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结构 被 × × 的语言学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49.32 KB
- 文档页数:3
[试论网络流行语中的“被XX”现象]网络流行语现象随着网络传播功能的巨大变化,网络语言的发展随之也日新月异。
网络的人际交流更是不断突破物理局限(事物本身)及心理局限(交际者心理)的限制。
譬如,网络中的“被XX”结构:被就业、被大学、被自杀、被提高、被幸福、被自愿、被满意、被赞成、被高兴、被感动、被高铁、被和谐和被站立等短语,都是说话者与听话者、作者与读者在突破对传统被字句结构本身的认知及交际双方心理上不断磨合适应后不断的出现,这种语言现象反映了当代许多普通人挥之不去的“被动性”命运。
相信今后将继续出现更多的“被XX”结构。
人们虽然在名义上拥有选择权和创造权,但实际上却无从选择和创造,人们需要做的只是“被XX”,或者说只是接受并习惯“被XX”。
受到束定芳(2000)的隐喻研究中关于相似性理论的影响和启发,笔者从语言的相似性和创造相似性的语言两个角度来分析网络中的“被XX”的结构特征及其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的相似性,并进一步阐明语境、交际、语用等语言因素在对网络流行语“被XX”语言的创造和理解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最终以求探索该语言形式目前或今后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二当前网络中“被XX”的结构特点在本人不自愿、不主动或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其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或者身份作出结论,统称“被XX”。
当前网络非常流行的“被XX”,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三类:被+名词、被+动词(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被+形容词。
1 被+名词(1)长春师大否认周洋“被大学”,不因她是冠军才录取。
(中新网,2010年4月26日)(2)沪宁高铁开通后的高昂票价和取消始发动车组的做法让市民惊呼“被高铁”。
(搜狐证券,2010年9月17日)(3)率先喊出“国安被冠军”的,的确不是,2010年4月6日)(4)哪个凤凰女主播被潜规则了?(搜狐网,2008年1月13日)(5)李建平则是先在一次采血化验中莫名其妙地“被艾滋”。
(腾讯、大渝网,2010年1月26日)在(1)、(2)、(3)、(4)、(5)五例中的“被”后面,分别跟“大学”、“高铁”、“冠军”、“潜规则”、“艾滋”等名词。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网络流行语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被广泛应用于网络社区、社交媒体、论坛等场合,从而引发语言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网络流行语的概况,包括它的特点、背景、形成机制及使用范围;然后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框架,分别对它的语法特征、语义特征、认知特征和语篇特征进行阐述;最后就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及影响进行一定的评价与讨论。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大量流行的、自发出现的、特殊构词和表述形式,旨在减少文字数量、简化思维表达方式而产生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
即使将它们归为一定的语言系统,也需要识别它们的形式特征和义性特征,因此网络流行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口语、文化特色显现的语言体系。
从宏观上看,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特征是其核心特点之一,它诞生于网络空间的信息特性所决定的特殊文化环境中,具有极强的快捷性和简洁性,以及突出的网络社区氛围的表达特点。
以中文网络流行语为例,它的语法特征可以从虚词、缩略语、缩写词等多个方面结构解析,具有现代汉语典型变异现象,从而使语料简洁明了,可以更加有效快捷地进行网络表达。
从中观上看,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特征是丰富多样的,它涉及到互联网文化中的神话图像、未来技术感、科技文化、技术智能、跨文化传播和跨语言交流等等,表达出特定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
例如,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词义中包含“互联网新技术与信息共享”的理念,从而构建起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而另一些词义中包含“互联网文化艺术”的理念,从而构筑起网络文化的审美观念。
