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防治研究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34
城区公共草坪绿地杂草调查与化学防治研究摘要】采用五级草害目测调查法对苏州市区公共草坪绿地杂草发生危害调查,记录到草坪绿地害草种类69种,分属25科。
草害单位面积发生量7.2株/m2,相对多度8.5%,相对盖度11.3%,相对高度和发生频率均为100%,杂草总的危害等级达到4级以上。
造成危害的主要杂草种类有15种,区域性发生危害的杂草有15种。
表明苏州市区草坪绿地杂草发生危害较为普遍。
对三叶草草坪的禾本科杂草危害,可采用高效盖草能40g/667m2或大杀禾60g/667m2防治,除草效果可达90%以上。
对狗牙根或高羊茅草坪阔叶杂草危害,可采用二甲四氯、使它隆、龙拳、全能等的其中一种进行化学防治,除草效果可达85%以上;但因草坪草害群落中发生的杂草种类不同,在选择除草剂品种时也应有针对性,或在处理时添加SD助剂以提高除草效果。
,【关键词】公共草坪绿地;杂草调查;化学防治草坪绿地的兴起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标志,碧绿的草坪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而且与体育运动、旅游休闲、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等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草坪业已步入了大规模发展的新时期。
各大城镇公园和企事业单位都在建设和扩大绿地面积;随着旅游业和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专用草坪不断涌现和更新。
据统计[1],我国近500 多个城市中的草坪面积已突破 7 万 hm2,草坪的发展速度已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杂草是草坪的大敌,它与草坪争夺水、肥、光能等,在控制不好的情况下,杂草往往取代草坪草,不仅影响草坪的美观及功能,而且已成为导致草坪退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城市绿地杂草的防除是绿地养护中一项重要工作[2]。
为了更好的了解掌握苏州市区公共草坪绿地杂草发生危害情况,试验研究草坪草害化学防治技术,我们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将农田五级草害调查方法用于草坪草害调查并进行化学除草试验研究。
25%环吡·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防除麦田杂草药效试验1. 引言1.1 背景介绍麦田杂草是影响麦田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抑制效果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成和经济收益。
传统的除草方法主要包括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但这些方法存在着劳动力成本高和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
研发高效、低成本、环保的除草方法成为当前农业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环吡·异丙隆是一种除草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杂草的生长,从而实现对杂草的控制。
25%环吡·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是一种新型的草甘膦除草剂,其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和持久性,且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田和作物产生负面影响。
本次试验旨在通过对25%环吡·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在麦田杂草上的药效试验,评估其除草效果和安全性,为农田除草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估25%环吡·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在防除麦田杂草中的药效表现。
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种新型药剂在农田中的应用效果,为农民提供更有效的农药选择。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为未来研究和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的目的不仅是对一种新型农药的药效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为农业生产中的杂草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希望能够揭示25%环吡·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对麦田杂草的杀伤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更高效、更环保的防除杂草方案。
1.3 研究意义本试验旨在验证25%环吡·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对麦田杂草的药效,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麦田杂草是麦田生产中的重要害草之一,对麦田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影响麦田的产量和质量。
寻找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提高麦田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探索25%环吡·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在麦田杂草防治中的应用,旨在提高麦田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益。
不同药剂封闭防除小麦田杂草药效对比试验一、前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杂草对作物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成为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田杂草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封闭防除是一种有效的杂草管理方法。
