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投资”)与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以下简称“税前扣除”)《关于企业股权投资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通知”)以及有关税收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前者从会计角度,后者从税务角度)对企业所得税的操作作了明文规定。由于两者存在许多差异,所以操作难度较大。本文试从以下方面将两种不同处理差异作一解析。

一、计提“四项减值准备金”的差异

(一)“会计制度”第54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会计制度”第56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税前扣除”第6条规定,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

的准备金,不得在税前扣除,均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计提的范围、口径、比例、确认标准的差异

(一)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差异

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于坏账损失的核算一律采用备抵法,及估计可能产生的坏账,并计提坏账准备,实际发生坏账时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相关的应收款项的方法。

2.“税前扣除”第45条规定,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经税务机关批准,也可提取坏账准备金。原则上要求采用直接转销法,即待应收账款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计入发生坏账当期的损益,并冲销应收款项的方法。

(二)计提坏账准备范围、口径上的差异

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损失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值得注意的是,应收票据因本身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当应收票据的可收回性存在不确定因素时,应当转入应收账款后计提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

2.“税前扣除”第46条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年末应收账款是纳税人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年末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的金额。但会计和税法在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的时间上不一致,税法规定是直接计提,而会计规定要待转入应收账款后再计提。“税前扣除”还规定,纳税人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以及关联方之间的任何往来账款,不得

计提坏账准备金,从而否定了其他应收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

(三)计提坏账准备比例的差异

1.“会计制度”因为在方法上不再局限于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因此,不同的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是不同的,相应采用的计提比例也不尽相同。

2.“税前扣除”第46条规定,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显得十分严格。

(四)坏账损失确认处理标准上的差异

1.“会计制度”对坏账准备的确认并无明确规定,只是列举了诸如债务单位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不足等情形。

会计处理上要求企业对已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根据企业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办公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在管理上只要由内部权力机构批准即可。

2.“税前扣除”第47条规定,对坏账损失的认定有明确标准,纳税人符合下列的条件之一的应收账款,应作为坏账处理:①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其剩余财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②债务人死亡或依法被宣告死亡、失踪,其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③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以其财产(包括保险赔款等)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账款;④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经法院裁定,确定无法清偿的应收账款;⑤逾期3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应收账款;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核销的应收账款。

在税务管理上对坏账损失都要作为财产损失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方可在税前扣除。

三、股权投资收益处理的差异

(一)“投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取得收益和处置收益都确认为投资收益,而短期投资收益确认仅限于处置收益,持有期间取得收益冲减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是否拥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这两种不同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确认标准分别是:①采用成本法时,投资企业根据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该数额的部分,冲减投资成本。②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应在取得股权投资后,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额认定为当期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投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冲减投资账面价值。

(二)“通知”规定,企业持有股权投资期间取得收益放在股权投资所得中核算,将处置收益放在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中处理。股权投资所得即股息性所得,它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以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质的投资收益,包括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股权转让所得即资本利得,它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的收入减除股权投资成本后

的余额。这两种所得由于所得税税率不同,因此,税法要求将它们分开核算。

“通知”还规定,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的分配支付额,如果超过被投资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而低于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的,视为投资回收,应冲减投资成本;超过投资成本部分,视为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方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

四、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差异

(一)“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还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可计提折旧。

(二)“税前扣除”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①房屋、建筑物为20年;②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③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对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长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状态的机器设备,确需缩短折旧年限或采用加速折旧方法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税前扣除”还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得计提折旧。

企业按会计制度计提的折旧额与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的差额

部分,应进行纳税调整。

五、业务招待费的处理差异

(一)“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税前扣除”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下列规定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

六、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的处理差异

(一)“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税前扣除”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自2001年1月1日起,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讯、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粮食白酒广告费不得在税前扣除。

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在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5‰范围内可据实扣除。

七、工资薪金支出处理差异

(一)“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组织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税前扣除”规定,除另有规定外,工资薪金支出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办法,计税工资扣除标准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月人均800元执行。

八、其他支出的处理差异

(一)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

(二)纳税人为其投资者或雇员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的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以及在基本保险以外为雇员投保的补充保险;

(三)纳税人支付给本企业雇员的,为没有合法真实凭证的、超过服务金额的5‰以上的销售佣金。

(四)已出售给职工个人的住房和出租给职工个人且租金收入未计入收入总额而纳入住房周转金的住房所计提的折旧;

