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专家建议保护体内微生物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121.42 KB
- 文档页数:4
微生物保护保证措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深,人们对微生物保护的需求越来越重要。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的保护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促进农业、食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微生物保护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并探讨一些保证措施。
一、加强环境监测与提高意识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微生物的环境监测。
微生物在空气、土壤、水源中广泛存在,因此,通过对环境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微生物污染源。
此外,我们还需要提高公众对微生物保护的意识,宣传微生物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让更多人参与到微生物保护中来。
二、加强农业微生物保护农业是我们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因此农业微生物保护至关重要。
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农作物种子的检疫,防止传播病原微生物。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益生菌等有益微生物来增强植物的健康。
例如,通过施用适量的微生物制剂,可以降低植物病害发生率,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三、推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始终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
在微生物保护方面,我们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控制食品加工环节中的微生物污染。
同时,我们可以借助生物技术手段,研发新的食品处理方法,以有效杀灭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
四、提高水源保护和水处理技术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微生物生长的理想环境。
为了保护水源,我们需要加强水体监测和管理,限制废水排放以及非法捕捞等活动。
此外,完善水处理技术,确保饮用水的安全,也是保证微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
五、探索生态建设模式生态建设对微生物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推动生态建设模式的转变,积极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例如,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和推广有机农业等方式,可以提供更多的自然栖息地,维护和增加微生物的生存空间。
六、加强科学技术支持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微生物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新的抗菌剂,或是开发高效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以实现对微生物的有效监测和控制。
如何通过环境改善人体微生态平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体微生态平衡对于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环境作为我们生存的外部条件,对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通过环境来改善这一平衡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人体微生态平衡。
简单来说,人体微生态系统就像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由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组成,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我们的皮肤、口腔、肠道等部位定植,与人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当这个“小社会”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时,我们的身体就能保持健康;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是影响人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等污染物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呼吸系统,还会影响呼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比如,在家中放置空气净化器,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烟雾等有害物质,为我们创造一个清新的室内环境。
此外,经常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也有助于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
在户外,我们应尽量避免在污染严重的时段和地区活动,比如交通高峰期的马路边。
如果不得不外出,可以佩戴具有防护功能的口罩。
水质量对人体微生态平衡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优质的饮用水能够维持肠道微生物的稳定。
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选择经过严格检测和处理的自来水,或者使用可靠的净水器对水进行进一步净化。
对于经常接触的生活用水,如洗漱用水、沐浴用水等,也应保证其清洁无污染。
避免使用含有过多化学物质的清洁剂和护肤品,以免这些物质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干扰微生态平衡。
居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也会对人体微生态产生作用。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一般来说,室内温度保持在 18 24 摄氏度,相对湿度在 40% 60%之间较为舒适。
在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中,要注意通风降温,防止霉菌滋生;冬季则要注意保暖保湿,避免干燥的空气对呼吸道和皮肤造成损害。
微生物污染保护措施摘要:微生物污染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污染的危害、防范措施、余地管理、个人防护、环境卫生以及食物安全等方面的措施。
1.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微生物污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存在于空气、水源、食物和其他环境中。
这些微生物可以引起各种传染病,如呼吸系统感染、食物中毒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 防范措施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居住环境、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 关注空气质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空气中微生物的聚集。
- 加强水源管理: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处理污染问题。
- 做好食品处理和储存:餐饮和食品加工行业要加强食品处理和储存的卫生管理,避免微生物污染。
3. 余地管理余地管理是指在微生物污染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消灭。
包括以下方面:- 及时隔离病原体:对于已感染的人员或患有传染病的动物,应及时隔离,以阻止微生物的传播。
-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微生物污染的监测系统,定期检测和评估污染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加强医疗卫生措施: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加强防护措施,避免病原体在医疗过程中传播。
