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县重点区域绿化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137.50 KB
- 文档页数:31
基于RS和GIS的陕西省洛川县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变
化特征
方月;王云强;宋怡
【期刊名称】《地球环境学报》
【年(卷),期】2024(15)1
【摘要】明确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范围、幅度和归因是评估生态工程环境效应的前提。
然而,在黄土高原塬区县域尺度类似的研究鲜有报道。
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和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探究黄土高原洛川县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洛川县植被覆盖度从0.6(2000年)增至0.9(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481.8 km2,其中231.3 km2为坡度≤15°的适耕区转为苹果园。
由于坡耕地还林草的面积在洛川县土地变化总面积中仅占1.5%,远小于其他地类改种苹果的面积(占20.0%),因此,洛川县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广苹果树种植的结果。
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经济林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总页数】11页(P118-128)
【作者】方月;王云强;宋怡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基于RS/GIS渭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2.基于RS和GIS的上海市植被覆盖变化特征研究
3.基于RS和GIS的凉城县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4.基于RS与GIS的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震前后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5.基于RS和GIS的植被覆盖变化和生态效应评估——以合肥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村镇重点部位绿化指导方案范本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绿化工程,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根据省市有关要求和《市人民__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___》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绿化范围1、从吴志县界处(张家洼)沿二级公路至县城;2、从白豹镇马营经县城至乱石头川吴定交界处;3、从县城到各乡镇政府驻地主公路沿线两侧山体直观坡面(白豹镇向南延伸至___界)。
二、绿化方式1、吴志县界处(张家洼)沿二级公路至县城的公路两侧山体直观坡面,除“一点一线”工程和其它造林工程已栽植过常青树的地块外,所有直观坡面要进行绿化,绿化标准为阳坡栽植___m以上、冠幅___m的侧柏,阴坡栽植1.2—___m、冠幅___m油松。
2、白豹镇马营经县城至乱石头川吴定交界处公路沿线两侧山体直观坡面,除十里长廊和“一点一线”工程地块外,全部进行绿化,绿化标准为阳坡栽植___m、冠幅___m以上侧柏,阴坡栽植1.2—___m、冠幅___m油松。
3、从县城到各乡镇政府驻地主公路沿线两侧山体直观坡面采用容器袋小苗绿化,阴坡油松,阳坡侧柏。
同时要在公路两侧栽植3行___米以上侧柏或___米以上油松;周湾、长城两乡镇主公路沿线两侧在3行大苗的基础上再向外栽植7行容器袋侧柏或油松;乡镇政府驻地和新型民居村庄也要移栽大苗进行绿化。
三、技术要点1、整地:全部采用鱼鳞坑整地,密度___株/亩,株行距为3______m,整地规格是,大苗120___100___80cm,小苗100___80___60cm。
2、栽植:要栽深、栽实、栽正。
大苗栽植后必须定期浇水,每次浇水后要及时覆土、覆草,并要在风沙较大的地段进行防风固定;小苗栽植时须将容器袋剥掉,并保持土球不破损,确保成活率。
四、付款方式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乡镇___实施,造林结束后由乡镇自验,并向林业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县上___林业、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共同验收,按成活株树、面积予以兑付。
___年兑付___%,___年兑付___%,___年兑付___%。
2020年全县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实施方案(2020)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2020年全县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麟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3月27日2020年全县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实施方案为巩固拓展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成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既要“绿起来”、更要“美起来”的工作思路,结合全县2020年重点区域绿化任务,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1.实施依据及原则。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主干道路植树种花全覆盖要求,根据市政府办《关于下达2020年国土绿化建设任务的通知》(宝政办函〔2020〕8号),坚持尊重自然、讲求实际,结合不同区域目标需求,选择最佳的改造方式和绿化美化模式,宜造则造、宜补则补、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实现由“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变,做到“与垃圾争地方”,达到“开门见绿”的效果。
2.苗木选择。
根据气候特点和不同树种的特性,突出花香与常绿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草皮与花草相结合,同时兼顾高低搭配、乔灌结合、不同花期的花木相结合,选择品种好、品质优、造型美的乡土树种,建设绿色景观,形成特色花廊。
推荐树种有中槐、旱柳、樱花、杨树、红叶李、桃树、杏树、苹果树等乔木,海棠、连翘、迎春花、丁香等灌花,金鸡菊、天人菊、万寿菊等草花。
二、建设内容和职责分工(一)政府投资绿化项目计划投资2345.69万元,完成绿化美化1170.76亩。
其中,县交通局负责,完成凤凰路绿化美化35亩,栽植中槐、樱花、月季等苗木3万株。
县住建局负责,完成县城区、城南广场、杜阳河河堤、县人武部(九成宫梳妆台遗址)周边和栗川村棚户区改造拆迁原址复垦绿化美化141亩,栽植红叶李、云杉、国槐等乔木0.39万株,连翘、鸢尾、月季等灌木6.31亩,撒播三叶草等草花131.93亩。
县卫健局负责,完成县医院、中医院、老年公寓、县妇计中心及各卫生院绿化美化1.6亩,栽植平安树、银杏、牡丹、月季花等苗木0.47亩,龙柏、冬青及草花1.13亩,购置盆景175个。
附件:洛川县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方案为了进一步做好国家级公益林的区划调整和界定工作,尽快将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级公益林落实到人头地块,建立健全管护责任制,实施效益补偿,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94号)、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落实检查情况的通知》和(陕林改发[2012]139号)和《陕西省林业厅关于国家级公益林区划落界工作和相关成果报送的通知》(陕林改发[2012]167号)文件精神,陕西省2013年林业工作会议关于国家级公益林落实情况的要求,为全面做好我县重点公益林的界定及管护经营工作,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和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对我县公益林的范围、面积、林种、树种、权属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确定我县国家级公益林面积落实,建立健全各项管护经营制度和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确保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全面建立公益林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二、组织领导及工作任务(一)为了有组织、有步骤落实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按时按量完成任务,成立洛川县国家级公益林区界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耀忠(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副组长:张晓勇(县林业局局长)高庆浩(县财政局局长)成员:各乡镇(社区)乡镇长(主任)国有林场场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由林业局局长兼任,主管副局长担任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组成人员有林业局财务室、天保办、造林股工作人员等。
