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斌主编世界经济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35
9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在修养上追求虚怀若谷、顺应无为,对社会矛盾持隐退遗忘态度。
他们以“大道”的德性修养包容万物,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
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 ( )A .自强不息B .厚德载物C .崇德尚贤D .天人合一2.古代典籍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
表 1 文献中“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3.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 ( )A .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B .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C .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D .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4.表 2 是根据 1847 年首批赴古巴华工的口供整理而来,这反映了当时表 2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A.存在奴隶贸易现象 B.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C.出洋或因生活所迫 D.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5.古代两河流域人们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的。
苏美尔城邦时期是多神共同创造;但是到了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时期,多神创造逐渐变为一神为主多神协助共同创造,或者干脆一神独立创造。
这一变化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政权更迭影响价值判断 B.生产发展推动文明进步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神话传说丰富历史研究6.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 (下图) ,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基督教垄断欧洲教育和文化B .基督教会的道德教化C .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D .基督教文明的多样性7.有学者指出“觉醒后的人类,过分夸大了自身的力量,由于信仰的断裂而导致道德的解体。
他们将自由等同于权力、金钱、异性,使自由意志张扬变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贪婪、嫉妒、刚愎自用。
⼈⽂地理学专业博⼠⽣研究⽣培养⽅案070502-华东师范⼤学城⼈⽂地理学专业博⼠⽣研究⽣培养⽅案(070502)(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培养⽬标(⼀)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和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在⼈⽂地理学领域掌握坚实宽⼴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的专门知识,同时要掌握⼀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从事科学研究⼯作的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熟练掌握⼀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献,具有运⽤外⽂写作和进⾏国际学术交流的能⼒。
(四)深⼊了解⼈⽂地理学发展的国际动态,系统掌握⼈⽂地理学理论体系,能较好地运⽤⼈⽂地理学⽅法,分析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
⼆、培养⽅式与学习年限(⼀)培养⽅式博⼠研究⽣的培养实⾏导师指导和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式。
⿎励、⽀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式。
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式。
(⼆)学习年限博⼠研究⽣学习年限⼀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向(⼀)经济地理与区域创新华东师范⼤学作为我国最早开始进⾏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的⾼校之⼀,胡焕庸、程潞等⽼⼀辈地理学家是该领域的开拓者。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业布局、农业及农村发展、区域规划、国⼟开发与整治等⽅⾯,取得了⼀⼤批成果。
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及制度创新理论、⼤流域区际经济合作机制、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动态模拟⽅⾯取得了新的突破。
(⼆)城市地理和城市经济我校是国内最早进⾏城市地理研究的⾼校之⼀,早在⼆⼗世纪60年代严重敏教授就开始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城市地理学的各研究领域如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等均取得突出进展。
在⼤都市空间结构、城市投资环境、城市社区等⽅⾯形成了⾃⼰的研究特⾊。
关于当代纺织服装业全球格局的简单分析摘要:纺织服装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
从18世纪产业革命开始至今,纺织服装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国际贸易的贡献也始终令人瞩目。
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角度来看,纺织服装业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初期的主导产业,关于纺织品和服装往往会成为该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中最主要的产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经济的发展,纺织服装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都在不断改变着世界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贸易格局。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生产、国际转移、贸易格局纺织服装业也是一个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这是因为,一方面纺织服装产品的可贸易性较强,便于远程运输,国际贸易的物理条件较好,另一方面,由于其劳动力密集型特征明显,使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分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因此,该产业的全球分工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以劳动力成本为主要标志的地域性集中倾向,随着劳动力成本水平变化还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阶梯转移现象。
要了解纺织服装业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特点,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一)纺织服装业的国际分工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纺织服装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大大拓展了传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空间。
发达国家不仅通过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纺织品获取了高利润,而且将服装及中低档纺织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如日本经过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大调整,转向了高性能、差别化、多功能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1993年日本织物创汇就达20318美元每吨,居世界第一。
服装的生产则几乎全部转移到了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全球经济化背景之下,纺织服装业的国际分工不仅包含着不同产业之间和相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的分工,而且已经深入到相同产业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环节之间的分工。
(二)纺织服装业生产的国际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纺织服装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变革,使其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英文名称世界经济地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课程类型必修开设学期 6学分数 3一、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世界经济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中学地理师资所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世界经济地理是把世界作为经济地域巨系统,把各国、各地区作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来研究的。
