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音乐家、戏剧家──刘如曾因病去世
- 格式:pdf
- 大小:96.59 KB
- 文档页数:1
“施光南作品音乐会”(暂定名)纪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品音乐会策划书2011-2文化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基金施光南音乐研究会总策划:刘全家一、音乐会意义:1、施光南施光南是金华市金东区(原金华县)源东乡叶村人,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
他先后创作了《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
他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
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
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及今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施光南既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又熟悉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且善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
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和体裁多种多样,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
1980年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等联合举办他的声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京、津演出,反映强烈。
去年是已故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诞辰70周年,由本公司策划举办的施光南音乐作品音乐会取得了巨大反响,今年我们要继续把施光南音乐会进行到底,这既是对故人的怀念、追忆,也是对他留下的珍贵的音乐作品的再次回味、品读。
2、聂建华一个在中国音乐界不可忽视的名字,经过近三十年的磨砺,深厚的文化底蕴,执著的敬业精神,使其成为跨越美声与民歌,创作与演出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多年的演唱生涯中,他自如的借鉴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优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山西是一个具有深厚音乐文化的地区。
它是民歌的海洋,是中国民歌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出很多优秀的歌唱家:郭兰英、马玉涛、聂建华、戴玉强、阎维文、谭晶等。
109口述史与教科书:《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写法和读法吴新苗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1950年,上海《文汇报》策划、动员梅兰芳写回忆录,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后朱家溍加入)记录的方式写成初稿,再由许源来以及冯耿光、李释戡等梅兰芳的老友们进一步核对资料,润色加工,然后定稿发表[1]。
当时确定回忆录的书名就是《舞台生活四十年》。
这种口述者和记录整理者合作,将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相印证形成最终成果的写作模式,与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口述史”颇为契合[2]。
古代社会,关于戏曲从业者的生活和其赖以生存的技艺,除了偶尔有文人零星记载外,少有撰述。
清代中期以后大量出现的“花谱”作者将眼光投向了伶人和他们的技艺,但内容较为简单,记述者主观上也并非出于分析、研究的目的。
直到民国时期,才有齐如山等人为了研究舞台艺术,广泛发掘伶人口述资料,艺人生活和技艺方面的史[1] “写作的方法,是由我口述,姬传笔记,稿成寄给他的弟弟源来,由源来和几位老朋友再斟酌取舍,编整补充,最后交黄裳同志校看发表。
”梅兰芳述,许姬传等记:《舞台生活四十年》“前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2] 唐纳德·里奇(Donald Ritchie)给口述史下的定义是:“以录音访谈(interview)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口述历史访谈指的是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interviewer),向受访者(interviewee)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记录下彼此的问与答”,“口述历史不应该以孤证自满,研究者必须找出可用的资料来印证文字和口述两种历史证据”。
参见[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第二版)》,王芝芝、姚力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3页。
关于口述史创作过程中是否一定需要用录音或录影记录,学界有争论。
访谈者与受访者合作,将口述资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舞台生活四十年》是符合这两点要求的。
当代音乐.2016年11月号(下)筇封底人物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刘再芏刘再生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
大学毕业后执教高中语文,I960年任歌舞团体民族乐队首席,1980年调人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担任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7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至2008年止)。
任教期间经他培养与辅导的学生获音乐学专业博士学位者有30余人。
现为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著作成果有:《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下册)、《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150问》、《音乐界一桩历史公案》、《嘤鸣集——刘再生音乐评论文集》、《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修订版】“古代音乐卷”等。