主要负责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管理工作,包括业务指导,管护经营合同、监管合同的起草,责任区的确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及公益林档案建立、公益林区标示牌的监制,制订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及日常协调工作等,并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负责协助财政部门确定全县补偿基金的兑现任务。
(二)成立区划界定工作小组区划界定工作以乡镇(社区)为单位组成区划界定工作小组,乡镇长(主任)任组长,辖区林业站进行业务协作,主要负责该乡镇辖区的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范围地块的划定、面积计算、权属确定以及与林农签订国家级公益林现场界定书,负责辖区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兑现的申请上报工作。
西延高铁洛川县方案高铁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要项目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洛川县作为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县城,西延高铁的洛川县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延高铁洛川县方案,并探讨其对当地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一、项目背景西延高铁是中国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陕西省榆林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洛川县作为西延高铁的中途站点之一,将极大地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推动洛川县的经济发展。
二、方案设计西延高铁洛川县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线路规划、站点设置和交通连接。
1. 线路规划洛川县作为西延高铁的中途站点,线路规划上需要考虑洛川县既有的交通线路和当地的地理条件。
通过实地考察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估,确定了最佳线路规划,以确保高铁的运行平稳和安全。
2. 站点设置洛川县作为高铁的中途站点,将设置一个现代化的高铁站。
高铁站的建设将采用现代设计理念,注重舒适性和便利性。
同时,高铁站周边的交通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也将得到完善,以提高乘客出行的便利性。
3. 交通连接为了保证高铁运输的顺利进行,西延高铁洛川县方案还包括与当地交通网络的连接。
在洛川县高铁站附近,将建设公交站点和停车场,以方便乘客的出行。
三、影响分析西延高铁洛川县方案的实施将对当地经济和交通运输产生积极的影响。
1. 经济效益高铁的到来将改善洛川县的交通状况,提高与周边城市的联通度。
这将为当地的旅游业、物流业和商业贸易等行业带来发展机遇,推动当地经济的腾飞。
同时,高铁站周边的商业配套设施也将得到发展,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投资者来洛川县投资。
2. 交通便利性高铁的开通将提升当地居民的出行便利性,缩短洛川县与其他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
这将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交流互通。
同时,乘坐高铁也能够节省时间,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3. 旅游发展洛川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铁的到来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
陕西省洛川县京兆综合居住片区规划设计说明书1.规划设计依据:1、《村镇规划》(2010.08第3版).金兆森陆伟刚等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戴慎志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城市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0]36号)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第116号令)7、《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8、《陕西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9、《洛川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等10.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等期刊。
2.区位分析:规划地块位于洛川县城西南相对独立的京兆塬上,210国道西侧,用地范围东至210国道,西至京兆塬边,北至京兆供水站,南至林台村,面积约为86公顷,包括现状的南安善、北安善两村及林台村用地。
3.现状分析:京兆塬现有六个行政村,分布于210国道两侧,村庄建设用地较为分散。
《洛川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确定京兆塬为洛川未来的苹果加工基地所在地。
加工基地的建设将涉及部分村庄的搬迁问题,根据洛川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拟以南安善、北安善两村为中心合并周边四村,建设安善中心村。
中心村的建设将满足村民安置的需求,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同时,在现林台村用地规划建设京兆居住小区,为东边苹果加工基地提供生活居住配套,同时也可为村民的安置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4.总体规划设计理念: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与新农村,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
4.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溶入建筑群中;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
4.2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和新农村。
纳入城市规划范围的城乡结合部新农村规划初探——以洛川县城京兆片区安善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李科昌;翟启帆【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年(卷),期】2008(000)003【摘要】@@ 一、背景rn洛川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部、洛河中游,属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洛川县城是延安市惟一一个处于塬面上的城市,城市可建设用地主要位于由西至东的京兆塬、洛川塬、胡村塬三个塬面,其中以洛川塬为主.京兆塬位于县城西南角,通过210国道与县城主城区相联系,片区中心距县城老城区约5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约为480公顷.京兆片区属京兆乡管辖,空间上紧邻县城老城区,属城乡结合部,片区现有行政村6个,分布于210国道两侧,总人口约2500人,村民几乎全部以苹果种植为生,仅有少量村民沿国道开设店铺,因此京兆片区虽在空间上为城乡结合部,但因现状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城乡结合部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在此并不明显.【总页数】4页(P23-26)【作者】李科昌;翟启帆【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相关文献】1.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衡阳县英南-天星片区新农村规划建设为例 [J], 王建忠;唐俊辉2.城市边缘区规划实践探索——以东海县城南片区概念规划为例 [J], 徐鹏飞;刘星3.中小型城市历史片区的保护与更新探索以山西省黎城县城隍庙历史片区为例 [J], 冯云华;刘原平4.中小型城市历史片区的保护与更新探索——以山西省黎城县城隍庙历史片区为例[J], 冯云华;刘原平5.产业经济推动下的新农村规划设计与建设分析探讨——以衡山县白云示范片区新农村规划设计为例 [J], 欧荣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洛川县县域城镇化总体情况汇报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地处陕北地区与关中地区的交汇处,西延铁路、包茂高速公路、210国道、304省道都从城区范围内经过,交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县域土地总面积1804平方公里,辖7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2.06万人,城镇人口11.2万人,城镇化率达50.8%。
