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性疗育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效果
- 格式:pdf
- 大小:243.39 KB
- 文档页数:3
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
林波;刘合建;王学敏;谢鸿翔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按家长意愿,将98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
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引导式教育。
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总分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项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常规康复能更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
【总页数】3页(P423-425)
【作者】林波;刘合建;王学敏;谢鸿翔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康复医院,浙江宁波市3150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200080;浙江省宁波市康复医院,浙江宁波市315040;浙江省宁波市康复医院,浙江宁波市315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3
【相关文献】
1.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观察 [J], 武志兵
2.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智能发育的疗效观察 [J], 刘冬芝;马彩云;孙瑞平
3.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 [J], 王静; 岳玲; 王泽熙; 陈智红; 马贵林
4.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J], 张云丽
5.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 [J], 王静;岳玲;王泽熙;陈智红;马贵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动治疗改善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患儿平衡功能的个案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在对患有痉挛型脑瘫疾病的儿童平衡功能进行恢复的过程中应用运动治疗的方法所能取到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患痉挛型脑瘫儿童应用运动治疗的方法对其平衡功能进行改善。
结果:在对患儿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治疗之后,其静态平衡功能以及姿势转换能力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结论:对患有痉挛型脑瘫儿童应用运动治疗方法可以使其平衡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关键词:运动治疗;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平衡功能;个案研究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次个案研究的患者为2周岁,被确诊为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时候仅1周岁,进入本院治疗的目的在于寻求使其能够站立并独立行走的可能。
入院检查时发现该患儿的屈曲肌张力呈现出增高的情况,并且肢体活动受限较为明显。
上肢也有屈曲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肩关节表现出内收的状态,肘关节与腕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形变,手指紧握拳状的时候有屈曲表现,拇指表现为内收状,并且紧握在掌心之中。
该患儿的下肢大腿呈现出内收肌张力增高情况,髋关节表现为内旋,大腿向外展比较困难,踝关节表现出一定的变形情况。
患儿的卧姿表现为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取俯卧位的时候抬头比较困难,仰卧位时头后仰。
由于患儿的平衡性相对较差,所以站立时需有人搀扶,由此便造成该患儿无法独立行走。
2.研究方法对患儿家属进行问询,对患儿的病征表现加以观察,了解患儿的疾病发生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决定应用运动治疗的方法协助其平衡功能的恢复。
二、运动治疗方法1.康复目标结合患儿家属的需求本次治疗将康复目标定为:争取在患儿接受六个月的治疗之后使其平衡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并且能够实现独坐,最大程度上争取其可以独自站立。
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为每天治疗一次,每次治疗时间持续四十分钟。
2.康复训练2.1跪位及单膝跪位训练该康复训练以单膝负重训练为主,本文简述患者的右膝训练内容:由于患儿出现左侧髋关节内收以及膝关节越过正中线向右侧倾斜,所以判定患儿的跪位能力不充分。
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进展摘要:脑瘫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中痉挛型脑瘫占比最大,本文主要阐述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进展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脑瘫的各种功能障碍中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突出,且常牵连感知觉、行为认知、理解表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以及突发性暂时性大脑功能障碍和继发性肌骨问题。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脑瘫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其中痉挛型最常见,约占脑瘫患儿的70%,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受损,可呈锥体束征阳性。
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等凡是会引起脑损伤和脑发育不完善的都可诱发脑瘫的出现。
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牵张反射亢进是其特征,可觉察患儿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特征-锥体束征。
一、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在众多类型的脑瘫分型中,痉挛型脑瘫约占70%。
主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常见于宫内窒息、出生时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脑病、产伤、酸中毒等。
痉挛型脑瘫患儿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层下灰质(即基底核)及锥体系。
小儿基底核区各部分均具有选择性地对应损伤,足月新生儿窒息选择性损害壳核及丘脑,患儿缺血、缺氧时壳核、丘脑的兴奋性谷氨酸盐通道被过度活化易损害。
抑制性神经细胞的活跃程度较高,导致苍白球相对静止,所以苍白细胞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在苍白球细胞中,由于相对多的神经细胞不活跃,因此其对低血压和毒性成分更敏感较为容易的受到胆红素毒性的侵害。
二、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从中医的角度看,脑瘫归属于“痿症”,是指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而至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纳入中医学中的“五迟”、“五软”与“五硬”的范畴。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和姿势的异常。
