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 格式:wps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由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构成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完成的任务,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如下:1、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拓展:基本认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表现在:(1)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突破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4)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摘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根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但社会主义的开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历史的经验说明,要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计义,这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思考的根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计义根本制度的根底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出了科学的答复,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关键字: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邓小平理论;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
”[1]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这两个重要论断曾经被写进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党章,但党的十六大党章中却没有再次提到它,提出的是“开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创新。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根底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突出强调解放和开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开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清楚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开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根底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开展生产力,要表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那么是要是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
”[2]所以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开展的最终目标。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重点: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2、“三个有利于”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难点:1、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直接动力。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历程(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预测1、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2、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取代无政府的盲目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4、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5、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6、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获得彻底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二)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与实际模式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设想①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②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③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④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⑵实际模式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
3、50-70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和偏差(1)观念上的偏差一是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则当作教条;二是把斯大林模式当作社会主义唯一的实践形式。
⑵主要表现:①所有制上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②按劳分配下的平均主义加等级特权分配;③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忽视商品经济;④政治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必须继续革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4、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特点:侧重于生产关系,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本章教学目的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什么是社会主义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我们既然要搞社会主义,那么首先就应该搞清楚社会主义。
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重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四、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在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成果在1955年下半年和1956年上半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1956年前后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论成果。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关系,虽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初步的,但却已经指向苏联模式的弊端,从而开启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各自的论断及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三、教学时间:4课时四、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和讨论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提出此命题的背景: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的。
新中国建立起来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缺乏经验。
同时,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对我们进行了经济援助。
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当时的国内国际情况,使我们选择了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苏联模式有以下特征: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2)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挥安排,忽视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自主权,一切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和安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
任何事物的内在矛盾,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矛盾的统一,由此构成的事物本质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是继承并高于先前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又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它的本质,是同先前和未来社会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看个性,不看共性;只注重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本质区别的一面,不注重内在联系的一面。
所以,不可能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
而邓小平的科学概括,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完整体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涵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社会生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列宁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但是这一条,长期以来,经常被人们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一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则重视不够,甚至被“四人帮”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
针对以往脱离发展生产力来讲“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他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
社会主义不但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应当继承先前社会的生产力成就,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建立起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
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
因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江泽民同志再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生产力理论。
不过由于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时,是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又预计革命将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革命后并不存在一个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所以他们在讲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时,一般也就没有在社会衡量标准和本质属性的意义上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只是指出生产力在社会形态发展的最终意义上的决定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不是在发达国家,而是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
这就使得20世纪以来地球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态势: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却仍然保存着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幼年时期的社会主义同高度成熟阶段的资本主义并存竞争。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胜利的情况下,单是生产关系就不足以完全准确地表述社会主义的特征了。
如果撇开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仅仅用生产关系去规定社会主义,就不仅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而且还会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历史上出现过的那种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去片面追求更大更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导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留下空隙。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新的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又获得了快速发展,而社会主义各国在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却由于受僵化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原因忽视生产力的发展。
在我国则发展到片面强调生产关系,把社会主义仅仅归结为公平,把社会主义设想成一种平均主义的乐园,实际上是共同贫困的错误倾向,以至使我国国民经济陷于停滞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赢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对于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显得刻不容缓、极为重要了。
这也正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被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义的根本缘由。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的。
是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必然能创造出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因为生产力自身不存在解放、发展与束缚的问题,生产力只有在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与一定的目的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其制度特征。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贡献就在于:他是针对以前不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旧模式而发的,因此特别强调了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同时他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紧紧联系起来,这就突出了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本质特征。
只有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角度,把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并防止上述错误倾向的再发生。
很显然这是从实际出发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与丰富。
有些同志可能要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首先,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
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
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两极分化,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
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
如果没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在分配领域,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取代不劳而获,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悬殊,造成两极分化。
其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
剥削现象与贫富不均、差距拉大现象恐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都将长期存在,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逐渐消灭以至完全消除。
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同共产主义相联系,为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前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质充分体现出来。
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说,社会主义要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要有很高的标准。
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应当更高,在社会富裕程度上也应当更高。
而且这种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富裕,它是以物质财富为基础、包括人类科学文化等精神财富的全面的富裕。
社会主义必须为创造这样的富裕、共享这样的富裕而奋斗。
从整体来看,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又体现了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入手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落脚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后者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前者则是实现根本目的的手段,两者互为规定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鲜明地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如果从中任意抽取某一点,片面地加以强调,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涵义,而且还会使游离出来的个别方面变成与其在原"整体"中含义不同甚至相背离的东西。
邓小平对“消灭”、“消除”和“达到”几个动词的运用,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结果的辩证统一。
在这一长过程中,为了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又要允许富裕程度的差别和富裕先后的差别存在。
也就是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也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后富。
这完全是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为根据的,并且也是为了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换言之,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对社会主义历史的、动态的考察的角度来揭示其发展进程和结果的,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地、反复地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