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并购扬子案例
- 格式:pptx
- 大小:474.17 KB
- 文档页数:59
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三种武器[日期:2006-11-14] 阅读:7879 次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三种武器2001年,当西北轴承拿出自己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铁路轴承与德国F AG集团合资的时候,并未预料到多年以后会被完全吃掉。
在经历了三年的亏损之后,西北轴承被动让出股份,退出合资公司,同时还不得不把拥有的产品设计图纸、铁路轴承NXZ品牌、铁道部颁发的生产资质等留给了外商独资公司,从此不能再生产铁路轴承。
当中国的神六飞船上天的时候,洛阳轴承——这个为其提供关键部位零件的同行业国有企业,又被这家野心勃勃的德国公司瞄准。
不久后,FAG集团的母公司德国舍弗勒集团与当地国资委达成协议,要整体收购洛阳轴承。
这件事与凯雷收购徐工事件一并引起轩然大波。
外资通过并购行业龙头企业,以消灭竞争对手的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各界极大的关注。
并购品牌,扼杀潜在竞争对手外资控制产业命脉的第一种手段,就是控制或收购民族品牌,以达到消灭潜在竞争对手的目的。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安全研究所所长雷家说,很显然,外资购买中国企业,并不见得是看重这个企业和这个品牌,而是为了获得对于这个竞争对手的“扼杀权”。
而扼杀了行业领头企业或知名品牌,相当程度上就相当于扼杀了本土产业。
外资公司在进入中国时,一般会首先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通过强大的营销能力,排挤和打压本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一些尚未成熟的民族品牌,在实力强大的外资挤压之下,会自动放弃自主品牌,专为跨国公司贴牌加工;另有一些则长期作为地域性的小品牌存在,寻找和填补市场缝隙。
而那些具备成长潜力、可能对跨国公司构成竞争威胁的品牌,最终会成为跨国公司兼并或收购的目标。
由于这些国内著名品牌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忠诚的顾客群体以及良好的形象,外企很难通过正面竞争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打败他们。
有时候,中国本土企业甚至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会使外资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因此,外资采用并购的方式,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收服”这些中方企业,将中方品牌招致自己麾下,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并在短期内取得这些品牌的市场。
明基并购西门子案例深入研究一、案例简介:2005年6月8日,台湾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BenQ,以下简称明基)在北京宣布,正式与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简称西门子)签署了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部门的协议。
公开的协议核心内容为:明基将收购西门子手机子公司100%的股份,交易将于2005年9月30日完成。
交易条件——西门子向明基提供约2.5亿欧元的现金和服务,外加5000万欧元购入明基股份成为明基策略股东。
明基手机业务在自2005年10月1日起的18个月可以使用Siemens品牌和5年使用BenQ-Siemens品牌生产和销售手机。
新公司明基移动总部设于德国慕尼黑。
据悉,西门子手机部门将以无负债的净资产方式转移至明基,包括现金、研发中心、相关知识产权、制造工厂以及生产设备及人员等,同时西门子将提供2.5亿欧元现金,以便完成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的交易。
这次提供嫁妆的跨国并购案当年被评价为“名利双收”的联姻。
明基没花一分钱并购西门子手机,不仅获得西门子丰厚的“陪嫁”2.5亿欧元,而且借着收购西门子,明基获得了与目前全球市场排名第五的索尼爱立信一争高下的机会。
当时,诺基亚与摩托罗拉在市场份额上遥遥领先,三星也处在市场强势阶段,LG电子则是市场新星。
而明基的机会在于,借助西门子手机进入欧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并极大地强化其生产能力。
明基声称,其手机销量要超过5000万部。
在接收西门子手机业务后把营业额翻一番,超过100亿美元。
然而,仅仅一年以后,明基董事会于2006年9月28日通过决议,决定不再投资明基西门子在德国的子公司,明基德国子公司也拟向德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并交出公司经营权,但保留明基西门子手机品牌和销售。
二、背景介绍明基电通概况:成立时间:1984年总部地址:台湾桃园县雇员总数:13000名上市时间:1996年企业类型:全球最大代工厂商之一生产基地:中国苏州厂、桃园厂、马来西亚槟城厂、墨西哥墨西卡利厂业务领域:数字显示、移动电话、个人电脑、数码系列、电脑外设、宽带系列销售区域:亚洲、欧洲、美洲年销售额:1783亿新台币(2004年)年净收入:75亿新台币(2003年)明基手机业务1.2004年2月,明基与中电通信成立合资公司--明基中电通信科技公司,明基中电手机开始销售;2.2005年5月27日,明基获得中国内地手机生产牌照。
跨国公司吞并我装备制造业的八大案例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研究员一、大连电机大连电机厂原大连电机厂(简称大电机)成立于1946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也是中小型交流电机的大型骨干企业。
合资前,产量达100万千瓦,等于当时天津第一、第二两个电机厂产量的总和。
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其生产制造的Y系列、Y2系列以及派生的YD系列等普通电机,在中国的机床、通用机械、冶金、轻工、纺织等行业有良好的信誉,深受用户的喜爱。
在合资前,一直是全国中小型电机协会理事长单位,肩负着引领国内中小电机行业发展的重任。
1990年代,由于行业不景气,三角债增加,大电机陷入经营困境。
当时正值矽钢片等原材料涨价,而电机产品处于下游,价格提不起来,产品销售下滑,应收款积累,占压了1亿多元的流动资金。
1993年起开始亏损,资产负债率达到86%,被迫举债维持经营。
如何拯救这个金牌国企,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
