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铬形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21.79 KB
- 文档页数:3
1概述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
重金属是指原子序数大于20的元素,在自然界丰富存在,最常见的有铅、镉、铬、锌、铁、锡等,任何环境都可能出现其中某种类型的重金属元素。
重金属(大多为有毒元素)有4种形态:溶解态、游离态、无机化合物态和有机物态。
溶解态是指重金属溶于水中的形态,它们可以在溶液中易于移动,容易进入生物体,并可能造成轻微的有毒作用,而且对生物致病性也很强。
而游离态是指重金属被释放到气体当中,在空气中可以流动,也会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无机化合物态是重金属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了无机复合物,它们比溶解态和游离态要稳定,不易进入生物体,也不易对生物产生有毒影响。
有机物态是将重金属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它们比溶解态的毒性要弱,但有时会因其它物质的作用而发挥毒性作用。
2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以便更好地控制重金属的污染。
此外,本实验也旨在更好地了解重金属的形态具有怎样的毒性,以准确分析重金属对生物的有毒作用。
3实验方法本实验以土壤为样品,使用X射线荧光表征法(XRF)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S)测定其中重金属各形态分布及比例,以及各重金属单位磷酸盐形态汞浓度,以百分比表示。
由于XRF测试只能测量有机物形态的重金属,GFAS测试只能测量无机物形态的重金属,因此XRF和GFAS结合使用,以及结合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更准确地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比例。
4实验结果经上述实验测试,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土壤中各重金属的比例如下:铅:溶解态48.8%;无机化合物态28.2%;有机物态14.5%;游离态8.5%。
镉:溶解态41.2%;无机化合物态27.5%;有机物态48.3%;游离态3.0%。
铬:溶解态20.2%;无机化合物态30.7%;有机物态37.7%;游离态11.4%。
锌:溶解态15.3%;无机化合物态31.6%;有机物态41.2%;游离态12.0%。
铁:溶解态26.7%;无机化合物态39.3%;有机物态27.2%;游离态7.0%。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为土壤污染治理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积累和迁移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控制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土壤中的重金属多以不同形态存在,其生物有效性受形态分布的影响。
研究表明,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较易被植物吸收,而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则相对稳定。
此外,重金属与土壤中矿物质的结合形式也会影响其生物有效性。
三、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机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其吸收机制包括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
主动吸收主要受植物体内酶的催化作用影响,而被动吸收则与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梯度有关。
此外,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活动也会影响重金属的吸收。
四、影响因素分析1. 土壤pH值:pH值通过影响重金属的溶解度和化学形态来影响其生物有效性。
一般来说,酸性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较高。
2. 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可以与重金属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3. 土壤类型和矿物质组成:不同类型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解吸能力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其生物有效性。
4. 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和耐受性存在差异,同时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也会影响其对重金属的吸收。
五、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形态分析法、化学萃取法和植物培养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进行探讨。
实验设计包括不同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类型和植物种类的处理组,以全面了解各种因素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土壤重金属铬污染分析及修复技术【摘要】随着工业、农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剧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壤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不仅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就土壤受到重金属铬污染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关于修复土壤重金属铬污染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土壤;铬污染;来源;修复技术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工矿业的迅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日益严重,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铅、铜、铬、砷、镍、铁、锰、锌等,本文将以重金属铬污染为例来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修复技术。
