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国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747.00 KB
- 文档页数:38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一、国立大学(31所)校名所在地校名所在地中央大学南京重庆大学重庆政治大学南京四川大学成都北京大学北平南开大学天津清华大学北平北洋大学天津中山大学广州山东大学青岛西北大学西安河南大学开封交通大学上海山西大学太原同济大学上海兰州大学兰州暨南大学上海厦门大学厦门复旦大学上海广西大学桂林浙江大学杭州贵州大学贵阳英士大学金华云南大学昆明安徽大学安庆东北大学沈阳中正大学南昌长春大学长春湖南大学长沙台湾大学台北武汉大学武昌二、私立大学(25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大学南京震旦大学上海燕京大学北平圣约翰大学上海成华大学成都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广州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广州北平辅仁大学北平武昌中华大学武昌中法大学北平武昌华中大学武昌中国大学北平民国大学湖南广州大学广州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岭南大学广州成华大学成都广东国民大学广州齐鲁大学济南东吴大学上海福建协和大学福州沪江大学上海东北中正大学沈阳光华大学上海江南大学无锡大夏大学上海珠海大学广州大同大学上海三、国立独立学院(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北平师范学院北平中正医学院南昌国立师范学院衡山(湖南)湘雅医学院长沙湖北师范学院江陵(湖北)贵阳医学院贵阳南宁师范学院南宁沈阳医学院沈阳贵阳师范学院贵阳兽医学院兰州昆明师范学院昆明成都理学院成都西北师范学院昆明唐山工学院唐山长白师范学院兰州西北工学院西安女子师范学院重庆西北农学院武功(陕西)社会教育学院苏州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北平上海医学院上海上海商学院上海江苏医学院镇江四、省立独立学院(24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江苏学院徐州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无锡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广州安徽省立安徽学院芜湖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广州湖北省立医学院武昌广西省立医学院桂林湖北省立农学院武昌广西省立西江文理学院南宁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重庆新疆省立新疆学院迪化湖南省立克强学院衡阳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农学院保定台湾省立农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工学院天津台湾省立工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医学院保定山东省立农学院济南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天津浙江省立医药学院杭州福建省立医学院福州山东省立师范学院济南五、私立独立学院(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福建学院福州建国法商学院南京乡村建设学院重庆求精商业学院重庆铭贤学院成都朝阳学院北平天津工商学院天津东北文法学院北平天津达仁商学院天津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焦作工学院焦作广东光华医学院广州南华学院汕头上海法政学院上海辽宁医学院锦州上海法学院上海华侨工商学院香港诚明文学院上海湘辉文法学院四川北碚同德医学院上海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上海辅成法学院四川万县新中国法商学院上海川北农学院四川三台南通学院南通中华文法学院广州之江文理学院杭州正阳法学院四川巴县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闽侯广州法学院广州六、国立专科学校(20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国立音乐院南京边疆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南京中央工业专科学校重庆药学专科学校南京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四川乐山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南京自贡工业专科学校四川自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兰州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西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康定师范专科学校康定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上海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武昌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福州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天津海疆学校福建晋江辽海商船专科学校辽宁葫芦岛七、省立专科学校(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苏州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西安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常州浒墅关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西安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北平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西安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南昌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州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南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桂林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州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广东高要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长沙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成都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