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分离器基本理论与最佳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726.96 KB
- 文档页数:14
旋风分离器设计方案用户:特瑞斯信力(常州)燃气设备有限公司型号: XC24A-31 任务书编号: SR11014 工作令: SWA11298 图号: SW03-020-00编制:日期:本设计中旋风分离器属于中压容器,应以安全为前提,综合考虑质量保证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做到经济合理,可靠的密封性,足够的安全寿命。
设计标准如下:a.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b.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c. HG20584-1998《钢制化工容器制造技术要求》d. JB4712.2-2007《容器支座》2、旋风分离器结构与原理旋风分离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无运动部件,操作范围广,不受温度、压力限制,分离效率高。
一般主要应用于需要高效除去固、液颗粒的场合,不论颗粒尺寸大小都可以应用,适用于各种燃气及其他非腐蚀性气体。
说明:旋风分离器的总体结构主要由:进料布气室、旋风分离组件、排气室、集污室和进出口接管及人孔等部分组成。
旋风分离器的核心部件是旋风分离组件,它由多根旋风分离管呈叠加布置组装而成。
旋风管是一个利用离心原理的2英寸管状物。
待过滤的燃气从进气口进入,在管内形成旋流,由于固、液颗粒和燃气的密度差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离、清洁燃气从上导管溜走,固体颗粒从下导管落入分离器底部,从排污口排走。
由于旋风除尘过滤器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它的结构型式是立式的。
常用在有大量杂物或有大量液滴出现的场合。
其设计的主要步骤如下:①根据介质特性,选择合适的壳体材料、接管、法兰等部件材料;②设计参数的确定;③根据用户提供的设计条件及参数,根据GB150公式,预设壳体壁厚;④从连接的密封性、强度等出发,按标准选用法兰、垫片及紧固件;⑤使用化工设备中心站开发的正版软件,SW6校核设备强度,确定壳体厚度及接管壁厚;⑥焊接接头型式的选择;⑦根据以上的容器设计计算,画出设计总设备图及零件图。
4、材料的选择①筒体与封头的材料选择:天然气最主要的成分是甲烷,经过处理的天然气具有无腐蚀性,因此可选用一般的钢材。
旋风集尘器分离器的原理及设计参数本帖最后由 bombcat 于 2010-11-4 12:22 编辑看了很多木有们DIY的旋风分离器,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出来的尺寸、比例也是五花八门。
在翻阅了论坛上关于旋风集尘器的帖子之后,感觉多数木有的DIY主要还是以模仿为主,似乎缺少那么点理论依据,于是我查阅了一些技术资料。
看过之后感觉在工业上要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设计一个旋风分离器还是很复杂的,需要考虑风压、流速、粉料粒径、密度、粘度、桶壁光滑程度等诸多因素,这些对于我们收集木屑的用途来说过于复杂了,很多数据也是不可能掌握的,所以我本着避繁就简、简单实用的原则摘录一些资料,希望能对以后DIY旋风分离器的木友有所帮助。
工业上最常用的旋风式分离装置有两种形式:①旋风分离器:切向入口,本体为筒体+锥体型这种形式的旋风分离装置最常见,当然其入口、出口及灰斗处都有若干种变形可供选用,后面细说。
木有们DIY的旋风集尘器大多也是这个原理的,起码都是入风口在本体的切向,但DIY的集尘器本体就只是一个锥体,没有做成筒体+锥体形式的,可能是受国外那个成品旋风分离器DUST DEPUTY的影响吧。
绝大多数DIY这种造型分离器的木有都是采用花瓶作为锥体本体,比如=saga=f117whw做的这个:②旋风管:具有轴向导流叶片入口,本体为直筒型在木有DIY的集尘器中有类似这样旋风管结构的,比如xuelichina做的“大型旋风集尘器”以及岳阳楼用饮水机水桶改造的集尘器:这两位木有的集尘器虽然本体是直筒结构,但进风口还是采用与筒体切向,而不是标准旋风管那样从筒体顶盖处轴向进风。
从筒体顶盖轴向进风的好处是气流轴向对称,且因采用导流板,给进气流一定的向下的速度,使夹杂着灰尘的空气更快地向下运动,而不仅仅是靠重力。
先说说旋风式分离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吧。
按照第一张图所示,夹杂着尘粒的气体从进气口进入筒体后,沿筒内壁做向下的旋转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气流内的尘粒被甩向桶壁,实现气体和固体的分离,尘粒在重力作用下沿桶壁旋转下降落入灰斗。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原理及设计蜗壳式旋风分离器是一种常用的气固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冶金等行业。
它通过利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将气体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气固两相的分离。
本文将详细介绍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原理和设计。
一、原理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旋风效应和离心力的作用。
当含有固体颗粒的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旋风分离器时,由于进气口的设计使气体呈螺旋状进入,形成旋风流动。
在旋风流动中,气体的速度逐渐加快,而固体颗粒由于惯性的作用而向外部壁面挪移。
当气体流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固体颗粒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沿着旋风分离器的外壁向下运动,并最终被采集在底部的集料室中,而净化后的气体则从出口排出。
