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技术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60.20 KB
- 文档页数:30
电影技术概论第一讲导论一、电影:技术与艺术电影是工业时代的艺术--电影技术的更新不断刺激着电影表现形式的更新;崭新的技术带给了电影艺术崭新的表现内容;技术的滞后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阻碍艺术表达;电影技术的三次变革--1.默片时代终结,1929年《纽约之光》爱迪生:有声电影之父(1910)《爵士歌王》:意外的第一(1928)卓别林对有声电影的反对:a.削弱了蒙太奇手法b.减少了摄影机运动2.黑白时代终结1932,美国特艺色公司,"三色染印法"《白雪公主》(1937)、《乱世佳人》(1939)1950年代初,柯达公司,伊斯曼彩色胶片工艺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1964)*1950年代,美国电视工业发展。
大量电影观众流失。
宽银幕电影相继出现。
3.数字化时代开启《星球大战》乔治·卢卡斯(1977)"工业光魔公司"(ILM:Industrial light&magic)《阿甘正传》、《黑客帝国》、《指环王》…视觉暂留与似动现象--动态再现视觉暂留: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眼所看到的影像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保留0.1秒左右。
(笼中鸟)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示例1*动态再现的原理是人类生理和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讲剧组的构成1.制片部门制片人(出品人):投资者执行制片(监制):项目运作助理制片:具体事务制片主任(制片经理):制定拍摄计划确保拍摄实施制片助理(剧务):后勤、日常生活2.编剧团队文学策划--决策原著--小说、戏剧故事(创意)--故事提要编剧--完成剧本改编--接手工作剧本医生--润色修改3.导演组导演--从剧本到影像执行导演--剧组协调助理导演--挑选演员、制作故事板动作导演(武术指导)--动作场面设计场记--保证连贯性、为剪辑提供参考4.制作设计制作设计师(艺术指导)--视觉风格美术--置景道具服装化妆5.摄影组摄影指导--首席摄影师操作员--掌机摄影助理--装底片、操作轨道或升降机跟焦员特殊摄影师--摇臂摄影、斯坦尼康摄影或航拍及水下摄影等6.灯光组灯光师--灯具摆放灯光助理--附件、反光或遮挡电工--供电实施场务--搬运、吊具7.录音组录音师--现场收录同期声麦克风吊杆操作员混音师--录音棚声音剪辑特效师(拟音师)配乐8.演员领衔主演--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配角客串演员--非合约演员、友情出演替身--走位、打光、危险性镜头特技演员--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演员助理--教师、指导、驯兽师群众演员--背景9.剪辑合成剪辑师--现场剪辑、剪辑台剪辑特殊效果--运动捕捉、电脑合成模型师字幕输出第三讲感光件--胶片与CCD一、胶片的构造◎乳剂--照相明胶、卤化银卤化银:感光剂(对蓝光敏感)明胶:粘合剂蛋白质的一种,从动物骨胳或兽浇中提取保证感光剂均匀的附着在载体上。
电影学的基础概念和流派电影学作为一门研究电影艺术的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电影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电影学中,有一些基础概念和流派,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电影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介绍电影学的基础概念和几个主要的流派。
一、电影学的基础概念1. 摄影术摄影术是电影制作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它通过运用光线、镜头和构图等要素,将故事情节以影像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摄影术的应用可以直接影响到电影的氛围、情感表达和视觉效果。
2. 剪辑技术剪辑技术是在电影制作后期对拍摄素材进行修剪和组合,使其呈现连贯故事情节的过程。
剪辑能够控制电影的节奏、紧张感和叙事效果,是电影表达的关键环节之一。
3. 音效设计音效设计是通过声音的运用,为电影增添真实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音效可以传递角色的内心状况、环境的氛围和情节发展的暗示,是电影视听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导演风格导演风格是指电影导演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呈现出的个人特色和风格。
每位导演都有自己的拍摄手法、叙事方式和审美取向,导演的风格也是影响电影作品品质和观众接受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主要流派1. 剧情片剧情片是电影中最常见的一种流派,它以讲述人物心理、社会冲突和故事情节为主要特征。
剧情片强调角色刻画和叙事逻辑,旨在通过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呈现,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2. 动作片动作片是以激烈的动作场面和紧张的情节为特色的电影流派。