从微观上看,网络流行语的认知特征也是丰富多样的,它涉及到网络信息传递的心理过程,其特征是能够触及传达者的多种认知模式,形成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心理跨越,进而唤起听者对这种跨越的认知反应。
在语义的表达方面,网络流行语的词义运用、重组、转换和拓展等手段,极具包容性,可以以三个层次结构:即本体层、抽象层及应用层来解释它的认知特点。
浅析当前流行语“很X很XX”结构作者:谷丽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4期摘要: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当前流行的句法结构“很X很XX”进行探讨,分析该结构产生的语言基础,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从而证明该结构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将会在未来的语言实践中成长为新时期的合格的、规范的现代汉语句法结构。
关键词:“很X很XX”结构语言基础特点作者简介:谷丽娟,女,1981年生,学士,陕西省榆林市榆林学院中文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现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57-022008年,一个新的句法结构“很X很XX”一度成为社会最流行的娱乐之语。
从当初的网络“很黄很暴力”到“艳照门”女主角阿娇的“很傻很天真”,推而广之,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如银行“很弱很可怜”、南方雪灾“很冷很痛心”、中国男足要克韩“很假很牛逼”、股市暴跌“很痛很无奈”、国家互联网希望能够“很棒很健康”、“很美很绿色”[1]等,这个与“很X很XX”有关的句法结构无不引领着流行语言的风潮,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任何时期都会出现流行语,特别是社会急剧发展时期更是如此。
那些新的语言要素先是由一些重要事件引发并提出,在社会普遍流传开来,如果它能充分反映新生事物的特征,并被广泛应用,那它就会被保留下来,由一时的流行语逐渐升格为全民常用语。
否则,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被人淡忘。
那么,“很X很XX”这个流行语是否有很强的生命力呢?它会从今天的网络雷语转变成明日现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吗?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句法结构进行分析。
一、“很X很XX”结构产生的语言基础“很X很XX”结构的存在要以“很X”结构的使用为基础,它是两个“很X”结构的叠加使用。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很X”结构的使用情况。
(一)、“很+形容词”“很X”结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很符合语法规范的常用格式,其中程度副词“很”修饰形容词的结构是最常用的,如“很好”、“很强大”、“很傻”、“很可怜”等。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新型“被”字构式范喜春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61006[基金项目]项目名: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W-M19。
[作者简介]范喜春,女(1980.2—),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一、新型“被”字构式与传统被动结构的区别(一)传统“被”字构式的一般特征传统的“被”字构式通常都是表示被动的动词后面加施动者再加及物动词,而表示被动的象征词后面的施动者一般都能够省略不写。
传统的被字构式所表达的语言意义一般为遭受、蒙受的意思,就是在施动者的行为之下,被施动者所处的状态得到了改变,这里被施动者所遭受的动作或者行为都不是积极或者其心甘情愿承受的。
例如,潜逃者被依法逮捕;丽丽被试卷上的题目难倒了;火灾发生时许多人员被困在其中,等待救援。
从语言认知学角度上讲,这些被动结构的动作接受对象是事情的承受方,而施动者是事情的施加方,动作是两者之间的桥梁。
由此可见传统的被字构式的一般动作为:动作的执行者进行该动作的实施,而动作的接受者处在一个被动的心理状态或现实状态下接受这一动作或者行为,并因此而发生了形态或者结构上的变化。
传统被字构式中的谓语动词一般都是用来描述动作的强性或者事物的物质性,只有这样才能明显看到其最后发生的变化。
例句中的潜逃者作为受事对象,而逮捕这一动作由进行逮捕工作的施事人员做出,将动作作用与受事对象,逮捕这一谓语动词有着强烈的及物性,能够对动作接受者“潜逃者”形成强烈的影响,例如被依法逮捕失去人身自由。
这种句式分析思路对其余两个例子同样适合。
另外,传统的被字构式的施事者、受事者与及物动词的语言逻辑都是符合被动用语要求的,否则不能够用在“被”字构式中。
例如,这辆车被我们拥有了;我被待在学校四年;王明被荣获市级作文比赛一等奖等,这些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有、待、获”等所描述的动作均为静态的,而动作的施事者“我们、我、王明”与受事者“房子、学校、奖项”没有强烈的及物性,这样,施事者的动作未能对受事者产生一些显著的改变,由此不能够运用被字构式。