二、设计1.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结构蜗壳式旋风分离器主要由进气口、蜗壳体、旋风管、出口和集料室等组成。
进气口通常位于设备的顶部,用于引导气体进入旋风分离器。
蜗壳体是旋风分离器的主体部份,其内部呈螺旋状,用于形成旋风流动。
旋风管是连接蜗壳体和出口的管道,用于将净化后的气体从分离器中排出。
集料室位于分离器的底部,用于采集分离出的固体颗粒。
2. 进气口的设计进气口的设计对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进气口通常采用切割板或者导流板等结构,用于引导气体进入旋风分离器时形成螺旋状流动。
进气口的形状和尺寸应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温和体特性进行设计,以确保气体能够均匀地进入旋风分离器,并形成稳定的旋风流动。
3. 蜗壳体的设计蜗壳体是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核心部份,其内部呈螺旋状结构。
蜗壳体的设计应考虑气体流动的速度和方向,以及固体颗粒的分离效果。
通常情况下,蜗壳体的螺旋角度和螺旋线的间距会影响气体流速和固体颗粒的分离效果。
较大的螺旋角度和较小的螺旋线间距可以增加气体的离心力,从而提高固体颗粒的分离效果。
4. 出口的设计出口是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重要组成部份,用于排出净化后的气体。
出口的设计应考虑气体的流速和阻力,以及固体颗粒的再次带走。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原理与设计l0余热锅炉2007.4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原理与设计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天春徐亦芳 1前言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分离机构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大量高温,高浓度固体物料从气流中分离出来,送回燃烧室,以维持燃烧室一定的颗粒浓度,保持良好的流态化状态,保证燃料和脱硫剂在多次循环,反复燃烧和反应后使锅炉达到理想的燃烧效率和脱硫效率.因此, 循环流化床锅炉分离机构的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个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总体设计,系统布置及锅炉运行性能.根据旋风分离器的入口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圆形或圆管形入口,矩形入口,"蜗壳式"入口和轴向叶片入口结构.本文重点分析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常用的"蜗壳式"入口结构.2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蜗壳式旋风分离器是一种利用离心力把固体颗粒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静止机械设备.入口含尘颗粒气体沿顶部切向进入蜗壳式分离器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在分离器的边壁沿轴向作贴壁旋转向下运动,这时气体中的大于切割直径的颗粒被分离出来, 从旋风分离器下部的排灰口排出.在分离器锥体段,迫使净化后的气流缓慢进入分离器内部区域,在锥体中心沿轴向逆流向上运动,由分离器顶部的排气管排出.通常将分离器的流型分为"双旋蜗",即轴向向下外旋涡和轴向向上运动的内旋涡.这种分离器具有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分离效率高和压降适中等优点,常作为燃煤发电中循环流化床锅炉气固分离部件.图l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示意图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几何尺寸皆被视为分离器的内部尺寸,指与气流接触面的尺寸.包括以下九个(见图1):a)旋风分离器本体直径(指分离器简体截面的直径),D;b)旋风分离器蜗壳偏心距离,; c)旋风分离器总高(从分离器顶板到排灰口),H;d)升气管直径,D;e)升气管插入深度(从分离器空间顶板算起),s;余热锅炉2007.4f)入口截面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为a和 b;g)锥体段高度,H;h)排灰口直径,Dd;2.1旋风分离器中的气体流动图2为一种标准的切流式筒锥形逆流旋风分离器的示意图,图中显示了其内部的流态状况.气体切向进入分离器后在分离器内部空间产生旋流运动.在旋流的外部(外旋升气管涡),气体向下运动,并在中心处向上运动 (内旋涡).旋风分离器外部区域气体的向下运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依靠气体的向下运动,把所分离到器壁的颗粒带到旋风分离器底部.与此同时,气体还存在一个由外旋涡到内旋涡的径向流动,这个径向流动在升气管下面的分离器沿高度方向的分布并不均匀.轴向速度切向速度/图2切向旋风分离器及其内部流态示意图图2的右侧给出了气流的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沿径向位置的分布图.轴向速度图表明气体在外部区域沿轴向向下运动.切向速度图表明气体在内部区域沿轴向向上运动. 轴向速度在中t2,线附近常常存在一个滞留区域,有时甚至出现气体轴向速度是向下的. 切向速度分布类似于兰金涡:外部的准自由涡(无摩擦流体的旋转运动,其涡流运动中的切向速度使得流体微元在所有径向位置上的动量矩相同)和内部的准强制涡(涡流内各点有相同的旋转角速度,就像刚体旋转一样).对于径向速度沿径向的分布规律,我们面面知道并不太多.一般来说,径向速度要比切向速度小得多,且很难精确测定.但升气管下口以下的径向速度通常是由外向内,但沿高度方向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升气管下口附近的向心径向速度最大,这与气体的二次流动有关.