此时招商引资盛行,吸引外资参与拯救国企,更成为各地政绩考核的资本,甚至下达招商引资任务,限时完成。
当时,市政府下达了消除亏损企业的年度指标,大电机被列为重点对象。
1996年,大电机找到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希望通过合资寻求出路。
1997年4月,大电机和新加坡威斯特签了合资协议,成立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占股份50%。
大电机以土地、厂房、设备等入股,新方以5000万元资金分期注入。
大电机有6000多职工,合资协议规定仅吸收3000人,其余职工提前退休下岗或买断工龄。
未收入合资企业的资产、未清偿的6000万银行债务留在了大电机。
外方拿走了优质资产,给大电机留下一个空壳、下岗分流员工和银行还款压力。
虽然双方股比对等,但中方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大事小事几乎都由新方说了算。
实际上,合资的外方原是大电机的客户,是一个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企业管理经验的“四无”电机经销商。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西门子经典案例——管理牛到不行的供应商大家都知道,客户对助听器的要求之一就是体积要小,最好能不被人看到自己带着助听器。
这也就意味着助听器的耳机必须要小。
因此做助听器耳机难度就非常大,但年销却不大(一个耳机多少钱,所以销量的大小不能只看绝对数量,也要看对应销售量带来的利润值)。
所以世界上仅有楼氏电子做助听器耳机(楼氏电子之前是做窃听器的,顺手就把助听器的耳机做了)。
由于助听器耳机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楼氏电子的耳机卖的非常贵,40美元一个。
西门子很不高兴,于是就去找楼氏电子谈,希望楼氏电子降价。
结果呢?当然失败了,而且楼氏电子提出,由于人工成本上升,我们产品每年价格必须上浮一定比例。
于是西门子四处寻找其它供应商,最后找到了声扬,要求声扬帮自己做耳机。
声扬果断拒绝了:别逗,楼氏电子耳机的水平我们还是清楚的,我们的产品完全不可能跟他们竞争,而且这块的市场也不值得我们投入人力物力。
西门子各种哄骗:放心吧,我们全力支持你们,只要你们做出来,产品再烂我们也买,你们肯定不会亏。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声扬帮西门子制作耳机。
最初,声扬耳机的质量差的令人发指(当然是跟楼氏电子比),产品合格率低的令人不忍心看。
但是西门子坚持采购一定比例的声扬耳机,生产挑选使用。
经过三年(请注意,是整整三年,36个月)后,声扬的耳机质量终于接近楼氏电子的水平了。
于是西门子又去找楼氏电子谈判:要么降价,要么我们大幅降低采购比例。
于是楼氏电子只好降价了。
知道现在楼氏电子的同样的耳机多少钱一个吗?1美元!毫无疑问,这是西门子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通过这一系列操作给公司节约了很大一笔支出。
可你有没有想到过,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会是什么态度?毫无疑问,生产工程师,包括生产员工,肯定是怨声载道。
因为对于生产部来说,重要的是完成生产任务。
用楼氏电子的耳机,也许十分钟就能生产出一个。
最初用声扬的耳机,也许二十分钟都生产不出一个满足要求的产品。
西门子中国战略转向 -案例-组织变革“从利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西门子中国业务做出一些调整是必要的。
”1月13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麦亚明在广州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如是表示。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西门子逐步淡出了大众所熟悉的消费类电子制造领域,其中最为轰动的一个大调整便是2005年6月,西门子以贴给台湾明基2.5亿欧元且收购明基价值5000万欧元新股的价钱“甩掉”了全球手机业务。
而在淡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同时,2005年,西门子中国在信息和通信、自动化和控制、电力、交通、医疗、照明等方面的业务则快速提升。
业务组合变化的背后,西门子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型已是不言自明。
主攻设备制造当大众仍对西门子冰箱、洗衣机产品的质量啧啧称道的时候,在西门子中国公司的业务构成中,家用电器业务却已悄然消失。
麦亚明告诉记者,截至2005年9月30日的财政年度,西门子中国的销售收入总计有443亿元,其中信息和通信业务占32%,自动化和控制占28%,电力业务占19%,交通和医疗各占9%,照明则占到3%,而家电业务因为是与全球合作伙伴博世成立了合资公司,所以销售收入并不计入西门子中国公司。
“即使将家电业务列入西门子中国公司,其所占比例仍然不到5%。
”麦亚明补充。
目前,西门子中国的家电业务,主要包括1994年博世—西门子与小天鹅联合成立的江苏无锡博西威家用电器有限公司,以及2000年由原来的博西扬公司转为独资公司的安徽博西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目前这两大公司的年产能仅各维持在100万台左右。
在出售全球销售额达49亿欧元的手机业务后,西门子无论是在全球还是中国的销售收入都继续增长,其中西门子中国公司的销售收入比2004财政年度提高了15%,新定单更是增长了34%,达到560亿元。
这些新增长主要来自于交通、电力、医疗设备以及通信设备领域。
在这些新领域中,2005年,西门子中国可谓大获丰收。
2005年5月,西门子获得价值17亿元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行李处理系统订单;10月获得为上海世博会指挥控制中心提供超低压解决方案的订单;11月与唐山机车车辆厂共同获得价值67亿元的铁道部60列高速列车订单。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跨国并购的案例逐渐增多。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联想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之一,于2005年以18.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并获得了ThinkPad品牌的所有权。
该交易使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和技术,实现快速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 联想成功的关键在于对IBM个人电脑业务具有战略性的认知,并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了产能和市场份额。