4.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保护自身免受微生物污染侵害的重要手段,包括以下措施:- 注重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勤换衣物、勤擦拭家具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微生物在身体上的滋生和繁殖。
-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特定环境中,如实验室、医院等,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5. 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微生物污染的关键,包括以下方面:- 垃圾处理: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避免垃圾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
- 污水处理:加强污水处理,防止污水中的微生物进入水源和环境中。
- 空气净化: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净化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防止空气传播微生物。
微生物培养环评报告一、引言微生物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它对于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评估微生物培养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环境保护建议。
二、微生物培养对环境的影响1.废水处理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微生物残留物,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理,将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
建议在实验室中设置废水处理系统,通过生物处理等方法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残留物降解或去除。
2.废弃物处理微生物培养会产生一定量的废弃物,如培养基、培养器皿等。
这些废弃物如果不得当处理,可能会给环境带来危害。
建议在实验室中设置妥善的废弃物分类收集系统,并根据不同的废弃物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回收利用或安全焚烧等。
3.能源消耗微生物培养需要一定的能源供应,如电力、燃气等。
过高的能源消耗不仅会增加环境负担,还会加大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压力。
建议实验室在进行微生物培养时,合理利用能源,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和工艺,并加强能源管理和监测,以减少能源消耗。
三、环境保护建议1.加强培养基研发研发低污染、高效能的培养基,减少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废水和废弃物产生。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风险,还能提高微生物培养的效率。
2.推广微生物培养技术推广微生物培养技术,降低微生物培养的规模和频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鼓励开展微生物培养的资源共享,减少冗余的实验和资源浪费。
3.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微生物培养环境监测制度,定期对实验室的废水、废弃物和能源消耗等进行监测和评估。
加强实验室的环境管理,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微生物培养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四、结论微生物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但其对环境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少微生物培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加强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和能源消耗管理,同时推广低污染的培养基和高效能的培养技术。
只有在科学合理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同时,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防范措施人体内存活着无数细菌,有益菌与有害菌共存互为影响,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但是过度生长和繁殖,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健康隐患,在掌握微生物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加强健康饮食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一、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微生物的有益作用我们在饮食中常常听到"乳酸菌"、"益生菌"等词,这些都属于微生物。
人们的肠道内往往滋生大量细菌,其中有80%以上是对人体有益的。
肠道内的微生物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比如它们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营养吸收,维持肠道内的平衡等等。
另外,微生物在我们的药物和基础科研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例如孟德尔的豌豆实骨研究,应用了细菌与罐内的沙子作比较,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在当今的世界里,抗生素、疫苗等药物的开发,也普遍使用微生物的技术。
2.微生物的危害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感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毒素性菌。
感染病原微生物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和脑膜炎球菌等可以引发人类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急性肠胃炎,如诺如病毒、痢疾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
感染后,人体经常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重者可导致脱水、昏迷或者死亡。
寄生虫一般指虫卵、幼虫、成虫等,它们可以隐藏在食物中、水中和环境中。
成年人可能还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孩子和老人就很可能感染疾病。
例如肝吸虫病,就是通过吃未煮熟的淡水鱼类,导致虫卵感染。
毒素性菌是指那些能够产生毒素的细菌。
例如霉菌毒素、孢子毒素和肉毒杆菌毒素等,都可能导致人体食物中毒。
居家常见的食物中毒,如黄曲霉素就是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症状,常见的食物包括稻米、面粉、花生、玉米、咖啡和茶叶等。
二、微生物防范措施1.加强基础卫生防护洗手是最基本的一项防护措施,它可以减少病毒和细菌在手上残留的量。
在洗手时擦洗时要注意事项,如要用肥皂洗手,洗手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20秒内完成),洗净后要及早擦干手。
政协环境保护建议案【篇一: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提案】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1195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案由: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环保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办理提案人:陈德主题词:环保,管理提案形式:个人提案内容:加强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污染1、大气污染。
