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四川省情
- 格式:ppt
- 大小:446.85 KB
- 文档页数:40
四川省情简介四川气候一.全省气候特点四川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地区,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地形区。
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地形的综合影响,具有五大气候特点:1.气候类型多。
全省气候类型多达9类;分别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高山永冻带。
2.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
在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明显下降,依次出现从较暖到较冷的多种气候类型。
人们通常把这种气候现象称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3.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盛行从偏北方向吹来的强劲干冷的冬季风,雨量少,气温低;夏季为太平洋高压和印度洋低压所控制,盛行从偏南方向吹来的暖湿的夏季风,雨量多,气温高。
4.季节气候区域特色鲜明。
四川盆地四季分明,川西南地区和川西高山高原区雨、旱季节差异明显。
5.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较重。
全省范围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灾害是干旱,其中,夏旱出现的频率最高,伏旱造成的损失最大。
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的旱情程度又普遍重于川西高山高原。
暴雨、洪涝和低温也是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低温雪灾常在川西高山高原地区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主要气象要素概况1.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1.5~20.3℃,三大地形区中,盆地为14.1—18.2℃;川西南山地为10.1~20.3℃;川西高山高原为—1.5~15.4℃。
年平均气温,最高在攀枝花市,为20.3℃;最低在石渠,为—1.5℃。
极端最高气温在平昌,为41.9℃;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川西高山高原区的石渠,为—37.7℃。
季平均气温夏季最高,秋季次高;冬季最低,春季次低。
2.降水量全省年均降水总量315.7—1732.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盆地最多,为783.2~1130.9mm;川西高山高原最少,仅为315.7~906.0mm。
雅安是全省降水量最大的地区,素有“西蜀天漏”之说,年均降水量为1732.4mm;其中,1966年曾达2367.2mm,为全省极端最高值。
第三部分四川省情第一章四川社会简况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
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多年来既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
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博大奇绝的巴蜀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过 50 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四川行政区划四川现除省会成都是副省级城市外,还辖 17 个地级市、3 个民族自治州。
17 个地级市是:自贡、攀枝花、沪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资阳。
3 个民族自治州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
全省共有181 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 43个市辖区、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省会成都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内陆特大开放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
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殊誉。
二、中国的人口大省2005 年末,四川年末总人口 8750 万人,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列全国第 3 位,占西部总人口的 23.7%,列西部第 1 位。
三、中国的民族大省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居住着 55 种民族。
除汉族外,有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满、纳西、土家、白、布依、傣、壮等 14 个世居少数民族。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
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 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62.7%。
四川省情
一、地理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跨东经97°21′52″~108°05′36″,北纬26°03′25″~34°19′09″之间。
四川省总面积约50.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3%,是中国面积第五大的省份。
四川省地形复杂,有川西高原、大巴山、大渡河、金沙江等地理地貌。
二、人文历史
四川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古代,四川曾是巴蜀文化和蜀
文化的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在历史上,四川是“南成都”和“蜀都”的称呼,素有“天府之国”、“天府之乡”的美誉。
三、经济发展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四川省以农业、工业、能源、旅游等多元产业为主,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
其中,成都、重庆等城市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也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四、文化特色
四川省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川剧、蜀绣、川菜等都
是四川省的代表性文化。
此外,四川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五、旅游资源
四川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蜀山之
王峨眉山、雅安市的亚丁、乌当区的龙泉古镇等都是四川省的旅游胜地。
四川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结语
四川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风景优美的省份,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传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四川省,领略这里的风土人情,感受四川的独特魅力。
四川省情省策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
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多年来既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
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博大奇绝的巴蜀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四川社会历史简况(一)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分布概况1、四川行政区划四川现除省会成都是副省级城市外,还辖17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
17个地级市是:自贡、攀枝花、沪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资阳。
3个民族自治州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
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省会成都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内陆特大开放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
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殊誉。
2、中国的人口大省2005年末,四川年末总人口8750万人,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列全国第3位,占西部总人口的23.7%,列西部第1位。
3、中国的民族大省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居住着55种民族。
除汉族外,有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满、纳西、土家、白、布依、傣、壮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
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
四川省情简介四川气候一.全省气候特点四川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地区,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地形区。
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地形的综合影响,具有五大气候特点: 1.气候类型多。
全省气候类型多达9类;分别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高山永冻带。
2.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
在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明显下降,依次出现从较暖到较冷的多种气候类型。
人们通常把这种气候现象称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3.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盛行从偏北方向吹来的强劲干冷的冬季风,雨量少,气温低;夏季为太平洋高压和印度洋低压所控制,盛行从偏南方向吹来的暖湿的夏季风,雨量多,气温高。
4.季节气候区域特色鲜明。
四川盆地四季分明,川西南地区和川西高山高原区雨、旱季节差异明显。
5.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较重。
全省范围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灾害是干旱,其中,夏旱出现的频率最高,伏旱造成的损失最大。
