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坊旧厂房改造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9
红坊,外表冷酷内心狂野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红坊创意园区C-6单元(近虹桥路)路过红坊时,常常有人和它擦肩而过,因为谁也不曾想到繁华高雅的淮海西路上居然奇迹般地伫立着一个巨大厂房。
这家厂房,50年前曾是万人炼钢厂———上钢十厂。
在那个年代,它因为创下了年产冷、热轧带钢40万吨的纪录而锻造了一段辉煌时光。
50年后,这个在产业结构调整下已渐渐褪色的厂房却华丽转身,因宏大而构思奇妙的空间和奢侈的中央绿地成为本城最新最IN的潮流地标。
各大品牌纷纷选择在这里做秀,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也即将在这里举行。
在老厂房改建成风的今天,红坊能脱颖而出,归功于它“架子搭得好”,它利用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既传承了老建筑与生俱来的历史肌理,保护其原生态感,又注重柔性艺术细节处理,使新旧空间互相自然过渡。
红坊是巨大的,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呈U型,中间是大型中央绿地。
其中办公面积1.1万平方米,大型展示厅2600平方米,还有1400平方米画廊、2000平方酒吧等休闲场所,及1000平方米手工作坊。
面对如此大手笔的空间,红坊的改造却非常细腻。
比如将老厂房原本没有个性的灰色涂层一层层剔去,露出里面有年头的红砖。
但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却是刻意保留了。
一堵堵张扬大气的红墙间,居然留有一堵幽幽的青灰墙。
凑近青砖细瞧,每块上面都有印记:“古”、“福”、“CTU”等字样,顿时让人感到时间在其中缓缓流淌。
站在如今摆放着各国雕塑家作品,艺术气息浓郁的红坊,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当年冷轧厂800名工人和热轧厂四五百名工人壮观工作的情景。
可它今世也是有人气的,在法国设计师的设计下,B区一楼为艺术展厅,二楼、三楼却成了开放式办公区,有的办公区上方还有露台,大家可共享艺术话题。
这个浑然天成的时尚场所身价不菲,活动场地一天8万起价、办公区每平方米每天4~7元,让人感叹不愧是A级地区的A级身价。
B区一楼为艺术展厅,二楼、三楼却成了开放式办公区,有的办公区上方还有露台,大家可共享艺术话题。
一、西方发达国家老厂房改造著名案例在西方发达国家,老厂房改造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比较成熟,成功的案例也很多。
下面从众多成功案例中,选出三个比较著名的案例作简要介绍。
1、美国纽约SOHO这个新建的Chanel精品店位于纽约Soho中心区,设计灵感来源于邻里的艺术气息,旨在反映一种传奇的精神。
室内设计同样是从建筑标志性的造型撅起灵感,还从能追忆品牌的材料中获取灵感。
为提升空间,设计融入黑白的线条,为顾客提供独特的美感。
精品店内是开阔流畅的空间,商品展示一个接着一个。
SOHO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是一个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居民人口不到7000人的小社区,却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也被视为创意产业的策源地,已经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当代艺术代名词。
SOHO原是工业区,区内有50多座独具风格的铸铁工业厂房建筑。
二战之后制造业不再是纽约经济的支柱产业,工厂开始搬出SOHO厂区,SOHO内的许多厂房成为空置房。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批艺术家的入驻,稍作改造的SOHO逐渐成为艺术家聚集的场所。
1973年,SOHO被列为保护区,这是美国也是世界上首次将工厂仓库区列为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法律保护。
政府在新城市规划中明确了SOHO以艺术品经营为主,辅以餐饮、旅游、时装的时尚化历史文化景区,建筑的再利用,还吸引了许多著名品牌的时装、家具、床上用具、摆设等的时尚商铺,政府从房地产和其他运营税收的增长上得到了巨额的财富。
2、法国巴黎奥赛艺术博物馆奥赛艺术博物馆坐落在塞纳河的左岸,是当今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现有艺术收藏4000多件(其中有凡高、高甘、安格尔、德拉科卢瓦、莫奈等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以及家具陈设等,展出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
奥赛艺术博物馆原是一座火车站,因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形同废置,曾被列为拆除建筑。
1982年法国政府决定把它改造为一座艺术博物馆,1986年12月奥赛艺术博物馆落成开幕。
从国家文化政策导向看宁夏“文化地产”拓展方向随着中国住宅地产利润的日益摊薄,商业环境的日渐成熟,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步入商业地产已成为众多房地产标杆企业的战略选择。
而“文化地产”正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给房地产从业者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课题。