侧重于研究它形成发展的条件、地域产业结构、区域构造类型和经济地域系统,着重探讨几者的地域运动与地域组合规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研究它们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域组合特点,探讨地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分析其经济地域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地域格局的发展特点,阐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发展趋势,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外为中用,为合理地组织我国的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形成合理的经济地域系统,为加快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同时,这门学科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地了解世界、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也肩负着重要任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地域经济现象产生的条件,思考地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教学时数分配表(三)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2.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到课率、小测验、期中考查等;期末考核方式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教材:陈才等《世界经济地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2.主要参考书:杜德斌等《世界经济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1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二、教学内容纲要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同时标有“△、○”的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Ⅰ] 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科学编写教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和编选教材的重要依据。
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课时的分配、讲授次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可以灵活掌握,适当调整。
一、课程性质《世界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综合性和人地相关性三大特点。
它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以全球化及其表现问题为背景,以世界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性原则,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时空分布和相互关系,认识、理解全球、各大洲、各大洋、各大地区和各国家的区域地理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区域间相互联系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的、要求1、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规律,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②充分体现我国的教育方针,符合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加强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同时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③正确反映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在保证本门课程科学体系的前提下,注意同相关课程的联系和配合。
根据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时数,抓住基本内容,突出重点,合理安排,留有余地。
④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实时适当地介绍课程所属学科范围内的最新研究动态,有选择地把国内外普遍接受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概念贯穿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而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
⑤贯彻“白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学术上的争论问题。
对不同学派的意见,可以选择一些被多数人接受的意见作为基础,同时也应介绍不同学派的观点。
2、教学目的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关心他人和关爱社会等意识。
杜德斌,男,1963年3月出生,汉族,人文地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地理系,1990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毕业获区域地理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0年获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
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2001获博士生导师资格。
目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主任,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研究》主编。
同时担任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城市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生产力学会理事等学术兼职。
上世纪90年代侧重城市地理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城市住户居住需求行为模式的预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协调发展研究"和"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化与居住分异研究",发表“影响上海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区位因子分析”、“论居住需求、居住选址与居住分异”、“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模式构想”等重要论文。
90年代末期,针对跨国公司在中国R&D投资的迅速发展,开始侧重研究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问题。
博士论文《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200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跨国公司R&D全球化问题的专著,出版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曾先后获得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2年)和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经济类三等奖(2006年)。
此后,先后承担了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的投资及其空间效应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空间结构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重点项目“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战略研究”、“在沪外资研发机构的发展及其影响及对策研究”、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项目“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动机及其区域效应研究”等20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相关论文。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主要内容:1.世界经济地理导论: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及考核方式。
2.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地理:经济全球化;当代世界经济的地理格局。
3.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布局: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世界产业布局新趋势。
4.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世界人口增长;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国际人口迁移;世界人力资源及其开发。
5.世界城市化与全球性城市:世界的城市化;全球性城市的形成;全球性城市的等级结构。
6.理论专题1: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从理论到应用;若干前沿问题;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特征。
7.世界汽车工业地理:汽车全球生产网络;汽车的国际贸易。
8.世界ICT产业地理:ICT产业及其发展;ICT产业的生产布局;世界主要ICT产业集群.9.理论专题2:国家竞争优势: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致胜;国家优势的钻石体系;政府的角色;企业的议题。
10.理论专题3:高技术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硅谷发展成功的因素分析;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学习型网络;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析;东京大田区——日本机械产业的核心。
11.世界金融业与全球金融网络:世界金融业概况;跨国银行的全球金融网络;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分布。
12.世界农业生产与供销格局: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世界农业生产及主要农作物分布;世界农产品贸易和供销类型;世界农业土地资源与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1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动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
14.欧洲与欧洲联盟:欧洲的一体化:欧洲的地理环境;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渊源;欧洲推动一体化的国际背景;欧洲一体化的历程。
15.北美洲与NAFTA:NAFTA的地理环境概况;NAFTA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中的美国。
