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特点及临床应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临终关怀是在八十年代安乐死传入我国之后,引发激烈伦理之争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接受的一种临终处置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终患者护理论文范文一: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与临终关怀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最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它不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还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巨大痛苦。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在临终前往往比一般患者更为焦虑、自卑、恐惧和绝望。
因此,他们更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关怀和帮助,需要良好的环境静心安养,乃至更渴求亲友同事的抚慰而达到心理满足,安然离世。
因此,对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特别需要医务人员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去理解、体贴、照顾、安慰患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临终关怀也愈来愈重视。
通过对临终病人精神上的关怀、生活上的照顾、临床上的特殊护理,来减轻病人心理上、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从而使患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和悸吓,平静地走完人生旅途。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最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
在各种疾病中,它的致死人数仅次于心脏病而位居第二,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至少有500万人被癌症夺取生命,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约80万,而且发病率、死亡率在不断上升[1]。
它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还给病人带来肉体上的巨大痛苦。
特别是有的晚期癌症患者往往不堪忍受癌变的疼痛而采取自杀死亡,极其痛苦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虽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但我们可以用满腔的爱陪伴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晚期癌症患者心理特征癌症病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只是程度不一。
一般都经历过否认、怀疑阶段,愤怒、焦虑阶段,求生、紧张阶段,抑郁、孤寂阶段,等待、绝望阶段。
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疾病的种种折磨,加上对未来的迷茫、对生活的依恋、对未完事业的遗憾及即将与亲人永别的不舍等等,突出表现为焦虑、自卑、恐惧、绝望。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优秀范文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手术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篇一:《浅谈急诊病人心理护理》[摘要] 目的对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探讨,并探寻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策略。
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7月接诊的602例院前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探讨总结,根据其心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策略。
结果602例院前急诊病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急躁易怒、紧张恐惧和悲观绝望三种心理。
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在急救工作顺利进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目前,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病人的护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大多数急诊病人的病情紧急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病人和家属的角色转换较慢,对医院的心理依赖性较强。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充分地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地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对急诊病人进行护理。
这对加强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救治效果上有着重大意义。
1资料自2009年11月到2010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病人一共有602例。
其中男362例,女240例,年龄12-63岁,平均36.5岁。
其中,病因分类:自然灾害致伤23人(3.8%),服药自杀24人(4%),打架斗殴致伤72人(12%)人,醉酒82人(13.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4人(23.9%),车祸伤257人(42.7%)。
2方法由急诊高年资护士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职人员对急诊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患者的典型行为和语言为根据,对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分类:第一,急躁易怒型。
急躁易怒型的典型表现是高声吵闹难以平静,情绪激动极易激怒且行动具有攻击性。
第二,紧张恐惧型。
紧张恐惧型的急诊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言语慌乱、情绪激动、坐立不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发抖蜷缩身体和试图躲藏等行为。
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引言:儿科护理是一项复杂而多元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医学、护理、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帮助儿童患者获得最佳的身心健康。
在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心理护理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还可以促进康复和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意义1. 促进儿童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儿童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抵触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
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情绪疏导、心理支持等方式,帮助儿童患者调整情绪,增强对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2. 缓解儿童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儿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接受一些疼痛性的检查和治疗,例如采血、输液、注射等,这些过程可能会给患儿带来疼痛和不适感。
而心理护理可以通过疼痛干预、放松训练等方法,减轻患儿的疼痛感,提高治疗的舒适度。