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6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共8.4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共计16.2平方公里。
一、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及目标任务按照县城全面开发建设,四大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建制镇重点建设,农村社区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建设项目120余个,总投资160亿元。
打造以县城为龙头、园区为载体、建制镇为纽带、农民社区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新格局,坚持“一城四园六镇十社区”的基本框架,县城按照“拉大框架、完善设施、增强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城镇居民住房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承载力和辐射力。
重点镇按照“提升功能、优化环境、突出特色”的思路,依托各重点镇的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推进重点镇建设步伐。
力争到“十二五”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城镇建设水平和品位得到较大提升,城镇承载力进一步提高。
为实现“产业强、集镇大、社区好、果乡美”的统筹城乡发展总体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从2007年洛川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始,全县“大开发、大建设”的准备工作就已经悄然铺开。
经过近几年时间的谋划和准备,2011年县城、重点镇建设开始启动实施,截止目前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县城建设。
2011年以来,县城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实施,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旧城改造、住房开发、沟壑治理等五大方面共50余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亿元。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振兴路、金苹果大道景观带、龙祥北路等城市道路。
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延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3.09•【字号】延政发[2009]16号•【施行日期】2009.03.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通知(延政发〔2009〕1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绿化进程,加快生态延安建设步伐,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转发省绿化委员会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意见的通知》(陕政发〔2009〕5号)精神,现就我市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意义实施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林业工程以来,经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林草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市城区、乡镇、村庄等人口聚集区的绿化还比较薄弱。
特别是与省内外一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在我市这样一个干旱少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进一步实施以城镇、村庄、道路、河流、旅游景区为重点的绿化工程,不仅能使城镇增绿、村庄增绿、身边增绿,而且对于美化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实施绿化也是改善投资环境、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完善思路,强化措施,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多措并举,扎实做好重点区域绿化工作。
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指导原则、实施范围和目标任务(一)指导原则: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是建设生态延安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划扩绿、抽空还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筑路配绿、留地造绿”的建设思路,坚持政府组织、部门负责、群众参与、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确保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确保重点区域绿化稳步推进。
(二)实施范围:包括延安城区、各县区城区、乡镇、村庄;旅游景点、机关单位、居民农户院落;石油、煤炭矿区;铁路、国道、省道城区过境段、县区主干道路、乡村道路及道路沿线两侧山体直观坡面;主要河流两岸。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延安市洛川县山地苹果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6.12•【字号】陕发改农经[2012]680号•【施行日期】2012.06.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价格正文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延安市洛川县山地苹果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陕发改农经〔2012〕680号)延安市发展改革委、林业局:你市《关于呈报<2012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洛川县山地苹果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告》(延发改农〔2012〕116号)收悉。
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构建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经研究,原则同意建设洛川县山地苹果经济林基地。
现就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如下:一、项目名称洛川县山地苹果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二、项目法人洛川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三、项目建设地点延安市洛川县退耕还林区域,包括旧县镇、凤栖镇、石头镇、永乡乡、京兆乡、交口镇、槐柏镇、土基镇8乡镇。
四、项目建设规模新建山地苹果经济林示范基地8550亩,改造山地苹果经济林示范基地4320亩;设立标志碑4块;购置浇水车1辆。
五、项目估算投资和资金来源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为753.02万元。
资金来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450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投工投劳303.02万元。
六、建设期限两年。
七、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正常年份经营收益达6741万元,带动项目区退耕农民实现持续增收,有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请你市据此批复抓紧组织编制工程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由你市林业主管部门商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联合报省林业厅审批。
二○一二年六月十二日。