当人们对居住生活的要求达到一定程度时,从产品价值上升到文化价值,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人们始终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近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地产”也将越来越受到开发商和消费者的认同,成为一种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政策解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一篇:中国旧城改造典型案例分析——上海市的更新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旧城改造典型案例分析——上海市的更新上海城市更新历程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
自1843年开埠后,到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大开发,乃至现在,一直处于城市更新当中。
上海城市更新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是1843年开埠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
该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是由帝国主义殖民者主导,进行了类似西方近代化的城市建设,改变了上海原来以农业为主的部分区域的建筑风貌;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至90年代,城市基础建设和工业化是主流,该阶段的城市更新以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住房改造为主;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至今。
该阶段比较重大的举措如浦东大开发、市区工业外迁、市中心人口外迁,城市更新主要体现在旧工业区、旧商业街、旧居民区的改造和升级,以及浦东新区的改造建设等等。
已完成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比较典型的如太平桥石库门更新项目、世博园片区升级改造项目等等。
城市更新迭代进程有着从福利主义逐步走向综合价值取向,上海的城市更新同样也历经了这一系列变化。
图表城市更新模式迭代特征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上海改造更新模式上海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也是目前国内大多城市采取这种方式,政府在其中充当主导角色,拆迁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主体进行实施,拆迁完成后,土地收储,在公开市场进行招拍挂。
对于居民区改造而言,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地域特色所采取的城市更新方式,主要有五种模式:保障房基地、政府搭台招标、市区联动招拍挂、政府房屋回购、宅基地置换等模式。
其中对于具有竞争力、改造溢价高的项目,主要采用政府的搭台招标以及收储招拍挂模式。
从更新流程上看,从区域评估、到实施计划,最后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的过程中,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突出政府的把控能力。
图表上海城市更新主要模式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上海旧城改造案例——中远两湾城旧居民区的改造源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生活设施故而滞后。
红坊创意园区红坊改建于上钢十厂原轧钢厂的厂房,利用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使新旧空间互相结合、流动、自然过度,将红坊打造成为了一个综合文化中心。
红坊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为主体,并有多功能会议区、大型活动及艺术展览场馆、多功能创意场地等灵活的空间应用。
先说一个概念,那便是LOFT。
在牛津词典上,对此是这样解释的: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
接着延伸的解释是: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的空间。
上述两种含义它们产生的语境是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更准确点说来便是纽约曼哈顿的SOHO区。
在那里,一批贫穷但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把一些空间巨大、光线充足的废旧厂房、破败仓库廉价地租用下来,并将其改造成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空间及工作场所,开创了LOFT风格。
随后,时光不断流转,曾经只是贫穷的艺术家们居住的城市阁楼,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时髦的生活方式,又推而广之,在全球蔓延开来,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这样,我们将看到大洋彼岸的苏荷区(SOHO)。
在苏荷区中,有着全世界最集中也是最大规模的帕拉第奥式或意大利风格的仓库、厂房,也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铸铁建筑保护区。
那里,艺术新锐风起云涌,其中不乏现代艺术史上的大师级人物;沃霍、李奇斯坦、劳森柏格、约翰斯等。