3. 促进儿童患者的康复和发育心理护理可以为儿童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增强对疾病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康复和发育。
1.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在进行儿科护理时,护理工作者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这包括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疾病认知水平等,以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服务。
2. 应用心理干预技术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干预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儿童游戏疗法等,帮助患儿缓解焦虑情绪、疼痛感等不适感,提高治疗的舒适度和效果。
3. 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和协作儿科护理不仅仅是对患儿的护理,还包括对患儿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护理工作者可以与患儿的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和协作,了解家庭的期望、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促进患儿的康复和家庭的和谐。
小明,4岁,因急性咽炎收治入院。
小明是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但由于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害怕,入院后一直情绪低落,不愿与护士、医生进行接触和交流,甚至对检查、治疗过程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治疗的顺利进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体会论文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体会论文篇1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护理心理学教育指的是运专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把护理学与心理学紧密结合,在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有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理工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把握过硬的专业学问和技能,还要具备娴熟运专心理学的学问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好各类患者的护理工作,以促使患者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促进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当进行,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足度。
心理学与护理学是紧密相关,不行分割的。
在医学中,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神经系统的机能恢复,使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从观看病情中发觉患者的特别心理新入院的患者,假如认真观看,就会发觉有的患者由于对医院环境生疏,加上疾病的苦痛,使他们感到孤独,缺乏平安感,表现为焦虑担心、忧心忡忡。
有的自费患者因担忧家庭经济困难。
表现为心情沉重、缄默不语。
一些需要进行特别检查的患者会表现出恐惊、紧急和难为情。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关怀爱护患者,准时关心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关心他们熟识医院环境,使其在短时间适应病房的生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依据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患者对问题的熟悉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心理护理中就要做到因人而异。
如有的患者对治疗方法恐惊,稍加解释就能开心接受并乐观协作。
而有的患者反复多次做工作,也难以接受。
这时就需要准时进行心理护理,把医学学问通俗化,急躁细致地向他解释,讲解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平安性,并让其他患者进行现身说教,通过心理护理睬让患者摆脱消极心情,开心乐观地协作治疗及护理工作[1]。
心理护理的疏导工作是很重要的。
主要是向患者说明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饮食、休息、预后及健康学问宣教。
医护人员必需具体地搜集资料,用科学的道理和简洁易懂的话,使患者对目前所进行的有肯定了解并熟识相关学问,对患者有疑问的地方要急躁解释,不能遮掩隐瞒,这也需要护理人员有良好的素养及较强的沟通力量,微笑服务、主动服务、礼貌用语都是增加沟通力量的技巧。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护理实践论文中医心理学的临床护理实践论文第1篇:中医心理学的临床护理实践运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师依据中医理论给患有种种认识、情绪和行为不良的患者进行非药物的心理治疗,取得了显着效果。
中医学和心理学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医心理学,它来源于医疗实践,又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中医心理学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Ⅱ型糖尿病46例均为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男25例,女21例,38~65岁,平均53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2年3个月.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
1.2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1)肺胃热感型:11例,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脉洪数;(2)脾肾阴虚型:20例,主症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口干多饮,舌质红,苔少,脉细数;(3)肝肾主虚型:15例,主症尿频量多,尿液混浊,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舌红,无苔,脉沉细。
2心理护理2.1以情胜情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调节因某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愈病的目的。
由于人有五志,分属五脏,五志、五脏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故在应用时根据情志对气机影响的规律,根据机体病情灵活运用。
例如,忧悉者气闭塞不行,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因而设法使患者喜悦,欢畅,以期治疗忧愁、思虑、悲哀等精神刺激所致的病变。
在运用以情胜情疗法时,应选择适应证,以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而身形病变不突出者为宜。
同时要掌握刺激的强度,即用作治疗的情志刺激,要超过致病压力的情志因素。
形体尚壮实者可用突然的强刺激,形体虚弱者则采用持续的强大刺激。
再者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刺激方法,如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喜与怒、怒与思等之间在病理、生理上构成了矛盾,因而可以相互调节控制,以平衡阴阳,起到治病的作用。
2.2移情易性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疾病转移于他处,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患者脱离不良刺激因素,或改变患者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患者从某种情感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上,称之“移情'通过学习,交谈等活动,扫除其内心的杂念,或改变其错误的认识与情绪|1],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思想情操等,称之为“易性”,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颇多,临床上可根据病情,患者的思想状况、文化修养,以及环境条件等采取措施。
