形态,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起源,它表现的是该民族最初的文化形态.而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这种最初的意识形态逐渐的沉淀在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神话中,关于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内容,大多数是积极向善且具有正能量的,神话中的人物大多包含着仁爱之心㊁怀有济世之志,他们愿意为了国家㊁民族和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无私的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表现出了我国先祖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操.如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是一种为全人类的福祉甘愿牺牲的伟大爱心;大禹治水表现的是一种前赴后继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刑天执戚而舞以及夸父逐日等表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㊁死而不已的生命旋律;神农尝百草则是对舍生取义㊁为民奉献精神的赞美;即便是最具反抗精神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实际上也是劳苦人民对于统治阶级的盘剥和压迫的一种精神反抗.总而言之,在中国神话中,那些为了人们幸福而奉献的人物往往会受到爱戴和赞美,而那些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却往往受到人们的批判和唾弃,这就表现出了一种天下为公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种具体化的表现.而这种表现与西方神话截然不同,在西方神话中,天神的神性远远大于人性,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肉体享受和精神享受,带有浓重的利己主义,如宙斯,他常常不顾民间女子的意志而强行占有其肉体,又如赫拉,她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残忍的对待凡间女子伊娥从而发泄自己的怒火 这就与中华神话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结语:神话文化的内容,往往与自然科学存在冲突,因此,信奉科学的人往往对其进行排斥和鄙夷,但实际上,排除掉神话中超凡力量的部分,对于其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美的文化气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自然科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的是人们私欲的膨胀,并将人类逐利㊁利己的天性无限的放大,这是自然科学无法回避的一种局限.因此,我们需要在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对于神话给与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使其所代表的正能量精神内质的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参考文献[1]㊀陈醒芬.中国古神话之于 天人之际 的超越性[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2):108-112.[2]㊀商智茹.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审美差异比较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3]㊀周腊生.中国上古神话审美意识的三个特点[J ].江汉论坛,1986(05):47-51.732。
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众多的女神形象丰富了我国古代神话的内容,他们是我国远古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他们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相应的变化,折射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女神形象,社会发展,社会地位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分类早期氏族社会里,女性比男性占有更重早期氏族社会里,女性比男性占有更重的重任。
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但没有人类,世间仍是一片荒凉寂静。
女娲于是开始抟黄土造人,造了很多的人。
当自然灾害横行,人类濒于灭绝时,女娲挺身而出,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女娲除了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外,还为人类设置婚姻,解决了人类的繁衍问题。
西王母初以一个统治者的形象出现,她半人半兽是个怪神,她无拘无束,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她的形象,她变成了一位美丽少妇,她的权利似乎可有可无,并且她有了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丈夫——玉皇大帝。
她由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变成了别人的妻子。
她不再掌有生死大权,只是管理一些琐事。
正如人间的无数女子,丈夫是她的主宰。
这些都表明女性不再是世界的主宰,她们开始让位于男性。
以巫山神女和洛神为代表的多情女神。
巫山神女,是炎帝之女,名为瑶姬,聪明善良、美丽温柔。
屈原在《山鬼》中描写的山鬼形象,就是最早的巫山神女形象。
她“被薜荔”、“带女罗”,脉脉含情,驾着赤豹,以辛夷为车来约会。
即使恋人迟迟没有来,天空下起了雨,可她还是“表独立兮山之上”,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
宋玉的《神女赋》中,巫山神女的形象更加具体、美丽、多情,“上古既无,世所未见”。
洛神即“宓妃”,她是一个美丽而多情并且忧怨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写其形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再写容貌“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真可谓有沉鱼落雁之美,闭月羞花之貌。
但她却明白人神殊途,忧郁饮恨而去。
以娥皇和女英为代表的忠贞女神。