动作片侧重于刺激感官和展示华丽特技,通过动作镜头和打斗场面吸引观众的眼球,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紧张感受。
3. 喜剧片喜剧片以幽默和笑点为核心,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引发观众的笑声和欢乐。
喜剧片一般通过夸张的情节、搞笑的对白和滑稽的表演来制造喜剧效果,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放松和开心的体验。
4. 科幻片科幻片通过设定虚构的未来或异度空间,带领观众进入奇幻的科幻世界。
科幻片常常涉及未来科学技术、外星生物以及人类前进的思考,通过对未知和想象的探索,让观众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
电影技术概论朱宏宣第一节影视技术发展概况电影产生和发展的四大阶段:1.电影产生前的萌芽——1895年前的活动图画时期视觉暂留幻盘(thaumatrope)1824年,费东和约翰·安东·派里斯日光胶版术1827年诡盘、费纳奇镜(早期无声电影雏形,一个个间断的影像,最早的动画形式)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奥地利大学教授西蒙·斯丹普弗尔走马盘、西洋镜1834年英国威廉姆·乔治·霍尔纳活动视镜(praxinoscope)1877年法国爱米尔·雷诺(动画的创始人)活动影戏机(Theatre Optique)1878年雷诺《可怜的小丑皮埃诺》最早的动画动物实验镜1879年爱德华·幕布里奇第一台电影放映机活动图画和电影的关系:静止图画→活动图画真实图像的获取——照像术银版照像术1839.8.19 达盖尔AGI (碘化银(AgI))特点:拍摄需三十分钟左右,由于曝光时间太长,只拍静止物体1838《坦普尔大街街景》现代摄影术——卡罗摄影术1875——1878 幕布里奇试验连续照像:将马奔跑的动作拍摄下来1888年,柯达(乔治·伊斯曼)产出胶卷(AgBr溴化银),为连续记载影像创造必要条件1876 轮转摄影机1882 摄影枪1.电影的发明——活动图画演变为活动图像时期1894 爱迪生电影视镜1888 狄克逊(爱迪生助手)电影视镜(发明留声机第二年)1893 爱迪生黑玛丽摄影棚(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卢米埃尔兄弟:真正公开卖票放映影片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e)1895.12.28 第一次放映《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1896——1897 全世界拍摄700多部影片2.电影的稳固和发展四大时代:默片时代-有声片时代-彩色片时代-数字技术时代无声片:无法将声音和画面记录在同一胶片上,声音和画面无法同步播放。
❖一、电影的定义❖电影从物质技术和美学艺术两个方面来界定❖物质技术:电影就是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数字电影除外),通过放映以及还原技术在银幕上形成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活动影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
❖美学艺术:电影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1919年法国著名导演路易*德吕克《电影与其他》电影“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技术是艺术的物质存在基础,艺术又是技术的创造和升华。
❖1、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短片的日子,使电影正式诞生的时间。
五个短片《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2、电影的原理❖电影的发展与物理学、机械学、光学、声学、化学、电学、计算机科学发展有关。
❖1829年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物体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不会因为物体移开而马上消失,而是会继续滞留0.1至0.4秒的时间,由此提出了“视觉滞留”原理。
这是电影发明的科学原理。
普拉托因此被称为“电影的祖父”❖照相术的发明,是电影诞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胶片24格,磁带25巾贞❖升格降格❖3、电影技术的发展❖默片、黑白——彩色有声❖录音技术的发明,给世界电影带来了第一次重大革命。
❖美国影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从此由纯视觉的无声电影进化到了视听结合的有声电影时代❖声音的分类:语言、音乐、音响❖语言:节目语言:解说同期❖角色语言:台词:对白独白旁白群杂❖独白和旁白的区别:独白是第一人称,内心情感的抒发,旁白是第三人称,对叙事的补充❖音响:环境音响:不同于噪音,大环境❖音乐:乐音的运动形式❖纯画面表达一些东西❖信息80%来自视觉,≤19%来自听觉,≥1%来自别的感觉器官❖20世纪20年代苏联黑白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利用胶片填色。
导演爱森斯坦,蒙太奇学派创始人。
电影概论与实务电影是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影像、音乐、剧情等元素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而电影概论与实务则是对电影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探讨和研究的学科。