(五)纳税人出售职工住房发生的财产损失;

(六)无形资产的折旧和摊销;

(七)自创或外购商誉的摊销;

(八)纳税人向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

(九)贿赂等非法支出;

(十)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滞纳金。

企业实际发生上述费用支出超过或高于税法规定范围和标准,应按税法进行纳税调整。

总之,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不同,而导致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

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在会计核算时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在纳税时按照有关税收规定计算纳税。这一原则也是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

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投资”)与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以下简称“税前扣除”)《关于企业股权投资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通知”)以及有关税收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前者从会计角度,后者从税务角度)对企业所得税的操作作了明文规定。由于两者存在许多差异,所以操作难度较大。本文试从以下方面将两种不同处理差异作一解析。 一、计提“四项减值准备金”的差异 (一)“会计制度”第54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会计制度”第56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税前扣除”第6条规定,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

的准备金,不得在税前扣除,均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计提的范围、口径、比例、确认标准的差异 (一)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差异 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于坏账损失的核算一律采用备抵法,及估计可能产生的坏账,并计提坏账准备,实际发生坏账时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相关的应收款项的方法。 2.“税前扣除”第45条规定,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经税务机关批准,也可提取坏账准备金。原则上要求采用直接转销法,即待应收账款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计入发生坏账当期的损益,并冲销应收款项的方法。 (二)计提坏账准备范围、口径上的差异 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损失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值得注意的是,应收票据因本身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当应收票据的可收回性存在不确定因素时,应当转入应收账款后计提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 2.“税前扣除”第46条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年末应收账款是纳税人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年末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的金额。但会计和税法在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的时间上不一致,税法规定是直接计提,而会计规定要待转入应收账款后再计提。“税前扣除”还规定,纳税人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以及关联方之间的任何往来账款,不得

税法和财务会计在所得税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税法和财务会计在所得税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收益利得的确认与费用损失的扣除方面。从利润表上看,会计上核算的利润与应纳税额之间的差异,可以分为暂时性差异和非暂时性差异。会计核算原则也会造成它们之间的差异,会计准则的基础为权责发生制,这是为了要使各个企业实际的盈利状况得到如实的反映,所提供的信息资料真实可靠,故而就会有已发货而未收款但已经确认为当期收入的应收账款以及已经确认为支出,以及尚列入当期的费用的损失或未摊的费用。会计上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是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即不去高估收益利得大小或资产计价的大小,也不低估负债或损失损耗,这些方面正成为企业为节省成本而故意从中改变收益或者费用的确认,从而减少所得税额的计算。税法则是从反避税的角度考虑而制定的。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计量和确认方法,要考虑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来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而税法否定了上述的重要性原则,无论是金额大小,都应如实核算。 1、税法和财务会计在所得税方面的主要差异: (1).收入、成本确认。企业的新会计制度规定上,企业的收入表现在它们在经营期间的利得,它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期间的各种收入。在税法上,有些被企业列入费用的项目为税法所不允许,它们必须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之中,而有些费用摊销项目是在税法上允许扣除甚至加计扣除,对于一些收入,税法上确定为不征税的收入,或者对该种收入项目予以免税在会计上仍然会计入期间的收入,这就需要在其中就是否需要纳税予以调整。 (2).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折旧方法如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等,企业不得随意更改折旧方法。在税法上,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就不同,一般情况下只准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不得使用其他方法。对于一些国家鼓励支持的设备,经过相关部门的申请后才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计提折旧。 (3). 借款费用。在利率大小方面,税法规定若企业使用的贷款利率高于税法规定的标准,就应当进行纳税,应当做补纳税调整,这与会计准则上企业选择会计上的借款利率无限制不同。对于在建工程的建造期间,相关的借款费用在达到正常经营的时候一次计入其中,在税法上可以采用分期摊销,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 (4).债务重组中的差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如作为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所偿付的代价与重组账面价值的差额(正差)计入企业其他资本公积金。关联方企业如母公司,可以利用债权人的重组账面价值入账,从而损失相关差额来操纵利润的大小,新会计准则能够防止这一点。因为会计准则规定差额纳入资本公积的金额是不需要纳税的,但是,在税法规定上是不同意这项处理的,因为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明显是活的经济利益的,就应该缴纳税收,这正是两者的相互矛盾之处。因此应当根据债务重组收益与否的实际情况及应纳税所得额的正负来判断是否转入应交税费。 (5).资产减值的政策。会计制度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和减值跌价准备金,但是税法规定,企业不得扣除任何形式在会计上允许的准备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应当根据利润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使企业在计提减值跌价准备上扩大的它们的范围,另外还有对于企业的选择减值的