2. 海尔收购高斯贝尔电器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于2016年以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高斯贝尔电器公司。
这次收购对于海尔来说是一次全球布局的重要举措,加强了其在高端家电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显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声誉的战略意义。
- 海尔通过与高斯贝尔电器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高端家电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3. 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普拉斯堡中国化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于2018年以7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领先的轮胎橡胶生产商普拉斯堡集团。
这次收购使得中国化工在全球轮胎橡胶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参考内容:- 这个案例突显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和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 中国化工通过与普拉斯堡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其在轮胎橡胶行业中的综合实力和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以上案例展示了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取得了诸多成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些案例的参考内容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的战略思考和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和国际化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金扬子电器企业简介中国扬子集团扬子冰箱厂始建于1982年。
扬子冰箱自问世以来,深受国内外广大客户厚爱,扬子电气名扬天下。
1998年,德国西门子电气集团整体收购扬子冰箱厂,为弘扬扬子品牌,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滁州金扬子电气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公司集扬子冰箱厂20多年的生产制造经验,网络扬子、西门子及国内同行业知名品牌企业制造精英,研发生产制造,不断推陈出新,迎合广大客户需求。
金扬子电气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以创新的技术,高要求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产品覆盖电冰箱、洗衣机、电磁炉、太阳能四大系列,逐步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家电企业。
公司位于中国家电生产基地滁州,生产区占地面积150000平方米,拥有德国、意大利进口的先进生产线,年产量达150万台。
公司倡导“以人为本以科技为先导”的企业理念;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和科研人才是金扬子公司的不懈追求。
公司贯彻“不断创新\力求完美”的企业精神,努力做到满足客户需求,秉承“以品质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服务求回报、以创新求发展”的企业经营理念,与广大客商携手共创辉煌未来。
扬子集团公司最早成立于1980年,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型国有企业,并于1995年由其前身中国扬子电气(集团)公司改制成为国有独资公司,公司在经营范围上被授予资产、资本以及工业、农业和副业等产业和行业的全方位经营权。
拥有经国家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享有进出口自营权。
集团公司已拥有32个子公司,在职员工总数达5000人,经营产品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汽车、专用设备和模具制造、整套冰箱自动生产线、冰箱、空调器、木地板、家用防盗门、洗衣机、吸油烟机、工程塑料、汽车和家电类产品配套业,电子和小家电类产品,经过20年的创业和发展,公司已成长拥有近20亿元总资产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集团。
中国扬子集团是我国组建最早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之一。
海尔发展第一阶段——创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1984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上级主管部门派了年仅35岁的副经理张瑞敏前来担任厂长,当时青岛电冰箱总厂亏空了147万元人民币,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当时市场上国产冰箱已有100多个牌号,但并没有“名牌”冰箱,因此海尔提出了“名牌战略”的口号。
营业额:1984年348万元1985年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集团(Liebherr-Haushaltsgerate)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
同年,海尔发生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当时海尔提出一个价值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现在看来这已没什么意义,但当时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价值观,因为当时是供不应求的时代,所有的产品都要排队来购买,何必还要把质量做到极致呢?但海尔当时想到了,因为海尔要做世界一流的产品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砸冰箱就是为了支持这个价值观。
事情源自一位用户来信抱怨说自己攒了多年钱才买的冰箱上有道划痕。
张瑞敏由此查出了仓库里有76台冰箱有类似问题。