昆明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四川省立会计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天津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上海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济南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太原河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河南开封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安徽淮南八、私立专科学校(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重辉商业专科学校南京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武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知行农业专科学校陕西户县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信江农业专科学校江西上饶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上海汉华农业专科学校重庆上海牙医专科学校上海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上海西南商业专科学校桂林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西北药学专科学校西安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广州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上海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上海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苏州光夏商业专科学校上海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江苏丹阳海南农业专科学校琼州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昌。
1930 1936年执教于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黄际遇教授,被誉为民国数学教育界的泰斗和骈文教学的名家㊂这位一生学术行谊素为海内外学人推崇的教育名人,在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多端㊁新旧斗争激烈㊁内外战争交错的动荡年代,奔波于南北数所高等院校,因时因地创建了多所高校数学系,教书育人前后垂30余年㊂学界公认,黄际遇博综中外,擅数学㊁明经传㊁通骈文㊁工书法,乃至骑射㊁算卜㊁弈棋无一不精,是个尽瘁学术㊁志行高洁㊁士林共仰的才子型学者㊂一黄际遇,字任初,号畴盦,1885年6月25日(清光绪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出生于广东澄海(今汕头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㊂黄际遇少从家学,未冠已学完礼传章句,读书过眼成诵,记忆力尤过人,少有 神童 之誉㊂1898年,13岁的黄际遇考试粤东, 科试一等,入秀才,补增生 ,深受广东学政张百熙的器重,张以‘后汉书“见赠㊂这部书成为黄际遇日后研习中国古典的范本,直至晚年著文他仍喜用‘后汉书“的文藻和典故㊂随后,黄际遇入汕头同文书院,旋又转往厦门东亚同文学堂习日语㊂1903年7月,黄际遇由广东官派游学东瀛㊂1906年,黄际遇从宏文学校普通科毕业,继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科专攻数学,成为中国最早以学习数学为主科的少数留学生之一㊂留日期间,黄际遇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活动㊂在日本,黄际遇与范源濂㊁经亨颐㊁陈衡恪㊁黄侃㊁曾刚甫㊁罗敦曧等交往甚密;他还通过黄侃向避居日本大冢村授徒讲学的章太炎学习‘毛诗“及文字声韵之学㊂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奠定了黄际遇文理兼通的治学路径㊂1910年5月,结束日本7年留学生活的黄际遇回国,受聘直隶高等工艺学堂任教㊂这一年他进京殿试,学部请旨授予 格致科 举人出身㊂翌年黄际遇应廷试,考取二等,授七品京官 分部补用 ㊂随着辛亥革命对新学师资的需求,黄际遇于1915年应聘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数理部主任,兼教数学㊁物理等课程,后升任教务长,一度代理校长职㊂其间,黄际遇发起成立武昌高师数理研究会,成为辛亥革命后高等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成立最早的数理学术团体㊂1919年春,黄际遇写成万余字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黄际遇执教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时期治学行谊述略写在黄际遇诞辰130周年㊁逝世70周年之际翟广顺(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23)摘要:黄际遇是民国数学教育界的泰斗和骈文教学的名家。
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沿革私立青岛大学
1924年8月,直系军
阀要员、青岛胶澳商埠
督办高恩洪创办私立
青岛大学,校址为德国
侵占青岛后所建的俾
(私立青岛大学校门)
斯麦兵营,设工商二
科,1928年5月停办。
国立青岛大学
1929年,南京国民政
府教育部决定在原私
立青岛大学校址筹建
国立青岛大学,并在济
南分设实习工厂和农
业试验场。
1930年4
月国立青岛大学正式
(国立青岛大学时期校门)
成立,任命杨振声为校
长,设文、理两个学院。
国立山东大学
1932年9月,南京国
民政府将国立青岛大
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
任命赵太侔为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后,国立山东大学奉命
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
迁往四川万县,在青岛
(国立山东大学校门)只留下校产保管委员
会。
抗战胜利后,1946
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
岛复校。
山东大学
1951年3月,位于济
南的华东大学迁至青。
原青岛师院
青岛师范学院是青岛市唯一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前身是1958年开办的青岛师专。
1959年山东省高教局正式批准青岛师专筹建计划,次年开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
青岛师院现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只在青岛本地招生,管理上较为独立。
音乐系现为青岛大学音乐学院。
新青岛大学
1993年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新青岛大学。