洛川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院长:周庆华总工:黄明华项目名称:洛川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委托单位:洛川县人民政府编制单位: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21085)洛川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说明书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09目录第一章概述 ------------------------------------------------------------------------------------------------------------------------------------- 1一、县域概况----------------------------------------------------------------------------------------------------------------------------------- 1二、规划编制背景----------------------------------------------------------------------------------------------------------------------------- 2三、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 4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5一、规划依据----------------------------------------------------------------------------------------------------------------------------------- 5二、规划年限----------------------------------------------------------------------------------------------------------------------------------- 5三、规划范围----------------------------------------------------------------------------------------------------------------------------------- 5四、规划指导思想----------------------------------------------------------------------------------------------------------------------------- 5五、规划原则----------------------------------------------------------------------------------------------------------------------------------- 6六、规划目标----------------------------------------------------------------------------------------------------------------------------------- 6第三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7一、县域发展条件评价----------------------------------------------------------------------------------------------------------------------- 7二、县域发展指导思想--------------------------------------------------------------------------------------------------------------------- 10三、县域发展目标--------------------------------------------------------------------------------------------------------------------------- 10四、县域产业发展方向--------------------------------------------------------------------------------------------------------------------- 11五、县域空间发展布局--------------------------------------------------------------------------------------------------------------------- 12 第四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 13一、县域城镇发展现状--------------------------------------------------------------------------------------------------------------------- 13二、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13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4四、旅游发展规划--------------------------------------------------------------------------------------------------------------------------- 18五、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20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 22一、城市性质--------------------------------------------------------------------------------------------------------------------------------- 22二、城市规模--------------------------------------------------------------------------------------------------------------------------------- 22 第六章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分析 ----------------------------------------------------------------------------------------------------------- 25一、发展条件分析--------------------------------------------------------------------------------------------------------------------------- 25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5三、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26四、用地发展方向分析--------------------------------------------------------------------------------------------------------------------- 27五、“四区”划定 ---------------------------------------------------------------------------------------------------------------------------- 28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 29一、现状概况--------------------------------------------------------------------------------------------------------------------------------- 29二、布局分析--------------------------------------------------------------------------------------------------------------------------------- 29三、布局综述--------------------------------------------------------------------------------------------------------------------------------- 30四、布局结构--------------------------------------------------------------------------------------------------------------------------------- 31五、各类用地布局--------------------------------------------------------------------------------------------------------------------------- 32六、绿化系统规划--------------------------------------------------------------------------------------------------------------------------- 34九、住房政策建议--------------------------------------------------------------------------------------------------------------------------- 36十、城区及周边村庄发展与控制--------------------------------------------------------------------------------------------------------- 37 十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37 十二、城市建设时序安排------------------------------------------------------------------------------------------------------------------ 