从应用语言学角度谈大学校园流行语摘要:本文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流行语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讨论了其产生和存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认为大学校园流行语在丰富校园话语和汉语词汇的同时,部分词语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规范使用语言,从而推动语言文字的创新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语;表现形式;特点;规范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流行于大学生口语交际中未经规范化的一种语言现象。
它是一定的社会元素在大学生言语中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最重要的表征。
本文将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浅谈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表现形式、特点、影响及其规范等问题。
一、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表现形式大学校园流行语涉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
具体有以下几种:1.旧词新义。
有意利用原有词语的所指,对旧有的词语作新的解释,也就是修辞上的别解格。
比如:“善良”别解为“丧尽天良”,“黄昏恋”别解为“大学快毕业了开始谈恋爱”,“金刚钻”别解为“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生”等等。
2.缩略语。
将原来较复杂的语言进行简化,用缩略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有汉字缩略和英文缩略。
比如汉字缩略:“蛋白质”是“笨蛋+白痴+神经质”,“特困生”指特别爱睡觉的学生,等等;英文缩略语:BF(boy friend),GF(girl friend),等等。
3.仿拟。
仿拟有仿词、仿句和仿篇三种形式。
仿词是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的新词新语。
比如:“校草”仿“校花”,“烟酒生”仿“研究生”等。
仿句指仿照某一名言警句或某句流行歌词而造出的新句。
比如:“有朋自网上来,不亦乐乎”,“该出游时就出游,潇潇洒洒走九州”等。
仿篇是对现成的诗词歌赋或篇章的仿拟,或仿语言,或仿结构,或仿内容。
比如:仿《陋室铭》的《新陋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精,作弊则灵。
厮守寝室,难忍孤清。
麻将打得好,扑克翻得勤。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流行语作者:黄钰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流行语不断涌现,并被应用到日常交流中。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各个地区和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本文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流行语,分析产生和流行的原因、特征及相关因素。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流行语;语言变异;社会文化因素作者简介:黄钰雯(1994-),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1.引言若把语言当成是一个变数,社会是另一个变数,那么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
(陈源,1983)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时下,各种流行语时常出现在大众口中,反映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化。
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根源,流行的原因和特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语言与社会的联系。
2.流行语的来源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新的表达不断出现,并被应用和固化,而现代流行语数量众多,这些流行语更多的是语言变异的结果,来源广泛,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小到一个口误,都会成为流行语的资源。
大体上可将流行语的来源分为几类——时事政治,方言,网络语言,以及语言混杂。
2.1时事政治当今社会,民众越来越关注政治。
例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中国梦”的讲话,于是“中国梦”这个词迅速扩散,随后衍生出了以“xx梦”为形式的众多版本。
同时国家领导人和时政类报刊杂志也更加接地气,像“中国梦”,“获得感”这些词简单易懂,而且理念清新,风格亲民,让大众十分容易接受。