1994年,青岛大学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7所准备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11工程扶植对象建设费每年1000万元。
同年,青岛大学正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列为硕士授予单位。
1995年,青岛市向青岛大学建设方面投资达1.2亿元。
2013年5月13日,在合并办学20周年之际,青岛大学确定了学校校史起点和校庆日,并正式启用新校训和新校徽。
学校决定,校史起点为1909年举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这是学校医学院办学的历史起点,是学校办学历史多源头中最早的一支。
校庆纪念日确定为每年的5月14日,学校同时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确定为校友返校日,这个日子恰逢母亲节。
校训
明德博学、守正出奇。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1、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燕京大学在1952年被分拆,文、理部分科系并入北京大学、工程科系并入清华大学。
其校址即今天的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
2、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1952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撤销,其原有各个学院分别并入专业相同的专门学院——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文理学院所属系科,划归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组建山东财经学院(后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山东经济学院与该山东财经学院无关),农业专科划归济南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保留其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学院(2000年7月22日,根据国务院调整部属院校管理体制意见,与原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正式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校址由山医接收,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
3、金陵女子大学(Jinling College)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金陵女大)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
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
4、金陵大学(Jinling University)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和原南京大学一部组成新的南京大学,新南京大学位于金大鼓楼岗校址。
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并入新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教育系、农学院、农学院林学系、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学等有关大学相关院系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学院(电机系在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在今南京工业大学)等校。
电影与广播专修科迁至北京组建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
韩复榘时期山东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韩复榘出生于书香门第,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十分尊崇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认为文化是立国的精神。
而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伦理,中国要挽救世道人心,不在于向西方寻求什么“主义”,而是要重新弘扬孔教,以旧道德作新生活,启导民众走入思想的正轨,“在旧道德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范围内竭力实行”,认为只有提倡旧道德,注重“四维”、“八德”,使之在人民心里潜移默化,才能使异端邪说无隙可乘,共产主义思想不禁自息,才能培养起国民千万世的精神命脉。
这对他统治山东时在文化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施政纲领也有一定的影响。
韩复榘主政期间,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对学生实行严密训育制度,各级学校设立由国民党党员担任的训育主任、训育员,他们“时时与学生接近”,监视学生的思想、生活,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宣讲三民主义理论,攻击共产主义思想,灌输“礼义廉耻”、“忠孝仁爱和平”的封建伦理道德,“藉以匡正其思想言论行动”(吕伟俊:《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440页);他积极倡导“尊孔读经”的文化复古运动。
1931年发起修复孔庙活动,1934年南京政府定孔子诞辰日为国家纪念日,韩复榘在济南主持祀孔大会,并在济南成立“文化建设协会山东分会”,自任名誉干事长。
1934年韩复榘发起成立“山东孔教会”(1937年改称“山东孔学会”),“倡孔教”、“正人心”;他极力控制舆论机关。
他主政不久即召集济南各报社、通讯社及外报驻济记者训话,宣布必须听从他的命令,如有违抗,严惩不贷。
他下令组织新闻检查机关,规定报纸刊物原稿须送检查机关审查。
他颁发了《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等许多条令,规定:各报社须到省府登记领证方可创刊,否则一概不准出版,有“妨害治安之言论”者均可取缔;编印有关政治问题的刊物,应将原稿首先送省府审定方可发行;未得省府允可不得随意集会、结社、游行和讲演等等。
(吕伟俊:《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440页)韩复榘主政期间,在教育厅长何思源的襄助下,山东省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2022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榫卯结构示例图A.制作精美玉器B.制作青铜农具C.建造干栏式房屋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答案】C【解析】从题干“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可推断出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建造干栏式房屋,故选C项;榫卯木构件不能制作精美玉器,排除A项;河姆渡人没有进入青铜时代,排除B项;半地穴式房屋为半坡人居住,排除D项。