其中两本《简述》为中央音乐学院等多所高等音乐艺术高师院校作为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人学考试参考书目采用,在香港、台湾音乐专业院校也有广泛影响。
著名学者黄翔鹏先生曾评价其《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吾以此书为近年所刊中音史之最有价值者,由衷之言也。
此书不摆历史著作的架子,不走老路,有心得,能反映近十年来音乐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主要学术成果均完成于退休之后。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现为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乔建中对其学术作风有如下评价:“30年来,再生先生坚守史论两域,纵横捭阖,成绩斐然。
其治史,以问题为纲,以史料为据,娓娓道来、清晰明畅;其写人论乐,以史实为准则,以作品论短长,不跟风,不迎奉,率性而作,文质两优。
其人之才情,其文之用心,一如往曰。
”曾获山东省第6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三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评奖委员会“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著作一等奖,山东省第2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化学一等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山东省社会科联合界2012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山东省第30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化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2023年经典老歌《明月千里寄相思》歌词
歌词欣赏:
刘如曾(1918—1999)作曲家、戏曲家。
原籍江苏常州。
1918年出生于上海。
少年时代爱好音乐和戏剧。
1942年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课余曾为话剧配乐,肄业。
1945年参加雪声剧团,致力于越剧音乐改革。
1947年,刘如曾加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从事流行歌曲创作,作品温柔婉约,中西融合。
以刘今和金流为其笔名,先后创作了《女神》、《晚安曲》、《自君别后》、《骑马到松江》、《春来人不来》、《明月千里寄相思》等歌曲,享誉歌坛。
1952年,刘如曾为华东戏曲研究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曲,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音乐创作奖,以及文化部颁发的个人奖。
后来,该剧改编成电影,于1954年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
刘如曾还参加了沪剧《星星之火》、戏曲片《罗汉钱》、越剧《西厢记》和《祥林嫂》的音乐创作,多次获奖。
建国后,历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员、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中国音协第二至四届理事、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等职。
1999年11月22日,刘如曾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上海,享年81岁。
[2023年经典老歌《明月千里寄相思》歌词]
作者介绍:
明月千里寄相思-徐小凤
夜色茫茫罩四周
天边新月如钩
回忆往事恍如梦重寻梦境何处求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星已稀请明月带问候
思念的人儿泪常流月色朦朦夜未尽周遭寂寞宁静
座上寒灯光不明伴我独坐苦孤零人隔千里无音讯却待遥问终无凭请明月代传信
寄我片纸儿慰离情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星已稀请明月带问候
思念的人儿泪常流。
《长城主题随想曲》作品赏析——悼念著名中国作曲家刘文金先生背景:昨天接到专业老师的这样一条信息:“作曲家刘文金先生,逝世。
哀悼!噩耗惊四方, 八面泪飞扬。
豫北三峽雨, 长城耀日光。
雪山魂塑暖, 秋韵彩衣常。
多映如来梦, 文金天九香。
为中国音乐作出巨大贡献的我国泰斗级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北京时间6月27日22点21分逝世。
他的音乐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是充满民族力量的文化瑰宝。
他是我们民乐的领头人!民乐创作的代表人物!从二胡《三门峽》《豫北》到《长诚随想》和至今作品源源不断出现!为民乐贡献毕生!他的精神永存!!”面对对中国音乐作出巨大贡献的我国泰斗级作曲家刘文金先生的仙逝,我十分的震惊,我想用我还很稚嫩和粗浅的见解对刘文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长城随想曲》做一下赏析,以此向我最敬爱的二胡作曲家致敬!!!一、刘文金简介刘文金出生于1937年5月,于2013年6月27日22时21分去世,享年76岁,将于7月5日上午十点在八宝山举行告别仪式。
刘文金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历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
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01年被聘为韩国中央大学校国乐大学教授。
1993年,《豫北叙事曲》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99年,《三门峡畅想曲》被选入国庆50周年“新中国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精品”专籍;1982年5月,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于“上海之春”首演成功,并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
类型的音乐作品达400首之多。
这些作品主要有:二胡协奏曲《洪湖》、《秋韵》,二胡曲《相思》《火-彩衣姑娘》,二胡与日本筝《云海之梦》,二胡套曲《如来梦》;民族管弦乐《太行印象》、《泼水节》、《茉莉花》、《鹰之恋》,交响诗《十面埋伏》、《黄土》;舞剧《长恨歌》的音乐等。