鼎盛时期,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纽约艺术家都居住于此,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流连于GREENE街的铸铁红房、BELGIANBLOCK街的室外消防楼梯,还有各具特色的堵堵涂鸦老墙,充满了商业头脑的画商们,更是在那里纷纷开设起画廊,后来,其中一些画廊在全世界范围里获得了它们广泛的知名度。
追逐利益是资本的永恒的特性,那么,苏荷区成为一个艺术与商业有着高度融合的区域,便与资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具有前瞻性的资本,不仅让苏荷区成为全球不同社会等级男女纷纷朝拜的圣坛,同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它便以自己的方式,辟通了走向创意园区的一条路径。
工业改造案例【篇一:工业改造案例】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曾经代表城市工业文明、象征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厂及工厂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旧工厂的价值及其所蕴含的历史痕迹并未随之消失,相反,随着全新的创意产业、新兴产业等新鲜血液的注入,旧厂房的生命也通过承载功能的变化重新焕发出生机,再一次推动着城市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国内外旧工厂改造的发展历程及典型案例来探究成功的种种成因。
一、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美国纽约soho区:旧工厂变身时尚街区类别:改造街区位置:美国纽约特色:通过功能布局的整合,打成综合性的时尚街区soho是英语单词south ofhouston的缩写,指的是处于纽约下城houston街。
1850年的soho地区建起了大批铁铸的厂房,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和艺术展览区。
60年代,一些主要由画家和雕塑家组成的艺术家陆续搬进soho区,把这些空置的工厂变成工作室。
到70年代,政府将这个地区划分成居住区并加以保护,一些商家和有经济实力的画廊也相继进入,使soho发展成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一身的一个完善的社区,被誉为艺术家的天堂。
今天的soho它是商业和艺术充分融合的区域,是富有个性的、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商业区,是时尚的代名词。
1967年美国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类别:工厂改造位置:美国加州旧金山渔人码头特色:全美第一座工厂改造的露天购物中心1864年,这里叫做毛线磨坊(woolen mill);1893年,意大利移民吉拉德里(domingoghirardeli)以细火慢熬生产的意大利巧克力,推出后大受欢迎,便买下这栋大楼作为工厂;1964年,已经废弃的巧克力厂、毛纺厂等旧建筑被改建为商店及餐饮设施,成为全美第一座工厂转型的露天购物中心,并改名为吉拉德里广场。
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旧工厂改造风潮进入了延展期。
随着工业文明的衰落,越来越多的旧工厂改造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功能上的再生;同时,日本也紧跟欧美部分加入了经济转型和旧厂房改造之列,其代表项目是1974的仓敷阿依比广场项目(图示案例2)。
上海老厂房改造的十大经典项目上海城区里曾坐落着大大小小的厂房,随着拆除、重建,一个个老厂变成了空城。
它们被重新包装,华丽转身。
今天带你细说上海改造的老厂房,旧貌换新颜,尚能去否?你去过几个?1、玻璃博物馆——上海轻工玻璃公司地址:宝山区长江西路 685 号这里曾是上海轻工玻璃公司的玻璃窑炉车间,它曾见证了上海玻璃工业发展的百年历史和玻璃文化。
如今,它已蜕变成一家极具现代概念的博物馆,依旧在传说着火与热交融演变的神话直到现今玻璃在宇宙航行器上的故事。
博物馆主展馆本身坐落于曾经的玻璃窑炉车间内,原来的建筑结构依然清晰可见,开放式的工作室顶棚,粗糙的车间地面,墙壁。
光滑的黑色墙面展柜反射出LED 灯带和多媒体屏幕,为空间不时地创造出一些闪光点。
2、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南市发电厂地址:黄浦区花园港路 200 号 ( 近苗江路 )位于浦西的这座特别的建筑,如今已经蜕变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难以想象上世纪的铜皮铁骨竟与当代艺术如此完美地结合。
还记得当年南浦大桥下的那管大烟囱吗?烟囱上的巨型温度剂攀升的速度还不及全国人民瞻仰世博盛况高涨的热情。
要说起这座建筑的历史,它连同城市未来馆本是原南市发电厂的遗存。
从1897 年创建首家发电厂——南市发电厂,到2007 年关闭,恰好走过110 载峥嵘岁月。
曾经给上海县城带来第一线电光的老发电厂退出了历史舞台,几易其主后,这里竟成了艺术家的灵感磁场,焕发着勃勃生机。
3、八号桥——前上海汽车制动器厂地址:建国中路 8~10 号8 号桥是由 20 世纪 70 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老厂房改造而成,改造始于2004 年3 月,是上海老厂房改造较早的项目之一,由时尚生活中心进行改造,为上海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
项目总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 20000 平方米,其前身是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约 15000 平方米的老厂房。
