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风化作用及重力地貌
- 格式:pptx
- 大小:6.50 MB
- 文档页数:80
第一章复习题二、填空1、地貌的属性可以从物质构成、几何形态、及时空尺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2、地貌变化发展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时间、营力三个因素的影响。
3、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4、砾石的磨圆程度一般野外定性分五级,即:棱角、次棱、次圆、圆和极圆。
5、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是气候变化和地壳新运动,而人类活动加剧对现在和未来环境有重要影响。
三、论述1、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特点有哪些?(从气候、生物、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1)地质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2)气候变化显著,有反复的温度降低和升高的过程。
(3)第四纪生物群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理分布和组合方面,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种属灭绝,出现了新的种属。
在第四纪开放海和大洋中,海生生物群的变化很小。
在内陆海或封闭海盆中,例如黑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等,变化较为显著。
第四纪陆地生物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多数都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发生迁移、重新组合、灭绝、新生、变异。
(4)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基本特点大陆沉积环境:冰川环境、冰缘环境、非冰川环境(冷湿地区、干旱地区和湿热地区)海岸沉积环境:海滨及浅海堆积物和陆地堆积物互相交替海洋沉积环境:沉积记录往往是连续的且保存完整。
(5)第四纪构造活动剧烈,还伴有火山和地震活动。
与以前各纪比较,第四纪的地球表面的山岳是相对高大的。
(6)人类的出现和发展2、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1)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的关系。
在海洋和一些湖泊的底部,与下伏地层是连续的。
(2)由于第四纪时间短暂,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和构造变形比较轻微,一般都保留了与地形密切相关的原始产状。
(3)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密切联系,在地势凹凸不平的山区,在水平方向上,第四纪堆积物是零散的,不连续的,或呈斑块状的。
第三章风化壳、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一、风化作用与风化壳1、风化作用: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受到大气、温度、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2、风化作用的类型及残积物:物理风化作用(机械破坏)、化学风化作用(化学分解)、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破坏)。
3、风化壳: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露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
其厚度主要取决于气候(炎热湿润厚、寒冷薄)、岩性(花岗、泥岩风化厚,石英、砾岩薄,灰岩风化壳剖面结构很不完整)、构造、地貌(地形越缓越薄)、发育时间(时间长厚)等。
4、风化壳类型:(根据其平面形态)面状、线状、囊状。
二、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1、斜坡分类:(1)物质组成:基岩斜坡、碎屑坡;(2)形态: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凸-凹形坡;(3)成因:侵蚀坡、剥蚀坡、堆积坡、人工截坡。
2、休止角:块体的内摩擦角正好反映了块体沿斜坡下滑起动的坡角。
3、斜坡重力作用类型:4、流动作用地貌及其堆积物:(1)泥流作用及其堆积物:泥流:斜坡上的厚层风化产物被雨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热温地区:发生条件:暴雨、20°~40°坡度、坡上有松散物质。
形成地貌和堆积物:泥流阶地,阶地的阶面不平整;堆积物无分选、无层理、无磨圆。
寒冷地区:发生条件:冻融、斜坡较缓、坡上有松散物。
形成地貌和堆积物:冻融泥流阶地,阶地面平缓,略向下倾斜,前缘有陡坎;形成数个台阶,无切割关系。
(2)蠕动及其堆积物:蠕动:斜坡上的土层、岩层和他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斜坡向下发生非常缓慢的移动现象。
松散碎屑物蠕动(土层蠕动):由于冷热、干湿变化而引起体积缩胀并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缓慢的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
特征:a 气温的变化;b 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粘土含量高明显;c 25°~30°坡度;d 速度在几毫米到几厘米每年,深度1-2米;e 堆积物无层理。
(3)基岩岩层蠕动:与土层蠕动相比,其坡度较陡,以35°~45°最为有利。
地貌复习思考题地貌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概念1.地貌:指地球表⾯由内外营⼒相互作⽤塑造⽽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2.地貌学:研究地球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3.海拔:指地⾯点⾄⼤地⽔准⾯的垂直距离。
我国以黄海平均海⽔⾯作为⼤地⽔准⾯,即我国海拔的起算⾯。
4.⾼差:两个地点海拔之差,⾼差是表⽰地势起伏⼤⼩的指标。
5.起伏⾼度:指⼭脊(顶)与其顺坡向到最近的⼤河(流域⾯积⼤于500km2或到最近、较宽的(宽度⼤于5km)平原或⾕地的交接点的⾼差。
6.平原:指地⾯较平整(⼀般平均坡度⼩于7°),最⾼点⼀般在边缘,且⼀般没有坡度⼤于10°和⾼差⼤于30m的坡坎形态。
7.台地: 具有较陡的台坡(⼀般坡度⼤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般坡度⼩于7),台⾯⽔平投影⾯积⼀般⼤于台坡投影⾯积,台坡⾼差⼤于30m的形态。
8.丘陵: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丘,其⾼差⼀般⼩于200m。
9⼭地:指地势相对⾼起、地⾯起伏较⼤的地区,其海拔⼀般⼤于500m、⾼差⼤于200m。
10.内营⼒: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
11.外营⼒:指地球表⾯在太阳能和重⼒驱动下,通过空⽓、流⽔和⽣物等活动所起的作⽤。
⼆、掌握⽤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类型的⽅法。
①平原(Plain)是指地⾯较平整(⼀般平均坡度⼩于7°),最⾼点⼀般在边缘,且⼀般没有坡度⼤于10°和⾼差⼤于30m的坡坎形态。
②台地(Platform)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般坡度⼤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般坡度⼩于7°),台⾯⽔平投影⾯积⼀般⼤于台坡投影⾯积,台坡⾼差⼤于30m的形态。