本文将从电影的起源、发展、类型、制作流程等方面,介绍电影概论与实务的相关内容。
一、电影的起源与发展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影像技术,如幻灯片和动画。
但真正的电影诞生于1895年,由路易·吕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可连续播放的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
从此,电影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电影的类型与流派电影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和流派,如剧情片、喜剧片、动作片、科幻片、恐怖片等。
不同的类型和流派可以满足观众不同的需求和兴趣。
剧情片通常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喜剧片以幽默和搞笑为主题,动作片则强调打斗和追逐的场面。
科幻片和恐怖片则通过未来科技或恐怖气氛来吸引观众。
三、电影的制作流程电影的制作流程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剧本创作、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和发行。
首先,编剧创作剧本,确定故事情节和角色的设定。
然后,制片人进行筹备工作,包括预算、选址、演员的选择等。
接下来是拍摄阶段,导演和摄影师根据剧本来拍摄实际的画面。
拍摄完成后,进入后期制作,包括剪辑、配乐、特效等工作。
最后,电影进入发行阶段,通过电影院、电视、网络等渠道向观众展示。
四、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许多独特的表现手法。
例如,摄影是电影的基本元素,通过不同的镜头运用和拍摄角度,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音乐也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配乐和声音设计,可以增强电影的气氛和情感。
另外,剪辑和特效等后期制作手法也对电影的表现力起到重要作用。
五、电影对社会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电影可以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
其次,电影可以成为社会话题,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甚至引发社会变革。
18.磁头在磁性录音中的作用:将图像电信号转换成磁性号或者将磁带上的磁信号转换成图像电信号的换能器件。
19.在录音工艺中有哪些配套设备及功能。
传真机:拾取音频信号。
录音机、还音机:记录与还原声音。
调音台、动态处理器、多功能均衡器、混响器、延时器、降噪器:控制和加工音频信号。
各种同步装置:同步连锁系统。
功率放大器、扬声器:播放声音。
23.配光的作用:使镜头之间的颜色保持连续性。
24.数字化的基本概念,取样和量化的含义和影响是什么?A.数字化既通过一定的器件将模拟信息变为数字电路或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据。
24.取样、量化:对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的两个步骤;取样的频率越高则得到的数据越准确;量化位深越高,表示某一个量的数据级就越多,量化精度就越高。
25.脱机编辑:电视编辑系统之一,在后期制作阶段,1小时的节目常常要化费10倍乃至几十倍时间来编辑,这对于使用高档广播录像机的用户来说,其设备的投资、磁头的消耗都是十分昂贵的,采用脱机编辑方式,可以把原素材连同时间码信号转录在廉价的录像系统,把费时的编辑点的选择用3C4、12格式的录像机去做.脱机编辑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GCG编辑数据表(EDL),图像质量与最后的节目完成带无关.通常一个自动编辑系统,可配备数组脱机编辑系统,其效率是十分高的.26.联机编辑: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人机对话的显示装置进行地图编辑。
联机编辑可把经过处理加工的数据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进行快速人机对话,实现图形的交互输入、输出,对图形进行综合和修改,从而提高工效和成图质量。
27.数字非线性剪辑的特点和优越性是什么?特点:素材数字化,非线性,随机存取,声画编辑系统化。
优越性:在技术上的优势很明显,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特点给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上的自由,最大限度的消除了电影艺术创作中的遗憾。
B.28.数字化技术的优越性是什么?a.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相比,前者是加工信号。