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于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列。
2、水污染。
我国部分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城市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
近年来,我国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和堆存量不断上升。
有害废物大多未得到安全处置,其随意堆放已构成重大的环境隐患。
4、噪声污染。
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其中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二、原因及危害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
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等能源消耗和机动车尾气是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酸雨最大的主要原因。
另外空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
2。
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等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从而致使水质恶化。
污染由浅层向深层发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们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中减少。
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3、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
浅谈《微生物学》课程思政1. 引言1.1 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科学,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环境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微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理解生命现象的基础,是生物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学习微生物学,学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种类、结构、生长繁殖规律等基础知识,为未来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微生物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学习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科学精神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习微生物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不可忽视。
1.2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微生物,增强对微生物的敬畏之心。
通过学习微生物学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卫生观念,培养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思想品德。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微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实验和研究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在于通过微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样的思政教育意义重大,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3.08•【文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施行日期】2006.05.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3月2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第二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二○○六年三月八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办法所称的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品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并颁布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环境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主要由环境保护、病原微生物以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有关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提出审议建议;审查有关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审查建议。
第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微生物污染控制保证措施一、灭菌消毒措施灭菌消毒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基本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要保证灭菌消毒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热消毒、化学消毒和辐射消毒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式,确保消毒效果。
2. 控制消毒剂的浓度和时间。
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病原菌的杀菌作用有差异,需要根据使用的消毒剂选择合适的浓度和时间,确保达到杀菌的要求。
3. 做好物品清洗工作。
在进行灭菌消毒之前,要先将物品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油脂,以提高灭菌消毒的效果。
二、空气净化措施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造成污染,因此对空气进行净化是保证微生物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净化空气的措施:1. 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畅。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聚集。
2. 安装空气过滤器。
通过安装空气过滤器,可以有效地过滤掉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污染物,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3. 控制人员流动。
尽量减少人员在空气污染源附近的活动,避免将空气中的微生物带入其他区域。
三、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保护自己免受微生物污染的关键措施。
下面是一些个人防护的措施:1. 洗手。
经常洗手是预防微生物传播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使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双手,特别是在接触到潜在污染源后。
2. 戴口罩。
在需要的情况下,佩戴口罩可以阻挡飞沫的传播,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 避免饮食卫生问题。
选择干净卫生的食品和饮用水,避免食物中的微生物污染。
四、环境卫生管理措施环境卫生管理是保证微生物污染控制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环境卫生管理的几个方面:1. 建立有效的垃圾处理制度。
定期清理垃圾,避免垃圾滋生细菌和其他有害生物。
2. 定期清洁和消毒。
对常接触的表面和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源的堆积。
3. 建立专业管理团队。
负责环境卫生管理的团队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卫生检查与管理。