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使用不同药剂,对小麦田杂草的封闭防除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讨不同药剂封闭防除小麦田杂草的药效对比情况,开展了本次试验。
二、试验目的通过对不同药剂封闭防除小麦田杂草的试验研究,比较不同药剂的防除效果和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为小麦田杂草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试验材料和方法1. 试验材料小麦田杂草:狗尾草、牛筋草、马唐、猪殃殃。
2. 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田间小区设计,设置8个处理组:对照组(CK)、除草剂A处理组、除草剂B处理组、除草剂C处理组、除草剂D处理组、除草剂A+B处理组、除草剂C+D处理组。
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
3. 试验方法在小麦苗期和分蘖期使用不同除草剂进行封闭防除处理,按照生产实际推荐剂量进行喷洒,观察记录小麦田杂草的生长状况和小麦的生长情况。
四、试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田杂草的生长状况通过试验观察,除草剂A和除草剂B的防除效果较好,狗尾草、牛筋草和马唐的生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猪殃殃的生长情况相对较好;而除草剂C和除草剂D的防除效果较差,狗尾草、牛筋草和马唐的生长受到的抑制很小,猪殃殃的生长情况较差。
2. 小麦的生长情况除草剂A和B对小麦的生长影响较小,小麦生长健壮;而除草剂C和D对小麦的生长影响较大,小麦生长不良。
3. 药效对比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组的试验结果,发现除草剂A和B的防除效果优于除草剂C和D,且对小麦的生长影响较小。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小麦田杂草的封闭防除对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在小麦苗期和分蘖期使用除草剂A和B进行封闭防除,能够较好地抑制小麦田杂草的生长,并且对小麦的生长影响较小;3. 应根据小麦田杂草的种类和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除草剂进行封闭防除处理。
三甲苯草酮防治小麦田杂草效果研究摘要三甲苯草酮防治小麦田杂草效果研究表明,40%三甲苯草酮水分散粒剂能够有效防除稻茬麦田的主要禾本科杂草硬草、菵草,并且随剂量的增加,药剂对杂草的防效提高。
在冬小麦越冬前用药的适宜剂量为450g/hm2(有效成分),该剂量下对敏感杂草硬草、菵草的株数和鲜重防效均在90%左右;春季使用该剂量对杂草无效。
用药后观察,40%三甲苯草酮水分散粒剂对小麦安全。
关键词三甲苯草酮;小麦田杂草;防效三甲苯草酮,也叫肟草酮,是一种环己烯酮类除草剂[1]。
40%三甲苯草酮水分散粒剂是沈阳化工研究院试验厂开发的除草剂。
为了研究该药剂对小麦的杀草谱、除草效果、适宜剂量、对小麦的安全性等,于2008年在稻茬麦田进行了药剂防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药剂为40%三甲苯草酮水分散粒剂,由沈阳化工研究院试验厂提供;69g/L噁唑禾草灵水乳剂,由拜耳(中国)作物科学公司生产。
供试冬小麦品种为邯麦9号。
1.2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在河北省磁县屯庄村,试验地前茬为水稻,小麦于2008年10月2日播种,麦田免耕,播种方式为撒播,播量300kg/hm2,田间主要禾本科杂草有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等。
1.3试验设计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40%三甲苯草酮水分散粒剂150g/hm2(A),300g/hm2(B),450g/hm2(C),600g/hm2(D)(有效成分,下同);对照药剂69g/L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41.4g/hm2(E);清水作对照(CK),小区面积20m2,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1.4施药方法2008年11月11日施药,一次用药。
用药时杂草3~4叶,小麦4~5叶。
施药方法为茎叶喷雾处理,喷液量为450L/hm2。
1.5调查内容与方法小麦用药前每小区随机取3个0.25m2样点定点,分草种调查杂草基数。
植物杂草的生态学特性及其生物防治研究植物杂草是指在农田、林地、草原和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中,不受人类种植、管理,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植物。
植物杂草不仅占据着植被资源,降低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因此,杂草防治是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植物杂草的生态学特性1. 杂草的生长习性植物杂草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大的特点。
它们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够迅速生长、繁殖,形成广泛的种群。
同时,杂草对生境适应性强,能在不同的土壤、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这使得杂草在各个生态系统中都能生存,并形成占据优势的种群。
2. 杂草的繁殖方式植物杂草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种子繁殖、根茎繁殖和匍匐枝繁殖等。
其中以种子繁殖最为常见,也是杂草大量繁殖的重要途径。
杂草种子数量多、发芽率高、萌发时间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的种群,对农田、林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扰动都很大。
3. 杂草的竞争力强植物杂草具有很强的生长竞争力,它们可以通过吸收养分、利用光合产物、利用生长空间等方式和主要作物竞争资源,从而降低主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杂草还能够与易感植物形成共存关系,导致植物群落的生态平衡破坏、物种多样性下降。
二、杂草的生物防治研究1. 传统草地防治方法常见的杂草防治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