该项目吸引了众多创意类、艺术类及时尚类的企业入驻,包括海内外知名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画廊、广告、公关、媒体、顶级餐饮等公司,如设计金茂大厦的S.O.M、设计新上海国际大厦的B+H、英国著名设计师事务所ALSOP、法国F-emotion 公关公司等。
老房子新建筑作者:张文婷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7年第02期摘要:工业遗产是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也是城市的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如何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妥善保护、永续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又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钢十厂原轧钢厂)的厂房具有建筑主体结构坚固,空间高大灵活,体量大的特点,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对其改造再利用开发模式和开发类型的研究具有普遍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业遗产;艺术中心;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4.1 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024(2017)02-0075-011.区位优势红坊位于淮海西路(570-588号)核心地段,南邻淮海西路、徐家汇商业中心,西靠虹桥CBD商务区和新华路历史风貌保护区。
距轻轨3号线虹桥路站步行不到5分钟,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虽然地处市中心绝佳地段,却少了淮海中路段步行商业街区的繁华,多了梧桐的掩映,闹中取静。
又因处长宁、徐汇、静安三区交界地带,更从区位上兼具了向三方辐射的优势力。
2.开发模式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规划建设的。
旨在建立一个开放性、公益性、国际性的雕塑艺术平台,为上海搭建起一个集展示交流、制作孵化、雕塑储备、艺术教育四位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上海城雕艺术中心总展示面积达2万平方米。
整体计划分两步走:先期开放的A、B展示区共5000多平方米;第二步是建成画廊群,引进各类设计工作室、手工作坊等,并配备酒吧、咖啡厅、西餐厅等休闲服务设施。
3.运营模式城市雕塑艺术中心采取公益性的民营非企业机构运作方式,计划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具有国际水准的城雕展,每月举办一次专题展,以此带动上海城雕建设的发展,促进上海与国际雕塑界的广泛联系。
同时,城雕艺术中心也是一个公益性对外开放的平台,通过不定期举办雕塑艺术家讲座、提供场所和材料给青少年和对雕塑有浓厚兴趣的市民,进行雕塑创作等大众活动来普及雕塑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市民的鉴赏水平。
上海旧厂房旧仓库改造创意地产项目定位报告对项目的初步认识项目背景:该旧仓库改造项目是富春控股涉足房产领域的首个项目,一方面这个项目有着巨大的塑造潜力,另一方面发展商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
定位目标:兼顾项目的收益性与品牌形象,为发展商提供逐年增加的租金收益保障,并在房产界树立品牌声誉,为今后的房产开发铺垫良好的通路。
定位方法:首先通过市场环境分析确定项目功能改造方向,再通过项目价值的挖掘提出项目主题定位。
并进一步对个别重点项目提出业态组合建议、招商策略建议及初步财务分析。
旧厂房/仓库改造现状分析旧厂房/仓库改造热潮的动因上海旧厂房/仓库分布状况动因一:城市产业的升级上海产业结构重心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工厂外迁; 市中心土地价格成倍攀升,工业厂房的产值已经无法承受市中心低容积率厂房的租赁成本。
旧厂房功能的改变成为历史的必然结果。
动因二:修旧如旧的潮流“谨慎的城市更新”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洲开始特别重视旧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
文物建筑和普通的旧建筑,都是构成地方特征和维系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延续的载体。
在旧建筑改造上,遵循“旧如旧,新如新,控制体量,改善功能”的方针。
当城市意识到推土机式的旧城改造对旧城结构肌理尺度,对历史文化毫无保留的摧残时,修旧如旧的理念悄然渗入市中心的就厂房改造中。
动因三:特殊需求的崛起 ,,,, 大尺度,随意空间 ,,,, ,,,, ,,,, 兼备居家与办公功能标准办公楼标准办公楼从统一单调的产品到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上海旧厂房改造数据统计及其分布上海共有130余处老厂房,为盘活闲置在各个角落的旧工厂,05年4月底,上海市经济委员会首批推出了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其中由空置厂房变身而成的共有16处,这16处分别是:四行仓库、田字坊、8号桥、中科创意仓库、天山软件园、传媒文化园、乐山软件园、时尚产业园、虹桥软件园、工业设计园、静安现代产业园、周家桥、设计工厂、同乐坊、卓维700 、 M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