微生物污染防控保障措施微生物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对人类健康和生活造成的潜在威胁。
为了减少微生物污染对人们的危害,实施有效的防控保障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微生物污染防控保障措施展开详细阐述,包括媒体消毒、环境清洁、个人卫生、水源保护和食品安全等方面。
首先,媒体消毒是预防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中,媒体(如纸张、布料、工具等)是常见的携带者。
为了减少微生物污染的传播,需要对媒体进行定期消毒。
消毒方法可以选择物理方法,如高温、紫外线和电子束辐射等,也可以选择化学方法,如使用含氯含酒精的消毒剂。
消毒剂的选择要考虑到其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和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
其次,环境清洁是微生物污染防控保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清洁包括了对公共场所、家庭和工作场所等各种环境的清洁工作。
清洁工作的重点是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和空气进行清洁和消毒。
这可以通过定期清洁、清洁剂的使用和正确的消毒方法来实现。
另外,密闭、通风良好的环境也能减少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因此,保持环境整洁、干燥和通风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基本要求。
第三,个人卫生对于微生物污染的防控至关重要。
个人卫生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卫生状况的管理和维护。
这包括了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采取避免人群拥挤的措施等。
勤洗手是预防微生物传播的基本方法之一,特别是在接触过公共环境、动物或患者时。
同时,正确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地阻挡微生物的传播,特别是在病毒传播较为严重的情况下。
避免人群拥挤也能减少微生物的传播机会,特别是在公共交通工具、医院和商场等场所。
第四,水源保护是微生物污染防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而水源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水源保护包括了对水源地的保护、水质的监测和水处理的措施。
为了保护水源地的安全,可以采取措施阻止化肥、农药和工业废水等对水源的污染。
同时,定期监测水质并对水进行适当的处理也是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
加专家建议保护体内微生物环境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微生物生态学家爱玛·艾伦-维科在对肠道微生物进行了10
多年研究后指出,现代人过于注重洁净,食物太过精细,动辄使用抗生素,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损害人体内无形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微生物是人类的盟友而非敌人
人类排泄物为研究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窗口。
艾伦-维科发现,地球上最具多样性、繁殖最密集的生态系统不在热带雨林中,也不在海洋中,而是在人类的肠道里。
人类“微生物”是体内数以万亿计生物体的统称,是人类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所在。
微生物做了大量有助消化的工作,更多证据还表明,其还能帮助人体抵御哮喘、病原体、过敏、糖尿病,甚至某种形式的自闭症和癌症。
医学界过去对它们了解很有限,其中有些种类完全不为人知。
部分原因是它们很难在实验室环境里生存。
7年前,艾伦-维科用自己获得的一笔奖金在圭尔夫大学建立了一个实验室。
研究肠道微生物的传统方法是单个提取出来观察,但是艾伦-维
科设计了“仿真肠道”,让微生物生活在和人体内完全一样的温度和环境中,形成同样的群落。
“微生物跟青少年一样,喜欢和朋友腻在一起。
”她解释说。
至于它们的“食物”,自有志愿者定期送上门来。
科学界对人体内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艾伦-维科说,通过仿真肠道,“你可以倾听微生物是如何交谈、相处和互动的。
”它们的小社会在人生病时会发生剧烈动荡。
艾伦-维科的研究小组试图找出微生物和炎症、疾病的关系,并观察药物、荷尔蒙和食物对它们的影响。
“你惹了它,就要后果自负”
艾伦-维科表示,由于无菌生活才是健康生活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现代商场货架上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各色“抗菌”物品,甚至连订书机和文件夹等办公用品上都标有“抗菌”标签。
令人忧心的是,这样的观念还被带入了普通家庭,很多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根本接触不到有菌环境。
不过,艾伦-维科更为担心的是抗生素药品的滥用,在对圭尔夫大学300名学生的调查中,没有一个学生说不曾使用过抗生素。
她认为,抗生素可以用来救生,但几十年来抗生素的使用同时也削弱和破坏了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环境。
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杀死有益菌,从而使人体更易受到梭状芽孢杆菌等耐药杂菌的侵袭,梭状芽孢杆菌是人类干扰微生物从而把事情搞砸的典型例子,其导致的腹泻可致命,特别是对老年患者。
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越来越孱弱,肥胖症、糖尿病、过敏和哮喘等疾病却越来越常见,可能和这种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可在胃酸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一个世纪前,其曾是人类胃里占
主导地位的微生物,但最近的调查显示,美国、瑞典和德国这3个国家的儿童中,只有不到6%还携带幽门螺杆菌。
由于幽门螺杆菌会增加罹患胃溃疡和胃癌的风险,医生们起初认为它被消灭了是件好事。
但是最新研究表明,体内缺乏微生物的人更易患花粉症和其他过敏症。
美国纽约大学的马丁·布拉斯博士还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消失还影响到两种控制食欲的激素,这也许是肥胖症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布莱特·芬利教授在做小鼠实验时发现,幼年时期接受的抗生素治疗会损害那些帮助免疫系统发展辨识能力的微生物。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岁前服用或注射过抗生素的孩子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比例较高,这种疾病的症状本是免疫系统对无害微生物、花粉和宠物毛的过度反应。
艾伦-维科目前还在和西安大略大学的同行合作研究退化性自闭症。
这种自闭症通常还伴有肠炎和某些种类的细菌增生。
她领导的圭尔夫大学研究小组最近还发现,结肠肿瘤中存在大量的具核棱杆菌。
这是一种口腔微生物,它们在结肠肿瘤里干什么呢?艾伦-维科正在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起寻找答案。
准妈妈们慎重选择剖腹产
尽管科学家们不断发现体内微生物群和疾病的潜在联系,但是艾伦-维科提醒说,如果我们因此认为可以继续照着目前的方式生活,然后时不时修补一下我们的微生物群就行了,这是一种短视的想法。
她强调说,必须减少抗生素和杀菌产品的使用,更好地保护人类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环境。
她还建议产妇慎重考虑选择剖腹产,因为胎儿在通过产道时从母亲体液中获得的微生物是第一批“奠基者”,它们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剖腹产生下的孩子更容易患哮喘、肥胖症、Ι型糖尿病。
研究这些疾病的专家现在怀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出生时与产道微生物失之交臂了。
加拿大的研究表明,与自然分娩相比,剖腹产婴儿的细菌丰富性和多样性要低得多。
欧洲和美国的研究则发现,剖腹产婴儿体内防止过敏的肠道菌群数量明显不足,产道细菌在怀孕期间会随着约氏乳酸杆菌的明显增加而改变,约氏乳酸杆菌通常多见于肠道,可产生消化牛奶的酶。
其在产道内的存在则确保婴儿获得约氏乳酸杆菌并准备消化母乳。
艾伦-维科建议,准妈妈们如果只是为了害怕自然分娩的痛苦而选择剖腹产,那么这种选择值得重新考虑。
如果基于医学上的需要而进行剖腹产手术,也应尽量确保婴儿能接触到产道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