企业会计帐务处理与税务帐务处理上的差异

企业会计帐务处理与税务帐务处理上的差异 [摘要]企业会计和税务在帐务处理上的差异,是因为会计制度及准则与税收法规制定的目的不同、核算的依据不同形成的。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有必要就某些处理差异及一些尚未规范的问题在立法过程中加以详细说明;必要时还应联合出台一些法规,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使企业在缴足税款的同时也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也会使税制适应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会计帐务处理税务帐务处理差异性 一、企业和税务对收入确认的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不是以形式上是否发货、是否具有收取货款的权利为标准,而是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是否保留通常与所有权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是否继续控制商品、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成本费用是否能够可靠地计量等因素为判断依据,在这些条件全部满足时予以确认。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而税法对收入确认的基本原则是: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税法确认的商品销售收入是以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额凭证的当天。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二、会计和税务对所得税的差异 税务上对企业所得税有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概念,税法上的不征税收入,是指从企业所得税、原理上讲应永久不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从性质上和根源上不属于企业营利活动家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负有纳税义务的收入。企业所得税的免税收入,是指企业有纳税义务,而政府根据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的需要,可以在一定时间免予征税,而在一定时期又有可能恢复征税的收入。而会计上没有此概念。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分析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分析摘要: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正是基于此差异进行分析讨论,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差异,并提出如何协调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税务处理;差异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2 一、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概述 建立现代企业所得税制度不能脱离会计理论,企业所得税制度以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繁荣为基础而建立的,所谓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指依照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形式对涉及企业资产的取得、使用及处分的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报告的过程。 企业所得税税务与企业所得税会计不同,其主要依据与我国构建的税务征收法律体系,而我国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与我国的税法在某些内容和实施手段上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是指企业所得税对企业的各项资产如何在税前进行折旧、摊销和扣除,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资产的分类、确认、计价、扣除方法和处置等方面。 二、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分析 因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导致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分类不同 《企业所得税法》的适用对象是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而我国的新会计准则目前仅对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法》在资产的分类方面,仍然要考虑大部分的纳税人且这部分仍然适用《企业会计制度》,由此导致两者在资产分类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企业所得税法》并没有将对外出租的房屋和对外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分别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作为投资 性房地产核算;对于无形资产,税法不能客观的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信息,也没有将无形资产按使用寿命有限和使用寿命不确定进行区分;另外,在金融资产和投资资产方面,新会计准则也同于税法,税法并没有将金融资产中的长期股权投资分离出来单独规范,对于其他的金融资产也没有按照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 划分,我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从资产的税务处理到纳税申报,仍将部分资产定义为投资资产,在划分方式上与《企业会计制度》基本相同,即将其分为股权投资、债权投投资及长短期投资等。 2.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计提的范围标准的不同 在坏账损失核算方法上。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备抵法对坏账损失进行核算,尽可能的估计到产生的坏账,做好计提坏账准备,当实际发生坏账时就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相关的应收款项。而税法规定,对于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一般应按实际发生的额度进行扣除。提取坏账准备金需要经税务机关批准,一般上要求自接转销,只有等到应收账款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计入发生坏账当期的

企业所得税在会计和税法上的差异

论企业所得税在会计和税法上的差异及处理 【摘要】 针对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计税口径进行分析比较,给出一些选择依据。 【关键词】 所得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所得税介绍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新所得税法规定法定税率为25%,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致,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为15%,小型微利企业为20%,非居民企业为20%。 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企业进行所得税核算时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1、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 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2、按照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 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 会计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该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构成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4、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作为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中的当期所得税部分。 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 组成部分。 企业应当严格遵循税收法规中对于资产的税务处理及可税前扣除的费用等规定确定有关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二、差异产生原因 1.税法和会计对于资产计算的计税基础不同 企业应当按照适用的税收法规规定计算确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计税基础可确定如下: 1)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在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a)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产生的差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如可以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也可以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等计提折旧,前提是有关的方法能够反映固定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会计法与税法的联系与区别