旋风分离器凹壁附近的旋流本身是不稳定的流动,因此旋流运动引起的压力梯度将造成旋风分离器内壁产生"二次流".静态压力沿旋流的外部区域是增加的.从顶板一直到下部的锥体整个壁面的边界层内部都存在压力梯度.另一方面,由于该边界层内的切向速度较低,其结果是在器壁附近区域的12余热锅炉2007.4气团存在向心的合力,于是沿旋风分离器顶板到锥体壁面出现图3所示的内流动.因此,这个向心的合力,是由器壁和气团之间的摩擦阻力来平衡.在顶板附近流动的气体沿升气管外壁向下流动.这就造成了升气管下口末端的径向速度增加,这常称为"升气管末端短路流", AiQ约占整个气团的10%.随着升气管的长度变短,比例还会提高.实验研究表明,除了以上边界层的二次流动外,在旋风分离器的涡核处还存在类似"面包卷"形状的二次流态.这种流态会使颗粒在旋风分离器内做循环运动.图3旋风分离器内气体运动三维示意图 Linden最早通过实验测量了旋风分离器内气体运动时的三维速度,即切向,径向和轴向速度.(1)切向速度切向速度对于粉尘颗粒的捕集与分离起着主导作用.含尘气体在切向速度的作用下,使尘粒由里向外离心沉降.排气管以下任一区域段上切向速度沿半径的变化规律可分为三个区域,靠近旋风分离器壁面为工区,切向速度Vow为常数,通常称为自由旋流区.图3所示分离器中,…一一一V.win:=一Ain一ab式中,Q是进入旋风分离器的流量;其余参数见图3所示.矩形入口旋风分离器的入口收缩系数 a:—一{一?+【(—{一)一—{一]/)t—)-一.一0.5D—R'c是旋风分离器入口气固两相流中的颗粒质量与气体质量的比值.在旋风分离器中心到"最大切向速度面",即排气管下部的中心区域,通常称为强制旋流区(?区).它类似刚体旋转运动, 其切向速度与旋转半径r之比为一常数, 即v0esr,=常数,此常数为角速度co.余热锅炉2007.4l3计算内旋涡半径Rcs处的气体切向速度, 其表达式为:(R/R)一式中,AR为有摩擦力存在的旋风分离器内部总面积,它包括顶板,简体和锥体表面以及升气管的外表面.AR=AD0f+Ab.1+Ac.+k :?【R2一畦+2II(H—Hc)+(R+lid)?曜+(R—lid)+2RxsJ是气体的几何平均旋转速度,它取决于近壁处的旋转速度和内旋涡的旋转速度V0cs.Muschelknautzt和Trefz定义旋风分离器雷诺数为:RiRiVp式中,p和分别表示气体的密度和绝对粘度;V0m是气体的几何平均旋转速度,=?vewv.c8,在大多数度情况下,式中 (v/v8rn)项是小于l的量,可以省略.这对于ReR值远远大于2000的工业用旋风分离器而言是可行的.在工区与?区之间气体的旋转则表现为另一种性质.通常称为半自由旋流区(II 区),其切向速度分布规律为v.rn=常数. 无损失时指数n为l,而刚体转动指数n为一l.在II区由于气体与器壁之间的摩擦产生一定的损失,在低浓度和光滑的器壁测得 n介于0.5,0.8之间,但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高浓度下并非如此.Mexander给出n的经验公式:,个,0.3n=l一(1一o.67D~?H)?{l,0, 式中,旋风分离器直径D的单位为m; 温度T为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T0为室内温度,283K.由于没有考虑器壁摩擦与入口浓度对旋流强度的影响,公式计算的n值偏低,影响 n值的因素是很复杂的.n与Re有关,Re 越大n值越趋近于l.最大切向速度面的位置,即强制旋流的半径主要取决于排灰管下口半径.经实验证明,与实际测定结果接近.(2)径向速度径向速度远远小于切向与轴向速度,大部分是向心的,只在中心涡核才有小部分的向外的径向速度.CS柱面是位于升气管下面,直径等于升气管的直径,长度止于分离器内表面的一个柱体.假设忽略器壁附近的径向速度,同时假设在CS柱面上的径向速度是均匀分布的,则有:llnJv(R)J;VrCS=式中,D是升气管的直径,也是CS柱面的直径;Hc.是CS柱面的高度;v(Rx) 是CS柱面的平均径向速度,绝对值为vrCs. 实际流动中,径向速度沿CS不是均匀分布的,分布十分复杂且不易测量.在升气管下口附近有一个径向向内的"短气流". 一部分气体在高度为Hc.,直径为D的假想简体上部区域短路进入升气管.这种现象是导致分级效率呈现非理想s形曲线分布的原因之一.柳绮年认为旋风分离器的径向气流速度分布是非轴对称的,尤其是锥体下部, 自然旋风长停止点处,靠近排灰口附近,有较明显的"偏流".此外,径向速度也不是均匀的,尤其在排气管下口附近,径向向心速度很大,有时甚至高达5,10m/s,出现 "短路"现象.这个气流会把颗粒拽到中心向上流动,很快进入排气管,对分离不利. (3)轴向速度轴向速度的分布也很复杂.在分离空间内,一般可将气流分为外侧下行流和内侧上行流两个区域.上下流的分界点与分离器的形状有关.在圆筒体部分,此分界面近似呈14余热锅炉2007.4圆柱形,其半径一般要稍大于排气管的半径.外侧下行流的流量沿轴向向下逐渐变小,约有15%,40%会进入排灰口.大部分气体是径向通过轴心逐渐变成向上的内旋涡流.在排灰口附近,分离出颗粒的气体还会通过中心返回旋风分离器.被分离下来的颗粒还会带回分离器,这也对分离不利.外侧向下的轴向速度一般总是大于颗粒的终端沉降速度,所以旋风分离器不是垂直放置也可以JI颐币0}jF灰.器壁表面的轴向速度Vzw::,R:,~/-R-xxR一丁亡(R—R2m)'一2.2旋风分离器中的颗粒流动循环流化床锅炉进入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一般很高.当入口浓度co大于极限入口浓度c0L时,进入分离空间的颗粒超出极限浓度部分在进入旋风分离器时立即被甩到器壁上,以沉降的方式下行;而气体携带的那部分颗粒受到方向向内的阻力和方向向外的离心力作用,将在内旋涡流动中按照其粒径分布进行离心分离.因此,可以将旋风分离器的分离过程划分为沉降分离和离心分离两个过程的串联.coL=0.025《)?(10co)式中,X50为切割点粒径;Xmed为颗粒的质量平均粒径;当co?1时,k=0.15;当co <1时,k=一0.11,0.101nco 颗粒进入旋风分离器后,一部分被捕集,其余逃逸.进入,捕集和逃逸分别用符号M,,M和M.来表示它们的质量.旋风分离器中的颗粒质量平衡关系为:Mf=M.+M.总的分离效率可简单用旋风分离器捕集的颗粒质量与进入颗粒质量的比值来计算:M.,M.M.17瓦叫一一Mf—Me+—Me在工业过程中,总分离效率通常是一个最常用的评价指标.但是,对表征某个具体的旋风分离器本身性能而言,这个指标并不全面.因为它不仅取决于旋风分离器本身, 而且还取决于颗粒的粒径及密度.