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概况与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21.71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严重的健康影响,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突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约有4.5亿糖尿病患者,而中国成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我国医学专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了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一、疾病概述老年2型糖尿病,是指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的2型糖尿病,该群体通常伴随着多种其他慢性疾病和功能障碍。
老年2型糖尿病的病因复杂,通常由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主要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视力模糊等。
二、预防措施(一)营养均衡正确饮食是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原则。
具体包括:限制吸糖、饮酒,控制食盐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合理选择瘦肉、鱼类、禽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二)积极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舞蹈等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坚持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三、诊断与治疗(一)诊断标准老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一般2型糖尿病相似,常用的标准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具体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制定。
(二)药物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选择应慎重,首选口服降糖药物。
由于老年人常存在多种慢性病和器官功能下降,要避免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代谢状态来决定。
(三)个体化治疗老年人是一特殊人群,他们往往存在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因此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需个体化。
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代谢特点,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运动干预等。
四、并发症预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等并发症。
《202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新指南》要点解析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其发病率持续上升。
为了更好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202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新指南》。
本文档将对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详细解析。
指南要点概述1. 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指南首先对糖尿病进行了明确定义,并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分型,包括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2. 糖尿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本部分详细阐述了糖尿病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并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指南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等,并明确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4. 糖尿病的治疗策略本部分为核心内容,指南提出了糖尿病治疗的五大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教育与自我管理、随访与评估。
4.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4.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指南对各类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阐述。
4.3 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指南对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具体建议。
4.4 教育与自我管理糖尿病教育与自我管理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强调了患者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教育内容。
4.5 随访与评估指南要求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调整治疗方案。
5. 糖尿病的预防本部分对糖尿病的预防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危人群筛查、药物预防等。
结论《202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新指南》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指导,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目录1. 简介2. 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3. 预防糖尿病的基本原则4. 饮食控制5. 运动与体重管理6. 药物治疗7. 血糖监测与管理8. 并发症预防与治疗9. 结语1. 简介本指南旨在为中国地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预防和治疗的指导。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2. 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预防糖尿病是控制疾病的关键步骤。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食品选择,我们可以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
同时,预防措施还包括定期体检和血糖监测,以及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预防糖尿病不仅能够改善个体的健康,还能减轻社会的医疗负担。
3. 预防糖尿病的基本原则预防糖尿病的基本原则包括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饮食惯、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避免暴饮暴食和限制饮酒。
此外,戒烟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和管理疾病的基石。
合理的饮食方案包括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控制总能量摄入,并分散进餐次数。
此外,饮食应注重平衡,包括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等。
5. 运动与体重管理适量的体力活动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至关重要。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此外,增加肌肉力量训练也有助于改善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体重管理也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体重。
6.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活方式,医生可能会选择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7. 血糖监测与管理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管理疾病的重要手段。
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及时发现并发症的重要途径。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
摘要
本文是2024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旨在提供全面
的防治指南和策略,以应对不断增加的糖尿病患者人数。
本全书基
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有用的
信息和建议。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中国不断增加。
在本章节中,我们将介绍2型糖尿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以及流行病
学数据。
糖尿病的防治策略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2型糖尿病的防治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 健康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对于控制血糖水平至
关重要。
- 运动:适量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
血糖。
- 药物治疗:对于无法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管理
2型糖尿病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本章节将介绍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疾病等。
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
糖尿病患者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的防治也非常重要。
本章节将介绍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建议和资源。
结论
本全书提供了2024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包括糖尿病的防治策略、并发症管理以及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希望这份全书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能够有所帮助,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水平。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已超过 4.6亿。
作为一种重要的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对我国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我国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全书》,旨在为糖尿病患者及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防治指南。