40 第八章旧城更新 ----------------------------------------------------------------------------------------------------------------------------- 42一、旧城范围及概况------------------------------------------------------------------------------------------------------------------------ 42二、现状问题--------------------------------------------------------------------------------------------------------------------------------- 42三、更新原则--------------------------------------------------------------------------------------------------------------------------------- 42四、更新目标--------------------------------------------------------------------------------------------------------------------------------- 42五、旧城更新的具体措施------------------------------------------------------------------------------------------------------------------ 43六、旧城整体风貌与景观特色规划------------------------------------------------------------------------------------------------------ 43 第九章道路交通规划 ----------------------------------------------------------------------------------------------------------------------- 45一、对外交通--------------------------------------------------------------------------------------------------------------------------------- 45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46三、城市广场--------------------------------------------------------------------------------------------------------------------------------- 46四、城市交通设施--------------------------------------------------------------------------------------------------------------------------- 46五、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47 第十章城市设计导引 ----------------------------------------------------------------------------------------------------------------------- 49一、原则 --------------------------------------------------------------------------------------------------------------------------------------- 49二、城市空间意象框架--------------------------------------------------------------------------------------------------------------------- 49三、城市设计框架--------------------------------------------------------------------------------------------------------------------------- 50四、城市自然与文化特色------------------------------------------------------------------------------------------------------------------ 52 第十一章开发强度导向 -------------------------------------------------------------------------------------------------------------------- 54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54二、中观层面:城市开发强度分区------------------------------------------------------------------------------------------------------ 54三、微观层面:地块开发强度分配------------------------------------------------------------------------------------------------------ 56 第十二章市政工程规划 -------------------------------------------------------------------------------------------------------------------- 57一、给排水工程规划------------------------------------------------------------------------------------------------------------------------ 57二、电力工程规划--------------------------------------------------------------------------------------------------------------------------- 59三、电信工程规划--------------------------------------------------------------------------------------------------------------------------- 60四、供热工程规划--------------------------------------------------------------------------------------------------------------------------- 61五、燃气工程规划--------------------------------------------------------------------------------------------------------------------------- 62六、环卫设施规划--------------------------------------------------------------------------------------------------------------------------- 63 第十三章环境保护规划 -------------------------------------------------------------------------------------------------------------------- 65一、城区环境质量现状--------------------------------------------------------------------------------------------------------------------- 65二、规划目标--------------------------------------------------------------------------------------------------------------------------------- 65三、环境功能分区--------------------------------------------------------------------------------------------------------------------------- 65四、规划保障措施--------------------------------------------------------------------------------------------------------------------------- 66 第十四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67三、人防规划--------------------------------------------------------------------------------------------------------------------------------- 68四、地质灾害防治--------------------------------------------------------------------------------------------------------------------------- 68 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 -------------------------------------------------------------------------------------------------------------------- 