加工信号对于有杂波和易产生失真的外部环境和电路条件来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第一课课程介绍电影技术发展简史电视的发明和发展l 本课程的讲授内容讲述影视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技术为先导,艺术为目的.缺一不可本课程目的:(1)掌握关键原理、概念、技术(2)制作工艺、设备、材料、放映(3)相关影响l 电影技术发展划分几个阶段四个电影雏形、电影的发明、电影的稳固与发展、电影面临的挑战时代l 发明人的日期1824年视觉暂留原理1889年电影发明伊斯曼柯达1894年美国人说电影是爱迪生发明的1895年12月公认的电影发明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l 电视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顺序扫描,同步再现l 电视的三大制式是什么?PAL欧洲、南美、中国NTSC美国、日韩台SECAM 前苏联、法国、东欧、埃及第二、三课活动影响的拍摄原理、电影电视画幅确定依据和介绍光学色彩l 什么叫动态再现原理把某一动作按时间轴划分成若干瞬间,并分别将这些瞬间记录下来。
再还原播放出来,观众手心里和生理双重作用,形成动态再现。
电影最初将动作分解、记录、重放的原理和过程,实际上成为后来电子影响和数字影像动态再现的共同基础。
所有活动信息传递的方式都离不开这一机理。
l 电影画面为什么是24桢(1)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要求视觉要求保证连贯性,不低于10格/秒。
尽管降低闪烁感,对放映的照度要求(2)经济因素的限制速度越高,耗片酬越高(3)间歇运动机构限制机械精度,成本的原因l 放映时每秒银幕出现多少幅画面胶片24FPS 屏幕闪48FPSl 8MM和S8MM有什么区别S8MM片口区别将片孔尺寸改为更小的窄片孔并改变了片孔距胶片上没有声带的位置画幅面积增加了40%l 为什么可见光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因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不同颜色的光是由于波长不同所形成的。
l 什么是亮度、照度、色温?光通量:也成为光流指人烟所能感觉的光辐射的功率,等于单位时间的光辐射能量与相对时间率的乘积,其单位为流明(lm)发光强度:表示光源在一定方向范围内发出的可见光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其单位为坎德拉,弗好为cd光亮度:表示发光表面发光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Bi表示。
影视技术概论讲义草创初期早期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
然而,电影发行商发现,在播放电影时有一个讲评人来叙述故事、补上角色间的对话,可以更吸引观众。
没过几年,播放的电影都会在下边附上字幕,这样就可以在演员“说话”时,表示出他说的内容。
这使得讲评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默片事实上,电影院老板经常替换掉讲评人,请乐师在电影放映时伴奏,若电影院有相应乐器的话,通常是钢琴师或风琴师。
伴奏的音乐应该随时符合电影的情节气氛。
有声电影后来,技术的进步允许制片人创作与电影画面同步的音轨,使得电影进入了有声时期。
史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电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
音轨的录制可以与拍摄电影相分离,但真人电影音轨录制,许多部分是与拍摄画面同时进行的。
有声电影发明后,无声电影和电影院里的乐师迅速销声匿迹。
彩色电影电影发展最后一个重要步骤是彩色电影于1930年左右的引入。
彩色电影取代黑白电影更是个逐渐转变的过程。
随着彩色技术的改良,越来越多的电影是彩色的,到今天,可以说已经基本没有黑白电影了。
不像摄影,出于某些考虑用黑白胶片比较好,拍电影几乎没有不用彩色的理由。
极个别的例外,例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名单》,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通常都是出于其他艺术考量。
电脑特效CGI在电影制作初期,电影的特效(特别效果)镜头加以各项技术来配合。
到如今,电脑已大量配合应用在电影制作上,一些镜头演员仅需端坐在特制椅子上,做一些表情和动作即可,而出现在银幕上的背景和剧情简直不可想像,因为以电脑来做编辑影片的工作取代一味繁琐的步骤,使最后出厂的拷贝品质与已往的产品亦不可同日而语了。
1.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电影放映机(15张)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2.1825年发明的“幻盘”,它的最早的形状是一张硬纸板的圆盘,一面画着小鸟,一面画着鸟笼,当圆盘转动时,小鸟就好象关在鸟笼里了。
1.电影技术的发展简史,掌握标志性人物、技术和影片。
1888年天才技术发明家雷诺创造了“光学影戏机”,而历史上记载最成功的是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后来卢米埃尔在“电影视镜”和许多同类发明基础上发明了他的“活动电影机”,整个机器既是一台摄影机,又是一台放映机。
他用这台机器拍摄了《工厂大门》《拆墙》《婴儿的午餐》《园丁》《火车到站》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
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停滞,“伟大的哑巴”重要说话,2 0世纪20年代,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光电管的发明和感光材料的进步,声音终于有了记录在感光胶片上的可能条件,电影由此开始从无声向有声迈进,从而使其形成了完整的视听艺术体系。
以1927年《爵士歌王》以及次年“百分之百的有声影片”《纽约之光》的公演为起点,电影开始了有声片的时代。
继从无声到有声这一划时代的变革之后,电影史上的又一大进展就是从黑白道彩色。