娥皇、女英是天帝的两个女儿,同时又是舜的两个妻子,在她们身上显现了中国女性温柔贤淑的美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3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 NALITIES(Phi 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No.3.2006论上古神话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彭谊(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广西南宁530023)[摘要]在神话女性形象中,道德精神美是最本质东西。
因此,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外形美并不受关注,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
这种神话女性审美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女性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神话;女性形象;审美[中图分类号]B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3-0140-05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很多女性形象,显示出重人伦的倾向。
她们身上体现着英勇无畏、无私奉献、死而后已的精神美德,如造人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开天辟地的密洛陀,,虽然她们的个性被淹没了,但她们作为中国崇尚品德的象征,在中国文化特别是女性审美文化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审美价值可以从女性精神道德美的体现、女性外形美的缺失、对传统女性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女性精神道德美的体现作为原始艺术形态之一的神话,它的创作虽然不是专门为了审美,但/美0已经存在了。
我们可以从中国上古神话女性形象中,阅读到在现代人类审美观念形成之前就已初露端倪的审美观念。
(一)实用主义审美观/人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的,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来看待它们0[1]。
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注重实用的心态在神话女性审美意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生命繁衍的需求直接相关。
人类社会早期,原始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需满足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食物的保证和自身的繁衍。
也就是恩格斯在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6一书的序言中所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户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0[2]神话作为一种原始艺术形式,它必然是先民们/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0[3]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神话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原始先民极力地夸大女性的性别特征,主要是出于生殖、巫术等实用的功利目的,这一直是神话女性形象创作的一条主线。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许多神话中可以找到证据。
汉族神话中的女娲、壮族的从事姆洛甲、瑶族的密洛陀、侗族的萨天巴、土家族的衣罗娘娘、哈尼族的金鱼娘等形象,无不表现了神话女性形象创作中的一个恒定的因素,那就是在功用目的下,在实用主义观念主导下,女性形象的塑造大都以开天辟地、生育造人为叙事中心,重点记述其创造生命、繁衍生命的功能。
[收稿日期]2006-03-17[作者简介]彭谊(1972-),女,广西昭平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
))140对女性形象塑造出于生殖的实用目的,还体现在史前艺术中的许多雕塑和岩画之中。
譬如近些年来,在中国各地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孕体形象,例如1979年在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出土的陶塑裸体孕妇像及大型女坐像。
孕妇像残高5.8厘米,头、臂残缺,腹部突出,臂部肥大,左臂弯曲,左手贴于上腹部[4]。
1983年到1989年北滦平后台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下层出土了6件石雕孕妇像,高9.5到34厘米不等,以辉绿岩雕成,凸乳、鼓腹、臂大,双臂内附抱腹,两腿屈膝蹲踞,下呈圆锥形[5]。
如此等等。
她们那种大腹滚圆、巨乳高耸、臀部丰腴的极度夸张的女性体态形象,在原始先民眼中,具有怡人的特征,是他们追求生育结果所产生的。
对女性的第二特征进行夸张和崇拜,用各种办法以突出女性的生育特征,其实就是原始先民对女性所进行的美化。
在原始社会里,美化就是把生存欲求加以形象化、物态化、神圣化,以求得一种心理的满足和心理的愉悦。
这种以实用主义为先的女性审美观反映了原始时代,人类要求探索自然,以自身的本质力量拓展生存空间的心理。
(二)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母性美神话中的女性形象讲述精神道德美,还可以通过女性形象的自我牺牲的母性美得到证实。
从女性主义的立场看,母性所体现出来的含义应与英文中的/mothering0、/motherhood0相对应,不同于/moth-er0,指的是母亲的内在性质,包括生理学和社会学范畴的母亲性质。
置身于产生在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我们发现对母性的要求及对母性的造就,直接影响到女性形象的价值本位的确定。
在上古神话中,女性形象体现出来的母性美首先体现为/天然的0母亲属性。
这种属性重点表现为创造生命的能力,/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0[6]。
同时神话中的女性又有保护生命的职责,/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0[7]。
女性的这种/生0和/育0职能主要来自于生物学概念的母子情感)))一种本能的、自然的产物。
神话中具有母性特征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对繁衍生命、生命生存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女性作为母亲的伟大。