70一、居住用地--------------------------------------------------------------------------------------------------------------------------------- 70二、公共设施用地--------------------------------------------------------------------------------------------------------------------------- 70三、工业用地--------------------------------------------------------------------------------------------------------------------------------- 71四、绿地 --------------------------------------------------------------------------------------------------------------------------------------- 71五、道路交通系统--------------------------------------------------------------------------------------------------------------------------- 71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71 第十六章规划环境影响评述 -------------------------------------------------------------------------------------------------------------- 73一、总则 --------------------------------------------------------------------------------------------------------------------------------------- 73二、环境现状--------------------------------------------------------------------------------------------------------------------------------- 73三、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73四、建议 --------------------------------------------------------------------------------------------------------------------------------------- 74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建议 -------------------------------------------------------------------------------------------------------------------- 75一、强化规划管理--------------------------------------------------------------------------------------------------------------------------- 75二、提高经营城市能力--------------------------------------------------------------------------------------------------------------------- 75三、规划技术深化措施--------------------------------------------------------------------------------------------------------------------- 76第一章概述一、县域概况1.地理位置洛川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部、洛河中游,位于东经109°18′14″~109°45′47″,北纬35°26′29″~36°04′12″,北依富县、宜川,南界白水,东接黄龙,西濒洛河与黄陵为邻。
延安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探讨【摘要】延安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是城市环境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本文首先介绍了绿化设计的重要性和延安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然后深入探讨了延安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具体内容、实施难点、可行性分析和未来展望。
在结论部分再次强调了延安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大投入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延安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同时也为未来的绿化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延安城市、道路绿化设计、重要性、现状、原则、具体内容、实施难点、可行性分析、未来展望、再强调、加大投入、意义。
1. 引言1.1 绿化设计的重要性绿化设计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绿化设计可以增加城市绿色植被的面积,吸收废气、净化空气,调节城市气温,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
绿化设计还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1.2 延安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延安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绿色的城市。
城市道路绿化在延安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延安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延安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绿化建设。
在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两侧,设立了大量绿化带和绿化景观区,不仅有各种树木花草,还有雕塑和喷泉等艺术品,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延安城市道路绿化的种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乔木、灌木、花草等,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绿化带中常见的有槐树、榆树、紫薇、金银花等,它们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起到了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的作用。
延安城市道路绿化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用了无污染的绿化材料和生态景观设计,遵循了自然规律,营造了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
洛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洛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经洛川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部署好这五年的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本纲要。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县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较好地完成了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
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7.2亿元,是“十五”末的2.27倍。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 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
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 53.3 :7.4 :39.3 调整为 51.8 :5.1 :43.1,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3.3亿元(县属),是“十五”累计投资的1.13倍。
以“七大五小四十五个单村”为重点的农村供水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农村安全引水实现全覆盖。
304省道改造全面完成,农村油路通村率达到90%以上,路网通行能力明显提高。
以750变电站和农村电气化工程为重点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供电可靠率达到99.98%。
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4.4%。
农业产业化体系日趋完善,苹果品牌效应显著提升。