2.2方言中国方言众多,随着各地区相互交流,方言被广泛流传,人们也发现了方言的趣处,由方言演变而来的流行语也占有一定比例。
最近令人印象深刻的方言流行语就是“蓝瘦,香菇”了。
新型“被XX”结构的研究综述“被XX”结构是近几年来现代汉语运用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语言格式,它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字句,自从2008年底2009年初“被自杀”问世之后,由“被XX”这一格式衍生出来的类似结构在网路上越来越活跃,相关语言学界的学者对此也非常重视,纷纷对此种语言现象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
笔者就“被XX”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分析,试图从“语法的四个层面”、模因论(形成的原因)、发展前途等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试图寻找到其中的某些问题或者不足之处,以便今后从新的视角或者已有的某个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四个平面”下的“被XX”结构语法研究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择性和认知的解释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考察汉语语法时,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侧面之外,也应当认真的将“认知平面”归入研究范围之内。
(一)“被XX”结构语义层面的研究相对于传统的“被+VP”结构来说,“被XX”结构要来的更复杂一些,而这种复杂性可以体现在语义特征,语义关系以及语义指向等各个方面。
在“被XX”结构的语义特征这点上,陈全的《现代汉语新兴“被+X”结构研究》指出:进入“被+X”结构的“X”在语义上多表现出非自愿性或非真实性的特点。
付开平、彭吉军在《“被XX”》考察中也有相同的观点,认为“被”已经由被动标记转换为否定标记,此外他们还谈到了“被XX”这一结构具有[ + 矛盾性]的特点,这种矛盾性主要来自于“被”与“XX”组合后“XX”的施事就变成了“被XX”的受事。
杜澄宇的《新兴的“被XX”构式研究》中也提出“被XX”要件的“离奇性”以及“荒诞性”,极大程度上表达了说话人的无奈不满和对当事人的移情。
如:充手机话费时候你“被优惠”了吗?彭永梅、甘于恩认为“被XX”的准确定义是在不知情或非自愿、不真实的情况下、非自主地遭遇某种境况,多数带有调侃意味。
这样的归纳还是比较合理的,但较之以调侃,应该认为讽刺的意味更重一些。
探析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成因与特征作者:王岑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摘; 要: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言,与一般的现实语言有较大差别。
虚拟世界中的语言使用较为随意,但现阶段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对此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与基本特征展开分析与讨论,以期能够给读者带来借鉴参考。
关键词:语言学;网络流行语;形成原因作者简介:王岑岑(1995.5-),女,辽宁省沈阳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1引言:語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第31卷第4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1No.4 2011年8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Aug.2011流行结构“被ˑˑ”的语言学思考①安俊丽(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摘要】随着“被ˑˑ”的蹿红,该结构成为语言学探讨的热点话题。
论文对该结构所属的语言单位进行了界定,根据内部结构对其进行了分类,重点分析了“被ˑˑ”超常规搭配的特点,尝试性地探讨了其流行的语言学和社会学原因。
【关键词】被ˑˑ;界定;分类;特点;流行原因【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1)04-0102-03“被”本来是现代汉语中表现被动含义的形式标志词之一,但是在2009年度它的用法却被“花样出新”了。
在Google网页上搜索,“被自杀”(29,200,000条)、“被捐款”(12,900,000条)、“被就业”(24,400,000条)、“被代表”(109,000,000条)、“被自愿”(26,500,000条)、“被小康”(5,850,000条)等词条马上映入眼帘,还有“被笑脸”“被涨薪”、“被幸福”、“被艾滋”等等。
“被ˑˑ”当之无愧成为了2009流行词语。
据中新网报道,“被”也因此在“汉语盘点2009”中成为了汉语2009年度第一汉字。
“被ˑˑ”格式首现于2007年,“被自杀”曾被收入《07年新增词语解释》中。
但是该格式迅猛发展还是发生在2009年度。