1.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来源铬和铬盐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化工、冶金、制革、电镀等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业部门分布点多而广,每天排出大量含铬废水和废气,因此污染环境的铬主要来自于含铬金属工业部门排放的“三废”,其中,大气和水是污染土壤的媒介,大气污染物通过降水、沉降、溶解进人土壤,水中的污染物通过排污、灌溉及地下水污染土壤。
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1大气中重金属格的沉降从工业区吹来的大气中含铬颗粒的沉降或被含铬污染物被雨水冲刷到土壤中是土壤中铬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2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由于传统无机磷肥的使用,进而导致土壤重金属cd、cu、cr、zn、ni的污染。
此外,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我国磷肥中含有较多的有害重金属,肥料中cr、pb、as元素的含量较高,而土壤的环境容量(cr、as)又较低,因而使用这些废料可能会引起土壤中cr、as的较快积累,引起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
1.3污水灌溉河水和灌溉用水中铬的沉淀被土壤吸附是土壤中铬的来源之一,含铬灌溉用水中的铬只有0.28%~15%为作为吸收,而85%~95%累积在土壤中,并肌肤全部集中于表土中。
1.4其他来源污泥及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随着市政污泥进人农田,使得农田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在不断提高;此外,金属矿山的开采、冶炼、重金属尾矿、冶炼废渣和矿渣堆放等,都有可能被溶出,形成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随着废水的排放或降雨而使其带人到水环境(如河流等)中或直接进人土壤,这些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特性分析以及修复措施【摘要】铬污染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对其进行经济、高效的修复迫在眉睫。
本文以含铬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改性后的颗粒活性炭GAC/Fe3O4 粒子电极为基础,从污染土壤中铬的全量分析、形态分析、浸出毒性分析角度出发,给与污染土地修复措施建议。
关键词:重金属铬;污染特性分析;土壤修复、措施一、污染土壤中铬的全量分析土壤中重金属铬的稳定价态主要有两种:Cr(III)和 Cr(VI)。
不同铬渣堆放场地中的铬的污染特性有所不同,其环境危害性和分布规律也各有差异。
因此开展土壤中六价铬及总铬的具体含量分析是本文三维电极法电动修复的基础。
铬土样品中六价铬的全量分析采用碱消解法,将土壤中的六价铬提取到浸提液中,随后利用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六价铬浓度;土壤中总铬的全量分析则按照国标 HJ 491-2009《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将土壤酸消解后,用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浓度。
铬污染土壤中六价铬和总铬的全量土壤样品中六价铬和总铬的含量均较高,平均值分别为 520.79 mg/kg 和 14298.68 mg/kg,六价铬的含量仅占总铬含量的 3.60 %,表明铬在该土壤样品主要以三价形式存在。
样品中六价铬的含量远大于 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规定的工业用地污染物六价铬的管制值78mg/kg,这一结果表明土壤中六价铬的含量已严重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不可接受的风险,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修复。
二、污染土壤中铬的形态分析铬的价态是评价铬元素是否为有害元素的决定性指标,而不同的价态其存在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单从价态及对应的含量上并不能反映出土壤中铬真实的存在形态、毒理毒性及生态环境效应。
因此在六价铬和总铬全量分析的基础上,对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和鉴定,有利于了解该铬土样品中铬的吸附和沉淀机制,为进一步分析电动修复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中铬的形态分析铬(Cr)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金属元素,且通常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Cr(VI)、Cr(III)和有机结合态。
这些不同形态的铬对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不同的影响和行为。
因此,对土壤中铬的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1.Cr(VI)Cr(VI)是一种强氧化剂,在土壤中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和活性。
它对生物活性高,并且能够通过土壤孔隙迅速迁移。
由于其高毒性和危险性,Cr(VI)在土壤中的含量普遍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控制。
常用的Cr(VI)形态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离子交换色谱、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等。
这些方法能够精确地测定土壤中Cr(VI)的含量和分布,为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Cr(III)Cr(III)是一种相对较稳定的铬形态,在土壤中普遍存在。
与Cr (VI)相比,Cr(III)具有较低的生物活性和迁移性。
Cr(III)对土壤和植物的毒性较小,但在高浓度下仍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常用的Cr(III)形态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测定土壤中Cr (III)的含量和分布,为土壤质量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有机结合态铬在土壤中还可以以有机结合形式存在,主要以有机酸和腐殖质的形式结合。
有机结合态的铬相对较稳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机结合态的铬可能会被还原为Cr(VI),从而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有机结合态铬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X射线吸收光谱等。
这些方法能够确定土壤中有机结合态铬的含量和特征,并为了解土壤中铬的迁移和转化过程提供参考。