1. 糖尿病基础知识1.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1.2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糖尿病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发病机制主要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紊乱有关。
1.3 糖尿病临床表现糖尿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血管、肾脏等多系统并发症。
2. 2型糖尿病诊断与评估2.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2.2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评估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肾脏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如心脑血管、下肢血管病变)。
评估方法包括相关检查(如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心脏超声等)和临床症状。
3. 2型糖尿病治疗与管理3.1 糖尿病治疗目标糖尿病治疗目标包括: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3.2 糖尿病治疗策略糖尿病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并发症防治。
3.2.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3.2.2 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胰岛素治疗。
3.2.3 并发症防治并发症防治包括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眼底、肾脏、心脏功能检查)。
3.3 糖尿病管理糖尿病管理包括患者自我管理、医生指导和管理以及糖尿病教育。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手册目录1. 引言2. 什么是二型糖尿病3. 病因和发病机制4. 症状和诊断5. 预防二型糖尿病的重要性6. 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7. 饮食建议8. 运动和体育活动9. 药物治疗10. 心理支持和健康管理11. 结语1. 引言本手册旨在提供关于中国二型糖尿病的防治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指导。
糖尿病在中国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对个人和社会健康造成了重大负担。
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和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控制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和并发症的发展。
2. 什么是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它占据了糖尿病患者的绝大多数,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3. 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肥胖、饮食、缺乏体育锻炼、高血压、高胆固醇等。
这些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进而导致血糖升高和糖尿病的发展。
4. 症状和诊断二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等。
诊断二型糖尿病需要进行血糖测试和其他相关检查,如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胰岛素水平测定等。
5. 预防二型糖尿病的重要性预防是控制二型糖尿病的关键。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此外,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体检也能帮助早期发现并控制二型糖尿病。
6. 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7. 饮食建议饮食对于控制二型糖尿病至关重要。
建议患者选择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合理控制饮食总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此外,定期进食、避免过度饥饿和暴饮暴食也是重要的饮食原则。
8. 运动和体育活动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代谢。
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中国内分泌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学分会和中国糖尿病学会共同发布的一份临床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以有效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
该指南首先对2型糖尿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以及流行病学数据进行了阐述。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根据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该指南提醒临床医师应对2型糖尿病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接着,该指南提供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和分级标准,以及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与管理策略。
对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指南强调使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首选指标,其次是血浆葡萄糖浓度。
对于不同人群,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孕产妇等,指南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管理策略,例如对于孕产妇,建议在孕期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以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该指南强调了2型糖尿病的综合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并发症筛查与管理等方面。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措施,旨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
药物治疗方面,指南提供了不同药物类别的选择和使用原则,包括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手段。
并发症筛查与管理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筛查和治疗。
在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该指南还重视了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指南鼓励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包括疾病知识、合理饮食、运动指导、药物使用等方面,以提高患者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总的来说,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供了临床医师在预防和管理2型糖尿病时的指导原则和策略,旨在提高2型糖尿病的筛查率、早期干预率和控制率,以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骤增,在西医单纯降血糖而副作用极大的现实面前,中医药以其调态、打靶的整体治疗手段,规避了“刻强轴弱、态强靶弱”的治疗短板。
笔者从近年来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2型糖尿病,调态打靶,研究概况2型糖尿病(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机体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出现的以血糖升高为特点的一种慢性重大疾病。
目前现代医学仍然无法明确指出其发病机制,在治疗上也只是刻意强调血糖值的降低,而忽视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表现。
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饮食运动控制、药物治疗及减肥手术等,但往往患者依从性较低,西药副作用较大,手术操作极为复杂,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
所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在于调态打靶,双管齐下,通过调整患者机体内环境,既降低血糖又改善全身症状而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病名的认识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脾瘅”、“消渴”等范畴[[作者简介:田璐璐,硕士研究生,中医内科学-消渴病的研究方向,长春中医药大学,674395717@。
通讯作者:王秀阁,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54383040@qq. []仝小林,姬航宇,李敏等.脾瘅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08:988-991.]]。
北宋《太平圣惠方》曰:“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首次提出三消概念。
“消渴”是由唐代甄立言提出的,至宋形成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辩证方法。
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补充,近代医家提出三型辨证及中满内热理论有较好的代表性[[[]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9):612-615.]]。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根据IDF统计,全球约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14亿,位居全球首位。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的防控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指南旨在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本指南编写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充分考虑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注重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一种或多种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2 糖尿病分类糖尿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相关糖尿病等。
2.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糖尿病病因1)遗传因素: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环境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
3)自身免疫因素: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2.2 糖尿病发病机制1)胰岛素分泌不足:T1DM和部分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
