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适用只能是直接适用
- 格式:pdf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1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民事法官能够直接引用宪法条文判案吗?——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25号司法解释另解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内容提要: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25号司法解释不过是利用诉因寄生理论将受教育权“寄生”于姓名权予以保护的一件普通民事司法解释,而不是宪法解释或者“宪法司法化”。
在现行宪政体制下,宪法解释的权力专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无权解释宪法也无权进行宪法司法。
最高人民法院40多年来依据宪法和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严格遵守了在判决中不直接引用宪法条文的惯例。
法院不得解释和直接适用宪法或者说民事法官不能直接引用宪法条文判案是由现行的宪政体制和国家机关的权力分配构架所决定的,不可简单地与其他国家攀比。
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修改宪法和法律。
引言:法释[2001]25号 [1]及其引出的问题200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3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法释[2001]25号)。
该批复全文如下: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1999]鲁民终字第258号《关于齐玉苓与陈晓琪、陈克政、山东省济宁市商业学校、山东省腾州市第八中学、山东省腾州市教育委员会姓名权纠纷一案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我们认为,根据本案事实,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此复该司法解释公布后在我国法律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一些学者将该司法解释誉为“经典的一幕”、“宪法的强音”。
[2]有人据此认为“宪法不仅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且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它可以像部门法一样作为判断是非、曲直,化解纠纷的法律依据”。
[3]有的学者则指出我国从来不禁止法院判案适用宪法条文,呼吁对宪法进行修改,并呼吁出现中国的“马歇尔”。
宪法权利救济问题探析[摘要]宪法权利在我国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实现得很不全面,其中宪法规范不能直接适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推进,这一方面的理论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就中国有关宪法适用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分析了我国这一理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对我国有关宪法适用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字]可适用性协调条件在我国,由于最高人民法院1955年和1984年出台的两个司法解释限制了人民法院引用宪法来作为定案的依据,于是保障宪法权利被视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专门职责,其他国家机关则无权过问。
这实际上导致了公民所享有的宪法权利除了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加以具体化之外,公民个人无法请求国家机关适用宪法来直接保护自己的宪法权利。
而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又没有设立专门的机关来处理公民宪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的案件。
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而不能获得救济,就等于没有这项权利,既通常所说的“无救济就无权利”。
因此,至少在8?13批复出台之前[1],宪法权利在我国对于公民个人而言实现得很不全面。
因为宪法规定了公民对来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害的救济权,但却没有规定公民对来自国家机关之外的侵害的救济权。
比如,没有规定公民有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鉴于时代已经改变,社会之结构,已从农业迈入工业。
社会结构之改变,明显地影响到基本权利之效力。
在工业社会下的生存弱者,民法所谓的契约自由、私法自治,对其都无意义。
对个人尊严以及基本权利之侵害,除了国家以外,实质的社会势力者,亦是主要来源之一”。
[2]因此,本文拟对直接适用宪法规范救济宪法权利问题进行初步探析,期有助于推动一种清晰、合理的宪法适用制度的真正建立。
一、宪法的可适用性分析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就山东省高院请示的齐玉苓诉陈晓琪案作出了批复,指出:“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民事责任。
最新整理我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援引《宪法》我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援引《宪法》研究人民法院在裁判文书中援引《宪法》条文,引发了以下几个问题:人民法院是否有权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人民法院是否需要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以及如何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如何认识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的法律性质及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上述问题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如果人民法院无权援引《宪法》,那么所有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如果人民法院没有必要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那么法院的援引就属于画蛇添足。