台坡⾼差⼩于100m的⼀般划为低台地;⼤于100—200m的划为⾼台地。
③⼭地是指地势相对⾼起、地⾯起伏较⼤的地区,其海拔⼀般⼤于500m、⾼差⼤于200m。
⼀般采⽤双指标划分⼭地类型:海拔起伏⾼度低⼭500—1000m ⼩起伏<500m中⼭1000—3500m 中起伏500—1000m⾼⼭3500—5000m ⼤起伏1000—2500m极⾼⼭>5000m 极⼤起伏>2500m三、分析地貌的成因。
《地貌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的概念、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2.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岩质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地貌形成与发育的基本因素。
5.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6.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及类型2.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成因分析3.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4.大陆边缘的类型、特征及成因5.陆地构造地貌的分区及类型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成因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物理风化作用与化学风化作用的实质及相互关系2.风化壳的特征及发育阶段3.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4.崩塌、滑动的特征及形成条件第四章流水地貌1.坡面流水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2.沟谷的类型、特征与演变3.洪积扇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变形4.河道水流的运动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5.河流的作用6.河谷的基本形态特征7.侵蚀基准面的类型以及其变化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8.河床地貌的类型9.冲积河床的类型及其特征10.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11.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其类型12.造成河谷不对称的原因13.入海河口的分段及其水文、地貌特征14.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沉积结构及其类型15.水系的类型16.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17.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的主要思想第五章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2.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性3.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4.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5.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1.风沙流的结构和特征2.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3.沙丘移动的原因及其特点4.荒漠的类型及其特点5.黄土的特性及其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6.黄土风成说的主要思想及其根据7.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第七章冰川地貌1.全球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2.冰川运动的特点3.冰川类型及其特点4.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5.冰川地貌类型的组合规律6.冰期划分的方法第八章海岸地貌1.海岸带及其组成2.深水波浪的特性及浅水波浪的变形3.海岸带的动力作用及其对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4.海蚀地貌的类型及成因5.泥沙横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6.中立线的概念及均衡剖面的形成7.泥沙纵向运动的特征及沉积物流所形成的地貌8.堆积海岸的类型及其特征9.常见的海岸分类法。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概论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1. 第四纪的定义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大约258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以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特征、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关注的是第四纪期间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1. 环境演变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开发第四纪沉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研究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背景信息,包括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农业布局、历史考古等。
三、地貌学的基本知识1. 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由水流、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峭壁、峰林。
- 堆积地貌: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沙丘、三角洲、冲积扇。
- 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
- 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
-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
2. 地貌成因与发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貌变化。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球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地貌形成。
-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如植物根系侵蚀、动物挖掘等。
3.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 山地地貌: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地貌学”试卷库及参考答案⼀: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流阶地 2、沙粒休⽌⾓ 3、海蚀崖 4、雅丹地形 5、潮流界 6、冰⽃⼆: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新⽉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3、简述我国黄⼟⾼原地区的黄⼟与古⼟壤互层分布所指⽰的古⽓候意义。
