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传统文化心理解读及其调整——浙西南畲族文化思维模式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470.34 KB
- 文档页数:4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浙江省云和县是全省9个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设有2个畲族乡,26个畲族行政村,共有少数民族人口99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91%。
随着社会发展,强势主流文化的推动和渗透,畲族文化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部分传统畲族文化内容渐渐消失。
从畲族传统文化创新着手,注重传承与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营造畲族文化研究工作的良好氛围。
我们一定要把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抓突破,抓成效,创新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一、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一是畲族语言使用人数逐渐减少。
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自称其为“山哈话”,全国99%以上畲民之间语言相通。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畲汉杂居、下山搬迁、子女外出就读、务工、通婚等与外界交流、交往的增加,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大大减少,青少年更为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和在校畲族初、高中生100人中,真正会讲畲语的只有50人左右,小学生100人中,只有35—40人左右。
会讲畲语的畲族群众也呈下降趋势,保护与传承畲族语言迫在眉睫。
二是畲族服饰逐渐消失。
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沿袭凤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与现代服饰比较,传统服饰制作、穿戴较为繁琐,样式较为单一,加上畲民已渐渐汉化,日常服饰基本都是当代时装,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有部分畲民穿戴本民族的服饰。
年轻一代畲族妇女已不穿戴畲族服饰。
随着老一代妇女退出历史舞台,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是畲族文艺渐渐萎缩。
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有优美的神话传说、特色鲜明的民歌、传统的畲族民族体育项目以及民间工艺如刺绣、编织等,但目前,畲族文化艺术正在萎缩。
据调查显示,目前云和60岁以上畲民约有20%会唱山歌,50岁以下唱山歌较少,而40岁以下的畲民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听懂歌曲内容。
刺绣、编织等复杂工艺更是面临失传。
浙西南畲族服饰艺术及审美文化研究作者:吴星辉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浙西南畲族服饰作用、地位、物态史、遗产保护及审美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对其进行历史整理、地域特色挖掘与文化比较,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特色文化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浙西南;畲族;服饰;审美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
素有“衣冠王国”之誉的中国,其服饰的发展也有着漫长的历史。
据《畲族简史·绪论》记载:“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至迟在公元七世纪(唐代初年)时,畲族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当时未从潮州分出漳州和汀州,故应为潮州)。
后来一部分到岭南称为瑶族,一部分到东部即为畲族。
公元7世纪,畲族已定居闽、粤、赣交界的地区,明代开始迁移至闽东、浙南一带。
而浙南以景宁为最,形成了“畲县”。
同时,部分畲族由于历史原因又分布于浙西(衢州)大山里面,形成了“畲乡”(龙游沐尘畲族乡)和“畲村”(衢江区大洲镇外焦村的大路自然村,柯城区航埠镇北二村)。
经过多年的发展,畲族作为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畲族在物质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服饰等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在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方面形成了本民族特有艺术风格和审美文化。
一、从服饰的作用和地位来看中国自古素有“衣冠王国”之誉称,一部中国服饰演变史,如同色彩的缩影,记录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发展史。
在《后汉书·舆服志》追叙古代先民服饰称:“上古衣毛而冒皮”,用来御寒、安全、装饰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原始的“服装”,即揭示出古时期首服的最初基本特征和功能。
《易经》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和“冠服制度”的形成。
夏商时期纺织技术的出现对服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以福建闽东地区为例黄重;叶一舵【摘要】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独特性,影响因素也具有特殊性。
只有对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才能全面客观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就学环境的改进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十多年前相比,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改善。
但是无论心理健康状况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需要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探讨畲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发掘畲族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开展教育干预研究。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3页(P100-102)【关键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作者】黄重;叶一舵【作者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安355000;福建师范大学,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55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独特性,影响因素也具有特殊性;只有对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才能全面客观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所以,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能够丰富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理论;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够发现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
研究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状况。
福建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8万,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畲族人口的1/4。