女性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力量使她们具有比男性更为宽广的胸襟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例如,汉族的女娲用身体(如肠)化为万物,拉祜族的厄莎用眼做成日月,壮族的姆洛甲死后变成了岩洞给人类和所有动物遮风避雨。
满族的一篇神话说道:/女云神-白云格格.是天神-阿布卡恩都里.的小女儿。
她从喜鹊那里知道人间遭洪灾,从宝云船上扔下木材,变成千万根巨树。
人用树干凿成小船逃生,禽兽虫类也得以活命,剩下枝杈变成兴安岭密林。
-白云格格.从天神寝宫盗开天钥匙,从聚宝宫盗出两个万宝匣,倒出油沙土和黄金,给人消除洪灾,带来沃土、金子。
天神怒,要抓回小女儿。
-白云格格.向大姐-太阳神.求救,大姐用烈火烧她。
二姐-月亮神.催她逃走。
天神让-雷神妈妈.打炸雷、-风神妈妈.刮巨风、-雹神妈妈.抛冰坨、-雨神妈妈.淋暴雨,一齐追她。
她躲到铃铛花丛中,天神派雪神下大雪,逼她认错,她在冰雪中冻着也不认错,把自己的银光衫裹得一层又一层,最终变成了白桦树。
0[8]这种一心一意为氏族、部落,牺牲自己、舍己为群的高贵品质表现的正是女性在人性伦理上具有的母性美。
/母亲的角色是由社会文化情况决定的,而不是生理上的要求。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宗教、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母亲的角色也是不同的0[9]。
因此,神话女性形象的/母性0特征还表现在其社会属性上。
很显然,在中国上古神话时代,女性的角色不仅仅囿于家庭范畴,其母性的本位价值也自然不限于家庭范围。
5圣剑与杯6的作者、美国著名文化史家理安#爱斯勒提出,史前文化存在有一个女性崇拜时代,这个女性崇拜社会,并非/女权0社会,男女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他们热爱和平。
并且爱斯勒认为,中国的5道德经6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阴(或者女性原则)还没有被男性原则(或者阳)所统治,当时,母亲的智慧特别受到尊重和遵循。
结合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完全可以重温这样的情景:/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西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0[10]女性作为故事的主人翁身份出现,无疑显示了她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主导者。
在她的领导和关怀下,人类战胜了大火、暴雨、洪水等天灾,世界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人类又开始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女性用其具有影响力的与生俱来的女))141性特点,即和平、平稳、温柔、慈爱等情感照顾着这个社会。
在人类受大自然的威胁时,她敢与天斗、与地斗,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抗灾救灾的重任。
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形象的母性可以用无私、仁爱、利他、坚韧等词来形容。
(三)极具英雄气质的崇高美/美是道德观念的象征0[11],在这里,康德所指的美是建立在人的精神层面,由人的高尚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凝聚而成的,即美的形态之一)))崇高美。
崇高美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的精神道德,而并不注重人的外在形貌。
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对真的恪守、对善的张扬,体现的正是人类崇高之美、人伦之美。
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对真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她们对美好的、正义的事理的追求上。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女英雄形象身上。
在物质条件异常艰苦的原始社会,原始先民面对泛滥的洪水,面对荒火与大旱,面对雷击电闪、疾病蔓延,面对猛兽横行,认识到自身的渺小虚弱,他们从生存的愿望出发,同大自然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这其中有不少是女性英雄人物。
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震撼人心的崇高美,这种崇高美从她们与大自然进行不挠的斗争中体现出来。
妈勒(壮族神话5妈勒访天边6)就是一个勇于探索真理的女性形象。
她虽然没有非凡的本领,但为了弄清/天到底有没有边,天边又是怎样的0这样一个人人关注的问题,毅然向东边走去。
一路上,她跋山涉水,与猛兽毒蛇斗。
妈勒虽然走到老了,还没有走到天边,但她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带给我们的美感是何等的强烈,何等的惊人!还有/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0[12]的精卫、哈萨克族不停歇地驱赶/黑暗0的月亮女神阿达姆阿那,,这些具有高尚品德的女性形象,看重真理、道德和正义,并愿为之赴汤蹈火,其性格品质是何等的坚毅,其气魄是何等的雄伟!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对善的张扬也有十分突出的表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0,在神话女性形象中,善具体表现为女性的无私助他、惩恶扶弱之举。
如神话5女神诞生于花中6讲道:/雨下来了,鸟兽和人没有地方躲雨。
姆洛甲张开双腿,坐下来,变成了一个岩洞。
从此,人和鸟兽就到岩洞避风避雨。
0[13]蒙古族流传的5麦德尔娘娘开天辟地6神话则说:/远古浩劫,洪水铺天盖地。
女神麦德尔骑白色神马视察三千色世界。
,,麦德尔娘娘怜惜须弥山上那些矮小的人,派神女、神男给他们照明,神女晚上值班,发白光,就是月亮,神男白天值班,发红光,就是太阳,神女、神男轮流值班,成为夜晚和白天。
0[14]这些行为,均是女性出于人性之善而做出的,善给女性以宽厚慈爱的品性,这是人类最高尚的精神美德。
/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0[15]。
美和真、善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一系列优秀品质:勤劳勇敢、温和慈爱、坚韧不屈、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等。
这些优秀品德是建立在人性之善和人性之美的基础上的。
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纯真和善良,看到女性无私忘我、真诚奉献的审美价值。
二、女性外形美的缺失女性形象,就现代的审美观而言,除了存在内在美之外,还存在着外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