用分级效率更能全面反映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果. 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最好用所谓的分级效率曲线(GEC)来表征,它是指在给定粒径或粒径范围的分离效率.对于进入,捕集及逃逸的粉料来说,如果相应的体积或质量密度分布分别是ff(X),fc(X)和fe(X), 则颗粒之间的颗粒质量平衡如下: ff(x)dx=1fc(x)d+(1—1)fe(x)fd =崛(x)=1(x)+(1—1)dF(x)因此,对于小于给定粒径的粉料,通过对上式逐项积分便得到其质量平衡方程: Ff(x)=(x)+(1—17)Fe(x)分级效率定义为,粒径在x—1dx和x +1dx间,被旋风分离器捕集的颗粒与进入颗粒的比值:M.fc(X)dx17利用上面的方程可得:,,(x)1717=1一(1_17)_l_(1-17)如果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是一个理想化的陡降切割,则在"临界"或"切割"粒径处的分级效率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在实际中得到的是一条光滑的s形的分离效率曲线(见图4).切割粒径或x50切割点(常指"dS0 切割粒径")被认为是分离效率等于0.5时的颗粒粒径.余热锅炉2007.4'150550X图4典型的呈S形的分级效率曲线示意图 X50粒径非常类似于普通纱网或筛子的筛孔.所有粒径大于X50的来料将被捕集或都被"截留"下来,而所有粒径小于X50的颗粒都不会被捕集.实际上,筛子本身也呈现某种非理想分离现象,对颗粒粒径不是一个理想化的陡降切割.分级效率曲线在切割粒径附近的陡降度反映了旋风分离器"切割锐度".用分级效率曲线在X50的斜率来表示.颗粒的雷诺数::式中,U啪是圆柱面CS上的切割粒径颗粒的终端速度U,啪-v赢如果ReD约小于O.5,则应用斯托克斯定律计算切割粒径:xso=5.18【RJ上式是在半径为Rx处利用一个简单的, 稳定状态下颗粒阻力与离心力的平衡关系式而得到的.这种情况下,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当o.3<Rep<100oc.:当计算的颗粒粒径在斯托克斯范围内时,根据Barth(1956)模型,在圆柱面CS 上,旋转的颗粒所受到的作用力有:向外的离心力pp()和向内的斯托克斯阻力 3碌.在离心力的计算中,气体的密度与颗粒的密度相比可忽略.建立离心力和阻力的平衡方程,Barth关于旋风分离器切割粒径的着名表达式的修正式为: 厂——而一Xso一般在O.9—1.4的范围内.Muschelknautz和Trefz认为大约入口气量的 10%走旋风分离器的短环路,这部分气量沿着旋风分离器的顶板和升气管的外壁以螺旋方式进入升气管而排出.这部分气量一般占入口气量Q的4%16%,平均值是10%, 其余约90%的入口气量Q沿器壁内流动并由外旋涡进入内旋涡.确定切割粒径后,则用Dirgo和Leith (1985)函数来拟合分级效率这个曲线(参见Overcamp和Mantha,1998)有: 1(x)=—ITI常取6.4.()首先按照颗粒粒径分布划分为N个粒度级的质量组分,每个质量组分之和构成了全部颗粒质量;然后用每个质量百分数乘以该组分平均粒径下的捕集效率(分级效率), 分级效率是从分级效率曲线计算而得的.所有N个粒度级组分的总和就得到总效率. 其表达式为:=?r/i?zhMFi,式中,zhMFi是第i个组分的质量百分数.此时旋风分离器的总效率为:r/=(?一)+()i姗;式中,zhMFi是第i组分的质量百分数; r/i是第i粒度级组分的捕集效率. 2.3旋风分离器中的压降在旋风分离器中,当忽略流体摩擦时,16余热锅炉2007.4根据伯努利方程,流场中的静态压力和动态压力是可以转换的.在速度高的地方,静态压力低.反之,在速度低的地方,静态压力高.在实际流动中,由于摩擦的影响,机械能量的摩擦耗散损失将造成伯努利三项式之和沿流动方向减少.根据Muschelknautz模型,旋风分离器 "压降"指的是包括静压和动压之和的降低. 压降分为三部分:进口损失,旋风分离器本体分离空间的损失和升气管内的损失. 在旋风分离器进入通道内气固两相混合物必须从外部的低速区加速运动后,再进入旋风分离器本体中.假定在颗粒和气体之间的"滑移"速度忽略不计,则加速区的损失为::(1+c0)式中,(1+co)p是从加速区vl加速到 v2的气固混合物的密度.旋风分离器本体中的能量损失比较高, 主要是气固两相与器壁摩擦损失和旋风分离器的内部旋转损失造成的.壁面的摩擦损失越大,导致旋流强度越弱.在高含尘浓度的初级旋风分离器中,壁面摩擦阻力引起的壁面能量损失占总压力降的重要部分.气固两相与器壁摩擦损失,即旋风分离器中的损失表示为: ^DfARtO(VOwVOc8)y一2×O.9Q旋转涡核在升气管中的损失:Px:了]如因此,旋风分离器总压力损失是人口加速损失,器壁摩擦损失和旋转涡核在升气管中损失的总和:?P=?Pa+?Pbod+?PMuschelknautz基于实验给出摩擦系数f 的表达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纯气流的旋风分离器摩擦系数fair;另外一部分是考虑了粉料影响的摩擦系数fd.总摩擦系数的表达式变为:f=+fdt+o.(是~//t%rp项表示器壁上流动颗粒灰带的堆积密度或器壁上流动颗粒层的堆积密度,它约等于O.3一O.5pbLI1k.k是颗粒静止状态下堆积密度.在缺乏资料时,可以设定p出 =O.4p.为弗劳得数,其表达式为:=—VI,vx是升气管进口气体的表观轴向进口速度.3标准切流式蜗壳,筒锥型旋风分离器设计要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分离机构必须满足下列几个要求:?能够在高温情况下正常连续工作;?能够满足极高浓度载粒气流的分离,因为进入分离装置的固体颗粒含量可达 550kg/m3;?具有低阻性,因为分离装置的阻力增大势必要提高风机的压头,增加能耗;?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实际循环倍率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分离器的效率来保证的; ?能够与锅炉设计的流程相适应,使锅炉结构紧凑,易于设计.我们在设计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旋风分离器时,不但要考虑含固体烟气的温度高,流量大及浓度高的特点,而且其结构还受锅炉柱子距离的限制,不能无限制加大旋风分离器的直径.