本文我们以福建闽东地区为例开展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简述畲族作为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分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于2002年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畲族聚居地蕉城区、福安市、罗源县的3所民族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1 4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汉族中学生总体水平低,SCL-90各因子分大多数比汉族中学生高,特别是抑郁和恐怖因子两项,显著偏高[1]。
对畲族文化的相关调研摘要: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不再是只学理论的书呆子,我们即将步入社会,我们要在社会中运用我们所学生存发展,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因此,这个暑假,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进行了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
我们参观了家乡的畲族文化站——霞浦县畲族第一文化站,在这里我们体验了畲族乡的绚丽文化,深刻的感受到了畲族人民的热情,友善。
更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名族的热切关怀以及坚定不移的祖国统一之政策。
通过调查实践,我收获了灿烂的畲族文化,了解了畲族的发展史,但是也看到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正在被慢慢的消磨殆尽,许多原有的民族特色活动也渐渐在消失,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畲族文化迫在眉睫。
关键词:实践畲族文化党国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我们理论结合实际,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接触社会,锻炼自身能力,提升自我思想、价值的良好渠道。
我有信心完成这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回归家乡感触深刻,原来阔别半年的家乡已有了不一样的新面貌。
通过这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更新了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通过亲身组织活动到家乡——霞浦县盐田乡,调查畲族文化发展,深刻体验了家乡的畲族文化。
8月10日,我们一起雇了辆车,带着对畲族文化的好奇和暑期实践的干劲开往盐田畲族乡,经过两小时的车程,一到目的地,我们走进一户畲族家庭(朋友亲戚),受到了主人家的热情招待,说是来调研了解畲族文化,在午饭时间,大叔大妈们给我们讲了些许畲族传说、故事。
畲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
全国畲族人口共计709592人,分布在闽、浙、赣、皖、黔、湘、鄂八个省区。
一个人口未过百万、分布八个省区的畲族,历经千年,仍然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文化现象。
[1]畲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是高辛帝(即五帝之一的帝喾)时一只神奇的狗。
浅谈浙西南畲族文化艺术背景及特点发表时间:2018-10-23T15:36:16.687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0月作者:叶嫣[导读] 本文通过分析、掌握畲族文化艺术的独特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研究和了解畲族,促进民族和谐和发展。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馆浙江景宁 323500摘要: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独具特色而又璀璨的畲族文化中,以民歌、舞蹈、服饰最具代表性。
本文通过分析、掌握畲族文化艺术的独特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研究和了解畲族,促进民族和谐和发展。
关键词:畲族文化艺术背景艺术特点畲族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而淳朴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五省的群山峡谷之中。
自从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以来,畲民就从福建渐次迁入浙西南定居。
一千二百多年来,浙西南的畲族人民就在丽水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独特的居住、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尤以民歌、舞蹈、服饰最具代表性。
分析、掌握畲族文化艺术的独特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点,有助于人们研究和了解畲族,促进民族和谐和发展。
一、浙西南畲族文化艺术背景1、居住特点:浙西南畲族人民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深居于崇山峻岭中。
畲民小聚居于某个自然村,大分散于丽水市各县(市、区)的许多乡镇,大多深居于崇山峻岭中。
例如: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共有畲族人口1.7万余人,占该县总人口的10%,畲民分布在该县的各个乡镇,每个乡镇的畲民大多聚居在某一个或几个村庄,而该县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
《景宁县志》就有:“畲客多居山中……”的记载。
2、生产方式:历史上畲民曾度过漫长的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社会。
畲族的起源歌《高皇歌》中就讲到始祖盘瓠因狩猎而殉身。
明朝隆庆年间编的广东《潮阳县志》记载:“畲民依山而处,狩猎为生”。
畲民生产曾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
畲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作者:陈小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1期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关注畲族大学生的特有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及健康工作。
在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抽取132名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该地区畲族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9.3%。
畲族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偏执因子分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SCL-90;畲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畲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畲族大学生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分子。
畲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怎样,不仅影响其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同时也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本研究决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福建畲族大学生进行测查,以了解福建畲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为优化畲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在福建省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抽取1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21份。
其中畲族学生57名,男生24名,女生33名;汉族学生64名,男生24名,女生40名。
(二)研究方法自制影响畲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民族、文理科及母亲的学历。
另外,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让所有被试按照统一要求,认真阅读量表上的说明,根据自己最近1周内感受到的情况,如实填写问卷中的有关项目。
按有关答题的基本要求对所收回的问卷进行初步筛选,在132份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11份,其有效问卷为121份。