苹果标准化生产得到广泛普及,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强势推进,果—畜—沼生产管理模式效应逐步凸现。
苹果总产量达到67.6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65.19万头。
中国洛川苹果产业园区和旧县黄章生猪产业园区建设顺利启动,洛川苹果荣获中国驰名地理商标,品牌价值达到25亿元。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日臻完善。
预计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352元,比“十五”末增长106.2%,净增3272元。
西延高铁洛川县方案第1篇西延高铁洛川县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的不断完善,西延高铁项目的建设已提上日程。
洛川县作为西延高铁的重要节点,本项目旨在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洛川县高铁站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方案,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二、项目目标1. 合法合规:确保项目在政策、法规、规划等方面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要求。
2. 经济效益:提高洛川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 社会效益:改善人民群众出行条件,提高民生福祉。
4. 环境友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内容1. 高铁站选址及规划(1)选址:在洛川县境内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质条件良好的区域作为高铁站选址。
(2)规划:按照高速铁路车站设计规范,合理规划站房、站台、站前广场等设施,满足旅客运输需求。
2. 高铁站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1)站房及站台:采用现代风格设计,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确保美观、实用、安全。
(2)站前广场:设置公交、出租、社会车辆停车场,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
(3)交通组织:优化站区交通流线,确保旅客出行便捷、安全。
(4)配套设施:建设商业、餐饮、休闲等配套设施,满足旅客多样化需求。
3. 高铁沿线综合开发(1)产业发展:结合洛川县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土地利用:合理规划沿线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率。
(3)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保政策,保护沿线生态环境。
四、实施方案1. 政策法规依据(1)国家及地方高速铁路发展规划。
(2)国家及地方关于高铁站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
(3)洛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
2. 合作模式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3. 实施步骤(1)开展前期工作:包括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征拆等。
(2)招标投标: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公开招标选择具备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
(3)工程建设: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建设。
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述1.1.1 项目名称延安市重点区域绿化洛川县重点区域绿化工程1.1.2 项目性质新建1.1.3 项目建设单位洛川县人民政府1.1.4 项目法人代表郭怀成1.1.5 项目主管单位洛川县林业局1.1.6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洛川县重点区域绿化规划主要内容是植树造林,不涉及其它基础设施等项目。
工程项目建设总面积172920亩。
包括道路绿化、河流水系绿化、乡镇及重点村庄绿化、直观坡面绿化、城市绿化和厂矿企事业单位绿化等项目,其中河流水系绿化范围包括洛河的交口镇高家河段和秦关乡刘家渠-回乐段6800米的护岸绿化,绿化面积159.2亩;乡镇及重点村庄绿化主要包括全县全部的16个乡镇政府所在地街道和所有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新农村、新型社区及其它重点村进行绿化,绿化面积1830.9亩(其中三化一片林中的一片林建设356亩);直观坡面绿化主要对青兰高速、包茂高速志丹段、304省道线洛川段、210国道两侧迎川面可视范围内所有荒山荒地及灌丛地进行绿化,绿化面积24995.0亩;城市绿化的所有街道及广场、街道已经全部绿化到位,此次规划不包含城市绿化;住洛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绿化几年前已经全部绿化,延安炼油厂的绿化已经通过了验收,此次重点区域绿化规划主要是对正在建设中的苹果产业园区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绿化规划,绿化面积104.3亩。
绿化主要栽植油松、侧柏、刺柏、红叶李、柳、刺槐、山桃、山杏、中槐、红叶李、连翘等当地适生绿化树种,从而形成已绿化区域向外辐射,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草、花合理配置,绿化美化融为一体的景观格局。
1.1.7 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洛川重点区域绿化建期限为5年,从2011至2015年。
项目管护期从2012至2015年。
1.1.8 项目投资及来源洛川县重点区域绿化建设项目总投资5932.40万元,其中工程直接费用为5072.1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5%;工程建设其它费用563.61万元,占总投资的9.5%,基本预备费296.62万元,占总投资的5.0%。
直接费用中营造费1896.30,占总投资的32.0%;种苗费3152.08万元,占总投资的53.1%;物料费23.79万元,占总投资的0.4%。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中管理费296.64万元,占总投资的5%;设计费177.92万元,占总投资的3%;监理费88.99万元,占总投资的1.5%;不可预见费296.62万元,占总投资的5%。
河流水系绿化投资25.64万元,占总投资的的0.4%;乡镇及重点村庄绿化绿化投资443.8万元,占总投资的的7.5%;直观坡面绿化投资5439.41万元,占总投资的的91.7%;苹果产业园区绿化投资23.56万元,占总投资的的0.4%。
1.2 项目建设依据(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意见》陕政发〔2009〕5号;(2)《生态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初值密度》(GB/T18337.3-201);(3)《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4)《全国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5)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办法;(6)《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7)《陕西省人工造林技术经济指标》;(8)《陕西省主要树种造林技术》(9)《公路绿化规范》(JTJ-99);(10)交通部发JTJ/T006-9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1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城市道路绿化条例》;(12)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通知》延政发〔2009〕16号;(13)《洛川县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1.3 结论洛川县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建设项目是一项以恢复植被、提高绿化品位、美化环境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公益事业。
通过对工程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技术措施、建设条件、建设方案、效益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认为该工程项目建设地理条件适宜、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会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将会为洛川县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改善森林植被质量,提高森林植被的生态防护功能,彻底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居民人居环境和生存环境。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2.1 项目建设背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陕西地处黄河上中游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治理区。