总之,对土壤中铬的形态进行分析是研究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
不同形态的铬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活动特征对环境质量和生物安全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可以准确测定土壤中铬的含量和分布,为土壤污染防控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土壤中总铬的监测目录一、背景资料 (2)1、土壤中铬的来源 (2)2、土壤中铬的存在形态 (3)3、铬对人体的作用及危害 (3)二、土壤中总铬的测定原理 (3)三、监测方案设计 (3)1、现场取样方案 (3)2、实验室测定方案 (4)四、监测数据分析 (5)五、参考文献 (5)一、背景资料1、土壤中铬的来源1、1城市郊区的铬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与城市生活废弃物的污染1、1、1随着大气沉降进入土壤大气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能源、运输、冶金与建筑材料生产产生的气体与粉尘。
除汞以外,重金属基本上就是以气溶胶的形态进入大气,经过自然沉降与降水进入土壤。
据报道,煤含Ce、Cr、Pb、Hg、Ti等金属,石油中含有相当量的Hg,这类燃料在燃烧时,部分悬浮颗粒与挥发金属随烟尘进入大气。
运输,特别就是汽车运输对大气与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主要以Pb、Zn、Cd、Cr、Cu等的污染为主。
它们来自于含铅汽油的燃烧与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粉尘,据有关材料报道,汽车排放的尾气在公路两侧的土壤中形成Pb、Cr、Co污染带,且沿公路延长方向分布,自公路两侧污染强度减弱。
经自然沉降与雨淋沉降进入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与重工业发达程度、城市的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率、交通发达程度有直接关系,距城市越近污染的程度就越重。
1、1、2随污水灌溉重金属进入农田土壤利用污水灌溉就是灌区农业的一项古老的技术,主要把污水作为灌溉水源来利用。
天津市就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00m3,农业用水资源更为缺乏,致使我市近郊大面积引用污水灌溉。
我市在40多年的污灌历程中,已形成大沽、北塘、北京三条排污河,由此形成的三大污水灌溉区就是我市近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造成近郊农田土壤大面积污染。
污水中Cr有4种形态,一般以3价与6价为主,3价Cr很快被土壤吸附固定,而6价Cr进入土壤中被有机质还原为3价Cr, 随之被吸附固定。
当代化工研究Modern Chemical R esearch 132019•06综述与专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及形态分布的影响因素*王高飞(海南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海南571400)摘耍: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直接导致植物受到伤害,从而威胁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因此,为了对这一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阻力和缓解措施,然后,有必要通过重金属元素形态来分析重金属形态分布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建立风险预测机制以确定重金属的活动分类,存在状态和毒性.本研究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测量方法以及澎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关键词:重金属元素;元素分析;元素形态分布中EB分类号:T文献标识码:ASpeciation Analysis Method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in Soi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Speciation DistributionWang Gaofei(Hainan Provincial Geological Testing Research Center,Hainan,571400)Abstract:The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directly leads to plant injury,thus threatening the health of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Therefore,in order to deeply analyze this environmental p ollution problem andformulate f easible resistance and mitigation measures,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heavy metal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on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rough heavy metal speciation analysis.Establish a risk prediction mechanism to determine the activity classification,presence status and toxicity of h eavy metal This study briefly explained the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of h eavy metal elements in soil,the measurement method of t he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of h eavy metal elements in soil and the main f actors affecting its distribution.Key words z heavy metal elements\element analysis\element speciation distribution1.前言虽然重金属的有效含量可以反映一定的生物利用度,但难以反映重金属的潜在危害以及不同形式的迁移转化特征;重金属形态的研究可以对重金属活性进行分类,揭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毒性和可能的环境影响。
铬的环境地球化学分析摘要自然界中主要以铬铁矿FeCr2O4形式存在。
由氧化铬用铝还原,或由铬氨矾或铬酸经电解制得。
按照在地壳中的含量,铬属于分布较广的元素之一。
它比在它以前发现的钴、镍、钼、钨都多。
这可能是由于铬的天然化合物很稳定,不易溶于水,还原比较困难。