1933年英国的特艺色公司第一次成功完成了“三色染印法”彩色影片,彩色电影正式问世,例如《浮华世家》《出水芙蓉》《红绫艳》。
当今电影,数字技术的介入,为电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从技术从面上讲,电影已经不是原来以胶片为惟一载体以摄影机为主题设备的电影了。
2.影片速度是由哪些因素来确定的?它对影响再现(画面与声音)有什么影响?1.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要求2.经济因素的限制3.间歇运动机制的限制4.声音录制质量的要求声音的优劣与影像的清晰程度直接有关。
而影像的清晰度和胶片本身的分辨率及胶片运行速度之间的关系式:V=3.6f\R(V代表胶片的运行速度;f表示所记录声音的频率,以单位时间内声波振动的次数计,即赫兹;R表示胶片的分辨率,以每毫米线对数计)当R值越大,V值越小,即片速越低。
随着胶片的分辨率的提高(R值的增大),片速对所记录的声音频率的影响越小。
3.可见光的成分是什么?什么是三原色光和三补色光?物理学告诉我们,光兼有粒子性和波动性,从光的波动性看,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波长、频率和传播速度等特性参数。
一.电影是一项发明,是一门建立在技术上的艺术。
我们可以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电影产生前的萌芽—1895年前活动图画时期。
(2)电影的发明—活动图画变为活动影像时期。
(3)当今电影—电影面临挑战的时期。
自电影诞生后其在技术形式上表现为四个时代:(1)默片时代(2)有声片时代(3)彩色片时代(4)数字技术电影时代二. 1824年英国人彼德马兄罗杰特在英国皇家学会上提出了一篇论文:当人眼在观察运动着的形象时,每一瞬间的形象在消失后,还会在视网膜上停留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十分之一秒)。
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或“视觉记忆”。
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和奥地利大学教授斯丹普弗尔同时发明了称作“诡盘”的玩具。
1834年,英国人乔治霍尔纳发明了走马盘。
1876年,爱米尔雷诺制成了“活动视镜”,后来人们按这种玩具的模式制成了台灯。
我国的皮影戏,兴于北宋。
在电影的发明历程中,它是起到了启迪作用的。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术。
1851年,英国人弗斯阿彻发明了湿性珂罗酊法,使曝光时间缩短到几秒钟,并解决了一张底片复制多张照片的问题。
1871年马达克斯发明了溴化银干板的制造方法,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曝光时间并简化了工艺。
1876年,天文学家强森用他所发明的"轮转摄影机"拍摄了金星经过太阳的情景。
1882年,马莱创造出一种“摄影枪”,这是根据1876年强森的机器改进而成的第一台连续摄影的机器。
自学成材的天才技术发明家雷诺在 1888年创造了他的“光学影戏机”。
历史上记载最成功的是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 1927年<<爵士歌王>>以及次年"百分之百的有声影片<<纽约之光>>"的公演为起点,电影开始了有声片的时代.1933年,英国的特艺公司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三色染印法"彩色影片,彩色电影由此正式问世.1884年,年轻的俄裔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一个用机械的方法来实现分割图像和轮流传送的器械,即圆盘机械电视.因此,人们称保罗尼普科夫为"电视之父".生在英国的电气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用电子信号的方法将人像显示在银幕上.1925年贝尔德制造出的首台接收电视画面的装置.1929年贝尔德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电视系统.1931年在美国,俄国出生的弗拉基米尔慈沃尔金研制出了光电摄像管.1936年,英国人建立了亚历山大电视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播放部门(由英国广播公司创立).1956年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广播用磁带录像机,用磁性材料记录活动影像的时代从此开始.常规电视也有了自己的包括:拍摄,录制,编辑,播放和接收在内的完整系统。
电影学院老师给的《电影技术概论》课复习资料1电影的划分阶段:(1)默片时代(2)有声片时代(3)彩色片时代(4)数字技术电影时代2电影的发明人和诞生日卢米埃尔1895年12月28日3什么是视觉暂留原理:当人眼在观察运动着的形象时,每一瞬间的形象在消失后,还会在视网膜上停留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1/10秒)。
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或“视觉记忆”。
4电影放映时,银幕上每秒出现多少幅画面?48幅放映机上每秒放几个画面?24幅它们一致吗?不一致5 8.75mm的电影是什么片种?中国特有的窄胶片电影。
8mm电影与s8mm电影有什么区别?S8mm与8mm相比,只是将片孔尺寸改为更小的窄片孔,并改变了片孔距,以获得更大的画面面积。
6什么叫色温:当绝对黑体在某一特定温度下,其辐射的光谱与某一光源的光谱具有相同的特性,则绝对黑体的这一特定温度就定义为该光源的色温。