如果人民法院有权且必须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那么人民法院如何判断必要的宪法援引,并且如何认识这种援引的法律性质及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作用?我国宪法学者对人民法院援引宪法的案例进行了认真的收集和整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分析资料。
一、人民法院有权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我国人民法院是否有权援引《宪法》条文,需要从学理上考察人民法院援引《宪法》是否具有宪法、法律和实践依据。
宪法规范虽然具有原则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但这是由宪法调整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宪法规范的原则性和概括性不能成为否定宪法司法适用的依据。
宪法能够为司法机关所适用,但宪法适用只能直接解决公权力之间以及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不能直接适用于行政、民事和刑事案件。
宪法不规定如何追究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因此,宪法规范不能成为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的直接依据。
宪法规范能够被法院直接适用于宪法案件,以解决宪法争议。
由普通法院或者专门法院来行使宪法争议的管辖权和审判权已经成为宪政发展的趋势。
由于我国人民法院没有宪法案件的管辖权,我国宪法虽然具有司法适用的特征,但我国人民法院没有适用宪法的权力。
人民法院虽然不适用《宪法》解决宪法争议,但在必要的时候有权在行政、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判决中援引《宪法》条文,以履行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义务。
第一,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条文具有宪法和法律依据。
宪法的适用主体、性质及适用范围论述尽管有学者断言“任何一种法规范都必须予以适用”,但在法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法律适用的重视程度仍然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在法治初创之际,人们会更注重建章立制,待建章立制完成以后人们会转而重视法律的适用。
由此,有学者指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未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将会从建章立制阶段逐步转向具体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适用上来。
这是我国学界近年来开始重视宪法适用研究的时代背景。
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即,“研究宪法的适用是宪法学的使命”。
宪法适用问题由此成为人们关注频率最高的热点问题之一,学界在不长的时间里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不过,这些研究成果跟当下实践中对宪法适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宪法适用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甚至对于什么是宪法适用、宪法如何适用、谁来适用宪法、在哪些领域可以适用宪法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至今仍是异见纷呈,没有达成共识。
本文拟就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的疏理,以期对推动我国对宪法适用的研究、促进宪法全面实现有所贡献。
一、谁来适用宪法---宪法适用主体之争一般认为,宪法适用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根据法定程序将宪法适用于特定事件或行为的活动。
如费善诚认为:“所谓宪法的适用,就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将宪法规范运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的专门活动。
”童之伟主张:“适用宪法(或宪法适用)是指适格的宪法关系主体在宪定职权范围内,依照宪法或法律规定的程序直接应用宪法的原则、规则或概念处理各种具体事务或具体纠纷的活动。
”但到底何为“特定国家机关”、何为“适格的宪法关系主体”宪法适用的主体只能是一个还是可以有多个如果可以有多个,则又包括哪些具体主体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们至今仍莫衷一是。
第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司法机关才能适用宪法。
有学者认为,宪法存在两种意义上的司法适用性:“一是将宪法规范作为判断当事人之间权利纠纷的直接法规范依据;二是将宪法作为判断当事人之间权利纠纷的直接法规范依据的依据,这种意义上的宪法司法适用性,实际上是普通司法机关享有违宪审查权。
《新时代呼唤加强宪法实施和宪法发展》课后习题欧阳学文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6、宪法的直接适用是指()。
正确答案:A、立法行为7、宪法适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没有人质疑法律违宪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假设这个法律是符合宪法的,依照该法律处理问题。
正确答案:D、穷尽法律适用4、美国式司法审查制,由()来审查法律文件是不是符合宪法。
正确答案:B、法院3、宪法的首要功能是()。