会计法与税法的联系与区别 MetallurgicalFinanciaAccountin 企计潦蕊潦酶鼷系舞麇烈 【提要】由于会计法与税法的目的不同,二 者之间存在着大量差异,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会 计税法差异的调整与协调问题.本文对会计法与 税法的联系与差异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会计人 员对二者差异调整与协调的业务处理能力. 寇战鹰 一 ,会计法与税法的联系 l.会计法和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同一社会经 济环境上.税收分配关系和会计关系直接面对的都是微观经 济业务或事项.会计法规范会计对经济业务或事项做出真实, 全面的反映,而实施税收征管一般都以会计信息为依据,遇有 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的则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 整.同时,作为会计环境要素之一的法律,税法对会计法具有 最直接的影响. 2.会计法与税法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从会计法与税法发 展的历史看,税法因借鉴会计技术和方法而越来越趋向成熟. 另一方面,通过对税法的承认使被选定的会计方法得以迅速 而广泛地采用,也提高和改善了会计实务的连贯性.同时,由 于税法的不断完善也推动和规范了会计处理,促进对公认会 计程序和概念的修正和发展. 3会计法是税法实现的重要基础.国家征税有税收会计, 企业纳税有税务会计.如对偷税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 收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

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从事生活,经营 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我国的会计法规对此以确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 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 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税务机关作为代表国家对会计 工作实行外部监督的六部门之一,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 对各单位的纳税及影响纳税的其他工作有权实行监督. 4.税法规范一般建立在会计规范基础上.会计规范也需 要适应税法规范的变革要求.税法规范大多以会计规范作为检验的基础予以借鉴,加以延伸,如从"收入"到"应税收入", 从"利润总额"到"计税所得额",但这并不意味着税法规范的 根据是会计规范.会计规范对税法规范也不能视若无睹,必 须根据税制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制订新的会计规范.如财政部在新税制实行后颁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 《企业增值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等,这并不等于会计法规范需要根据税法规范而改变,税法也应根据会计法的发展变化作相应的完善.如,为顺应会计制度的变化,国家税务总局相 应颁布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等部门规章. 二,会计法与税法的差异 l会计法与税法的立法目的不同.会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 真实完整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为相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税法的目的主要是取得财政收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调节,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目的和作用的差异,两者有时对同一经济行为或事项做出不

企业合并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企业合并会计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之十四) 编者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已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准则也在上市公司及中央企业全面执行。那么,《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到底存在哪些差异?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时,如何根据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进行纳税调整?本刊根据中国税务报系列文章理出一组文章,希望对读者理解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有所帮助。 一、企业合并的定义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在企业所得税中,企业合并,一般是指一家或多家不需要经过法律清算程序而解散的企业(以下简称被合并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将其全部资产和负债转让给另一家现存或新设企业(以下简称合并企业),为其股东换取合并企业的股权或其他财产,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依法合并。可见,涉及企业所得税业务处理的主要是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二、企业合并的类型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合并准则将企业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的类型划分不同,所遵循的会计处理原则也不同。 一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企业之间的合并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综合构成企业合并交易的各方面情况,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发生在同一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合并。除此之外,一般不作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合并,不应仅仅因为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国家控制而将其作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实务中出现的如母公司将其持有的对某子公司的控股权用于交换另一子公司增加发行的股份、集团内某子公司自另一子公司处取得对某一孙公司的控制权等,原则上应作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

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 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规范的对象和目标不同,两者的差异无法消退。假如以税法为根据进行会计核算,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假如以会计核算的收入和利润作为计算流转税和所得税的计税根据将会弱化税收职能,因此“财税合一”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我国实行了国际通行的做法——财税适度分别。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3次演化来看,由过去的以利润表为基础,逐步转变为以税法口径的“收入总额”减“扣除项目”格式设计,显示出税法与会计制度的“性”。随着会计、税收理论讨论的进一步深化,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处理原则 对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处理应坚持统一性与性两项原则。 1.统一性原则 如前所述,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是无法避开的,但假如制定税法时完全不考虑会计处理方法,将会无端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没有必要的。例如《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方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为购置、建筑和生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在有关资产购建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本钱;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可在发生当期扣除。”税法对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确定在“有关资产交付使用时”,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确定停止资本化的时