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的旱情程度又普遍重于川西高山高原。
暴雨、洪涝和低温也是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低温雪灾常在川西高山高原地区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主要气象要素概况1.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1.5~20.3℃,三大地形区中,盆地为14.1—18.2℃;川西南山地为10.1~20.3℃;川西高山高原为—1.5~15.4℃。
年平均气温,最高在攀枝花市,为20.3℃;最低在石渠,为—1.5℃。
极端最高气温在平昌,为41.9℃;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川西高山高原区的石渠,为—37.7℃。
季平均气温夏季最高,秋季次高;冬季最低,春季次低。
2.降水量全省年均降水总量315.7—1732.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盆地最多,为783.2~1130.9mm;川西高山高原最少,仅为315.7~906.0mm。
雅安是全省降水量最大的地区,素有“西蜀天漏”之说,年均降水量为1732.4mm;其中,1966年曾达2367.2mm,为全省极端最高值。
四川省情省策一、自然地理。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
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
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
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
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
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
二、城市地理。
城市化进程进展加快,但低于全国水平。
四川的城市化到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至2005年底,四川共有32个城市,其中地级市18个、县级市14个,全省城市化率33%,比2004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与199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11.8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
四川省省情(一)四川省的地理历史概况一、四川的地理位置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 度21 分~108 度31 分和北纬26 度03分~34 度19 分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
东西长1075 公里,南北宽921 公里,东、西边境时差达51分钟。
现辖18 个地级市、3 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181 个县(市、区) ,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 个市辖区、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自治县。
辖区面积48.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省。
二、四川的地形地貌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
复杂的地形和地貌,大致沿东经130 度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海拔高度一般在300 或400米间,丘陵低山散布其间,物产丰富;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 米以上,雪峰、冰川、高原、沼泽、草原……,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里应有尽有。
四川地理的概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出“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大观。
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齐全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各异的自然环境和独特风光。
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 米。
最低点在南边沪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 米。
四川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形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旅游资源之丰富,世界罕见。
三、四川的气候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西部高原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四川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 毫米。
四川行政区划成都市:青羊区、锦江区、武侯区、成华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高新区、金堂县、双流县、温江县、崇州市、新都县、都江堰市、邛崃市、郫县、蒲江县、新津县、大邑县、彭州市自贡市: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荣县、富顺县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德阳市:市中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绵阳市:市中区、江油市、平武县、安县、梓潼县、北川县、盐亭县、三台县广元市:市中区、元坝区、朝天区、剑阁县、旺苍县、青川县、苍溪县遂宁市:市中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资阳地区:简阳市、安岳县、资阳市、乐至县眉山地区:眉山县、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青神县、丹棱县乐山市: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峨眉山市、犍为县、夹江县、井研县、峨边县、金口河区沐川县、马边县南充市:阆中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营山县、仪陇县、蓬安县、南部县、西充县二、四川人口与民族四川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位;人口8750万,居全国第3位。
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
民族成份56个,少数民族人口460万,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1.民族成分。
截至1998年末,四川省汉族人数为7913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95.2%;少数民族人数为403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8%。
彝族、藏族、苗族、羌族、回族等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又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2.8%。
2.年龄结构。
1998年末,全省0— 14岁少年儿童人口为1913万,占总人口的22.5%;15~64岁人口为5880万,占总人口的6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0万,占总人口的8.2%。
三、四川历史四川简称川或蜀。
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
四川省情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其中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一)地形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多山和高原为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7.1%、12.9%、5.3%、4.7%。
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二)气候(“蜀犬吠日”的典故就是说四川日照少的天气情况)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地带性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东西部差异很大,总分三大气候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
(三)土地全省土地资源分为8个一级利用类型,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
除橡胶园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都有,在全国极富代表性。
四川省概况第三部分四川省情第⼀章四川社会简况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众多、历史悠久的⼀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省。
⾃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廊,多年来既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是南北⽂化交流的要冲。
长江黄河两⼤流域⽂明的精华,哺育出博⼤奇绝的巴蜀⽂化。
新中国成⽴以后,四川进⼊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过 50 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开放以来,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不断增强。
⼀、四川⾏政区划四川现除省会成都是副省级城市外,还辖 17 个地级市、3 个民族⾃治州。
17 个地级市是:⾃贡、攀枝花、沪州、德阳、绵阳、⼴元、遂宁、内江、乐⼭、南充、宜宾、⼴安、达州、巴中、雅安、眉⼭、资阳。
3 个民族⾃治州为:阿坝州、⽢孜州、凉⼭州。
全省共有181 个县(市、区),列全国⾸位,其中有 43个市辖区、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治县(⽊⾥藏族⾃治县、峨边彝族⾃治县、马边彝族⾃治县、北川羌族⾃治县)。
省会成都是中国著名历史⽂化名城和内陆特⼤开放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融中⼼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西部⼈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历史⽂化名城、⾸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
近⼏年,她⼜以城市建设和⽣态环境⽅⾯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居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殊誉。