对收回的121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一)畲族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及与全国青年常模在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畲族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与精神病性的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的得分均低于全国青年常模。
这说明被认为是强者的大学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是亚健康高发的群体之一,畲族大学生也不例。
标题:关于畲族文化现状与传承的调查年级专业: 08级国贸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 2009年11月26日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福建.福州.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年级专业:08级国贸学号:姓名:成绩:(这一面附在最后一页)关于畲族文化现状与传承的调查一、前言福建福安穆云乡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畲族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本土文化。
以其独特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兼容性形成了畲文化个性。
畲族传统文化心理表征是独特的宗教观念、伦理精神和语言。
二、调查结果分析(一) 畲族文化的现状1、不少畲族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失传的险境,抢救已是刻不容缓。
(1)畲族“文化生态”包涵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涵盖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群的关系;区域文化与民众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
(2)在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畲族传统文化却不得有效地承传与弘扬,出现徘徊停滞状况。
畲文化所面临的“断层·碎片”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
2、畲族习俗日益淡化。
畲族悠久的历史,形成独具特色的风俗风情。
如畲族传统婚礼,以歌为线,贯穿于二十多道礼仪程序中,婚礼蕴含着畲族深厚、纯朴的传统文化内涵,是研究畲族民俗文化典型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活标本”。
但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畲族青年追求时尚,已不习惯举行传统婚礼了。
如今畲族传统歌俗已严重淡化、弱化。
畲族人不自觉唱畲歌了,甚至于在有机会将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的时候也不会把握机会。
如开展“三月三等歌会活动,还要政府拿钱请畲女穿畲服,对唱畲歌也需要补贴。
3、畲族服饰逐步消失。
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沿袭凤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然而,一是因历史上民族服饰引发的矛盾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生怕穿戴服饰会引起歧视;二是由于用红头绳扎头髻插头簪太麻烦,穿镶秀“凤凰装”系红腰带陈旧等原因。
年青一代畲民平常已不穿自己民族的服装了,只是在传统的节日才象征性的穿一下。
浅谈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作者:邱长棋来源:《企业文化》2017年第14期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共有70多万人口,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五省的丘陵山区,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山地农耕民族。
浙西南一带是畲族人口的重要聚居地。
改革开放后,畲族民间民俗文化有弱化的趋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畲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严重退化,有的已经频临灭迹,对其的保护和开发,也是刻不容缓,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如何保护和开发畲族民间民俗文化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现状据《史册》及畲族宗谱记载,南宋淳右年间(1241-1251)逐渐往闽东、浙南地一带迁徙(即:云和、景宁等地),后再散迁泰顺、平阳、遂昌、松阳、龙游、兰溪等地。
因此,云和、景宁是畲族迁徙史上一个古道驿站和枢纽性的聚散中心,故有“处州小凤凰山”之称。
目前,云和县有畲族行政村(寨)26个,畲族人口9775人,占云和总人口的8.79﹪。
畲族在漫长迁徙历史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独特的“三礼二文化”即畲族婚礼、行礼、葬礼、图腾服饰文化、歌舞文化。
(一)畲族婚礼畲族婚礼淳朴而丰富多彩,隆重而又独特。
有“拦路对歌”、“借锅”、“捡田螺”、“吃姐妹饭”、“溜筷子”、“出嫁踩饰”、“行嫁”、“拜别祖宗”、“盘歌猜种”等一整套的风俗礼仪。
在云和雾溪坪垟岗保存的较为完整。
畲族姑娘出嫁,还得按照传统风俗礼仪进行,值得研究保护和开发。
(二)畲族行礼畲族行礼是畲族独特的宗教活动。
据《学师传师》记载:凡畲族家族经济较好的男子年满十六周岁就可以学师,学过师的人方能传代、没有学过师的人不能传代,俗称“白身”。
学师未传代者俗称“断头师”。
学过师的人要取上法名(死后作公德必须用上法名),学师者认传师者为师父,并为师父当孝子。
学过师的人死后一定要做功德,多者三天三夜、少者一天两夜。
没有学过师的人,死后可做可不做,若做也只能一天一夜。
(三)畲族葬礼畲族葬礼以歌代哭,也是畲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第一篇: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浙江某地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初步调查提纲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调查地,选取自己的实地调查(即:田野调查)样本地。
某地=调查地1、衢州地区龙游县(沐尘乡);江山市2、丽水地区:丽水莲都区(老竹镇、丽新乡)、丽水市青田(箬坑村、松阳县板桥乡、象溪乡、裕溪乡)、遂昌县(三仁乡、大拓镇、石炼镇)、龙泉县(竹垟乡)、云和县(雾溪乡、安溪乡)、景宁(鹤溪镇、大均村、双后絳村、东弄村、封金山、东坑镇大张坑村)、3、杭州:建德市(仅5个村:高桥村、小溪源村、胡村源村、团结村、双泉村(莲花村))淳安县(千岛湖镇富泽村),桐庐县(峩山乡)。
1.调查地基本情况1.1.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简介1.2.区域文化特色(畲族民族文化特征)1.3.目前经济文化发展概况与水平1.4.畲族与非畲族基本情况及散杂居格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
2、调查地畲族概况调查2.1.畲族自治县、民族乡、村成立的由来 2.2.畲族基本情况。
概况:人口、性别、年龄、姓氏、教育程度、职业、畲语、来源、家庭、家族或村落;生产方式:农业、手工业、种植养殖业、第三产业;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生活用具;节庆、婚丧嫁娶、巫术、迷信、民歌、民间文学;行为制度、价值观念、消费水平及消费习惯3、调查地政府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效果3.1.政府对畲族相关民族政策内容。
3.2.政府对畲族相关民族政策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3 政府拟采取进一步政策及效果预测。
4、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与复兴(待细化补充)4.1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外部原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移民内部原因:谋生、受教育程度、自我民族意识、攀比或从众心理4.2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外部原因:内部原因:4.3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外部原因:内部原因:5.畲民族社会变迁5.1.生产方式变迁5.1.1.主要从事何种劳动?其总收入构成如何?5.1.2.从事产业、职业变化、区域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