2.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
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A.稳定社会秩序B.发展社会经济C.提高军队战斗力D.实现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从题干“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可知秦国的将士要想获得爵位就必须获取军功,这有利于激发将士的积极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故选C 项;军事力量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因素之一,但军功爵制是间接实现,排除A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有关,与军功爵制无关,排除B项;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秦国并没有实现民族交融,排除D项。
3.据下图判断,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A.皇帝制度B.丞相制度C.太尉制度D.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从图片可知“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县”可知此图描述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在地方设立郡守、县令,所以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郡县制度,故选D项;皇帝制度的对象是皇帝;与地方行政无关,排除A项;丞相的职能是辅助皇帝,掌管百官,与地方行政不符,排除B项;太尉制度属于秦朝中央行政模式,排除C项。
4.以下文物能够反映汉朝历史的是()A刻有文字的甲骨B司母戊鼎C“汉并天下”瓦当D契丹鸡冠壶【答案】C【解析】本题的关键词为“反映汉朝历史”,“汉并天下”瓦当是在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瓦当,故选C项;刻有文字的甲骨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排除A项;司母戊鼎反映的是商朝的历史,排除B项;契丹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排除D项。
民国以来民众教育馆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马馨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2期摘要:民众教育馆作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中心机构,对开民智、作新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学者对其缺乏历史比较角度的研究。
以此角度观之,既有利于分析民教馆制度与实践的互动机制,总结其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探讨激发地方社会活力的方式,也有利于与当前社会教育相关理论展开对话。
以天津民教馆为例,展望新的研究思路:(一)需将“救亡图存”“复兴民族”“发展工业”等特定社会主题置于文化碰撞的场域中,从社会学、社会思想史角度对新型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进行分析;(二)在此视角下考察天津民教馆的发展史,探索不同社会因素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同时运用社会学场域、组织等理论,深入分析政府、商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组织和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可为中国城市创新管理中的公共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历史比较角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2-0121-03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社会教育机构,是政府和地方社会力量积极推行的社会教育“综合机关”和“中心机构”。
它以社会民众为教育对象,提供从识字教育到基本生产和生活技能的培训,从而达到“社会教育”到“社会改造”的目的,对当前提高社会教育水平,提升民众素质与城市化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近年来,对民众教育馆的研究层出不穷,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旨在梳理前人研究基础上,探讨民教馆研究的未来发展道路。
一、民国以来民众教育馆研究进展概述总体来看,关于民众教育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1930—1940年间,随着民教馆被制度化为国家“社会教育中心机构”,社会教育界对其展开了探索性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在各地民教馆建设实践中;二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民国社会治理经验再度进入重视期,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研究也进入学者的视野。
囹步'榨或役033Library Development图书馆(学)史研究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建设特色研究张立华[摘要]1930年代杨振声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时期,以跻身国内一流大学为目标,从战略高度定位图书馆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高度重视学校图书馆制度建设,对图书购置进行经费倾斜,辩证看待藏书的量与质的关系,注重在藏书特色上下功夫,创办〈国立青岛大学周刊》"图书馆增刊"专栏,使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在发展理念、制度建设、藏书规模及服务规范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可为今日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一种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建设民国时期杨振声[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分类号]A DOI:10.19764/ki.tsgjs.20182630 Study on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Qingdao University LibraryZhang Lihua[Abstract]In