本文重点讨论了铬在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等各圈层的分布、迁移、转化以及其污染与治理措施。
关键词铬迁移转化铬污染铬污染治理近年来.制革染料、化工等工业排放含铬废水。
加重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70年代,日本东京曾因铬渣处理不当引起铬公害事件;我国的锦州等地排出的铬渣堆积如山,污染大片农田;北京、上海、河南等地也相继在土壤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铬污染。
土壤中的铬可由植物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及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铬污染的防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金属铬1、元素性质元素符号:Cr元素原子量:51.9961元素类型:金属元素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7.23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20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015地壳中含量:(ppm)100质子数:24中子数:28原子序数:24所属周期:4所属族数:VIB电子层分布:2-8-13-1晶体结构:晶胞为体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2个金属原子氧化态: Main Cr+3Other Cr2-, Cr1-, Cr0, Cr1+, Cr2+, Cr4+, Cr5+, Cr6+电负性: 1.66外围电子排布: 3d5 4s1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54s1或[Ar] 3d54s1。
核外电子排布: 2,8,13,1同位素及放射线: Cr-49[42.3m] Cr-50 Cr-51[27.7d] Cr-52 Cr-53 Cr-54电子亲合和能: 10 KJ•mol-1第一电离能: 653 KJ•mol-1第二电离能: 1592 KJ•mol-1第三电离能: 2987 KJ•mol-1单质密度: 7.19 g/cm3单质熔点: 1857.0 ℃单质沸点: 2672.0 ℃原子半径: 1.85 埃离子半径: 0.62(+3) 埃共价半径: 1.18 埃2、元素描述银白色金属,质硬而脆。
优点:有对本底环境破坏小、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缺点:电动修复应用过程中需要土壤处于浸水条件,若污染土壤无防渗层,污染物会随水流向土壤深层迁移,污染深层土壤甚至地下水,对环境造成风险。
另外,电动修复时阴极电解液产生的大量OH -,进入土壤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沉淀,这对电动修复有阻碍作用。
原理:通过在污染土壤两侧施加直流电压形成电场梯度,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在电场产生的各种电动力学过程,如电迁移、电渗析和电泳等作用下被带到电极两端从而清洁污染土壤。
存在形式:土壤中铬的存在形态主要以 Cr(Ⅲ) 和 Cr(Ⅵ) 为主。
铬形态的不同,导致铬在土壤中的迁移性能不同,严重影响其电动修复的效率。
Cr(Ⅲ)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取决于土壤的PH 值及其土壤成分,主要形态为()236 Cr H O +、()2Cr OH + 、()2Cr OH +、()3Cr OH 、()4Cr OH -和()25Cr OH -。
土壤中有机质的存在会增加Cr(Ⅲ)的吸附,导致其形态发生变化。
Cr(Ⅵ)在土壤中除了形成难溶的铬酸盐(4 C aCrO 、4 BaCrO 、4 Pb CrO )外,主要以可溶态的形式存在,通常为氧阴离子:227Cr O -、24H CrO 、4HCrO -和24CrO -。
实验装置装置中土壤质量为2kg ,制成长、宽、高分别为17.5cm ×13.5cm ×6.5cm ,铬含量为1000mg/kg 的土块。
采用覆盖滤纸的板状石墨电极(17.5cm ×10cm ×1cm) , 在阴阳两极室加入蒸馏水作为电极溶液。
施加直流电,电压梯度为1V/cm 。
实验方法将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和氯化铬溶解后,定量加入到土壤中。
将土壤搅拌1h 之后放入容器,压实 。
在阴、阳极室各加入500mL 的蒸馏水。
连接直流电源,施加恒定电压。
修复时间,EK1为163.5h,EK2和EK3为153.5h。
土壤中铬形态的分析摘要:目前,重金属污染与日俱增,严重危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铬是众多重金属中存在比较广泛的危害性较强的一种,铬在环境中通常有以正三价和正六价的形态存在,Cr(Ⅲ)毒性小,不易迁移,而铬(VI)毒性大,容易被人体吸收,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且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是一种公认的致癌致突变物质。
铬是迁移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容易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研究铬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阐述了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转化,揭示不同性质土壤中镉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准确地评价土壤健康质量,进行土壤的环境保护和土壤镉污染防治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铬;土壤性质;化学形态;迁移转化In the form of chromium in soil analysisAbstract: at present,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serious damage to People's Daily life and health. Chromium is among the dangers of heavy metals exist in the more extensive the stronger one, usually with trivalent chromium in environment and hexavalent form, Cr (Ⅲ) toxicity is small, not easy migration, and the toxicity of chromium (VI) is big, easy to be absorbed by human body, through the food chain in the biological enrichment, and cannot be microbes, is a recognized mutagenic substances that cause cancer. Chromium is the migration of pollutants, after entering the environment, easily lead to