传统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包括手工拔草、切割、收割、耕种、喷洒草甘膦等药物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成本高、效果难以彻底、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不能完全消灭杂草,同时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 生物防治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认知的深入,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的寄生、捕食、拮抗、协同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控制或消灭病害、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过程。
生物防治在杂草防治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1)生物除草技术生物除草技术是指借助昆虫、益生菌、真菌等天然生物,对杂草进行控制或消灭的技术。
不同药剂封闭防除小麦田杂草药效对比试验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封闭防除已成为小麦田杂草防治的一种重要方法。
封闭防除是指在小麦生长期内,使用化学药剂对杂草进行喷洒,以达到控制杂草生长和繁殖的目的。
为了探究不同药剂对小麦田杂草的药效对比情况,我们开展了一项相关的试验研究。
一、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比较不同药剂对小麦田常见杂草的防治效果,以寻求更为高效的防治方案,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设计1. 试验地点:本次试验选择了一处小麦田作为试验地点,地点位于农村地区,环境条件适宜。
2. 试验药剂:本次试验使用了2种常见的杂草防治药剂,分别为草甘膦和苯嘧磺隆,这两种药剂在小麦田杂草防治中应用广泛,具有一定的杀草效果。
3. 试验方案:我们设计了4个不同的试验组,分别是对照组、草甘膦处理组、苯嘧磺隆处理组和草甘膦+苯嘧磺隆处理组。
4. 试验指标:我们将以杂草覆盖度、小麦产量和品质等指标作为药效对比的评价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分析,来评估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
三、试验过程1. 药剂喷洒:在小麦田生长期内,我们按照相应的处理组进行了药剂的喷洒。
对照组和草甘膦处理组在小麦拔节前进行了一次药剂喷洒,苯嘧磺隆处理组和草甘膦+苯嘧磺隆处理组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了一次药剂喷洒。
2. 观测记录:在药剂喷洒后,我们对不同处理组的小麦田进行了反复观察和记录,主要观察了杂草覆盖度、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等指标。
3. 数据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得出了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四、试验结果1. 杂草覆盖度:经过观察和记录,对照组的杂草覆盖度最高,次之为草甘膦处理组,最低的是苯嘧磺隆处理组和草甘膦+苯嘧磺隆处理组。
可见,苯嘧磺隆和草甘膦+苯嘧磺隆对小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较好。
2. 小麦产量和品质:通过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测定,发现草甘膦+苯嘧磺隆处理组的小麦产量最高,品质也较好,其次为苯嘧磺隆处理组,对照组和草甘膦处理组的小麦产量和品质相对较差。
生态农场是指以生态农产品生产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其业务既包括生态农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也包括与生态农业、农产品相关的服务与消费活动。
在生态农场经营生产中,杂草成为影响作物生产、景点美观的重要制约因素。
化学除草剂的出现为杂草控制提供高效便捷的同时,会伴随着环境生态、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问题。
常用除草剂草甘膦对人体呼吸道、心血管系统、肝胆代谢等有显著影响[1],对蜜蜂等有益生物存在致死风险[2]。
依赖除草剂、植物激素等化学防控方法会影响农田杂草生态稳定,且长期连续使用除草剂会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从生态环境角度看,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维持生态物种多样性。
具有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暴晒、抗旱保墒、避免大规模植物病害等作用。
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中杂草等野生植物多样性,发挥其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有利于缓解由于环境条件、人工干预、外侵物种等因素所造成的生态失衡。
1生态农场杂草管理指导思想1.1指导思想生态农场杂草管理以生物与环境间相生相克的理念为基础,以环境友好化的管理为手段,多种方法综合应用,达到控制农场杂草群落数量,降低种植区耕作层杂草种子基数的目的。
相生相克是依据生物间生长存在协同和拮抗作用,充分利用不同物种间生长特性和关系,达到利用有益杂草、抑制恶性杂草,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
相生理念主要是指充分发挥杂草的作用,尽量保留与利用杂草;相克理念是指在杂草影响作物生长或农场景观时,对其进行控制,将其影响降至最低。
除相生相克外,还可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控制,包括农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具体农艺措施等。
1.2杂草管理原则1.2.1改变传统以消灭为目的的除草观念现有技术摘要:生态农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受到杂草为害。
广泛使用除草剂防除杂草的传统手段会加速杂草群落演替,降低农田生态多样性,造成高抗药性杂草、生态环境破坏、食品健康等问题。
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原理,阐明以草、作物、动物、微生物和综合防控手段抑草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