the1930s,巾n g Zhe n she ng served as preside n t of National Qin g dao Un iversity.He set the goal of being one of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China,and determined library's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university development.The library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ystem building,creased book acquisition fund,balaneed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ollect!ons,focused on featured collections, and founded"Library Supplement"Column of National Qingdao University Weekly.National Qingdao University Library had finally formed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development idea,system building,collection and service specifications,which could provide a perspective and thought for university library construction today.[Key word]National Qingdao University Library;Library construction;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伽g Zhengsheng民国时期是我国现代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大学均重视图书馆建设,高校图书馆因其经费充裕、藏书丰富、馆舍建筑精美、馆员素质高、管理水平良好,居全国各类图书馆之首。
第一节公办中学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政府办的中学有1926年秋改为公立的胶澳中学,这是青岛最早的公立中学。
1927年8月,公立女子两级小学校(校址为今江苏路小学)附设的中学班独立出来,成立了公立女子中学校。
1929年4月15日,青岛特别市对学校进行整顿,公立中学渐趋发展。
1934年有政府办的中学3处:市立中学校、市立女子中学校、市立李村中学。
前两所为完全中学,后为初级中学。
各校由于经费增加,设备也渐臻完善。
校舍除李村中学系新建外,其余均系旧兵营或学校旧址改建。
1937年“七七”事变后,青岛的中学多数关闭。
1938年3月,伪青岛治安维持会准许中学复课。
先恢复市立中学和市立女子中学校,由于校舍为日军占用,改以贵州路小学和朝城路小学作为两校的校舍。
9月,将两校改为公立中学。
1944年8月,又改市立中学为市立第一中学,改市立女子中学校为市立第一女子中学。
国民政府在崂山设立市立中学及简易乡村师范。
抗日战争胜利后,市立中学自崂山移入市内,市立第一中学停办,学生并入市立中学。
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停办,恢复市立女子中学校。
市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移至前李村师范学校旧址。
规定所有中等学校的行政设施与教育部章程不相符者均分别予以纠正。
合并后的市立中学,学生达到2100多人,校舍无法容纳,原有的校舍又被美军占用,故采用二部制上课。
1946年2月,将初中2个班的学生拨给李村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初中7个班的学生拨给新建的市立沧口初级中学,并将高中的的10个班迁往临清路原日人开设的铃木医院上课。
自此,学校取消二部制,恢复了全日制,后将高中部迁至单县路新址。
抗日战争后增设的公立中等学校有市立沧口初级中学和市立李村师范学校两所。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全市仅有市立中学校、市立女子中学校、市立沧口初级中学及李村师范学校4所公立中学,共有40个教学班,学生2300余人,教职员150余人。
1952年将私立中学改为公立学校。
1977年又将5所民办中学改为公立:台东中学改为“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五中学”,市北中学改为“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二中学”,四方工读一中改为“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三中学”,群力中学改为“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四中学”,志坚中学改为“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五中学”。
至1987年,全市有普通中学592所,在校学生300870人,教职工25045人,农业职业中学68所,学生36053人,教职工3083人,其中城区有中学(包括农业职业学校)59所,学生23573人,教职工9367人。
第二节私立中学天主教女学创办于1902年,以陶冶品性、教养女子适应社会各阶层为办学宗旨,所设学科与弗兰西斯科女校基本相同。
该校1914年停办。
第一节教育行政机构清政府的县儒学署,设学官两人,正职为教谕,副职为训导。
教谕职掌文庙祭祀,教诲所属生员,办理科举考试,训导协助教谕训迪所属生员。
1897年4月,德国胶澳总督府设学务委员会,由1名总督府指定的人员、学校校长以及8名德国公民团体选举的人员组成,掌管教育事宜,并在乡区聘任区长、村长、首事为学董,协助办理学务。
1914年11月,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民政署总务部下设学事系,设学事员5人,视学1人,事务官2人,职掌教育事务。
1922年12月,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内设政务处,下设学务科,设科长1人,科员3人,视学员1人,办事员2人,书记员2人。
1923年3月政务处改为课,学务科改为股,设股长1人,股员2人,视学员1人,办事员1人,书记员2人。
1924年8月设立平民教育委员会。
同年,划分8个学区,督办公署委任2~4人为学区学董,协助办理教育事宜。
1925年7月,督办公署改为胶澳商埠局,划归山东省管辖,裁撤学务股,成立教育局,设局长1人,科长2人,科员3人,视学员1人,办事员2人,书记员3人,分别管理教育事宜。
但仍无权管辖外国人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
1929年4月,青岛改为特别市。
同年8月,设立青岛市教育局,设局长1人,综理全局事务,下设3科2室,第一科职掌文书、庶务、统计、会计、编审教材等事项,第二科职掌学校教育,第三科职掌社会教育。
2室为秘书室、督学室。
全局有科长3人,秘书1人,督学主任1人,督学2人,科员20~26人,办事员、书记员若干人,阈设立教育研究委员会、体育委员会、职工教育委员会、注音符号委员会、戏曲改良委员会,分别办理有关事项。
1938年11月,伪青岛治安维持会聘任所谓“中日教育名流”10人,成立“学务委员会”,负责咨询各校预算及经营等事项。
1939年1月伪青岛特别市公署设青岛市教育局,下设3科1室,庶务科下设庶务、调查、人事3股;学务科下设特殊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3股;社会教育科下设体育、图书、教化3股。
