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53
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七日)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前五年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和评价提供基础信息,为“健康中国2020”规划目标、指标、重大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目前,卫生部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结果为: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明显增加,尤其是慢性疾病持续上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
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1.5亿人次。
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的结构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的两周病例中,新发病例的比例由1998年的61%下降到2008年的39%,而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病例由39%增加到了61%。
可见,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
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
其中,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病例数增加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病例数增加了近1倍。
这也说明全国医药卫生战线所面临的任务与挑战巨大。
调查发现疾病负担有所增加。
调查地区两周内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卧床天数为185天,每千劳动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数为90天,每千在校学生的因病休学天数为44天;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因病卧床天数增加,休工、休学天数有减少。
二是2008年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缓解。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
由此推算,2008年全国门急诊人次数达50.1亿,与2003年相比,增加2.6亿人次。
汉卫字(2008)57号签发人:****关于2008年卫生工作总结的报告县人民政府:现将《2008年卫生工作总结》随文报来,请审阅。
二00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主题词:卫生总结报告抄送:县委、县人大、县政协、市卫生局县委宣传部、县考评办2008年卫生工作总结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县下达的重点卫生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任务,着力加强乡镇卫生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改善医疗服务质量,认真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严格卫生监督执法,不断提高卫生行政管理能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卫生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一)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完善乡镇防保站管理机制,制定了考核办法,工作成绩与工作经费挂钩,按照服务人口调整了防保人员编制,新招录的29名大中专毕业生全部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充实到防保工作岗位,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防保工作队伍。
在防保队伍中择优培训了28名卫生助理监督员,成立了乡镇卫生监督派驻所,实行综合执法,提高了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二)健全卫生应急处置机制。
规范应急管理,强化卫生应急准备,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办公室,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和各项工作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制订应急处置程序、应急调查处置操作规范和技术方案,完善部门协调制度,搞好应急培训和演练,开展了一期乡村卫生技术人员急诊急救培训班,组织了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和救治水平。
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防,提高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及时调查处置能力。
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快速、准确的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传染病疫情全部实现网络直报。
认真开展“提高能力建设”达标创建活动。
从各级防保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提高抓起,举办乡镇防保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达150余人次。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前五年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和评价提供基础信息,为“健康中国2020”规划目标、指标、重大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调查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及主要健康问题、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2)调查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医疗服务利用及其负担水平、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3)调查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覆盖面、保障水平及其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对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4)调查了解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提供能力、服务质量、存在问题、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5)调查了解城乡居民医疗服务提供及利用的社会期望,分析供需各方对卫生服务认识的异同点,探讨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由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四部分组成。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覆盖到全国31个省的94个县(市、区)、470个乡镇(街道)、940个行政村(居委会),共有56400住户,近20万城乡居民接受了询问;机构调查主要涉及样本地区乡(街道)、村(居委会)两级的基层卫生组织;医务人员调查对象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94个县(市、区)中的7160名医护人员接受了调查;专题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由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与国内著名院校的教授及研究人员合作实施。
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
各样本地区卫生部门克服了地震、暴雨、疫情等灾害带来的恶劣影响,全力以赴完成了现场调查任务。
目前,我们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主要发现一、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及主要健康问题(一)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持续增加。
通常用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因病伤短期、长期失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量和主要健康问题。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课题计划书研究题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研究学生姓名年级2011 级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号2012年 2 月7 日研究背景医疗保障制度是保护居民健康、抵御疾病风险、提高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有效途径。
在国家四次卫生服务调查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有关居民医疗保障的数据。
1993年的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调查人口中享受免费医疗的比例是1 5.50%,城市地区为53.48%,农村地区为2.69%,(四类农村仅为1.06%);享受部分免费医疗(如半公费、半劳保、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和统筹等)的比例为12.11%,城市为27.75%,农村10.96%;调查中自费医疗的比例是69.86%,其中城市为27.28%,农村地区为84.11%(经济落后的三、四类农村地区自费医疗的比例达到90%以上)[1]。
1998年的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调查人口中享受免费医疗的比例是4.95%,城市地区为16.01%,农村地区为1.16%;6.5%参加了合作医疗(主要在农村地区);76.40%自费医疗。
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之和的覆盖人口不足5%,自费医疗比例高达90%以上。
与93年第一次调查相比,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享有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人群的比例下降,自费医疗的比例进一步增加[2]。
2003年的第三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仅为9.5%[3]。
2008年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农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大幅增加,增长至89.7%。