2)胰岛素抵抗: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2)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3.2 糖尿病诊断1)空腹血糖:≥7.0 mmol/L2)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3)随机血糖:≥11.1 mmol/L,且有典型糖尿病症状4. 糖尿病的治疗与干预4.1 糖尿病治疗原则1)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减重等。
中国2020版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全文指南介绍本文档是中国2020版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的全文指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的综合指导,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疾病。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它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
糖尿病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体重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2. 药物治疗: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控制血糖,医生可以考虑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3.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对于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
患者应定期测量血糖,并与医生分享监测结果,以便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预防除了治疗,预防2型糖尿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预防糖尿病的方法:1.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控制摄入糖分和脂肪的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2. 体育锻炼: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帮助控制体重和血糖水平。
3. 维持健康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预防糖尿病非常重要。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糖检测,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的风险。
结论中国2020版2型糖尿病治疗与预防全文指南提供了关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的全面指导。
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
同时,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和维持健康体重对于预防糖尿病也非常重要。
通过遵循指南中的建议,希望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糖尿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版全文: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宝典第一章:引言1.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二型糖尿病(T2DM)是最常见的类型,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
1.2 二型糖尿病的流行趋势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其中二型糖尿病患者占绝大多数。
1.3 二型糖尿病的危害二型糖尿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1.4 国家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糖尿病防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第二章:二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二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患者亲属的发病风险较高。
2.2 环境因素不良的生活惯、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环境因素是导致二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2.3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不足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关键环节。
患者体内胰岛素虽然存在,但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第三章:二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二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中重度患者可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
3.2 诊断标准二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确诊为二型糖尿病。
第四章:二型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4.1 药物治疗二型糖尿病的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
4.2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生活方式干预对二型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4.3 并发症筛查与预防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早期发现并干预,是降低二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中国2020年全文2型糖尿病控制与治疗
指南
简介
本文档是中国2020年全文2型糖尿病控制与治疗指南的概述。
该指南是根据最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提供有效的治疗策略和
控制措施,以帮助管理2型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水平和胰岛素
分泌缺陷。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通常发生在成年人中。
控制与治疗策略
1.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控制:合理控制总能量摄入,限制脂肪和糖的摄入量,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跳绳等。
- 减重:针对超重和肥胖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实现适当的减重。
2. 药物治疗
- 口服药物:针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是常见的治疗选择。
- 胰岛素治疗:对于血糖无法控制的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必要的。
3. 血糖监测
- 血糖监测: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4. 并发症预防和治疗
- 心血管疾病: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 肾脏疾病:定期检测肾功能,控制血糖和血压,减少肾脏损害的发生。
- 视网膜病变:定期眼科检查,及时治疗视网膜病变。
结论
中国2020年全文2型糖尿病控制与治疗指南提供了针对2型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策略和控制措施。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2型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0年版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全文指南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是最常见的类型,影响着全球数亿人口。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给公共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此,本指南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和糖尿病患者提供关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证据和推荐。
1. 糖尿病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伴有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
1.2 分类糖尿病主要分为4类:- Type 1 Diabetes (T1DM)- Type 2 Diabetes (T2DM)- Gestational Diabetes- Other specific types of diabetes2.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1 发病率据估计,2017年全球有4.2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约90%为2型糖尿病。
在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2 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年龄、家族史、种族、生活方式等。
3.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3.1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3.2 胰岛素分泌不足随着病程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4. 2型糖尿病的诊断和评估4.1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 7.0 mmol/L- OGTT 2小时血糖≥ 11.1 mmol/L- 随机血糖≥ 11.1 mmol/L 且伴有糖尿病症状4.2 评估-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胰岛素敏感性测试5. 2型糖尿病的治疗5.1 生活方式干预- 健康饮食- 增加体力活动- 减重5.2 药物治疗- 磺脲类药物- 二甲双胍- 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治疗- 其他降糖药物5.3 并发症管理- 心血管病变- 肾病- 视网膜病变- 神经病变6. 2型糖尿病的预防6.1 生活方式预防- 健康饮食- 定期锻炼- 控制体重6.2 药物预防- 针对高风险人群的药物预防7. 结论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需要综合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概况与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概况与治疗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控制目标与治疗路径胰岛素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7%。
1994-1995年间进行了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率为2.2%),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
