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切人点
- 格式:pdf
- 大小:251.55 KB
- 文档页数:3
警民合作共建和谐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有所好转,警民关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警民合作共建和谐。
警民合作,是指警方和民众共同合力来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建和谐社会。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警民合作共建和谐的重要性及措施。
一、警民合作能够提高治安防范效果警方作为维护治安的主力军,在日常工作中除了采取侦查手段、巡逻防范等方式来维护治安外,还要注重与民众的沟通协作。
警方与居民区、商圈等密切联系,向民众普及安全知识,同时也能了解民众的安全需求,及时解决群众的安全问题。
警方采取主动、及时的措施,不断提升社区治安水平,有效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让治安环境更加安全稳定。
二、警民合作能够增强民众安全意识警方通过了解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及需要,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反应能力,从而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识别危险、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仅对个人安全有利,也对社区治安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三、警民合作能够加强社区互动交流社区治安的稳定,需要社区居民和警方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我们应该鼓励警方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居民进行交流,倾听民意,及时反馈环境问题,共同商讨、解决社区发生的安全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警民关系更加密切,居民也更加热心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向警方提供犯罪线索,对犯罪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威慑力,使整个社会充满正能量。
四、警民合作能够促进公平正义在维护治安工作过程中,警方依法行政,加强对治安案件的预防和侦查,在发现违法犯罪行为时,依法处理,切实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警方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法律宣传,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增强大众对法律的信仰,共同构建法制社会。
综上所述,警民合作共建和谐,对于维护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构建法治社会和谐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该加强对警方的支持和保障,为其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经费,同时也应该倡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警民合作,发扬社区自治精神,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警民关系,不断夯实公安工作的社会基础,推动全市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现就全市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制定以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善警民关系,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为主线,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核心,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以解决影响警民关系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各项公安工作,大力加强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建设、素质能力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积极构建警爱民、民拥警的和谐警民关系,努力把公安队伍建设成为犯罪分子最怕、人民群众最亲的钢铁队伍。
二、具体措施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全市公安民警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打牢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根本保证。
全市公安机关要紧密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党的宗旨观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坚持不懈地狠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公安民警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自觉地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年内,市局将每季度举办一次讲座,分别开展执法理念、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警民关系、公安信息化等方面的教育。
2.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的基础工作,也是公安民警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点思考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提出的“三大建设”之一,是公安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而在“三项建设”中,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则是”三大建设”的核心所在,因为它是公安机关履行三大社会责任的最终检验。
作为一名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县区公安局副局长,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公安工作的老兵,对警民关系的建设感触颇深,现就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公安机关如何对自身准确定位和完善自身建设,推进和谐警民关系构建谈一些粗浅认识,以共同探讨。
一、当前警民关系的现实状况总体上讲,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还是认同的,警民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特别是在抢险救灾,救死扶伤等重大事件的关键时刻,警民携手、为一个目标共克艰难的鱼水关系还是当前警民关系的主旋律。
但在一些方面却表现的不够和谐,在一些程度上影响了公安工作和制约了公安事业的发展。
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有所降低。
这方面在处置警情时表现比较突出。
由于社会转型,社会治安形势比较复杂,一些地方群众安全感缺乏,群众很有意见,将很多责任归咎于公安机关。
而一旦发生案件,群众又对公安机关能否主持公平正义,能否客观公正地解决问题表现出不信任态度。
警民之间的隔膜由此可见一斑。
群众对公安工作支持的主动性减弱。
三十年前那种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责任感有所淡化。
那种主动扭送违法人员,积极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带领公安民警进行走访的情景日趋减少。
在打击犯罪中甚至不愿为公安机关开展工作提供任何方便,民警开展工作非常被动。
警民关系紧张的局面时常出现。
主要表现在涉及群众利益的房屋拆迁等非警务活动场面,民警在执勤、维护秩序时常遭到群众的对抗。
民警对做群众工作有畏难情绪。
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民警,在遭遇群众的多次不理解后,常会失去信心,被动地去工作,久而久之,畏难情绪滋生,警民关系更加疏远。
个别地方袭警案件时有发生。
对警民关系的和谐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民警执法中常常遭遇尴尬。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公安机关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职责,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仅是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一、警民关系的表现形式按照双方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警民关系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基于法律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种关系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即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与群众之间形成的关系;二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即依照法律,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执法行为有进行监督的权利,由此形成的关系。
这两种方式所形成的警民关系表现为相互对立关系。
第二种形式是基于社会主体之间的平行关系。
这种关系是人民警察正确履行职务,尽职尽责,广大群众严格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重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和履行法定义务,确保人民警察顺利履行职责,维护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
但是,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看,人民警察只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融入广大群众中进行主动热情服务;广大群众仅自己履行法定义务,但不主动参与到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中来,也不为人民警察履行职责创造便利条件。
第三种表现形式,是我们大力追求的和谐警民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社会秩序井然。
广大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到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人民警察履行职责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人民警察则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群众,警民之间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良性互动。
这种和谐的警民关系,避免了前两种警民关系出现的对立、平行以及人民警察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警民之间没有互动的弊端,最大限度调动了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警民关系水乳交融。
二、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与方法笔者认为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必须要在创新警务机制、搭建警民交流平台的基础上,通过狠抓公安队伍自身建设,逐步改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从而真正建立起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警爱民、民拥警、警为民、民助警”的新型警民关系,并通过人性化执法等有效方法,实现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目的。
如何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研究分析引言警民关系是指公安机关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
公安机关是为民服务的机构,公安民警既是执行职责的执法者,同时也是身处社区中最近民众生活的人群,因此警民关系对于公安机关的工作至关重要。
和谐的警民关系可以促进治安稳定,提升公安机关形象,增强社会安全感。
然而,警民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公安机关主动倡议,也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
本文将从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性、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方法、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现状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公安机关与民众之间的互信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警民关系。
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性社会稳定重要保障公安机关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社会治安的维护和公共安全的保障。
一个社会是否稳定安全,首先要看公安机关能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而和谐的警民关系能有效减少人们对公安机关的抵触情绪,提高公安机关工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动荡因素。
提高公安机关工作效率和谐的警民关系能够使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更加顺利,提高工作效率。
和谐的警民关系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收集民众的情报信息,快速反应社会问题和事件。
同时,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也能够通过“信息共享”的形式,提高警方的情报处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的应急处突能力。
增强社会安全感成功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使得社会更加有序和安定。
警民关系的建立需要公安机关抛弃优越感,主动和民众进行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倾听民众意见和建议。
这也意味着民众对警方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当出现情况时,不会盲目抱怨,而是高度信任和配合警方的执法工作。
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方法加强警民互动公安机关应该积极地主动到社区去与居民接触、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及时反馈、解答他们的关注点和疑虑,树立与民众一起维护治安的形象。
同时摆脱警察形象的束缚,让警察更接近民众、更融入民众。
公安机关应该建立起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共同点,比如利益,开展有益的互动,让民众看到警察不仅仅是背景上的“执法者”,而是身处社区中的生活人群、有感情有人性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