所以蜗壳式旋风分离器是目前工业应用中常选择的型式.(1)人口设计旋风分离器的切向人口结构有矩形人口和圆管人口两种.由于圆管人口要过渡到旋风分离器筒体的矩形人口,设计时需要增加一个像文丘里流量计(收缩角不超过2l.,余热锅炉2007.417扩散角不超过15.)那样的过渡段,而且长度不能太短,否则导致颗粒的结垢及旋风分离器人口局部区域的冲蚀磨损加剧.所以常选用横截面是矩形的流通人口.这种矩形人口可以与旋风分离器筒体的外壁平齐地结合成一体.如果人口面积相当大或者粉料浓度比较高时,则最好在径向方向增加人口面积.为使人口与旋风分离器本体的外壁光滑地结合在一起,需要逐渐收缩使外半径逐渐过渡到与旋风分离器本体的外径一致,这就是"蜗壳"式人口结构.这种结构又分为圆筒环绕式蜗壳和"对数"螺旋式蜗壳.圆筒环绕式蜗壳分为90~,180.,270.和360~四种,后一种结构制造相对要复杂,所以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常选用前一种结构中的180. 蜗壳人口结构.这种蜗壳式人口结构紧凑,气流从人口进入到旋风分离器本体内部是一个较平稳的气体动力学过渡过程,同时也对人口高浓度气流中的颗粒提供了一定的预分离空间.在处理大气量时,能避免人口的气流直接冲刷升气管外壁,不但能防止流体流动的湍流扰动和可能产生的冲蚀问题,而且也减小了气流中颗粒对于旋风分离器壁的碰撞,降低了颗粒的反弹和返混.蜗壳式人口结构增大旋风分离器人口半径,导致进入流体的旋转动量增加,旋涡的旋转速度增加,切割粒径减小,同时导致总压力损失的增加.由于受空间和能耗的限制,"蜗壳式" 人口结构不能无限制扩大.由于旋风分离器的磨损与气体速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工程上设计速度一般在18m/s,26m/s.当处理的颗粒具有高磨损性时,选择过高的人口速度,会急剧增加冲蚀磨损,尤其是对旋风分离器本体或锥体段下部的磨损. (2)旋风分离器长度旋风分离器不能任意长.如果太长,旋涡就会在分离器本体的某一位置结束.这一点称为"自然转折点",或称为旋涡的"端点"或"尾端",而将这一点到分离器升气管末端之间的距离称为自然旋风长(如图5 所示),这一开拓性的工作是由Alexande (1949)来提出的.如果在透明旋风分离器的内壁上存在运动的颗粒,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旋涡端部的灰环.直到现在,还不能确定旋涡端点的准确特性.有关文献和旋风分离器研究人员对这一现象解释有以下两种:一是认为旋涡的端部是轴对称的,端部代表一种回流"气泡"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旋涡的端点会附在侧壁上(即旋涡核是弯曲的), 且沿壁面高速旋转(见图5).在液体旋风分离器内,可以很容易观察到这种旋涡旋进现象,而涡核中存在气泡.尽管旋涡可能附在分离器下部壁面和旋转摆动,旋涡并不能在轴向某一点停止,准确地说,应是一个面.该主旋涡会在它的下游诱发一个二次旋涡.这种现象称为流体耦合.Ln图5自然旋风长示意图基于旋涡长度就是有限分离空间长度这一假设,有人会认为自然旋涡长度可以等同旋风分离器的实际长度,实际不全对.实验结果表明当旋涡端点位于筒锥形旋风分离器的锥体段时,有效长度减少引起的分离性能18余热锅炉2007.4下降要比预想的大得多.所以应避免旋涡端部位于锥体上.当旋涡位于分离器的底面时,这个平面的固体颗粒存在明显的返混现象,当然也影响到旋风分离器的切割直径. 除了对分离性能有不利影响外,旋涡端部在旋风分离器内也会引起结垢和堵塞现象,因为固体颗粒在旋涡端部以下位置的运动减弱.当进入旋风分离器内部时,可以确定旋涡端部的位置.如果在壁面,则会发现沿分离器的锥体或简体段出现壁面沉积物, 或抛光环或磨成环形沟槽,当然这与粉料的磨蚀性有关.磨损严重时会损坏旋风分离器的下部.旋涡端部的位置是难以通过模型进行分析确定的.到现在为止,最着名的计算自然旋风长的公式是由Alexander提出的: Lri=2.3Dx()Btitmer(1999)认为上式主要适用于直径很小的旋风分离器.当旋风分离器的直径为几米和整个雷诺数范围内如何确定旋涡末端位置仍然没有解决.旋风分离器长度是如何确定的,现在还不能给出一个一般性的回答.各个厂家选择也不一样.旋风分离器长度的选择是在可靠性(旋涡不应该在器壁上终止)和分离性能之间的一个折衷.在其他情况相同时,增加旋风分离器长度将能逐渐提高分离性能并降低压降.Maclean等人申请的专利(1978),声称使用这个长度的优点是使分离性能更好和磨损更小.旋风分离器最优设计长度为: :一1.09_/~1.X+4.49U^|n式中,Ax和Ai分别是升气管和烟气人口的横截面积.(3)升气管设计在旋风分离器的顶部设有升气管,它是一个简单的空心圆筒体,与外面的旋风分离器简体同心,它的内插长度大约延伸至人口中部左右.其作用是将分离后的"干净"气体从旋风分离器顶部排出,然后排人尾部的竖井烟道中.由于旋风分离器的切割直径和压力损失与升气管的直径密切相关,它常常被称为旋风分离器的核心参数.一般情况下是把升气管的长度延伸到人口的中部位置.这种升气管的优点是升气管短,制造费用较少,重量轻,通过旋风分离器切向人口检查和维修比较方便;由于升气管短,对升气管与旋风分离器顶板连接的焊缝所施加的应力较小;也会使总压力损失稍微减小.但是升气管插入长度是人口高度的一半,或者更小,一部分气固流体将从人口直接进入升气管走"短路",使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下降.反之,如果把升气管延伸到人口底板,关于费用,重量,检查的容易性,应力,压力损失和"短路"等一系列问题将产生与上述刚好相反的结果.由于绕升气管的流动气体将对升气管产生冲击,并引起升气管的侧向振动.在升气管与旋风分离器顶板连接的圆周部位,这个振动能导致疲劳裂缝.裂缝将造成气体"短路",即直接从旋风分离器顶板排出.如果不及时解决, 则会导致升气管与顶板的完全开裂,并掉人旋风分离器的底部.把升气管设计成下小上大的锥形结构, 可以把净化的气流的一部分旋转能量转换为静压力.基于Muschelknaum—Brunner (1967)提供的数据,采用这种结构,内旋涡压力损失减少15%,20%.(4)旋风分离器的磨损当旋风分离器分离煤,砂,飞灰,焦等磨蚀性颗粒时,磨损是造成非计划性停炉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侵蚀磨损是工厂运行和维修部门最关心的问题.。
摘要在循环流化床锅炉里,通常将旋风分离器布置在锅炉炉膛出口,以便将高温烟气流中的热固体物料分离下来进入回料阀进入炉膛继续循环,以便保证炉膛内一定的灰浓度同时也提高了燃烧效率。