soi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therefore, to study the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romium in soil, it is very necessa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existing 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romium in the soil, to reveal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dmium in the soil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soil health, soi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il cadmium pollution prevention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Key words: chromium; Soil properties; Chemical form; Migration into引言土壤中铬通常是以r(VI)和Cr(III)2种价态存在的,两者的毒性和化学行为相差甚大,Cr(VI)以阴离子的形态存在,一般不易被土壤所吸附,具有较高的活性,对植物易产生毒害,Cr(VI)被认为具有致癌作用;而Cr(III)极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形成沉淀,其活动性差,产生的危害相对较轻,对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毒性一般Cr(VI)比Cr(III)大得多。
土壤总铬的测定土壤中总铬的测定是环境科学中一项重要的分析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土壤中的铬污染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文将介绍土壤总铬的测定方法以及其在环境监测和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我们需要了解土壤中总铬的含量。
土壤中的铬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药和肥料的使用以及其他人类活动。
高浓度的铬污染会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准确测定土壤中的总铬含量至关重要。
测定土壤总铬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荧光光谱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考虑样品的特性、分析的准确性和成本效益等因素。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土壤总铬测定方法。
该方法基于铬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吸收能力,通过测量吸收光的强度来确定土壤中总铬的含量。
这种方法准确度高,但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技术。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可以测定土壤中微量的铬含量。
该方法利用等离子体产生的高温和高能量条件,将土壤样品中的铬原子激发成离子,并通过质谱仪测量其质量-电荷比。
这种方法对于铬含量较低的土壤样品非常适用。
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快速、无损的土壤总铬测定方法。
该方法基于土壤中铬离子与荧光试剂之间的化学反应,通过测量荧光强度来确定土壤中总铬的含量。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分析。
除了测定土壤中总铬的含量,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土壤中铬的形态来评估其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
土壤中的铬主要以三价和六价形态存在,其中六价铬对生物毒性更高。
因此,了解土壤中不同形态铬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对于评估土壤污染程度和制定治理策略非常重要。
土壤中总铬的测定是环境科学中一项重要的分析技术。
通过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和分析土壤中铬的形态,我们可以准确评估土壤中的铬污染程度,为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文对读者了解土壤总铬的测定方法和应用有所帮助。
六价铬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价【摘要】目前,重金属污染与日俱增,严重危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铬是众多重金属中存在比较广泛的危害性较强的一种,对其展开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六价铬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价,以供参考。
【关键词】六价铬;土壤迁移转化;影响因素;风险评价铬是众多重金属中存在比较广泛的危害性较强的一种,铬在环境中通常有以正三价和正六价的形态存在,Cr(Ⅲ)毒性小,不易迁移,而铬(VI)毒性大,容易被人体吸收,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且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是一种公认的致癌致突变物质。
铬是迁移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容易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研究铬的迁移转化是很有必要的。
1.六价铬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1.1pH对六价铬迁移转化的影响1.1.1实验内容土壤的pH是六价铬迁移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实验考虑通过调节土壤pH 的办法来研究六价铬的迁移转化,通过自行配置酸土,盐土,碱土和石灰土来进行实验研究,具体步骤如下:(1)酸土的配制:称取风干土样1kg,在土壤中加入氯化铝10g,加入500ml蒸馏水,搅拌均匀,并且密封保存数天,直到待测土壤样品的p H值达到预期值时,开始在自然条件下风干,并且过2mm的筛,保存备用。
(2)盐土的配制:盐土是指表土层含可溶性盐超过0.6~2%的一类土壤,其p H一般不超过8.5,本实验的原土样符合盐土的规定,因此,选择原土样过2mm 筛,保存备用。
(3)称取风干土样 1kg,在土壤中加入20g Na2CO3和10g Na HCO3,加入500m L的蒸馏水,充分混合均匀,搅拌,静置数天使其p H达到碱土范围,然后,在自然条件下风干,过2mm筛,保存备用。
(4)石灰土的配制:取风干土样1kg,在土壤中加入80g Ca O,加入500m L蒸馏水,充分混匀,浸泡5d,在自然条件下风干,过2mm筛,保存备用。