7光的加色效应和减色效应:加色效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相加,而得到另一种色光的现象被称作光的加色效应。
减色效应:从复杂的光中减去某一种或几种色光而得到另一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减色效应。
2黑白与彩色胶片的成像原理;组成黑白胶片上影像的物质和组成彩色胶片上的物质一样吗?黑白胶片的成像原理:感光后的卤化银+显影剂→金属银+显影剂氧化物彩色胶片的成像原理:曝光后的溴化银+彩色显影剂→金属银+彩色显影剂氧化物彩色显影剂氧化物+成色剂→染料组成黑白胶片上影像的物质和组成彩色胶片上的物质一样吗?不一样3了解胶片的主要照相性能和感光测定:胶片的照相性能:(1)胶片密度:指胶片经曝光、冲洗加工后所形成的金属银或染料对光的阻挡程度,其大小以阻光率的对数值来表示,通常记作大写英文字母D。
(2)感光度:感光度指感光材料对光照反应灵敏程度的量值,即反映胶片感光快慢的指标,以大写英文字母S标记。
(3)灰雾密度:胶片的灰雾密度也称作最小密度,它是指胶片经曝光、冲洗加工后,未曝光部分的密度值,以D。
电影学概论(理论)第⼀節電影本體⼀、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化的创⽴奠定了第⼀块基⽯。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理原理就是⼈眼的视觉暂留,即⼈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起,使⼈们产⽣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也有“影像”。
⼆、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活中可见的、像⽣活本⾝⼀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们可以通过摄影⼿段把⽬之所及毫⽆⼆致地记录下来,这⼀特点使电影具有与⽣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的,影像画⾯虽然逼肖于现实⽣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彩、主观⾳响等,⽽其中最⼤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它表现为对事物⼀定程度的还原,⽽还原的程度⼜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段的运⽤已⽆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的画⾯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是⼀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个确证就是,同样⼀部影⽚,可以⽣产出⽆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个特性——幻觉性。
影像的幻觉性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胶⽚的“间歇”运动——由于观赏者的视觉暂留⽽产⽣活动的幻觉。
电影学概论理论————————————————————————————————作者:————————————————————————————————日期:电影学概论(理论)第一節電影本體一、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生理原理就是人眼的视觉暂留,即人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人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一起,使人们产生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人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音也有“影像”。
二、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把目之所及毫无二致地记录下来,这一特点使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目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影像画面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人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等,而其中最大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生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一,它表现为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还原的程度又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二,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而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已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立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面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止的画面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方面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面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一个确证就是,同样一部影片,可以生产出无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身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一个特性——幻觉性。