间在“有关资产到达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假如“预定可使用状态”与“交付使用”还有一个时间段,那么会计资本化金额与税法资本化金额是不同的,由此造成固定资产的会计本钱与计税本钱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的差异。本人认为这类操作口径上的差异应当协调全都,制定税法时应当尽量参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究竟计算税款的基础数据是以会计为基础的。 2.性原则 只有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保持各自的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应纳税额的精确性。《税收征管法》其次十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按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企业所得税法》其次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全都的,应当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全部企业都必需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的相关要求,进行会计要素确实认、计量和报告。在完成纳税义务时,必需根据税法的规定计算税额,准时申报缴纳。 处理方法 1.纳税调整 流转税:流转税需要纳税调整的项目,例如销售货物、转让无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常见会计与税收差异对比探讨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常见会计与税收差异对比探讨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税收征收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对其所得税税款进行核定、汇算、清缴的过程。企业在汇算清缴中,往往面临着一些会计与税收差异的问题。本文将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常见的会计与税收差异对比进行探讨。 一、会计与税收差异的概念 会计与税收差异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与税务核算中出现的差异,主要涉及到会计核算与税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不同所引起的差异。 (一)应税合计计算的差异 企业的应税所得是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基础上由税务机关核定计算的。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利润总额和应税所得额与税务机关的核定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按照财务会计准则计算利润,而税务机关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利润。 (二)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差异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按照财务会计准则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税务机关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在汇算清缴中,企业应将固定资产折旧在会计和税务核算中的差异在纳税申报表上注明,缴纳应纳税款,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低值易耗品的会计处理差异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将低值易耗品以固定资产的形式计提,并分年度折旧。而在税务核算中,低值易耗品的计提和摊销要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 (四)财务费用的计算差异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按照财务会计准则计算财务费用,而税务机关按照税法规定计算财务费用。在会计和税务核算中,财务费用计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利息支出方面。 (五)所得税前核算利润和所得税计算基础的差异 在汇算清缴中,企业要对会计与税收差异进行调整。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调整法 即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调整会计与税收差异的项目,将会计准则计算所得税的减免和已缴税款加到应纳税款中,从而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这种方法更多地侧重于对企业的财务账务和纳税申报的差异进行调整。

21、或有事项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1029

或有事项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一、概念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是为了规范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而制定的。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职工薪酬、建造合同、所得税、企业合并、租赁、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或有事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或有事项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即或有事项的现存状况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客观存在。比如,未决诉讼虽然是正在进行中的诉讼,但该诉讼是企业因过去的经济行为导致起诉其他单位或被其他单位起诉。这是现存的一种状况而不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项。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经营亏损等,不属于或有事项。第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即或有事项的结果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或有事项的结果预计将会发生,但发生的具体时间或金额具有不确定性。比如,债务担保事项的担保方到期是否承担和履行连带责任,要根据债务到期时被担保方能否按时还款加以确定。这一事项的结果在担保协议达成时具有不确定性。第三,由未来事项决定,是指或有事项的结果只能由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比如,债务担保事项只有在被担保方到期无力还款时企业(担保方)才履行连带责任。 《企业所得税法》虽然没有专门提及或有事项的概念,但是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等或有事项,都会涉及税务处理和纳税调整。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对此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或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二、预计负债 在会计处理上,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在其他情况下,最佳估计数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按照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的,按照各种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计算确定;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企业清偿预计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补偿的,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当超过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在税务处理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预计负债只是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还没有实际发生,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实际发生原则,所以不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对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承诺、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计提的预计负债,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待这些方面的支出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 三、亏损合同 在会计处理上,待执行合同变成亏损合同的,该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满足规定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待执行合同,是指合同各方尚未履行任何合同义务,或部分地履行了同等义务的合同。亏损合同,是指履行合同义务不可避免会发生的成本超过预期经济利益的合同。企业不应当就未来经营亏损确认预计负债。在履行合同义务过程中,发生的成本预期将超过与合同相关的未来流入经济利益的,待执行合同即

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差异

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差异 摘要:套期保值(以下简称套期),是指企业为躲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工程全部或局部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 套期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公允价值套期的价值变动源于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现金流量套期的现金流量变动源于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有关的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 公允价值套期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在会计处理上,公允价值套期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处理: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套期工具为非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账面价值因汇率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被套期工程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被套期工程的账面价值。被套期工程为按本钱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展后续计量的存货、按摊余本钱进展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也应当按此规定处理。 对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组合一局部的利率风险公允价值套期,企业对被套期工程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可按以下方法处理:被套期工程在重新定价期间内是资产的,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单列工程反映(列在金融资产后),待终止确认时转销;被套期工程在重新定价期