土壤中铬形态分析土壤中铬(Cr)形态分析是研究土壤中铬的化学形态特征、转化过程和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
土壤中的铬主要存在于六价铬(Cr(VI))和三价铬(Cr(III))两种形态,它们具有不同的毒性和迁移性。
本文将重点论述土壤中铬形态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并介绍土壤中铬形态转化和迁移的机制。
土壤中铬形态的分析通常包括样品的提取、预处理和测定三个步骤。
铬的提取方法可以分为无机提取法和生物有效性提取法两类。
无机提取法主要使用酸性提取剂(如硫酸、盐酸等)将土壤中的铬转化为水溶性形态,然后通过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方法测定提取液中的铬含量。
生物有效性提取法则使用一些生物液体(如人体胃液模拟液、弱酸溶液等)模拟生物胃肠道条件,提取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铬形态。
影响土壤中铬形态的主要因素有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氧化还原环境等。
土壤pH值对铬形态的影响比较明显,土壤呈酸性条件时,Cr(III)形态较多;而在碱性条件下,Cr(VI)形态较为主要。
有机质可以与铬形成稳定的配合物,降低Cr(VI)形态的毒性。
土壤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土壤中Cr(III)和Cr(VI)的转化。
在氧化环境下,Cr(III)可能被氧化为Cr(VI),而在还原环境下,Cr(VI)可能被还原为Cr(III)。
土壤中铬形态的转化和迁移涉及多种因素和机制。
土壤微生物是铬形态转化的主要调控因素之一、一些铬还原细菌和铬氧化细菌能够通过代谢过程将Cr(III)和Cr(VI)相互转化。
土壤中的铁锰氧化物也能够与Cr(III)和Cr(VI)发生复杂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影响铬的迁移。
此外,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水文条件也会影响铬的迁移。
例如,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含磷化合物可以与铬形成复合物,影响其迁移性。
综上所述,土壤中铬形态的分析是研究土壤环境中铬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土壤中铬的化学形态,可以评估铬的毒性风险和环境行为,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中铬形态的分析土壤中铬形态的分析是研究土壤中铬存在形式及其转化过程的重要内容。
土壤中铬的形态主要包括可交换态铬、氧化态铬和有机态铬等。
了解土壤中铬的形态有助于评估铬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就土壤中铬形态的分析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可交换态铬是指在土壤中以离子形式与土壤颗粒表面或胶体上的交换位点结合的铬形态。
可交换态铬通常与土壤颗粒表面的氧化铁胶体、有机质、铝和锰氧化物等反应形成,具有较高的活性。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酸提取法和配位试剂提取法。
其中,酸提取法主要是利用酸的溶解作用将土壤中的可交换态铬溶解出来,常用的酸包括盐酸、硝酸和乙酸等。
而配位试剂提取法则通过使用一些特定的配位试剂与可交换态铬反应,形成配合物溶解出来。
常用的配位试剂有二乙草酸、丙二胺四乙酸(DTPA)等。
提取后的铬溶液可以通过原子荧光光谱仪(ICP-OES)或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等仪器测定铬的浓度。
其次,氧化态铬是指土壤中以铬酸根(CrO42-)和二价铬离子(Cr2+)等形式存在的铬,它们通常与土壤颗粒表面的氧化性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
氧化态铬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碳酸氢钠法、亚硝酸钠法和氨水法等。
碳酸氢钠法是将土壤样品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使土壤中的Cr(VI)完全还原为Cr(III),然后通过酸提取法提取出土壤中的Cr(III),最终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Cr(III)的浓度。
亚硝酸钠法则是利用亚硝酸钠还原土壤中的Cr(VI)为Cr(III),再以配位试剂进行络合反应,形成有色络合物,最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颜色的强度,从而确定Cr(VI)的浓度。
氨水法是利用氨水与土壤中的Cr(VI)发生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颜色的强度,计算Cr(VI)的浓度。
最后,有机态铬通常是指与有机质形成的铬配合物存在的铬形态。
土壤中的有机态铬通常跟随有机质的分离和提取而被提取出来。
有机态铬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酸提取法、溶剂萃取法和闪烁计数法等。
土壤中铬形态分析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土壤是人类及其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土壤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铬对土壤和其中存在的生物活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铬在污染环境中的活动性也在增加。
因此,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铬元素进行结构分析,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一般来讲,土壤中的铬分为三种形式:氧化态、有机态和无机态。
据研究表明,氧化态的铬以Cr6+(即六价铬)的形式存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形态;有机态铬以含氧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包括非植物和植物两类;无机态铬是棕土中最常见的形式,以铬酸盐和金属铬颗粒的形式存在。
由于不同形态的铬元素对土壤和其中存在的生物活态有着不同的影响,所以对土壤中的铬元素形态进行准确的分析非常重要。
常用的分析方法中,色谱法是最常见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快速准确地测定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铬含量。
它的原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将铬经由一定的色谱剂溶于溶剂中,通过不同大小的衍生物经由色谱来分离。
在色谱上,铬组分以分离出来的不同衍生物体现出来,从而可以检测出各种形态的铬含量。
另外,在分析有机态铬含量时,还可以采用氯化物-硫酸法。
它可以用来测定有机态铬的含量,或是土壤中有机态铬的生物处置程度。