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护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
然而我们要如何写有关护理心理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篇一《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摘要】护理心理学属于介于护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掌握护理心理学,加强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对相关疾病的治疗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本文论述了掌握护理心理学的重要性,强调在临床上正确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主要研究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士的心理问题、护理行为对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及怎样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护理质量与水平[1]。
它是介于心理学和护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它既受心理因素的制约,亦受生物因素、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等制约[2]。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好护理心理学,以更好地面对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
俗话说的好:“有什么千万别有病”。
人患病之后,机体处于病变状态,正常的生理机能也会出现异常,所以就不得不到医院就诊,严重者还需要住院进行治疗,这样就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工作环境,患者的精神情绪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波动,往往也会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改变。
所以,人们在患病以后,出于对所患疾病的忧虑、对需要进行的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的恐惧、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对家庭以及工作的牵挂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患者情绪的不良因素,而患者的情绪发生变化以后,对机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产生抑制,导致人体新陈代谢机能下降,抵抗力降低,病情加重或者病程拖延。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够改善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增强其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心理护理在临床上的运用新疆喀什市疏勒县解放军第十二医院麻手科,新疆疏勒844200 【关键词】心理护理;医患纠纷【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39-02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技术服务,而对医护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
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更加注重心理因素、环境变化和预防保健。
为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证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护士必须了解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想法,从而能够使护理工作从传统的单一护理向综合性护理转变。
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积极配合治疗疾病,必须学习掌握心理护理学知识,护理与心理护理融为一体。
因护士接触患者较多,在与患者互相接触、交往过程中,护士以自己的行为直接和间接的去影响病人,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心理护理概述1.1心理护理的原则:1.1.1心理护理的服务性原则:心理护理是要在人道主义原则的指引下一心一意地为病人服务的。
服务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居住服务饮食服务、活动服务、诊疗服务、文化服务、交流服务等,整个医护工作从服务角度上说,都属于第三产业服务。
服务有两种职能:一、是功能性,即服务性质带来的直接效果。
二、是情绪性,即通过服务带来的安慰作用。
1.1.2心理护理的交往性原则:心理护理也是护患人际之间、小群体间的心理交往。
交往包括:人际间的医患、护患、患患;小群体间的病房与病房间、科室与病房间、科室与家人间。
交往的职能是协调关系,交流情感,满足需要,消减孤寂。
如: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
医生只在每天的查房时和病人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
这样,病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为心理学理论的觉醒提供了契机,唤醒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如果说心理学理论的觉醒是心理学发展历程的重大突破,那么心理学理论自觉性则是心理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一: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创新,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体现护理教学的积极方面,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心理素质。
基于此,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进行阐述,进而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学;应用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不一样的心理状态,是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1—2]。
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相关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可从积极的心理角度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1.1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产生以2000年一篇题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论文为标志[3—4],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
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幸福感进行研究,以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经验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这使积极心理学在产生初期就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实证的应用,但这并不代表积极心理学排斥非实证的研究方法。
综合来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经验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手术患者术中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患者术中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011年的手术患者260例,手术前发放责任护理需求表,护理人员通过多种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术中心理护理方案。