现在我国大部分旋风分离器都是根据烟气量计算出旋风分离器筒体直径后,通过设计手册确定各部分尺寸,但这种设计方法针对性差,实际分离效果不能满足要求。
针对这问题,本设计以130t/hCFBB旋风分离器的设计为例,通过对压降损失和分离效率的计算,筛选出最佳的分离粒径,以该粒径为参考,确定旋风分离器各部分的尺寸关系并最终计算出各部分的尺寸,完成旋风分离器的设计。
通过本设计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分离效率,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高温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压降损失;尺寸计算AbstractCycl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In the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boiler,Usually arranged in the boiler furnace cyclone export to the high temperature gas stream down into the thermal separ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into the furnace return valve to cycle in order to guarantee a certain degree of gray levels within the furnace also increases combustion efficiency.Now most of our cyclone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smoke after the cyclone cylinder diameter,through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design manual to determine size,but targeted poor design, the actual separation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To address this problem, The design makes 130t/hCFBB cyclone design for example,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ressure drop and separation efficiency, then select the best particle size, To the diameter of referenc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 of various parts of cyclone and finally calculate the size of each part to complete the design of cyclone.Through the design of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sTab operation of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boiler to provide a guarantee.Key Words:high temperature cyclone separator;separation efficiency;pressure drop;size calculation目录前言 (1)1 绪论 (2)1.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趋势及其所带来的技术难题 (2)1.1.1 国内外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 (2)1.1.2 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的技术难题 (4)1.2 循环流化床分离装置的发展 (4)1.2.1 循环流化床分离装置的分类 (4)1.2.2 分离器的发展及应用 (5)2 旋风分离器的发展及应用 (11)2.1 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2)2.2 旋风分离器气粒两相运动研究的进展 (12)2.3 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机理 (14)3 旋风分离器内气流运动概况分析 (16)3.1 颗粒的沉降速度和离心分离速度 (16)3.2 旋风分离器内气流流动概况 (19)3.3 极限粒径 (22)4 压降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27)4.1 压降 (27)4.1.1 压降的影响因素 (27)4.1.2 压降的计算 (27)4.2 效率 (29)4.2.1 表示方法 (29)4.2.2 效率的计算方法 (30)5 结构尺寸的确定 (33)5.1各部尺寸关系 (33)5.1.1 进口管 (33)5.1.2 排气管 (35)5.1.3 筒体直径 (36)5.1.4 圆柱体长度 (36)5.1.5 圆锥体 (37)5.1.6 集灰斗 (37)5.1.7 旁室 (37)5.2 尺寸计算 (38)5.3 小结 (39)6 影响分离性能的因素 (40)7 结论 (41)致谢 (42)参考文献 (43)附录A (44)附录B (53)前言随着经济发展,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储量急剧减少,全世界都面临着能源危机。
第十二讲旋风分离器的设计和非标设计方法旋风分离器是对流干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对此必须要足够地重视,有一些失败的对流干燥系统,不是干燥器设计不合理,而是旋风分离器设计或选用不合理。
在气流干燥和旋转闪蒸干燥系统中,有80~90%的产品是通过旋风分离器回收的,只有10~20%的产品是通过布袋除尘器回收的。