它的工作原理是:土壤中的有机物与氯化铬结合生成有机铬,再经过硫酸处理生成无机铬,在有机物完全处理后,有机铬会由溶液中被完全提取出来,从而确定有机铬的含量及其处理状况。
虽然上述两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仍然在土壤铬形态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建设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土壤中铬元素的形态分析对环境保护和生物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分析方法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出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铬含量,以便更好地控制铬污染并保护环境。
土壤中铬形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刘毅勐(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摘要:土壤中铬的含量受环境本底值和人为排放的影响,不同价态,不同存在形态的铬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大大不同的,研究其存在形态和影响因素就有了很大的意义,本文从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入手,简述了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铬形态土壤影响因素提取方法在冶金、电镀、印染、皮革等行业蓬勃发展之时,这些工业排放出了大量的含铬污泥或者是铬渣,由于对于含铬污泥的处理不到位,多年来,含铬污泥和铬渣被堆放,或者像很多制革污泥一样被当作农肥施用到土壤中,造成铬在土壤中的富集。
铬本身在自然界广泛存在,铬是VIB族元素,它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为10一1501119/kg,但在某些蛇纹岩发育的土壤中,铬含量可高达12.5%[1]。
铬在土壤中主要以三价铬和六价铬两种形态存在,而六价铬主要以Cr042-、Cr2072-、Cr04-,三价铬主要以cr3+和cro2-等形式存在。
在土壤中,铬的形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铬在土壤中的形态及其分类方法,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对于铬形态的影响。
1铬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及提取方法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提取或分离主要依赖于化学试剂对不同结合态的金属元素溶解能力,这些化学试剂也就称之为提取剂。
在选择提取剂时,研究者都试图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或一些人为因素引起改变的环境条件[2]。
常用的提取剂有中性的电解质,如MgCl2、CaCl2;弱酸的缓冲溶液,如醋酸或草酸;螯合试剂,如EDTA、DTPA:还原性试剂;如NH20H·HCI:氧化性试剂,H202;以及强酸,如HCl、HN03、HCl04、I-tF。
电解质、弱酸以及螯合试剂主要以离子交换的方式将金属元素释放出来,而强酸和氧化剂则以破坏土壤基质的方式释放出金属元素。
自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针对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提取和分离,建立了大量的方法。
根据其操作的过程,可将其分为单一形态的单独提取法和多种形态的连续提取法。
在连续提取法中以Tessier和BCR法最为权威。
1.1单独提取法对单一形态的单独提取法适用于当痕量金属大大超过地球背景值时的污染调查。
其特点是利用某一提取剂直接溶解某一特定形态,如水溶态。
该法操作简便,提取时间短,便于直观地了解土壤的受污染程度,并判断其对农作物的潜在危害性。
这种方法评估的是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能被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的部分,或者能对生物的活性产生影响的那一部分,即重金属的有效态[3]。
近年来,对土壤中的有效态Cu、Pb、Zn、Cd、Hg、Cr、As等元素已有较好的萃取剂和萃取方法。
刘玉荣等[4],采用了6种浸提剂,对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Cu、Zn、Pb、Cd进行了萃取,结果表明HOAC、EDTA以及NH40AC.EDTA 萃取各种重金属的能力远远大于其它几种萃取剂的萃取能力,是比较理想的萃取剂。
1.2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在诸多形态分析方法中,Tessier等[5]的五步连续提取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随后,针对Tessier连续提取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将重金属形态分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6-7]。
连续提取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比如酸性或碱性环境、氧化性或还原性环境以及螯合剂存在的环境等,系统性地研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的迁移性或可释放性,能提供更全面的元素信息,已广泛应用于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形态分析[8]1.3BCR三步连续提取法欧共体参比司于1987年提出并建立了一套三步连续提取法.BCR提取法,把重金属形态分为酸可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余态[9]。
后来,一些研究人员也对此进行了改进,此方法在国内还没被广泛采用。
Forsmert[10]则提5出了七步连续提取法,将重金属形态分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无定型氧化锰结合态、有机态、无定型氧化铁结合态、晶型氧化铁结合态、残渣态。
吴少尉等[11]提出了一种土壤中Se的连续浸提形态分析方法,应用连续浸提技术将土壤中Se·划分为5种形态:水溶态、可交换态、酸溶态(碳酸盐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
Rauret G在1999年对四步提取BCR再次提出了改进,改进后该法被称为修正的BCR 法[12]2铬的存在形态受土层高度的影响李桂菊[12]通过过在实验室内利用制革污泥堆肥进行盆栽试验,对铬的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施肥量的增加,土壤各层的铬含量均增加。
在同一施肥量下,铬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由于土壤对铬吸附的固定能力较强,故淋出量不高,重壤的淋出量最小,其后依次为中壤、轻壤。
有机质在分解的过程中,可释放铬的主要形态为水溶态、交换态和有机态,还有少量的沉淀态。