结果:本组病例中,平静接受手术246例,因年龄小而惧怕手术7例,但是在患儿家长的配合下都接受手术,因文化程度低,缺乏医学知识,恐惧手术7例,在护理人员耐心的心理疏导下,讲解相关知识,最终从容接受手术。
在术后随访中,本组病例对于术中护理的满意程度为:很满意162例(62.3%),基本满意74例(28.5%),不满意24例(9.2%),总满意率为90.8%。
结论:在手术患者的术中护理中,应结合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手术;患者;术中;心理特点;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18-01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特别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对于手术患者而言,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多数患者在术中表现出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协助患者消除各种不利心理因素,顺利完成手术[1]。
2010年-2011年本院加强手术患者的术中心理护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相关内容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2011年的手术患者260例,男性158例,女性102例;年龄2-81岁,平均(39.5±3.6)岁。
本院对病人在手术前,发放责任护理需求表,护理人员通过多种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术中心理护理方案。
本组病例中,多数患者在术前表现出恐惧、焦虑、易怒、烦躁、心悸、睡眠欠佳等心理状态,小儿则多表现为哭闹不安,仅有少数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
浅谈心理护理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对心理护理的特点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
方法通过对我院近来接收治疗的同一科室同一病情的20名患者分为2组,实行不同的心理护理的最终疗效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采用了心理护理护理的一组患者中,10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治疗效果良好,且康复迅速,另一组患者中,有6名患者正常康复,有4名患者康复十分缓慢,且效果不理想。
结论心理护理在医院的整体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患者快速地康复,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理护理;特点;临床应用;护理方法
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内部有很多结构(比如边缘系统、网络结构和丘脑),这与形成和发展心理活动紧密联系。
如果受到各种外部和内部的不利因素影响,就会导致意识、情感、思维和性格发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就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生物反馈)促使人体内的循环、呼吸、内分泌、消化、代谢和免疫功能作出相对应的变化。
因而,这种心理和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因果关系而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很有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
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可以起到药物难以发挥到的作用。
所以要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护理是保证护理的高质量的重要步骤。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资料来自我院在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病情程度相同的20名患有胃溃疡的病人,随机将20名患者分为a、b
两组,对a组实行心理护理,b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不实行心理护理。
a组中男性7人。
女性3人;b组中男性8人,女性2人。
1.2治疗对象和方法对该20名进行相同的胃溃疡治疗手术后,实行分组护理,a组实行心理护理,b组不实行。
观察最终的康复情况及治疗效果。
2结果
a组10名患者中,全部都康复情况良好,速度也比b组患者康复快,并且a组患者在住院期间,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锻炼。
b组患者中,只有6名患者能按预期的速度康复,还有4名患者康复缓慢,且没有达到治疗的效果,这10名患者在住院期间,也总是愁眉苦脸,很少出去散步。
3讨论
对所有患者来说,心理问题一般都是相同的,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所有的心理问题有充分的理解并且还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引导患者和患者之间搭建起沟通互动的桥梁,比如可让病情基本康复的患者给刚进院的患者交流自己治疗疾病的
方法和心得,这是护理人员几乎难以达到的治疗效果。
其次,努力让患者的亲朋好友一起去患者进行治疗,给患者创设一种积极良好的医疗氛围,在患者恢复期,多举办一些活动丰富其生活,这可以使患者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
此外,在基础护理之中也要融入心理护理,及时解决患者危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尽最大努力排除患者焦虑和困难。
在平时的心理护理工作中,要熟练运用心理学中的理论知识。
首先就要将外界对患者的刺激大大减少,改变患者的不良性格,加强培养患者解决困难的能力,不同的患者受到刺激后的抵抗力、承受力和敏感性都不相同,做到对患者十分熟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其次,帮助患者纠正规范不良的行为,制订一套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患者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患者的行为有很多种,但是大部分行为都是由患者自身认识错误引起的,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大大减少不良的症状发生,最后对于患者消极的心态要及时掌控、开导。
心理因素大多情感因素相关,在疾病的发生和治愈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心理护理就是调节患者的情感,良好积极的情感有助于保持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正常,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内分泌达到协调和平衡,加快病人的康复。
护理人员还要注意沟通技巧和语言艺术,要支持、鼓励、安慰患者,并给予积极的暗示,杜绝使用嘲笑、讽刺、刺激等敏感词汇以免因为言辞而伤害了患者的内心,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在和患者沟通时,也要注意语气、手势动作、面部表情、态度等非语言的沟通技巧。
随着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现在提倡的是整体护理,它把患者作为中心,渐渐取消了传统的护理方法,护理工作也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
护士既要对病患者的心理活动十分了解,还要立足于整体的角度治疗患者的疾病。
护理人员具备了心理素质良好、知识丰富和技术精湛,就能给患者一
种安全感、归属感,从而信任护理人员,让患者可以快速实现转换较色。
总之,心理护理能成功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精神刺激,避杜绝了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同时循环,改善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双方能互信,患者也能快速适应新的医疗环境;有助于对患者的治疗工作进行顺利,充分发挥治疗效果;大大提高患者的积极性,能够自己护理,加快康复进程。
因而,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不能缺少的工作,它代表了整体护理的效果和特性,已经是现代护理工作中有重要意义的护理过程。
参考文献
[1]魏秋平.心理护理的特点[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6期.
[2]李艳军,胡宁,张玉青.疼痛患者心理护理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2期.
[3]王春苇.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