尤其是陕北和渭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森林植被较差,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陕西省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绿化进程,加快生态洛川建设步伐,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转发省绿化委员会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意见的通知》(陕政发〔2009〕5号)精神,延安市政府制定了《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通知》,要求延安城区、各县区城区、乡镇、村庄;旅游景点、机关单位、居民农户院落;石油、煤炭矿区;铁路、国道、省道城区过境段、县区主干道路、乡村道路及道路沿线两侧山体直观坡面;主要河流两岸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建设,这给加快国土绿化,改善人居环境,构建生态文明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实施天保及其它林业重点工程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林草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城区、乡镇、村庄、公路沿线迎川面的绿化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与一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洛川县是一个干旱少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进一步实施以城镇、村庄、道路、河流、旅游景区为重点的绿化工程,不仅能增加城市品位,使城镇增绿、村庄增绿、身边增绿,对于美化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从改善民生、改善投资环境的高度出发,实施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程也是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充分认识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意义,就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完善思路,强化措施,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多措并举,扎实做好重点区域绿化工作。
为了更进一步的加快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步伐,2009年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转发了省绿化委员会《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意见》的通知,2009年3月,延安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我市《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通知》,2009年11月,洛川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全盘考虑,重点打造重要区域,着力安排工程项目。
县委、县政府领导以身做责,动员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大搞生态建设,全力组织实施重点区域绿化、新农村绿化等“身边增绿”工程。
使洛川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2.2.1 项目建设是改善洛川县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的需求。
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理地貌复杂沟峁交错,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干旱、干寒、冰雹是主要灾害性气候因子,加之近几年来,城市的扩展,新型农村和社区的建设,交通道路的不断延伸,亟需绿化的范围不断扩大。
以重点区域绿化项目为切入点,全面落实林业“十二五”规划,带、网、片、点相结合,乔、灌、草、花合理配置,构建绿化美化为一体的陕西绿色示范板块。
该建设项目有利于加快区域森林植被恢复进程,增加有林地面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效减缓生态灾害,遏制环境恶化,降解污染,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对外扩大宣传,对内示范表率,提高我县以及全省绿化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2项目建设是保障人民生存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需要“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但与生态环境、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相比,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县地处黄土丘陵沟壑残原地区,是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县区,西部与东部相比,森林面积较小且分布不均,加之洛川境内多条交通要道经过,生态屏障脆弱,春冬季节扬沙、扬尘天气发生较多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不仅是温饱问题,而是转向了生存安全、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对良好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
该项目的实施,将在县域周围乃至全县形成多道绿色生态屏障,不仅能保障人民群众生存安全,而且能极大的改善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助于我县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2.3项目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环境建设是根本,也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改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里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迫切需要实施绿化工程,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该绿化工程是建设秀美山川、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坚实举措,是提高我县及圣地延安形象的重要措施。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3.1 自然地理概况3.1.1地理位置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属黄土高原沟壑区。
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
位于东经109°11′---109°45′,北纬35°26′---36°04′。
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洛河中游,属黄土高原沟壑区。
北依富县和宜川县,南接白水县和宜君县,东连黄龙县,西与黄陵县毗邻。
位于东经109°11′—109°45′,北纬35°26′—36°04′,南北长约79.3Km,东西宽约41.7Km,全县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79900hm2,占延安市总面积的4.9%。
是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苹果生产大县,丰富的苹果资源可以称之为洛川县的另一大景观。
洛川素有“苹果之乡”的美称,梁、峁、塬遍布苹果园,苹果树为古老的黄土高原披上绿色、带来财富。
早春季,雪白的苹果花、绿色的枝叶为梁、峁、塬披上盛装;深秋季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
地理位置优越,210国道、304道青兰高速及包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邻县都有便利的道路相通,交通条件便利。
3.1.2地形地貌洛川县地质构造,从大的地质构造单元上看属于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
在中生代地层及新生代第四纪的红土层构成的古地形上覆盖很厚的风成黄土,长期的降水、流水冲刷及其它外应力的作用下,洛川县地貌被分割为塬、峁、坡和沟川四大类,形成了山地丘陵沟壑残塬。
洛川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最高海拔1527.9米,西南最低海拔616米,平均海拔800-1000米,相对高差一般为200-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