电影技术概论第一讲导论一、电影:技术与艺术电影是工业时代的艺术--电影技术的更新不断刺激着电影表现形式的更新;崭新的技术带给了电影艺术崭新的表现内容;技术的滞后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阻碍艺术表达;电影技术的三次变革--1.默片时代终结,1929年《纽约之光》爱迪生:有声电影之父(1910)《爵士歌王》:意外的第一(1928)卓别林对有声电影的反对:a.削弱了蒙太奇手法b.减少了摄影机运动2.黑白时代终结1932,美国特艺色公司,"三色染印法"《白雪公主》(1937)、《乱世佳人》(1939)1950年代初,柯达公司,伊斯曼彩色胶片工艺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1964)*1950年代,美国电视工业发展。
大量电影观众流失。
宽银幕电影相继出现。
3.数字化时代开启《星球大战》乔治·卢卡斯(1977)"工业光魔公司"(ILM:Industrial light&magic)《阿甘正传》、《黑客帝国》、《指环王》…视觉暂留与似动现象--动态再现视觉暂留: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眼所看到的影像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保留0.1秒左右。
(笼中鸟)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示例1*动态再现的原理是人类生理和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讲剧组的构成1.制片部门制片人(出品人):投资者执行制片(监制):项目运作助理制片:具体事务制片主任(制片经理):制定拍摄计划确保拍摄实施制片助理(剧务):后勤、日常生活2.编剧团队文学策划--决策原著--小说、戏剧故事(创意)--故事提要编剧--完成剧本改编--接手工作剧本医生--润色修改3.导演组导演--从剧本到影像执行导演--剧组协调助理导演--挑选演员、制作故事板动作导演(武术指导)--动作场面设计场记--保证连贯性、为剪辑提供参考4.制作设计制作设计师(艺术指导)--视觉风格美术--置景道具服装化妆5.摄影组摄影指导--首席摄影师操作员--掌机摄影助理--装底片、操作轨道或升降机跟焦员特殊摄影师--摇臂摄影、斯坦尼康摄影或航拍及水下摄影等6.灯光组灯光师--灯具摆放灯光助理--附件、反光或遮挡电工--供电实施场务--搬运、吊具7.录音组录音师--现场收录同期声麦克风吊杆操作员混音师--录音棚声音剪辑特效师(拟音师)配乐8.演员领衔主演--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配角客串演员--非合约演员、友情出演替身--走位、打光、危险性镜头特技演员--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演员助理--教师、指导、驯兽师群众演员--背景9.剪辑合成剪辑师--现场剪辑、剪辑台剪辑特殊效果--运动捕捉、电脑合成模型师字幕输出第三讲感光件--胶片与CCD一、胶片的构造◎乳剂--照相明胶、卤化银卤化银:感光剂(对蓝光敏感)明胶:粘合剂蛋白质的一种,从动物骨胳或兽浇中提取保证感光剂均匀的附着在载体上。
◎片基--三醋酸纤维、涤纶片基:支持体赛璐珞(硝酸纤维)因其易燃的特性被全面淘汰二、胶片的分类--按制片过程中的不同用途划分负片:作底片用的胶片。
经曝光、冲洗加工后,得到的是负像。
即与景物亮度和颜色相反的影像。
正片:用来大量制作拷贝的胶片。
影像的亮度和色彩与原景物一致。
中间片:用来复制原底片的胶片。
在复制底片过程中的翻正片和翻底片。
反转片:拍摄后,经冲洗可以直接得到正像的胶片。
染印法胶片:浮雕片、空白片、和声底片。
*另有按照胶片的尺寸规格划分:35mm、16mm、S8mm、65mm、70mm等三、胶片的型号电影胶片的型号一般以四位数表示国产胶片、柯达胶片、富士彩色胶片例如:柯达胶片型号编排规范按黑白、彩色分别表示胶片型号的变化胶片所属类别胶片的规格*胶片所属类别:2-负片类3-正片类9-牵引片胶片的规格:5-35mm 7-16mm例如柯达5247:35mm彩色负片(底片)四、胶片成像原理◎黑白胶片1.曝光:AgBr+光→Ag+2.显影:AgBr(感光)+显影剂→Ag+显影剂氧化物显影剂实质上充当还原剂3.定影:保留Ag,未感光的AgBr被溶解定影液实质上充当溶剂*光线越强,则金属银颗粒密度越高,底片上则越"黑"反之同理4.负片生成正片:光线透过底片达到生胶片上,密度大则透光量少,密度低则彩色胶片成像过程中所遵循的减色法则:色彩加色后的彩色减色后的白色白红+绿+蓝无光黄红+绿蓝品红红+蓝绿青蓝+绿红红红青(蓝+绿)绿绿品红(红+蓝)蓝蓝黄(红+绿)黑无光白(红+绿+蓝)五、胶片的照相性能◎密度:胶片经曝光、冲洗加工后所形成的金属银或染料的量值。
大小以阻光率的对数值表示,标为D。
阻光率:O=F0/F(F0:抵达胶片的总光量;F:透过的光量)透光率:T=F/F0 X100%D=lgO例:T=F/F0 F/F0 F/F0 F/F0透光率100/100 50/100 10/100 1/100阻光率1 210 100 O=F0/F F0/F F0/F F0/F密度lgO 00.3 12◎感光度:感光材料对光照反应灵敏程度的量值,是反映胶片感光快慢的指标。
