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图形(二)》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8
数学认识图形课件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方法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方法,认识并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2.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它们。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并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了解并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图形卡片、剪刀、彩纸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文具盒、课本、铅笔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由几种基本几何图形组成的。
2.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方法,尝试辨别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3. 合作交流:4. 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讲解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
圆形:一条曲线,封闭,没有角,曲线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
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①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单元分析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第20页。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平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特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时,所形成的一些常见几何体表面的经验;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一些物体表面形状的经验。
教材从学生这些已有经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认识平面图形。
2.突出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时,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他们“做”出需要认识的图形,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通过画一画等活动,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平面图形的共同特点,又能使学生体会到面和体的关系。
3.注重练习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适当安排了一些有较强实践性和一定开放性的习题,以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求异的意识。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画、折、剪、拼等操作活动中,利用面和体的关系,体会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