正确答案:B、防止公权力滥用7、()决定专门提出一个要求,要加强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正确答案:B、十八届四中全会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中国法律的第一条通常规定,“本法依据宪法而制定”,根据本讲具体表现在()。
正确答案:A、依据宪法的立法授权B、依据宪法规定的立法程序C、依据宪法的理念、原则、精神D、依据宪法的规范内涵2、实施宪法的关键是宪法思维,根据本讲具体包括()。
正确答案:A、人民主权思维B、党的领导思维C、人权思维D、宪法至上思维E、正当程序思维3、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建设的目标包括()。
正确答案:A、文明B、民主C、富强D、和谐E、美丽4、现行宪法规定的国家标志包括()。
正确答案:A、国旗B、国歌C、国徽D、首都E、国家元首5、本讲提到,法治的三个层次包括()。
正确答案:A、形成体系化的法律制度C、规则之治:宪法和法律至上D、规则之治:至上的宪法和法律是良法6、本讲提到,现行宪法在内容上有了重大发展,序言部分关于指导思想的规定,增加了()正确答案:C、科学发展观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根据本讲,良法要具备哪些要点?()正确答案:A、人权保障之法D、控制公权力之法E、兼顾不同利益之法6、本讲提到,法治的三个层次包括()。
正确答案:A、形成体系化的法律制度C、规则之治:宪法和法律至上D、规则之治:至上的宪法和法律是良法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宪法实施及其保障一、宪法实施的概念与类型1、宪法实施的概念宪法实施,是指使宪法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的活动和过程。
2、宪法实施的类型:宪法适用、宪法遵守。
⑴宪法适用法律适用,即法的适用、法律规范的适用,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或其授权单位和组织运用法律规范解决法律纠纷或制止、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从而促成、保障法的实现的活动。
宪法适用,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法(含实体、程序)运用宪法规范解决宪法纠纷,或制止、制裁违宪行为,从而促成和保障宪法规范的实现的活动。
①适用性也是宪法的基本属性首先,宪法也是法,同样具有法的一般特性;其次,宪法的司法直接适用性也为一些国家的宪政实践所证明;此外,宪法适用必然在具有一般“法律适用”共性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性。
②建立、健全我国宪法适用的有关制度我国宪法同样应该具有法的适用性。
为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宪法适用的有关制度,还宪法以其司法直接适用性,加强和完善宪法实施,增强和保障宪法权威,推进法治进程,当务之急要养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全面树立“宪法也是法”、“宪法同样具有适用性”等思想观念,普遍增强宪法意识,积极开展相关宪法理论研究,为建立、健全我国宪法适用制度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其中,国家权力主体宪法意识的增强尤为重要;其二,积极推进市场经济建设,为培育民主、平等、法治、权利本位、公平、公正、公开、控权与制衡等宪政文化奠定经济基础;其三,明确、规范宪法原则,修改、完善宪法规范,尽快减少政治宣言性宪法规定、填补宪法层面上的漏洞,增强宪法原则和宪法规范的适用性;其四,制定有关法律制度,尽早出台《宪法监督法》等相关法律,明确宪法监督机关的组织及其职权、宪法争议的受理和确认、违宪行为的审查和裁决等内容,使宪法监督制度化、程序化,最终司法化;最后,建立宪法监督、审查、诉讼机构。
⑵宪法遵守①宪法遵守的概念宪法遵守,是指一个国家机关、组织和公民以及在该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和个人等宪法关系主体,在该国宪法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依照宪法规范的要求享受权利、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和职责(的行为)。
新时代呼唤加强宪法实施和宪法发展》课后习题1、宪法的首要功能是()。
答案:A、保障人权正确答案:B、防止公权力滥用2、宪法的直接适用是指()。
答案:D、以宪法原理解释法律规范而适用正确答案:A、立法行为5、美国式司法审查制,由()来审查法律文件是不是符合宪法。
答案:C、宪法法院正确答案:B、法院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2、实施宪法的关键是宪法思维,根据本讲具体包括()。
答案:A、人民主权思维B、党的领导思维C、人权思维正确答案:A、人民主权思维B、党的领导思维C、人权思维D、宪法至上思维E、正当程序思维3、本讲提到,法治的三个层次包括()。
答案:C、规则之治:宪法和法律至上D、规则之治:至上的宪法和法律是良法E、良法之治:至上的宪法和法律是良法正确答案:A、形成体系化的法律制度C、规则之治:宪法和法律至上D、规则之治:至上的宪法和法律是良法4、现行宪法的基本内容包括()。
答案:A、国家性质C、基本政治制度D、基本经济制度E、基本文化制度正确答案:A、国家性质B、政权组织机构C、基本政治制度D、基本经济制度E、基本文化制度5、中国法律的第一条通常规定,“本法依据宪法而制定”,根据本讲具体表现在()。
答案:A、依据宪法的立法授权B、依据宪法规定的立法程序C、依据宪法的理念、原则、精神D、依据宪法的规范内涵E、依据宪法的执法主体正确答案:A、依据宪法的立法授权B、依据宪法规定的立法程序C、依据宪法的理念、原则、精神D、依据宪法的规范内涵6、现行宪法规定的国家标志包括()。
答案:A、国旗B、国歌C、国徽D、首都正确答案:A、国旗B、国歌C、国徽D、首都E、国家元首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1、宪法从本质上讲就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宪法规定了不同的利益要平等保护,要平等尊重,允许他们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方式进行充分地表达。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经过合宪性审查之后,认为法律文件违反宪法的,直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决定,予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