间内是负债的,在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下单列工程反映(列在金融负债后),待终止确认时转销。 被套期工程是以摊余本钱计量金融工具的,按照准那么对被套期工程账面价值所作的调整,应当按照调整日重新计算的实际利率在调整日至到期日的期间内进展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对利率风险组合的公允价值套期,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的相关工程,也应当按照调整日重新计算的实际利率,在调整日至相关的重新定价期间完毕日的期间内摊销。采用实际利率法进展摊销不切实可行的,可以采用直线法进展摊销。上述调整金额应当于金融工具到期日前摊销完毕;对于利率风险组合的公允价值套期,应当于相关重新定价期间完毕日前摊销完毕。 被套期工程为尚未确认确实定承诺,该确定承诺因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相关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在购置资产或承担负债确实定承诺的公允价值套期中,该确定承诺因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已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应当调整履行该确定承诺所取得的资产或承担的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 在税务处理上,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暂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套期工具以实际本钱为计税根底;在实际处置时,利得或损失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套期工具为非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账面价值因汇率变动形成的利得,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计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准则与税法差异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准则与税法差异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准则与税法差异比较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执行的计划经济,财税是不分家的,因此当时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的是高度统一的。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准则与税法差异比较。欢迎阅读。 背景知识: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执行的计划经济,财税是不分家的,因此当时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的是高度统一的。 改革开放以后,进行市场化改革,市场主体多元化,不再是清一色的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国家必须进行依法管理,因此就分别有了会计法及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税法等。会计与税务的分别立法,自然就带来了税务与会计的差异。 财政部在2015年2月份宣布废除了39项会计准则制度,目前留下继续有效会计准则制度有三项: 1、企业会计制度; 2、小企业会计准则; 3、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是一个过渡产物,与其配套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11.2.11废止)和《小企业会计制度》(2013.1.1废止)已经先后废止,可以预见该制度的废止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因此,本文更多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来分析税会差异的处理原则。 一、税会差异所指的“税”包含那些? 一般日常所说的税会差异的“税”主要是指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 流转税的税会差异主要要来自于会计核算收入的确认原则与税法规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义务产生等。最常见有增值税、消费税涉及的视同销售,营业税涉及的预收款纳税义务产生,增值税、营业税提前开具发票纳税义务提前,会计上由于按照准则判定不符合收入确认而税务上却须确认纳税义务等。

流转税产生的税会差异相对简单。企业所得税由于本身比较复杂,与会计核算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等密切相关,所以涉及的税会差异就很复杂。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税会差异的处理原则 (一)资产方面 1、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采用金融资产四分类方法,对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均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持有期间利息的计提在约定付息日,不采用实际利率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规定,金融资产应在初始确认时分为四大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又可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简称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某项金融资产具体应分为哪一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管理意图。《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利息应按实际利率计算。 二者差异对税会差异的影响:《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基本上就是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进行,因此不会产生税会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较大,无论是公允价值变动、计提减值准备、实际利率法等都会产生税会差异。 2、资产减值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如果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九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

所得税会计的差异形成原因及处理方式

所得税会计的差异形成原因及处理方式 所得税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税收,在会计核算中所 得税是一个重要的会计要素。由于所得税的涉及面广、政策多变、税 法繁杂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在会计核算中出现各种差异。本文将通过 分析所得税会计的差异形成原因及处理方式,以期为企业会计核算提 供一定的参考。 一、所得税会计的差异形成原因 1.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税法与会计准则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因此在有一些情况下会 出现差异。税法和会计准则对所得税计算的基础、计提时机、抵免规 则等方面的要求可能会不同,导致会计处理产生差异。 2.会计核算计提时机差异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是以企业报告期末的应 交所得税为基础,即根据实际发生的税负来计提,而税法则可能根据 税法规定的税基来计算所得税负债,导致两者在计提时机上出现差异。

3.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差异 会计核算中,所得税负债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项目相关,而由于会计报表的编制范围和编制目的不同,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上所得税负债的表现形式与税法不一致,产生差异。 4.税收政策变动造成的差异 税收政策的变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所得税负债,在税收政策变动之后,企业需要根据新的税收政策来计算和处理所得税负债,这可能导致旧税制和新税制之间的差异。 5.国际税收差异 跨国企业因受限制和差异的存在而可能在各个税收管辖区产生不同的税务影响,甚至可能引起国际双重征税的问题,也会在企业会计所得税处理中产生差异。 二、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式 1.补正会计政策差异