以S标记S=k/H0 H0:达到某一规定密度所需要的曝光量K:常数二者均有不同标准值例:国际标准--ISO美国国家标准--ASA常见ISO100 200 400 ASA新制=ISO(适用于照相底片)ASA曝光指数=ISO/2(标于电影底片)*感光度主要取决于乳剂本身成分中感光剂颗粒的大小,因此快速片(高感片)常比慢速片影像颗粒粗糙;其次也与胶片的保存条件和显影条件有关。
◎反差及反差系数反差:景物或影像的明暗差别,又称对比度。
景物反差=最大亮度-最小亮度影像反差=最大密度值-最小密度值反差系数:胶片影像上的反差和原被摄景物反差之比,记做γ。
γ底=底片影像反差/景物反差(通常控制在0.65)γ正=正片影像反差/底片影像反差γ=γ底Xγ正=正片影像反差/景物反差◎宽容度:胶片按比例记录景物亮度差别的范围。
实际上就是摄影曝光量的容许范围。
一般的说,负片宽容度大于正片宽容度,黑白胶片宽容度大于彩色胶片宽容度。
自然界景物亮度范围为140:1,高质量的胶片宽容度可达到1:64甚至1:120。
◎感色度:感光材料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程度。
最初的卤化银胶片只对蓝、紫光明暗,成为盲色胶片。
在增感剂的作用下,感色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全色片、正色片、红外片和紫外片。
◎解像力和清晰度:解像力:胶片对景物细部的分辨能力,又称分辨率,以R标记。
用每毫米能够分辨多少条线来度量。
取决于乳剂颗粒、曝光条件、显影条件和被摄景物的反差清晰度:影像上每个个别细部边缘的清晰程度。
清晰度受分辨率影响,但两者并不等同--清晰度高的影像,其分辨率一定高;但分辨率高的胶片,清晰度却未必高。
实验:用楔形物将胶片部分遮挡,并对其余部分曝光。
密度变化并非如理想情况界限分明,而是存在着蔓延。
这种影响影像边缘清晰度的因素称之为锐度。
?感光特性曲线D-H曲线:表示了感光材料在所接受的曝光量和冲洗加工后所获得的相对密度值之D间的关系。
ab段和cd段为弯曲部分,分别称为趾部和肩部bc段称直线状,称为直线部。
趾部和肩部,曝光量和密度之间不按比例变化直线部,二者成比例增加。
影像的主要记录区域在直线段,它是拍摄时确定正确曝光条件的主要依据。
直线段的斜率表示被测胶片的反差系数γ=ΔD/ΔlgH直线段的亮度范围代表胶片的宽容度L=lgH1-lgH2 CCD?摄像管:光电效应--hγ=1/2mv^2 h:普朗克常量γ:波长1/2mv^2:动能根据电子动能可以推导出入射光的频率?CCD:硅载体上的电势阱第四讲摄像机原理及使用?摄影机--人眼生理感官过程的模拟和延伸(1)焦距:人眼为定焦,约为17mm;摄影镜头焦距为可变,从14mm到300mm甚至更广泛;(2)光圈:人眼瞳孔变化范围为2~8mm,面积变化为16倍,相当于4档光圈;镜头光圈变化可达8~10倍以上。
(3)分辨率:人眼的分辨率在明视距离上为14线/毫米;而胶片最高可达3000线/毫米。
(4)光谱范围:可见光范围是人眼的光谱范围;而胶片则能感应红外线及紫外线;(5)功能:人眼只能传递和接受光信号;胶片能够记录光信号;摄影机的基本构造1.光学系统:镜头、取景器等;2.机械系统:间歇机构、遮光器、片门、和供收片系统等;3.驱动系统:马达及其控制系统;4.辅助监测系统:一系列计数器及显示装置、安全保护装置等;5.辅助支撑设备:三脚架和云台、升降机和轮组、移动车和轨道、稳定器和摇臂?摄影机镜头◎摄影机镜头由镜片和支撑它的镜头筒组成。
镜头筒上附带调节光圈和焦距等参数的装置。
现代变焦镜头常由一系列多重复杂的镜头组构成。
著名的厂家有:英国莱卡、法国安琴、德国蔡司、日本佳能、美国PANAVISION。
◎透镜成像原理:摄影机镜头为一个或一组透镜。
光线可经由透镜会聚,在另侧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遵循公式:1/f=1/v+1/u f--透镜焦距u--物距v--像距放大率M=A`B`/AB=v/u=f/u-f因此,当f一定时,u越大,v越小,M越小;而当u一定时,f越大,v越大,M越大这就是用长焦镜头可以拍摄远处景物的原理(1)焦距:当被摄物位于无限远时,在镜头后能够形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所在的位置到镜头光学中心之间的距离。
根据1/u+1/v=1/f,当u=∞,则v=f因此,焦距只是习惯性称法。
事实上,指的是像距。
而摄影胶片所处的位置,即为成像位置,称作焦平面。
*调焦:在应用中,需要调整焦平面的位置以获得清晰的影像摄影物镜常为一组镜头组,可综合计算得出f值,仍遵循公式1/u+1/v=1/f;所谓调(对)焦即调整v值,即焦平面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变焦:可变焦摄影镜头由复杂的一系列镜头组构成,通过改变它们的相互关系可获得不同的f值,以拍摄到适当距离的景物。
因此变焦实际是改变f值,以改变镜头放大率。
(2)视角:根据1/u+1/v=1/f,当u不变时,f变大则v变大假设影像投射在一个固定面积的平面上,v变大意味视角变小;反之,f变小则v变小,视角变大。
同理,若投影平面面积加大,同样意味着视角变大。
因此,25mm镜头对于35mm胶片拍摄来说是广角镜头,而对于16mm胶片来说则是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焦距:沿对角线方向将影像放大一倍的焦距。
*改变镜头焦距与改变摄影机距离的不同:用改变焦距的方法放大景物,画幅中的所有景物以同等放大率放大;而用改变物距的方法放大景物,则离摄影机近的放大倍数大。
(3)景深:摄影机拍摄的焦点前后清楚的范围距离模糊圈--如点光源在焦平面成像,前后移动焦平面位置,则点光源扩大成一个光斑。
这个光斑称为模糊圈。
当模糊圈小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其看成一个清晰的点,此时称之为最小模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