音乐基础知识一、感受与鉴赏1、识记下列作品词曲作者的姓名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曲:聂耳,词:田汉②《让世界充满爱》曲:郭峰词:陈哲、小林、王健、郭峰、孙铭③《欢乐颂》作词是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作曲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④《同一首歌》陈哲作词孟卫东作曲⑤《明天会更好》作词:罗大佑/张大春/许乃胜/李寿全/邱复生/张艾嘉/詹宏志作曲:罗大佑⑥《歌唱祖国》王莘作词、作曲⑦《当兵的人》王晓岭词臧云飞、刘斌曲⑧《我和你》陈其钢⑨《在灿烂阳光下》印青作曲集体作词,贺慈航执笔2、识记下列音乐家相关资料①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为著名文学家刘半农之弟。
创作了著名的二胡曲《病中吟》。
1932年病故。
②华彦钧,中国民间音乐家。
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
他所创作的3首二胡曲:《寒春风曲》约成于20年代末,《听松》约作于30年代初,《二泉映月》约作于30年代末。
这些作品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沉思,也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阿炳留下的3首琵琶曲,即《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和《龙船》。
③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
中国音乐家.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他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等。
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
④马思聪,广东海丰人。
中国小提琴第一人。
⑤吕其明(1930.5——) ,中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
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⑥施光南,被称为‚时代歌手,获奖作品有:《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⑦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
盛中国:一曲《梁祝》成绝响作者:向思琦来源:《晚晴》2018年第09期2017年1月,76岁的盛中国与妻子濑田裕子在哈尔滨成功举办了小提琴钢琴音乐会。
他们既是夫妻,也是合作30年的音乐拍档。
演出的最后一曲,是盛中国拉奏过上万次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谁也没想到,未至一载,“盛中国小提琴独奏音乐会”10月的巡演因他突发疾病被取消。
今年9月7日,本还念着复出音乐会的盛中国突发心脏病去世,一曲《梁祝》成为绝响。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从莫斯科留学归来的盛中国改编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也成为他演奏次数最多、最受欢迎的作品。
盛中国录制的《梁祝》、莫扎特等音乐唱片和CD影口向了几代人。
琴如知己“1984年,中国的音乐界出了一件盛事。
一个家庭的三代人十二把小提琴,同时出现在一座舞台上正式演出。
这个家庭就是盛氏小提琴之家。
”盛中国的母亲朱冰在回忆录《我的故事≯里记述。
朱冰与盛中国的父亲盛雪相恋于上世纪30年代战火中的重庆。
小提琴家盛雪也是一位“乐痴”——即使在炮弹轰炸下躲进防空洞里,也坚持拉琴。
作为“盛氏小提琴之家”的长子,盛中国自小便流露出音乐天赋,也成为父亲重点的培养对象。
盛中国刚走出襁褓,就能手拿两支筷子模仿父亲做拉琴状,嘴中竞可哼出父亲练习的曲调,连父亲拉琴的神态也模仿得惟妙惟肖。
战乱年代,境况艰难。
朱冰又不愿让儿子一直以筷子作琴,便用烧火的柴火、纳鞋底的麻绳为他做了一把沾着血迹的“小提琴”——出身殷实家庭的母亲此前从未做过这样的粗活,经常把手割破。
虽是“哑琴”,却是幼年盛中国最爱的玩具。
到四岁那年,盛中国终于有了一把真正的小提琴。
次年,他就开始了以父为师的学琴生涯。
一年中除了除夕夜和春节,练琴一天不能落。
日夜与琴为伴,他从小感觉到“手里的琴是有生命的,它最理解我,也最懂我”。
但视提琴如知己、亲人的他,却卖过三把提琴。
“第一把卖了50万元,给贫困山区捐了25个塑胶操场。
第二把卖了100多万元,捐给了老家的基金会。
十大英年早逝的音乐家作者:金建民来源:《音乐爱好者》2015年第08期中国作曲家聂耳聂耳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1918年入昆明师范附属小学,课余时师从民间音乐家学习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
1922年,聂耳进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加入学生音乐团,1927年考入云南第一师范高级部英语组,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1930年,他来到上海,1931年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并开始自学作曲理论。
1932年,聂耳认识了左翼剧作家兼诗人田汉,1933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聂耳作曲并和谈瑛合作演唱的《南洋歌》《开矿歌》由百代唱片公司出版,《开矿歌》开了中国革命电影歌曲的先声,也是聂耳创作的第一首电影歌曲。
1934年,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与任光共同主持音乐部,建立了百代国乐队,选编并组织演奏、录制了《金蛇狂舞》等七首民族器乐曲。
同年,他师从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外籍教授阿克沙可夫学习作曲理论,聂耳的独幕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田汉编剧)首演于上海,他自任导演并扮演老工人周桂生。
1935年3月,聂耳在上海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谱初稿。
1935年4月,聂耳在日本东京为《义勇军进行曲》歌谱定稿,并邮寄给电通影业公司。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该片的主题歌即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随即传唱全国。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终年仅二十三岁。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法国女小提琴家吉内泰内弗· Ginette Neveu内弗1919年8月11日生于巴黎的一个音乐家庭,自幼随小提琴教师母亲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