根据杨志辉[13]铬渣堆场处土壤中可溶性铬、交换性铬和碳酸盐结合态铬的含量极微,土壤中可溶性铬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土壤表层,而交换性铬和碳酸盐结合态铬在各层的含量相差不大。
3铬的形态受土壤酸度的影响pH与水溶态、交换态、有机质结合态这三种土壤Cr形态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pH与水溶态、交换态的相关性较显著,而与有机质结合态的相关性则较小。
pH与水溶态、交换态的相关系数为负值,说明土壤的酸性越强,土壤Cr水溶态、交换态有增大的趋势。
而土壤铬水溶态、交换态是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的形态,所以在铬污染的土地中,酸性较大的土壤有可能使水溶态、交换态铬增大,从而加大土壤铬的植物有效性,使其向植物迁移的风险加大。
一般认为随着土壤碱性的增强,土壤铬残渣态有增大的趋势,但计算结果并未得出pH与残渣态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所研究土壤pH的变化范围较窄造成的。
阳离子交换量与碳酸盐结合态呈较显著的负相关,而碳酸盐量与水溶态、交换态也呈较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随着土壤中的碳酸盐量增加,可以加大碳酸盐对土壤中铬的吸附,使铬在土壤中的形态向难溶态转化,从而降低植物对铬的吸收,使其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降低。
铁氧化物量与有机质含量仅和部分形态有相关性,但并不显著,说明它们对所研究土壤铬形态的分布及土壤铬生物有效性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大[14]。
刘云惠,魏显有,王秀敏,高进军[10]对土壤中Cr(III)和Cr(VI)的吸附与pH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吸附机理。
结果表明,铬在土壤中主要以残渣态、沉淀态和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
Gamiert等研究了巴西Niquelandia地区的超碱性土壤中铬的形态,结果表明所调查土壤的铬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形式存在,交换态铬含量也很高,土壤中铬的植物可利用性很高。
根据杨志辉[13]的研究土壤中水溶性铬和交换性铬都很容易被植物根部直接吸收,而土壤中的碳酸盐结合态铬的含量受土壤pH的影响很大。
在低pH条件下,土壤中的碳酸盐结合态铬很容易转化为水溶性铬,从而被植物所吸收,但是,研究结果表明,铬渣堆场的pH为lO.02左右,因而,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铬的含量比较高。
4铬的形态受土壤添加剂的影响在土壤中加入某些添加剂可以增加或减少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等,也可为其它修复方法(固化稳定法、土壤淋洗法、植物修复法等)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
研究表明,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7可降低在土壤中铅的溶解度,减少植物对铬的吸收。
施用轻基磷石灰、水合氧化锰、磷石灰也可促进铬的沉淀,减少土壤中的可溶态和可提取态铬。
赵小虎等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了蔬菜种植前施用石灰对南方强酸性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石灰施用量的增加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有效态铅、镉含量逐渐降低,土壤中的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在不同处理时间、不同石灰用量条件下存在一定差异[14]。
结束语在了解了土壤中铬的存在形态以及铬形态的影响因素,就可以对于某种土壤中铬的生物毒性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同时,对于其形态的认识可以促进修复含铬土壤,降低毒性。
参考文献:[1] Richad B.Chase.生产与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Christine G,Sylvaine T,Michel A.Fractionation studies of trace elements in contaminated soils And sediments:a review of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sIJ].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2002,21(6-7):45 1-468。
[3]尚爱安,党志,粱重山.土壤/沉积物中微量重金属的化学萃取方法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4):266"---269.[4]刘玉荣,党志,尚爱安,等.几种萃取剂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部分的萃取效果【J】.土壤与环境,2002,110):245~247.[5]Tessier A,Campbell P G C,Bisson M.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trace metals[J].Analytical Chemistry,1979,51(7):844,--851.[6]贺建群,许嘉琳,杨居荣,等.土壤中有效态Cd、Cu、zn、Pb提取剂的选择【J】.农业环境保护,1994,13(6):246"--251.[7]舒冬妮.土壤中有效态孙、Cu元素分析方法的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
1998,7(4):36"-37.[8]许勃,刘祥鸟.黑龙江土壤中有效态锌含量的测定与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19(1):92-94[9]翟海,杨永岗,郑绍健,等.土壤中有效态稀土元素提取剂的选择【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1):67-71.[10]魏显有,刘云惠,王秀敏等.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及有效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22(I):20-23.[11]吴少尉,池泉,陈文武,等.土壤中硒的形态连续浸提方法的研究【J】.土壤,2004,36(1):92-95.[12]李桂菊.铬在植物及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J】.中国皮革。
2004,33(5):30~32.[13] 杨志辉,等;铬渣堆场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铬的存在形态,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18(1):37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