在2009年7月12日“天涯论坛”的帖子中出现了“被就业”这一用法之后,又相继出现了“被自愿”、“被增长”、“被捐款”、“被代表”等。
这些流行词语的出现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影响颇大的网络文章有《“被”时代:逃不出的荒谬》、《被时代的盘点:权利意识在“被”字下涌动》等,对“被ˑˑ”流行背后隐藏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语言学界对这一语言现象也颇为关注,《语文建设》2009第4期发表《被字的另类用法》、《修辞学习》2009第5期发表《“被时代”的“被组合”》,对不同类型的“被ˑˑ”背后隐藏的社会现象,以及流行语所反映出的公民意识的觉醒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但是作为语言学界的讨论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这些词语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做出分析,而且应该对这些流行词语本身进行语言学的分析,并且对其将来的发展态势做出判断。
1.流行结构“被ˑˑ”身份的界定关于“被ˑˑ”的文章中,对“被ˑˑ”所属语言单位的界定各说不一。
刘斐、赵国军(2009)认为是句子,称“被ˑˑ”是新涌现的被字句;周卫华、蔡忠玲(2009)认为是短语,归入流行语范围;网络文章《“被”时代:逃不出的荒谬》说是“被”族词。
那么到底“被ˑˑ”应该归属哪一级语言单位呢?我们认为,“被ˑˑ”这一语言单位应该界定为词。
原因有三:一是“被ˑˑ”并没有独立的句调,不能单独成句,所以不好断定为“被”字句。
一般情况下,“被ˑˑ”都是用来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的。
二是“被ˑˑ”结构不能扩展。
区分词与短语的可操作性方法就是能否扩展,能扩展的是短语;反之,则为词。
显然,“被ˑˑ”不能扩展。
“被就业”、“被自杀”不能扩展成“被(学校)就业”、“被(领导)自杀”。
常规的“被”字结构中可以增加状语,但在“被ˑˑ”结构中间则未见状语之类的其它成分,比如“被就业”、“被失踪”不能扩展成“被(悄然)就业”、“被(秘密)失踪”。
因此,从这点来看,“被ˑˑ”具有较强的凝固性,应该界定①[收稿日期]2010-09-29[作者简介]安俊丽(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
为词。
第三,“被ˑˑ”结构可以灵活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具有独立运用特点。
这一结构充当最多的就是谓语成分,比如“七成人支持汉字调整,我们又被代表了”、“高三学生‘被自愿’捐钱补课,每周只休半日”,等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当主语,比如“‘被就业’暗算了谁”。
由此可见,“被ˑˑ”词的特征比较明显,“被”只是其中构词的一个语素而已。
“被”作为语素用于构词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早已存在,比如现代汉语中有“被选举权”、“被剥削者”、“被压迫民族”、“被除数”、“被害人”等词语。
但是,这个语素的构词能力在2009年度得到空前高涨,随着构成能力的增强,“被”似乎有点类词缀化了。
2.流行结构“被ˑˑ”的分类搜集网上以及各类文章中的“被ˑˑ”,不下20个。
分析这些“被ˑˑ”,其内部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包括以下几个类型:2.1被+不及物动词被就业被捐款被道歉被辞职被全勤被失踪被协商被增长被自杀被涨薪2.2被+形容词被幸福被开心被强大被民主被满意2.3被+名词被慈善被小康被民意被艾滋被笑脸以上三个类型的“被ˑˑ”都不符合常规“被”字结构的模式。
在常规“被”字结构中,用的是动作性极强的动词,这些动词应能够对受事主语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在以上三个类型中,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这些用法从传统语法的角度讲,是违反语法规则的,但是正是这些超常规用法的出现才显示出语言不断自我更新的生命力,最终被受众欣然接受。
3.流行结构“被ˑˑ”的特点从语感上讲,上述这些“被ˑˑ”是一种超常规搭配,它打破了常规“被”字结构的一些特点。
3.1大部分“被ˑˑ”打破了“被+及物动词”的特点一般来说,“被”跟单独的一个词构成“被……”格式时,这单独的一个词多是及物动词,比如“被惩罚”、“被表扬”、“被发现”,其中的“惩罚、表扬、发现”都是及物动词,这个动词在语义上对前面受事成分具有处置性,整个结构表达的是受事受到外力影响而形成一种结果性状态。
因此,不具有这样特点的动词很难进入到“被……”框架中。
但是现在的流行结构“被ˑˑ”中除了“被代表”外,大多都打破了这一特征,一系列动作性弱的不及物动词,甚至没有动作性可言的形容词和名词也进入了这个框架。
这一点上文已经详细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3.2部分“被ˑˑ”打破了动作行为已然性的特点在常规的“被”字结构中,动作行为已经是实现了的,具有已然性特征。
比如“被歌声吸引”、“被偷猎者捕杀”中的“吸引”、“捕杀”这些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或实现。
可是现在的流行结构“被ˑˑ”中的动作行为却具有未然性。