⼆、中国的⼈⼝⼤省2005 年末,四川年末总⼈⼝ 8750 万⼈,仅次于河南和⼭东,列全国第 3 位,占西部总⼈⼝的 23.7%,列西部第 1 位。
三、中国的民族⼤省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居住着 55 种民族。
除汉族外,有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满、纳西、⼟家、⽩、布依、傣、壮等 14 个世居少数民族。
四川是全国最⼤的彝族聚居区,唯⼀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仅次于西藏。
民族⾃治地区⼟地⾯积30.4万平⽅公⾥,占全省总⾯积的62.7%。
四川省省情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
一、行政区域划分:18个地级市(成都、绵阳、德阳、广元、广安、巴中、达州、内江、资阳、眉山、乐山、宜宾、自贡、攀枝花、泸州、遂宁、雅安、南充)、3个民族自治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181个县(市、区),数量为全国首位,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二、民族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居民仅次于西藏。
民族自治区土地面积
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2.7%。
三、历史悠久:四川是四条路:益州路、枳州路、利州路、夔州路。
四、古蜀文明。
1、公元前227-公元前237钱,李冰父子治水。
羊子山、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都驰名中外。
五、近代几件重大历史:保路运动、川陕革
命根据地、长征经过四川、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六、文化。
名人:郭沫若、王光祈、李一氓、李劼人、蒙文通、魏时珍、朱德(仪陇人)、陈毅(乐至人)、罗瑞卿(南充人)、张爱萍、陈伯钧(达县人)、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光第(富顺人)、杨锐(绵竹人)、喻培伦(内江人)、赵一曼(宜宾人)、张思德(仪陇人)、丁佑君(乐山人)、黄继光(中江人)、赖宁(石棉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泸州市、自贡市、宜宾市、乐山市、都江堰市、阆中市。
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七、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科技城(西部硅谷)。
四川省省情(一)四川省的地理历史概况一、四川的地理位置 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 度21 分~108 度31 分和北纬26 度03分~34 度19 分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
东西长1075 公里,南北宽921 公里,东、西边境时差达51分钟。
现辖18 个地级市、3 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181 个县(市、区) ,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 个市辖区、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自治县。
辖区面积48.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省。
二、四川的地形地貌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
复杂的地形和地貌,大致沿东经130 度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海拔高度一般在300 或400米间,丘陵低山散布其间,物产丰富;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 米以上,雪峰、冰川、高原、沼泽、草原……,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里应有尽有。
四川地理的概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出“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大观。
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齐全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各异的自然环境和独特风光。
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 米。
最低点在南边沪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 米。
四川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形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旅游资源之丰富,世界罕见。
三、四川的气候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气候复杂多样。
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西部高原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四川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 毫米。
四川省情一、总体概况四川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
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地势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走势,地貌类型以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为主,中部为四川盆地,盆周为丘陵、山地,西部是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川西高原。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1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约为1000小时—1600小时。
四川幅员辽阔,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省。
现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
全省总人口8800多万,列全国第4位,占西部总人口的 22.3%,列西部第1位。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彝、藏、羌、土家、苗、回、满、傣、傈僳、蒙古、壮、白、纳西、布依、侗、哈尼族等55个民族,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惟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
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
二、历史沿革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
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掘,将巴蜀历史推至距今4000多年前,使四川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像、金杖和枝叶茂盛的青铜神树、头像、面具等大批珍贵文物,展示出公元前2000多年古蜀文化的历史面貌,及其在绘画、雕塑、冶炼、浇铸、打磨等方面的精湛技艺。
古代蜀人的文化、宗教和地域特征在此形成。
千百年来,四川人一直繁衍在巴蜀大地上,生生不息。
距今22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率众兴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它变水害为水利,浇灌沃野千里,造福于民,被誉为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四川现除省会成都是副省级城市外,还辖17 个地级市、3 个民族自治州。
17 个地级市是:自贡、攀枝花、沪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资阳。
3 个民族自治州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
全省共有181 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 个市辖区、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省会成都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
又获得“人居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殊誉。
中国的人口大省。
列全国第3 位,列西部第1 位。
中国的民族大省。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居住着55 种民族。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率先在全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6.6%。
大熊猫故乡。
全国85%以上的大熊猫、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生活在四川,因此四川素有“熊猫故乡”之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9 2 4 5 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 个市州1 2 个县。
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保护机构是四川(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机构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熊猫生态公园)。
中国一共有32 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有25 个在四川。
四川有3 处世界自然遗产,即九寨沟、黄龙和大熊猫栖息地;有1 处世界文化遗产,即都江堰—青城山;有1 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即峨眉山一一乐山大佛。
四川有国家最高级(4A 级)风景名胜区13 处。
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4 处。
四川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最突出的标志是,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蜀郡郡学”,又称“文翁石室”。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自然地理特点】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余公里。
东连渝,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
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
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
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