如果旋风分离器‘失灵’,大量的产品就‘拥挤’到布袋除尘器中,增加布袋除尘器的阻力,造成风机风压不够,以致干燥系统‘瘫痪’。
在喷雾干燥系统中,对于喷雾干燥塔底部作为主要回收产品的系统来说,也有将近30%的产品要通过旋风分离器回收;对于喷雾干燥塔底部不收集产品的系统(如中药浸膏喷雾干燥系统),就有全部或85%以上的产品要通过旋风分离器收集。
对于振动流化床干燥系统和转筒干燥系统也有5~10%的细微颗粒要通过旋风分离器回收。
一、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一)、旋风分离器的结构:一般来说,旋风分离器由进风管,直筒,锥形筒,排灰管,锁风阀和排风管组成(见图1)。
(二)、工作原理:当含尘气流以14~22m/s速度由进风管进入旋风分离器时,气流将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
旋转气流的绝大部分沿直圆筒的内壁呈螺旋形向下,朝锥形筒体运动。
通常称此气流为‘外旋气流’。
含尘气流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将重度大于气体的尘粒甩向筒内壁。
尘粒一旦与筒壁接触,便失去惯性力,而靠入口速度的动量和向下的重力沿壁面下落,进入排灰管。
旋转下降的外旋气流在到达锥体时,因圆锥形的收缩而向除尘器中心靠拢。
根据‘旋转矩’不变原理,其切向速度不断提高。
当气流到达锥体下端某一位置时,即以同样的旋转方向从旋风分离器中部,由下反转而上,继续作螺旋运动,即为‘内旋气流’。
最后净化气体经排风内管排出器外,一部分未被捕获的尘粒也由此随排风排出旋风分离器。
自进气管流入的另一小部分气体,则向旋风分离器顶盖流动,然后沿排气管外侧向下流动。
当到达排气管下端时,即反转向上随上升的中心气流(内旋气流)一同从排气管排出。
第十二讲旋风分离器的设计和非标设计方法旋风分离器是对流干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对此必须要足够地重视,有一些失败的对流干燥系统,不是干燥器设计不合理,而是旋风分离器设计或选用不合理。
在气流干燥和旋转闪蒸干燥系统中,有80~90%的产品是通过旋风分离器回收的,只有10~20%的产品是通过布袋除尘器回收的。
如果旋风分离器‘失灵’,大量的产品就‘拥挤’到布袋除尘器中,增加布袋除尘器的阻力,造成风机风压不够,以致干燥系统‘瘫痪’。
在喷雾干燥系统中,对于喷雾干燥塔底部作为主要回收产品的系统来说,也有将近30%的产品要通过旋风分离器回收;对于喷雾干燥塔底部不收集产品的系统(如中药浸膏喷雾干燥系统),就有全部或85%以上的产品要通过旋风分离器收集。
对于振动流化床干燥系统和转筒干燥系统也有5~10%的细微颗粒要通过旋风分离器回收。
一、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一)、旋风分离器的结构:一般来说,旋风分离器由进风管,直筒,锥形筒,排灰管,锁风阀和排风管组成(见图1)。
(二)、工作原理:当含尘气流以14~22m/s速度由进风管进入旋风分离器时,气流将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
旋转气流的绝大部分沿直圆筒的内壁呈螺旋形向下,朝锥形筒体运动。
通常称此气流为‘外旋气流’。
含尘气流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将重度大于气体的尘粒甩向筒内壁。
尘粒一旦与筒壁接触,便失去惯性力,而靠入口速度的动量和向下的重力沿壁面下落,进入排灰管。
旋转下降的外旋气流在到达锥体时,因圆锥形的收缩而向除尘器中心靠拢。
根据‘旋转矩’不变原理,其切向速度不断提高。
当气流到达锥体下端某一位置时,即以同样的旋转方向从旋风分离器中部,由下反转而上,继续作螺旋运动,即为‘内旋气流’。
最后净化气体经排风内管排出器外,一部分未被捕获的尘粒也由此随排风排出旋风分离器。
自进气管流入的另一小部分气体,则向旋风分离器顶盖流动,然后沿排气管外侧向下流动。
当到达排气管下端时,即反转向上随上升的中心气流(内旋气流)一同从排气管排出。
气力输送旋风分离器的设计原理O1.原理含尘气体从圆筒上部长方形切线进口进入,沿圆筒内壁作旋转流动。
颗粒的离心力较大,被甩向外层,气流在内层。
气固得以分离。
在圆锥部分,旋转半径缩小而切向速度增大,气流与颗粒作下螺旋运动。
在圆锥的底部附近,气流转为上升旋转运动,最后由上部出口管排出:固相沿内壁落入灰斗.旋风分离器不适用于处理粘度较大,湿含量较高及腐蚀性较大的粉尘,气量的波动对除尘效果及设备阻力影响较大。
旋风分离游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无运动部件,操作范围广,不受温度、压力限制,分熟效率高。
一般用于除去直径5um以上的尘粒,也可分离雾沫。
时于直径在5um以下的烟尘,一般旋风分离器效率已不高,需用袋滤器或湿法捕集。
其最大缺点是阻力大、易磨损。
02旋风分离器的性能参数在满足气体处理量的前提下,评价旋风分离器性能的主要指标是尘粒的分离性能和气体经过旋风分离器的压强降。
①分离性能分离性能的好坏常用理论上可以完全分离下来的最小颗粒尺寸:临界粒径de及分离效率n表示。
A:临界粒径de:指旋风分离器能100%除去的最小颗粒宜径。
假设:在器内颗粒与气流相对运动为层流;颗粒在分离器内的切线速度恒定且等于通气处的气速Ui:颗粒沉降所穿过的最大距离为过气口宽度B,导出临界粒径de的估算式:dc=(9μB/11NePsui)1/2旋风分离器通口管的宽度B,标准型B=D/4;Ne:气流的有效旋转圈数,一般0.5〜3,标准型3〜5,通常取5:Ui过口气体的速度(m/s):口:气体粘度:Ps:固相的密度de愈小,分离效率愈高,由估算式可见de随D的加大而增大,即效率随D增大而减小。
当气体处理量很大又要求较高的分离效果时.,常将若干小尺寸的旋风分离开联使用,称为旋风分离器组。
粘度减小,辿口气速提高有利于提高分离效率。
B:分离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总效率:指被除去的颗粒占气体辿入旋风分离器时带入的全部颗粒的质量百分数ηO=(C1.-C2)/C1.C1:旋风分离器入口气体含尘浓度;C2:旋风分离器出口气体含尘浓度总效率是工程上最常用的,也是最易测定的分离效率,其缺点是不能表明旋风分离器对不同粒子的不同分离效果。
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和设计原理
旋风分离器是一种常见的粉尘分离设备,它主要通过旋转气流来分离固体颗粒与气体的混合物。