比如“被就业、被代表、被小康、被涨薪”等词语中,“就业”、“代表”、“小康”、“涨薪”等行为或状态其实并未实现,只是被人谎称实现,以超常规的方式在句义上突出了施动者造假与受动者被欺骗的意义。
3.3部分“被ˑˑ”打破了词语结构上的义素搭配原则一般来说,语素和语素或者词与词能够结构在一起,除了在句法关系上能够搭配以外,还要求语义上能够搭配,义素上没有冲突,但是超常规搭配就可以打破这些约束。
比如现在的流行结构“被ˑˑ”中,很多就是突破了义素上的搭配原则。
比如“自杀”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可是在这里却与表示被动、遭受含义的“被”连用在一起;在“被就业”、“被捐款”、“被慈善”等所代表的社会事件中,受动者对“就业”、“捐款”、“进行慈善活动”等原本具有自主性,但在这里却变成了非自主、不可控的行为。
3.4所有“被ˑˑ”具有强烈的不如意色彩虽然“被”在“被ˑˑ”中已经进一步语法化为不自由的语素,但是按照语法化的“滞留原则”,实义词的含义不会完全丧失,“被”的“遭受”义中所蕴含的不如意色彩得以留存。
但是现在的流行结构“被ˑˑ”中,其表示不如意的色彩再一次被强调、甚至被放大。
“被就业、被捐款、被道歉、被代表、被增长、被自杀、被幸福、被开心、被慈善、被301第4期安俊丽:流行结构“被ˑˑ”的语言学思考小康”,其共同的语用色彩就是突显“非自愿性”、“被迫性”等,“被”的不如意色彩分外突出。
有些词语本身本来是非常愉快的,如“幸福、开心、小康”,加上“被”后就整体会给受事(当事人)带来不愉快的感觉。
换句话说,这些事情都是表示在当事人不知情、不情愿的背景下,当事人(受事者)被相关部门、被相关单位、被别人所愚弄或欺骗。
4.流行结构“被ˑˑ”流行的原因“被ˑˑ”对传统的“被”字结构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多有突破,但是仍然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喜闻乐见、广为传用。
其中到底有怎样的原因?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它能够被接受、被使用,说明它一定有其合“理”的因子在。
下面我们来探讨“被ˑˑ”流行的语言学基础和社会基础。
4.1汉语中的词语具有语法的多功能性汉语中的词类与语法功能没有整齐的对应关系是众所周知的。
汉语中词语会在特定的句法层面临时体现出特有的性质和功能,比如不及物动词被临时及物化,或者形容词、名词临时动词化等等,这就是陆俭明(2004)所说的“词语的语法多功能性”。
他们在文中都列举了“她才一头黄头发”的例子,该例中“一头黄头发”在句法层面临时具有了动词性的功能,所以才可以接受副词“才”的修饰。
以此类推,在“被ˑˑ”结构中,出现了不及物动词“就业”、“捐款”,形容词“幸福”、“强大”,名词“小康”、“笑脸”等,虽然打破了常规的表达模式,但也是在汉语可接受范围之内。
这种表达更加具有生动性,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
4.2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语言的一条根本原则。
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之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尽可能地使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
当社会出现不知情、被别人嫁接了自己的思想的事件之后,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非主动所为,产生不如意、不理想的结果。
这样丰富的内容浓缩在“被ˑˑ”结构中,以三字格的形式出现在标题或正文中,既没有影响其交际功能,也能节约表述者与阅读者的时间,提高表达效率。
4.3符合语言使用中求新求变的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舆论中对社会的批评越来越多,受众对舆论和媒体的要求也变得越来高。
因此,如何在众多的表述中吸引受众的眼球,需要每一位作者积极思考和应对,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新颖的词语总在不断涌现。
“被ˑˑ”像其它所有的流行语一样,符合人们不断出新的表达需求,在诸多的传统的表达中脱颖而出。
4.4符合社会受众的心理诉求这些语言现象的出现是语言与社会共变的产物。
作为流行词语,其使用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语言变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刻的社会变异。
在这个集体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人们有强烈的愿望呼吁公民权责名实相符,呼吁知情、呼吁参与。
但是现实中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发生,让身处弱势的人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正是因为当事人意识到个体的正当权益受到压制,处于被动的处境,才会用“被ˑˑ”来诉求自己的遭遇,这种被动态表述又恰好反映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
综上所述,社会流行的推动也好,语言的自身发展也罢,“被ˑˑ”都在2009年度迅速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