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脑瘫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运动和功能活动的练习,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肌肉拉伸、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瘫康复训练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痉挛和肌肉僵硬,减轻疼痛,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脑瘫,只能缓解症状。
3.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主要针对脑瘫患儿的言语和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通过发音练习、听觉训练和口腔肌肉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说话的流利度和清晰度,提高沟通能力。
4.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主要关注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手部功能训练和认知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5. 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神经肌肉再生和恢复的方法。
通过电刺激,可以帮助患儿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6. 脑瘫康复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
常见的辅助器具包括矫形器、助行器、轮椅等。
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7. 水疗:水疗是一种通过水的浮力和阻力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
水疗可以减轻患儿的身体负荷,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促进肌肉放松和运动协调。
在水中进行各种运动和活动,可以帮助患儿锻炼肌肉和改善运动能力。
8. 脑瘫康复游戏: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增加患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使用游戏化的训练器材、进行团队合作的康复游戏等,可以激发患儿的积极性,提高康复效果。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进行个体化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综合运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功能电刺激、康复辅助器具、水疗和康复游戏等方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核心稳定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影响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其特点是肌肉僵直、痉挛和不协调等症状。
核心稳定训练是一种针对身体核心肌群的训练方法,通过加强核心肌肉群的力量和稳定性,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
本文将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障碍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导致肌骨系统发育异常。
这些患儿常表现出姿势异常、肌肉痉挛、肌张力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症状。
核心稳定训练主要通过针对身体核心肌肉群的训练,改善患儿的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核心肌肉群包括腹肌、背肌、臀肌和髋关节肌肉等,这些肌肉对于维持良好的姿势和平衡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核心稳定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核心稳定训练可以加强患儿的核心肌肉群的力量,改善姿势控制能力。
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表现出姿势异常和不稳定,核心稳定训练可以通过加强核心肌肉群的力量,改善患儿的姿势控制能力,使患儿能够维持更稳定的姿势。
其次,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能力。
痉挛型脑瘫患儿常伴有平衡问题,容易摔倒或失去平衡。
核心稳定训练可以通过加强核心肌肉群的力量和稳定性,提高患儿的平衡能力,减少摔倒和失去平衡的机会。
此外,核心稳定训练还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协调性。
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表现出不协调的运动,核心稳定训练可以通过加强核心肌肉群的力量,提高患儿的身体对称性和运动协调性,使患儿的运动更加流畅和协调。
总的来说,核心稳定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加强核心肌肉群的力量和稳定性,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姿势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然而,每个患儿的情况不同,因此在实施核心稳定训练时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训练方案。
同时,还需要综合其他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综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2-11-26T11:13:28.041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7期作者:张于凤张娟张黎王琼[导读]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价值张于凤张娟张黎王琼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北荆州 434020【摘要】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价值。
方法:对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科接诊痉挛型脑瘫患儿(n=54)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27人,前者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后者行常规治疗。
对比ROM评分等指标。
结果:关于GMFM 评分,疗程结束之时:试验组的数据(23.14±3.14)分,和对照组(17.02±2.91)分相比更高(P<0.05)。
关于CSS评分,疗程结束之时:试验组的数据(7.16±1.08)分,和对照组(10.24±0.97)分相比更低(P<0.05)。
关于被动踝关节活动度,试验组数据(55.68±9.43)°,和对照组(50.31±7.24)°相比更高(P<0.05)。
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效果显著,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更加明显,痉挛症状缓解更为迅速。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价值;痉挛型脑瘫;活动度医院儿科中,痉挛型脑瘫十分常见,以步态紊乱、姿势异常和肢体不平衡等为主症,若不积极干预,将会引起关节变性与肌肉挛缩等问题[1]。
目前,医生可采取常规疗法来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干预,但总体疗效欠佳。
本文选取54名痉挛型脑瘫患儿(2020年7月-2022年6月),着重分析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科接诊痉挛型脑瘫患儿54名,随机分2组。
试验组27人中,女孩12人,男孩15人,年纪范围2-6岁,均值达到(4.52±1.03)岁;病程范围21-64个月,均值达到(35.28±4.1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