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调查。
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作OGTT试验。
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
城市中年龄在18-44岁,45-59岁及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96%、4.41%和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段的则分别为1.95%、0.98%和7.78%。
2007—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加权分析,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
联邦制药-降糖类药品格列吡嗪(联邦-灭特尼)那格列奈(联邦-安唐平)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系列(优思灵)N,R,30R,50R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开始使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方案时,可在基础胰岛素的基础上采用仅在一餐前(如主餐)加用餐时胰岛素的方案。
之后根据血糖的控制情况决定是否在其他餐前加用餐时胰岛素。
谢谢!2007—2008年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比20?30岁的人患病率高10倍。
在2007—2008年调查的资料中,按WHO诊断标准,超重占25.1%,肥胖占5%,与1992年及2002年相比较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均有大幅度增加。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
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
因此,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科学、合理、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性治疗策略。
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降糖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2型糖尿病理想的综合控制目标视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异。
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将有益,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如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
HbA1c从10%降低到9%对减低发生并发症风险的影响要大于从7%降低到6%。
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一般情况下,HbA1c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
但血糖控制目标应个体化。
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HbA1c 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
而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
但是应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与其相关的并发症。
调整治疗方案时,可将HbA1c≥7%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标准。
血糖控制应根据自我血糖监测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合判断。
上图是本指南建议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
绿色路径是根据药物的卫生经济学、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以及我国国情等因素权衡考虑后推荐的主要药物治疗路径,与国际上大部分糖尿病指南中建议的药物治疗路径相似。
黄色路径为与绿色路径相应的备选路径。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
如果没有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
不适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者可选用TZDs或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3种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
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上图是本指南建议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
绿色路径是根据药物的卫生经济学、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以及我国国情等因素权衡考虑后推荐的主要药物治疗路径,与国际上大部分糖尿病指南中建议的药物治疗路径相似。
黄色路径为与绿色路径相应的备选路径。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
如果没有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
不适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者可选用TZDs或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3种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
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
一线治疗: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者首选二甲双胍,对于无禁忌证者应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一线治疗血糖未达标者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不适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者可选用TZDs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高血糖治疗路径三线治疗:二线治疗血糖未达标者加用胰岛素(联邦优思灵)治疗或3种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四线治疗:三线治疗血糖未达标者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高血糖治疗路径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绿色路径是根据药物的卫生经济学、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以及我国国情等因素权衡考虑后推荐的主要药物治疗路径蓝色路径为与绿色路径相应的备选路径2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路径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格列吡嗪(联邦-灭特尼)-空腹血糖高二甲双胍+那格列奈(联邦-安唐平)-餐后血糖高加用优思灵N或每天1-2次优思灵30R 优思灵50R优思灵N+优思灵R或每天1-2次优思灵30R优思灵50R 采用联邦制药的产品治疗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胰岛素)概述胰岛素起始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技术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胰岛素治疗患者需加强教育:1.坚持生活方式干预2.自我血糖监测3.低血糖危险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理想的胰岛素治疗应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基础胰岛素与餐时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胰岛素(mU/l)10203040506070006000900120015001800210024000300 0600时间胰岛素水平各种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LeporeMetal.Diabetes.2000;49:2142-2148.正规胰岛素NPH(中效低精蛋白锌胰岛素)速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240长效胰岛素相对胰岛素作用时间(小时)246810121416182022胰岛素制剂起效时间峰值时间作用持续时间短效胰岛素(RI)优思灵R~30min2~4h5~8h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10~15min1~2h4~6h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10~15min1.0~1.5h4~5h中效胰岛素(NPH)优思灵N2.5~3h5~7h13~16h长效胰岛素(PZI)3~4h8~10h长达20h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2~3h无峰长达30h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3~4h3~14h长达24h各种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胰岛素制剂起效时间峰值时间作用持续时间预混胰岛素(30R)优思灵30R0.5h2~12h14~24h预混胰岛素(50R)优思灵50R0.5h2~3h10~24h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门冬胰岛素30)10~20min1~4h14~24h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赖脯胰岛素25)15min30~70min16~24h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赖脯胰岛素50)15min30~70min16~24h各种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胰岛素起始治疗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选择每日1~2次的注射方案。
当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1型糖尿病在蜜月期阶段,可以短期使用预混胰岛素每日2~3次注射每日1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U/(kg·d),晚餐前注射剂量调整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次每次调整1~4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优思灵30R 优思灵50R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0.4U/(kg·d)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剂量调整根据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次每次调整1~4U直至血糖达标优思灵30R优思灵50R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伴明显高血糖可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高血糖控制改为口服药治疗或单纯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7%。
1994-1995年间进行了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率为2.2%),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