会计政策差异是指由于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政策执行的不同而 引起的会计数额的差异。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应及时进行调整,补正 会计政策差异。 2.税法变动的会计核算处理 当税法发生变动时,企业需要及时了解新的税法政策,按照新的 政策要求重新计算所得税负债,并及时调整企业的会计核算处理,化 解税务政策的差异。 3.遵循相关会计准则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将符合会计 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正确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实践中,以确保所得税负 债的正确计提和报告。 4.加强内部管理及沟通 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税务管理制度,加强税务部门 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动对企业所得税负债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国际税收避免双重征税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会计与税法处理差 异 .Fpi434 { display:none; }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在企业的长期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现代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的会计处理工作以及税法处理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既有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不依据相关税法规定调整账务,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直接利益。因此本文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要求 一般来说,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有一定的要求,就某一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而言,该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一方面就要对企业的收入进行核查,对企业成本结转和企业收入进行总结,并对企业成本水平进行真实性的反映;一方面就要对企业费用支出是否与相关税法规定相符合进行检查,对企业各项税款的提取和缴纳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则要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进行纳税调整。 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会计处理以及税法处理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一般都是有纳税人自行进行计算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以及应缴所得税额。一般需要根据预缴税款情况进行计算全年应缴以及应退税额,并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填写纳税申报表。在税法规定的申报期内向税务机关进行年度纳税申报,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代理申报,经税务机关受理并审核后,办理结算税款手续。之后,税务机关根据选案标准、平时及审核中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纳税检(稽)查。 (一)调表不调账。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不能进行税前扣除,同时在以后的各期也要保证其永久性和差异性,但是通过对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进行调整,并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没有调账的必要性。某企业2011年有员工180人,依据计税工资月均1600元计算,税前可以扣除万元,然而该企业在工资的实际发放中,其发放总额为450万元,依据与相关会计制度执行标准,该企业超标准支付为万元,该公司应调增纳税所得额。 (二)调表又调账。所谓的调表又调账主要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不能扣除相关税务事项,但是在之后的每年度实行分期摊销或者其它方式进行税前扣除,而这种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的会计处理往往有着时间上的差异。在实际的汇算清缴中,可以通过对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进行调

视同销售业务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中会计和税务处理差异

视同销售业务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中会计和税务处理差异浅 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也变得日益复杂,视同销售行为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中也极为常见,正确从会计和税务两个不同角度处理视同销售行为,成为会计等专业在校学生和正在从事会计、税务等工作人员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文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政策就视同销售行为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中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进行分析。 关键词:视同销售;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税务处理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12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也变得日益复杂,视同销售行为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中也极为常见,如何正确从会计和税务两个不同角度处理视同销售行为,成为会计等专业在校学生和正在从事会计、税务等工作人员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文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政策就视同销售行为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中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一)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税务处理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1.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2.销售代销货物;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

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5.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7.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上述8种行为应该确定为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均要征收增值税。其确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不中断。二是防止以上行为发生逃避纳税的现象。三是体现增值税计算的配比原则。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发生上述行为应该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税法规定,对视同销售征税按下列顺序确定其销售额:(1)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平均售价;(2)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平均售价;(3)按组成计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征收增值税的货物,同时又征收消费税的,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上消费税税额。其组成计税价格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消费税税额。确定了销售额,增值税销项税额在销售额的基础上乘以该货物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得出。 (二)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这种视同销售行为中,作为代销中的委托方采取收取手续费的方式代销商品,在这种方式下,委托方在发出商

会计与税法差异与调整

与企业所得税相关的财务会计处理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与调整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 目录 一、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关系 二、收入类项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三、扣除类项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四、资产类项目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五、准备金项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一、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关系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纳税调整后所得=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 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25%) 应纳税额=应纳所得税额-减免所得税额-抵免所得税额 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额+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境外所

得抵免所得税额 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 二、收入类项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一)视同销售 视同销售在会计上一般不确认“会计收入”,而视同销售收入却属于“纳税收入”,因此企业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企业发生下列情形的处置资产,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1)、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 (2)、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 (3)、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 (4)、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 (5)、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 (6)、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1)、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2)、用于交际应酬; (3)、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4)、用于股息分配; (5)、用于对外捐赠; (6)、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企业发生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时,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可见,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主要涉及非货币性资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