截止到2008年6月,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到达93.0%[4]。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开展新农合以来,农民的参合率逐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体现了新农合的优越性和可研究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自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新农合制度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思路(doc 9页)附件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思路卫生部从1993年开始,每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前三次调查结果对促进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制订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控卫生服务供求关系,提高卫生行政科学管理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按计划,2008年将开展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我中心在认真总结前三次调查经验和教训,深入学习领会卫生改革及发展新思路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框架及内容。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前五年的卫生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预测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长远健康问题,为卫生改革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并为今后卫生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提供基线资料。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在关注以往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利用等相关核心内容的同时,还将根据当前卫生改革的需要增加新的调查内容,特别是加强了对卫生服务提供系统的信息收集,如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及满意度、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提供能力、服务提供质量及效率等内容。
一、调查目标(一)了解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主要健康问题,分析卫生服务需要、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二)了解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及特点,分析居民服务利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居民服务利用的经济负担。
(三)了解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分析医疗保障制度对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产生的影响,对减轻居民医疗经济负担的作用,研究医疗保障制度对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
(四)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提供能力和服务质量,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发现服务提供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
(五)了解医务人员的需求、思想以及他们对卫生改革的期望,分析供需双方对医疗卫生服务认识的异同点,揭示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调查方法调查采用定量调查与社会学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由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医务人员询问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和专项调查等构成。
2008年,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大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着力加强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了明显进展。
现将全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简报如下:一、卫生资源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政府和社会卫生投入比例上升、居民个人支付比例下降。
(一)卫生人力总量持续增加。
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之和。
2008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698万人,其中:卫生人员达60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0万人。
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17万人,增长2.8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2万人。
2008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预计达49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5万人、注册护士162万人。
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3万人(增长2.7%),执业(助理)医师增加4万人、注册护士增加8万人。
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7年1.54人增加到2008年1.5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1.18人增加到1.22人。
(二)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
2008年底,全国医疗机构床位预计达396.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85.2万张(占72%)、卫生院床位83.8万张(占21%)。
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26.7万张,其中:医院床位增加17.7万张、卫生院床位增加7.5万张。
全国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7年2.63张增加到2008年2.75张。
(三)卫生总费用增加,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
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1289.5亿元,人均卫生费用854.4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52%。
与2006年相比,卫生总费用增加1446.1亿元,人均卫生费用增加105.6元。
由于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得到一定控制,卫生总费用占GDP 比重下降0.15个百分点。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空前发展,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居民就医的物理可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供能力得到极大改善,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工作量持续增加,服务效率不断提高:1、卫生机构总数增加,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
1981年底,我国城乡共有卫生机构19.0万个,其中医院1.0万个、农村公社卫生院5.6万个、门诊部、所11.1万个。
2007年底,全国卫生机构数达29.8万个,其中:医院2.0万个、街道卫生院803个、乡镇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万个、门诊部、所19.7万个。
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卫生机构增加10.8万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城市初步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医院相衔接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地区,虽然卫生院的数量因乡镇调整与乡镇数同步减少,但现有卫生院因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逐步形成了具备一定卫生服务能力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2、卫生人力总量增加,人员素质结构得到优化。
1981年底,全国卫生机构共有卫生人员379.6万人,其中医院171.3万人、农村公社卫生院106.4万人、门诊部、所54.9万人,另农村地区有赤脚医生、卫生员和接生员139.6万人。
2007年底,全国卫生机构人员数达590.7万人,其中医院355.5万人、街道卫生院3.0万人个、乡镇卫生院103.3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7万人、门诊部、所48.7万人,另农村地区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3.2万人。
值得提出的是, 1998年6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78.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1.3万人,注册护士154.3万人。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国家卫生服务进行调查及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报告。
卫生服务是国家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卫生服务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国家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估,从而为卫生服务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3.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以下方法:3.1. 问卷调查针对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对象,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卫生服务的便利性、卫生服务的质量、卫生服务费用等。
我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并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
3.2. 实地访谈除了问卷调查,我们还对部分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实地访谈,与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和卫生服务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卫生服务的具体运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 调查结果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4.1. 卫生服务便利性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卫生服务的便利性表示满意。
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布较为均衡,且就近性较好,方便了人们就医和健康咨询的需求。
然而,一些偏远地区仍存在卫生服务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4.2. 卫生服务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卫生服务的质量普遍较为满意。
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得到了肯定。
然而,一些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加强设备更新和人员培训。
4.3. 卫生服务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受访者对卫生服务的费用感到不满。
尽管卫生服务费用普遍较为合理,但在一些地区和特定服务项目中仍存在价格不透明和过高的问题。
需要加强对卫生服务费用的监管,确保费用合理和透明。
5. 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5.1. 增加卫生服务投入针对卫生服务不足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对偏远地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人民在健康和医疗需求上的平等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