员工希望将这些有瑕疵的冰箱作为福利降价卖给员工。
但张瑞敏的决定却是:砸了!海尔自此给大众留下高科技并且高质量的印象。
名牌战略初见成效。
营业额:0.18亿元1986年营业额:0.8亿元1987年营业额:1.4亿元1988年营业额:2.7亿元1988-90年兼并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
1989年营业额:4.1亿元 6月市场出现寒流,而海尔冰箱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提价12%,仍然被抢购。
海尔以它的高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市场。
88年到89年间是电冰箱市场疲软期,很多企业产品不好卖,因为当时供求已达到平衡。
所以产品质量成了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开始抓产品质量,但是海尔又提升了一步: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升到服务。
其实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
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星级服务,包括后来的无搬运服务,在全国建了几十个电话服务中心。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前十年,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像是参加“残奥会”。
外国公司被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卡在国门之外,被捆绑了手脚,这种竞争不公平。
未来十年,本土企业参加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奥运会。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欢迎阅读!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一约翰迪尔为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佳联和开封收割机厂(下称“佳联”)共同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约翰迪尔的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
技术引进协议1981年签订。
1994年,由于佳联有技术引进的积累,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中国占据垄断地位,约翰迪尔选定佳联作为合资伙伴,并且提出:只与佳联的优质资产合资,由约翰迪尔控股。
可以先由中方控股,最终由约翰迪尔控股,并威胁道:“我可以选择与开封、四平等地的企业合资,若中方控股,我就不提供更先进的技术,而且佳木斯投资环境不具优势。
”1997年5月,双方签了合资合同。
2004年9月,佳联成了美国约翰迪尔在中国的独资公司。
至此,约翰迪尔佳联取代了老佳联在中国农机行业的垄断地位,实现了它在中国的产业布局。
(案例资料来源:《工人日报》赵何娟整理)大连第二电机厂(下称“二电机”)曾排名第二,1998年12月,与英国伯顿电机集团签订合资协议,成立大连伯顿电机有限公司。
合资后的情况和大电机如出一辙,不到3年,外方的8000万股本金还没到齐,就完成了独资步伐。
成功的企业并购案例二西门子锦西化机始建于1939年,是中国化工机械制造工业的摇篮。
透平机械是其主导产品之一,在该领域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
锦西化机与西门子合资的主导者是葫芦岛市政府,起因于“国企改制”。
西门子最初提出参与锦西化机改制,进行整体合作,之后却说:不整体合作,而要全资收购透平分厂。
而此时锦西化机即使不同意也已挨不到谈判桌旁,即便参加谈判也没有多少发言权。
2005年4月签订了合资合同,合资公司随后就挂牌,合资公司股权比例70∶30,西门子控股。
这意味着西门子彻底消除了中国本土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外资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虽然在涉及外资并购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但是一些外资还是设法规避了障碍,针对中国展开了相当规模的并购。
相隔几年之后,回顾、考察当时的一些典型并购事件,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纳入我们视野的是德国博西华公司收购安徽扬子电冰箱厂一案。
一、并购到独资的历程1996年,号称在欧洲市场首屈一指、全球四大家电生产商之一的德国博西华公司,决定耗资8225万美元收购安徽扬子电冰箱厂70%的股权。
在原有扬子的基础上,双方组建了博西扬(BSY)制冷有限公司。
公司预计年产冰箱120万台,合资期限为50年。
博西华公司由德国西门子与博世公司合资组建,专门从事白色家电的生产。
外方的这一背景,使得该并购举措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认为凭借德方资金、技术优势,加上扬子的品牌、运营,将构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量,中国冰箱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整合。
不料博西扬成立不久,就陷入窘境。
并购之前,扬子的年产量一度接近60万台,而德方控股以后,产量迅速下降到原来的一半左右。
西门子品牌的冰箱未能被消费者接受,而扬子品牌则几乎销声匿迹。
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大幅亏损。
合作双方关系紧张,管理层陷入了无休止的整合中。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自1998年下半年起,外方开始大幅度压缩规划中的生产规模,并着手对博西扬的战略做出全面调整。
他们意识到,“只有25%的中国城市人口,才是主要消费者”;而且,“中国国内的供应商得益于西方的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的市场竞争者。
同时由于中国家电厂商在生产、广告、产品开发上投资过度,因此,博西扬的目标仅仅是“立足于长期,成为主要竞争者之一”。
由于持续亏损,2000年6月,扬子与德方达成新的协议。
中方以995万美元的价格(4年前的价格是3525万美元),将所持3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外方。
博西扬取得了独资企业地位之后,更名为安徽博西华(BSH)制冷有限公司。
到2001年,博西华的业绩开始好转,年产量超过40万台,并且开始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