16.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日本: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人口与行政区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特征。
世界地理(经济部分)教材与参考书目世界地理杨青山、韩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世界经济地理(修订版)陈才、李文华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科学出版社2001年世界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研究所)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杂志社(复旦大学)世界地图册学习方法的建议区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融合区域自然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综合区域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理论和知识的融合课本知识理论与政治经济时势发展的综合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热点地区和问题关注多渠道信息收集和分析(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绪论一、世界地理(经济部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²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结构、类型及其地域运动规律的学科。
学科地位:²地理科学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²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²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二、世界地理(经济部分)主要研究内容(一)经济地域的形成条件²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基础1、形成条件区位条件及交通信息条件区域地理位置: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²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土地、气候、生物、水及矿藏资源²人口及劳动力条件:人口及劳动力的数量、数量变化、数量的空间分布人口及劳动力的素质、素质结构及空间分布²社会经济条件:区域经济基础:规模与结构(部门结构、空间结构)区域市场条件:规模、结构社会条件: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政策、文化传统国际环境条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际经济、历史、文化关系2、条件的作用²各项条件的特点及各项条件的地域组合形式--产业结构。
产业部门结构形成的因素²各项条件的作用程度不同--主要条件与次要条件--经济地域类型:经济地域形成条件与经济地域类型的关系自然资源与资源型经济区位交通条件与加工贸易型经济劳动力数量条件与劳动密集型经济劳动力素质条件与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²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条件的作用程度及其地域组合形式不断变化--经济地域产业结构和类型变化。
第一章 绪论学习单元1 世界经济地理学科概述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世界经济地理,杜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目:•世界地理 杨青山、韩杰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世界经济地理,陈才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科学出版社,2001年;•世界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杂志社;(复旦大学)•世界地图册;课 程 框架第十八章 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第十七章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第十六章 北美自由贸易区第十五章 欧洲联盟第十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区域篇第十三张 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第十二章 世界零售业及其全球营销网络第十一章 世界金融业与全球金融网络第十章 世界ICT 产业及主要产业集群第九章 纺织服务业的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第八章 汽车工业及其全球生产网络产业篇第七章 世界城市化与全球性城市第六章 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第五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地理第四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分布第二章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全球篇第一章 导论绪 论本章主要学习内容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起源与特点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世界经济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1. 研究起源早期外国地理19世纪末外国经济地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地理2. 国外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发展特点伴随着西方大国对外扩展和殖民掠夺需要发展起来近代地理学阶段主要集中在产业分布及形成条件研究,现代地理学阶段对全球和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加强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地理阶段并不能抛弃和否定近代地理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从一般人地关系和区域性转向产业布局系统论研究从区域出发,究一个国家或大洲的整体差异性对全球和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加强研究产业分布及其形成规律,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现代地理阶段近代地理阶段3. 国内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特点总体上国内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已经严重滞后(领域和学科)研究热点开始由区域差异转移到区际联系,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投资、跨国公司、地缘政治与经济、全球布局等方面一、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起源与特点• 1. 研究对象演变•国外的经济活动现象•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空间演变规律•区域和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空间动力机制记述阶段分类阶段说明阶段• 2. 研究对象的现实定位世界范围内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及其系统世界经济地理就是侧重研究各类经济地域的发展条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空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经济联系空间规律的科学。
精品课程《世界经济地理》第十八章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俄罗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世界经济地理》教学组2010年3月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是前苏联的核心部分,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解体前的苏联曾经是与美国对抗的两大超级大国之一。
由于在苏联时期形成的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关系,区域经济合作一直是独联体成员国的重要领域。
然而,由于受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独联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还很缓慢。
1、自然环境特点(1)东高西低,四大地形单元地形以平原为主体,地势西、北低,东、南高,大致形成四大地形单元。
西部和中部主要有俄罗斯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
(2)气候寒冷,永冻层广布俄罗斯国土大部分处在北纬50°~70°之间,近1/5在北极圈内,因而基本上属极地和亚寒带气候范畴。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气温年较差很大。
(3)自然景观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俄罗斯因地域辽阔,地势平坦,各自然要素呈现出依纬度而变化的地带性特点,特别是在俄罗斯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从高纬度到低纬度依次排列有极地冰原带、极地苔原带、森林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温带半荒漠和荒漠带。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自然景观带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形成农业部门结构及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物质基础。
(4)丰富的森林、矿产和水力资源俄罗斯森林面积广大,森林覆盖面积可占全部国土的45%,木材蓄积量800多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都占世界首位2、人文地理概况人口低增长率以俄罗斯人为主的多民族结构人口分布疏密不均显著人口的移动和城市化3、经济发展概况俄罗斯联邦是前苏联资源最丰富、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雄厚的共和国,工农业产值占前苏联的70%以上。
(1)转型中的经济体制(2)产业结构特点比例失调的三大产业资源型的产业基础国民经济高度军事化4、工业地理(1)工业结构的特点俄罗斯工业部门齐全、体系完整,是国民经济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