下面我们将介绍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和设计原理。
1. 结构:
旋风分离器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
- 进料管:用于将固体颗粒与气体混合物引入分离器。
- 锥形管道:连接进料管与分离室,它的作用是改变气流的流
速和流向,使之形成旋转气流。
- 分离室:在锥形管道的下方,形成一个大的圆筒状空间,用
于分离固体颗粒与气体。
- 出料管:位于分离室底部,用于排出已分离的固体颗粒。
- 排气管:位于分离室的顶部,用于排出经过分离后的气体。
2. 设计原理:
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气流中固体颗粒与气体的质量差异以及旋转气流的作用。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混合物进入旋风分离器后,沿着进料管进入锥形管道。
- 锥形管道内的气流被迫缩窄,并且因为流体的连续性原理,
流速增大。
随着气流径向加速,固体颗粒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向外运动。
- 在锥形管道的底部,气流经过一个小孔进入分离室,形成一
个旋转的气流场。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固体颗粒会靠近分离室的壁面,并逐渐下沉。
- 固体颗粒最终沉积在分离室的底部,通过出料管排出。
- 分离后的气体则沿着分离室顶部的排气管被排出旋风分离器。
通过这样的分离过程,旋风分离器可以实现对固体颗粒与气体的分离。
设计中,分离室的尺寸和形状以及气流的速度和旋转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分离效果。
同时,不同的应用场景也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和优化。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原理及设计蜗壳式旋风分离器是一种常用的气体固体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的气体净化、粉尘回收、废气处理等方面。
它通过利用离心力和惯性分离原理,将气体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气固两相的分离。
一、原理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分离原理主要包括离心力分离和惯性分离两个方面。
1. 离心力分离:当气体通过旋风分离器的进气口进入设备时,由于分离器内部的蜗壳形状,气体会在蜗壳内形成旋涡状流动。
由于旋涡的存在,气体中的固体颗粒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向分离器的壁面移动。
由于离心力与颗粒的质量成正比,所以质量较大的颗粒会更容易被离心力分离出来。
2. 惯性分离:在旋风分离器内部,气体流动速度较快,当气体中的固体颗粒遇到气流流动方向的突然变化时,由于惯性的作用,颗粒会继续直线运动,而气流则会继续沿着旋涡的路径流动。
这样一来,固体颗粒就会与气流分离,从而达到分离的效果。
二、设计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蜗壳形状:蜗壳形状对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蜗壳的形状应该是尽可能光滑且对称的,这样可以减小气体流动时的阻力,提高分离效果。
此外,蜗壳的角度也需要合理设计,一般为20°-30°之间。
2. 进气口设计:进气口的设计应该考虑气体流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进气口应该位于分离器的中心位置,并且具有一定的长度,以保证气体能够充分旋转和分离。
3. 出口设计:出口的设计应该考虑固体颗粒的排出和气体的排放。
通常情况下,出口应该位于分离器的顶部,以便于固体颗粒的重力沉降和排出。
同时,出口处还需要设置相应的气体排放装置,以保证分离后的气体能够顺利排放。
4. 材料选择:蜗壳式旋风分离器通常需要承受较高的气体流速和固体颗粒的冲击,因此在材料选择上需要考虑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常用的材料包括不锈钢和耐磨陶瓷等。
5. 尺寸和容积: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尺寸和容积需要进行合理设计。
旋风分离器设计标准
旋风分离器是一种常用的气体固体分离设备,其设计标准通常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流量:旋风分离器的设计流量应根据实际工艺需求合理
确定,通常以单位时间内通过旋风分离器的气体体积为基准。
2. 分离效率:分离效率是评价旋风分离器性能的重要指标,其
要求取决于固体粒径、分离效果等因素。
一般要求分离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
3. 净气损失:净气损失是指通过旋风分离器后所需继续处理的
气体量,通常要求尽量降低净气损失,以提高设备效率。
4. 设备尺寸和布置:旋风分离器的尺寸和布置应根据实际工艺
条件和现场空间限制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维护保养和操作的便利性。
5. 材料选择:旋风分离器经常接触各种气体和固体颗粒,因此
材料选择要考虑其耐腐蚀性、耐磨性等特性,通常选择不锈钢、玻璃
钢等耐腐蚀材料。
6. 安全措施:旋风分离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安全性,采取
相应的安全措施,包括设置冲击波消声器、爆炸防护装置等,以防止
意外发生。
7. 安装维护:旋风分离器的设计还应考虑其安装和维护的便利性,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
旋风分离器的设计标准应综合考虑流量、分离效率、尺寸布置、
材料选择、安全措施和安装维护等因素,以满足实际工艺需求并确保
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