1945年8月,青岛市教育局设局长1人,综理全市教育行政事宜,下设3科6室。
第一科职掌总务、福利等事项,第二科职掌中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事项,第三科职掌国民教育事宜。
六室为秘书室、督学室、编审室、会计室、人事室、统计室。
全局有科长3人,主任2人,秘书1人,督学2人,视导员4人,会计1人,科员38人,办事员、雇员若干人。
除以上科室外,还设有教育设计委员会、健康教育委员会、小学教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和考绩委员会。
在市属12个区中,各区署设教育助理员1人,负责视导和调查统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处理各校校舍修建和校产,修订教育计划等事项。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青岛市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
军管会文教部设正、副部长各1人,下设大学处、秘书处、报刊处、教育行政处。
大学处分设秘书组、教导组;秘书处分设秘书组、总务组、会计组、人事组;教育行政处分设行政组、中学组、小学组、社会教育组。
同年8月,文教部改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教育局。
1949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令青岛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改称青岛市人民政府文教局,主管全市文化教育工作,设正、副局长各1人,下设秘书科(内设人事室)、初等教育科、中等教育科、社会教育科、工农教育科、经费科,各科设正、副科工各1人,科员5~6人,全局共50余人,局址在德县路1号。
1951年增设人事科,1953副局长增至2人,社会教育科改成文化科。
1955年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岛市文教局改为青岛市教育局。
1957年增设中学教学研究室,归属青岛都是进修学院领导。
第三节教育、教学研究与学术团体1923年,在上海路成立胶澳商埠教育会,主要宗旨为改良教育,有会员100余人,1929年被南京国民政府勒令解散。
1933年青岛市教育局成立教育研究会,由督学及其他主管人员负责组织活动,主旨为各项教育问题的研讨、各项教育行政的设计,以及教学研究的提倡和指导。
各校校长,训育、教导两处主任及各科教师一律参加。
乡区小学组织分区研究会。
市区小学还设立研究会,每月举行一次活动。
教育研究会于1938年因日本侵占青岛而停办。
1946年青岛市教育局令全市各校成立教学研究会。
1947年青岛市教育局制定青岛市国民教育研究会区分会组织办法,由青岛市政府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均因缺乏经费,未能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946年4月成立青岛市教育会,下设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沧(即四方、沧口)、李村、崂西、夏庄、浮山所及阴岛等11个区会。
凡市区和乡区各级公私立学校教职员及社会教育工作人员皆为会员,该会第一次审查合格会员有1 403人。
1949年10月,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教育局主管科室领导开展各科教学研究活动。
1957年成立教学研究会,指导中学各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清末及民国初期,私塾的办学经费因其办学情况不同,来源也不相同。
家塾经费主要由举办之家负担。
门馆由入读学生的家长负担。
出钱多少由塾师自定;村塾多由族田收入中祭祖剩余部分支付;一村或数村联办者由入读学生的家长平均负担。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国民政府于崂山设立办事处,所设义塾,其经费大部分由办事处拨发。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胶澳总督府向中国人强征名目繁多的捐税,从税款中拨出少数款项给蒙养学堂作为办学经费,有的蒙养学堂经费来源于区、镇政府拨款。
1908年9月,总督府规定向中国人增加征收房捐、地皮捐、市场摊位捐等税款,以弥补教育资金不足。
为供德国人子女上学的总督府学校经费全由总督府提供。
教会学校经费来源有三:(1)由所属教会负担;(2)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拨款补助;(3)学费收入。
中德合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开办费为64万马克,德国支出的60万马克计划在3年内分3期由德国政府拨款,中国协筹开办费4万马克。
该校的常年经费为20万马克,每年学费收入3万马克,德国政府支出13万马克,余4万马克由中国政府提供。
1914年11月开始,“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从大量掠夺的财富中,每年支出教育经费50万日元,绝大部分用于日本人子女就读的各级各类学校,用于中国青少年上学的公学堂只是极少数。
普通学堂的经费由区、镇政府拨款,私立小学的经费来源主要由校董会筹集和向学生收缴学杂费。
1928年胶澳公立学校没有固定的教育基金,每年经费主要靠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按预算拨款。
私立学校的经费主要由校董会筹集和督办公署拨款补助,以及学生缴纳的学杂费。
只有私立师范讲习所有学田60余亩,由乡民公会征收租税,作为该校经费。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青岛市教育经费的来源,全靠市库支出。
经常费每月随政费发给,临时费则随时向市府呈请核发。
市教育经费拨给数目得视市库的盈绌而定。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一方面摧残战前文化教育设施,一方面推行奴化教育。
1944年上学期,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经费支出为133.5万元(伪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青岛市政府于复员紧急措施置费项下拨发给市立学校700万元,1946年度教育经费为8 979万元,1947年度达16 412万元。
第二节管理使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青岛时期,教育经费的管理,是先由青岛市教育局编制总概算,以后每月经常费均由各附属机关、学校先送预算,经教育局审核后,转呈市政府拨款,由教育局分发给各附属机关、学校。
款项开支后,再由各单位编造决算呈教育局审核,送财政局核销;临时费的开支,由教育局拟计划,或由各附属机关、学校自拟计划,均经教育局请领转发开支,决算书亦须由教育局审核,转送核销。
教育经费的使用分配,按分配的标准办理,如中小学教职员的待遇、添班的经费、开办的设备,均视市财力及实际需要订有统一的标准,除私立学校略有出入外,市立各校均照标准施行。
第三节校舍、设备清末私塾以民房作为授课之处,阴暗湫隘,除书籍、文具之外,无其他教学设备。
德国侵占青岛期间为中国人开设的蒙养学堂,多为私塾改设,校舍甚为简陋。
为德国人子弟开办的总督府学校(今广西路),有礼堂和4层教学大楼。
教会学校中的礼贤书院有2层教学大楼和藏书楼,藏书3万余册,实验仪器从德国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