4、简述⽯灰岩地区的Karst 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组合特点)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2、以长江三⾓洲为例,阐述分析三⾓洲的形成过程。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1、根据图1所⽰的某⼀⼭地之上冰⽃湖(过去的冰⽃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候的变化历史。
2、在⼀⼭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
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个地段⼯程建设最安全,哪⼀个地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3、由于断层F 的⽔平错动,河流R 的河床经常发⽣改动乃⾄被废弃。
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个不同时代的古河床。
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床纵剖⾯ 2、风蚀蘑菇 3、海蚀⽳ 4、⽯林 5、黄⼟塬6、峡湾地形⼆: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学科?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3、什么是Karst 漏⽃?形成Karst 漏⽃的原因有哪两种?4、什么是风沙流?风沙流具有哪些主要特征?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坡⾯岩层产状拟开挖路堑拟开挖路堑坡⾯岩层产状岩层产状坡⾯拟开挖路堑图2ABC现代雪线(4000m a.s.l.)冰⽃C (36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冰⽃B (32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冰⽃A (27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图1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现代河床断层F图330m70m150m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2、哪些条件易于导致滑坡的发⽣?实践中如何防⽌崩塌的发⽣?四:实践分析题(每题4分,共24分) 1、由于断层F 的间歇性垂直运动,在断层上下游的同⼀级阶地⾼度会出现差异。
第三章地貌地貌学简介地貌:也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外貌和形态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Landforms)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严钦尚)地貌学由地理学、尤其是由地质学中分化成独立的学科,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开始形成。
地貌学基本理论“现实论”,英国的赖尔(Charles Lyell)在《地质学原理》中提出,1830年提出: 地球表面形态是由现在仍起作用的过程的影响下,缓慢而不断地变化认为,基本的地貌形态作为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形成,然后在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夷平“地理循环”学说,美国的戴维斯(W . M . Davis),1899年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营力、时间。
认为地貌的准平原化发育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阿·彭克(1858~1945)近代地理学史上系统自然地理研究最出色的人他第一个采用地貌学Geomorphology)一词来论述地球形态的起因创立了气候地貌学、第四纪冰川地层学。
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考察时,证实了第四纪冰期《地形分析》,德国的彭克(W . Penck),1924年。
彭克专注坡地形态研究,认为内、外力同时作用,而地貌形态则揭示了内、外力的关系。
地貌成因要素:地貌营力、地表物质、地貌发育时间;F = f(PM)dtF :form;P :process;M:matter;t:time;P:内(营)力(放射能);外(营)力(太阳能、重力);内力和外力同时作用,相互影响,此消彼长,动态平衡;M:岩性、地质构造;t:地貌发育时间;关键1:地貌营力地貌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和发展内营力:地球内能造成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球上巨型、大型地貌主要是内力所造成的外营力: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所起的作用风化、流水、冰川、波浪、潮汐等,外力作用活跃,易于被察觉关键2:物质组成地表物质组成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岩性不同造成岩石对外力抵抗力的差异关键3:时间内外力作用时间的长短不同所形成的地貌形态也有区别,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地貌的规模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如: 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如: 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如: 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如: 单个洪积扇微地貌如: 沙波纹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一、地貌成因(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即内力对地貌发育的作用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称为构造地貌或内营力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以分为3个等级:1.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海洋2. 大地构造地貌山系、高原、平原、洋中脊、洋盆3. 地质构造地貌火山,单面山,向斜谷(二)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即外力对地貌发育的作用大多数地貌外营力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条件的差异导致外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不同地貌类型及组合(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即物质组成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二. 基本地貌类型根据形态特征划分、忽略地貌成因可以将基本地貌类型分为:山地(和丘陵)平原(和高原)盆地山地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而内部又有一定高差的正地形;呈带状延伸的山地称为山脉;丘陵是海拔高度 500m 以下,相对高度<100m 的正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