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好题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905.00 KB
- 文档页数:14
考纲解读【高频考点1开眼看世界】高考真题示例1(2011〃北京卷)“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解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摈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因此选A项。
A【解题技巧指导】如何做材料型选择题一要认真阅读材料。
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三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
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然后准确地作出判断。
【教材知识回顾】【高频考点2维新思想】[来源:高考学习网高考真题示例2(2011〃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高考真题示例2(2011〃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
第(1)问考查康有为宪政思想内容和背景,内容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背景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思想归纳。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目录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R1维新变法思想 2R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R3三某某义的形成和发展 2R4思想 2R5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2R1维新变法思想【文综历史解析卷·2015届某某某某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8)】2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X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知识点】R1近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运动【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要打破“国粹”束缚,即打破守旧观念,来挽救民族危亡,材料体现了进化论的观点,属于新文化,所以A项正确。
材料不是要重建儒家信仰,排除B项;材料时间为20世纪初,这时戊戌变法已经结束,C项可排除;D项“任凭自然选择”与“不忍而归消灭”矛盾,可排除。
【思路点拨】克服D项的干扰。
【历史解析卷·2015届某某省某某市海珠区高三摸底考试(201408)】1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维新变法的背景【答案解析】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进行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制度变革的探索。
A项开始于《某某条约》;B项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D项是林则徐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课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真题演练考点1 维新思想(2014年广东学业)1897年梁启超编辑出版《西政丛书》,其内容分史志、官制、学制、公法、农政、工政、商政、兵政等,“凡书三十二种,都是当时讨论西洋政事的切要之书”。
这反映了维新派( )A.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抵制学习日本C.主张建立共和制度D.重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都是当时讨论西洋政事的切要之书”可见对西方政治最为重视。
故选D。
答案:D考点2 新文化运动1.(2012年广东学业)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
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A.洋务运动的影响B.维新运动的影响C.抗日战争的影响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时间“20世纪20年代”和孔子地位下降可知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D2.(2014年广东学业)在中国近代的某个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认为,拯救中国之道在于全面否定传统。
为此,他们提倡( )A.“中体西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民主和科学”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析:“中体西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洋务派思想,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文革后的思想。
故选C。
答案:C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4年广东学业)下列文献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A.《孔子改制考》 B.《文学改良刍议》C.《庶民的胜利》 D.《资政新篇》解析:《庶民的胜利》是李大钊的作品,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
《孔子改制考》是维新派的宣传武器,《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的作品,《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治国纲领。
故选C。
答案:C一、单项选择题Ⅰ1.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以“自强”“求富”为出发点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C.借助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解析:洋务派兴办洋务,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其根本目的在于借助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求富自强,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2014•吉林长春模拟)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李鸿章2.(2014•三门峡模拟)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格致”就像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着“Scien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
这一过程体现了()A.中体西用B.西学东渐C.西学中源D.中西同源3.(2014•来宾模拟)《刘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
……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
”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A.洋文学科的增设B.顽固势力的反对C.社会观念的落后D.大家子弟的谨慎4.(2014•江苏南京模拟)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主要原因是这两本书()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5.(2014•北京西城模拟)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判断此人的政治派别是()A.保皇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洋务派6.(2014•新乡模拟)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
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7.(2014•安徽淮南模拟)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论;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专题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2012·高考北京文综卷)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
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⑦2.(2012·高考四川文综卷)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3.(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下列派别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A.洋务派B.新文化运动倡导者C.资产阶级革命派D.康梁维新派4.(2012·高考山东文综卷)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答案:1.【解析】选B。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2014·浙江文综·T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解答关键:有效获取材料信息。
【解析】选A。
材料中阐述铁路之利时指出“首在利民”,而“利民”最后有利于“征兵转饷”,可见材料表达的观点应该是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求富”“自强”。
2.(2014·北京文综·T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潮。
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海国图志》的时代背景进行正确评价。
【解析】选B。
《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作,编辑此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等史地知识,但魏源“师夷”思想的实质,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范畴。
具体分析如下:3.(2014·天津文综·T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
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反映的社会思潮的理解。
【解析】选D。
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后,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由此可知A 不正确。
(对应学生用书P209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越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设立译馆,编译资料,介绍外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中的“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说明是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的。
2.(2013·长春模拟)《齐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
……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
”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A.洋文学科的增设B.顽固势力的反对C.社会观念的落后D.大家子弟的谨慎【解析】C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主要是因为“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观念的落后。
3.“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冗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上述言论() A.认为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目的B.表明洋务运动具有客观进步性C.全面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必然性D.体现了变革封建制度的艰巨性解析B持此言论者认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进不了中国的门。
显然肯定了洋务派的客观进步性。
4.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杨天石先生曾说,这一部分人,他们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及政治制度。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测试题人民版必修3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注目世界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答案】 D【解析】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即“向西方学习”。
A、B、C是新思想萌发的背景。
2.《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广泛流传,但是在日本却大受欢迎,重刻、翻译,各取所需的版本很多。
此书未能在中国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士大夫们不重视 B.相同的著作很多C.缺乏社会环境D.缺乏物质基础【答案】 C【解析】《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此时的中国虽然经历了鸦片战争,但是天朝上国的迷梦还存在于大部分人心中。
故正确答案为C。
3.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师夷长技”说明国人已认识到西方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的先进,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但在当时他们对中国落后的认识还谈不上“充分”,故排除④。
4.近代某思想家说:“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据此判断,该思想家属于( ) A.顽固派 B.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 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该思想家反对革命,不是保皇派,即是顽固派。
洋务派稍早一些,排除B;维新派主张流行时,革命派势力较微弱,排除C项。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甲午战后,严复谈道:“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
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后世其用意虽有公私之分,而崇尚我法,劫持天下,使天下必从己而无或敢为异同者则均也。
因其劫持,而是非淆、廉耻丧,天下之敝乃至不可复振也。
”材料反映了严复()A.对“中体西用”的继承B.借经学宣传维新变法C.极力推崇儒家伦理道德D.反对传统的教化学术2.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3.1866年6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他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
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
为此,他主张()A.建立海军,加强海防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业救国,保护商贸4.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A.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D.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5.同治六年(1867)总理衙门决定在同文馆中增设“天文算学馆”,专授天文学和数学。
恭亲王建议翰林、进士、举人都可以申请入学,读了三年之后予以“格外优保”的升官机会。
但此建议遭到部分官员的激烈反对,其中一位御史提出建议:“止宜责成钦天监衙门考取年少颖悟之天文生、算学生,送馆学习,俾西法与中法,互相考验。
”该御史的建议旨在()A.倡导中西两种科学交流B.贬抑西方天文学、数学C.以委婉的方式引进西学D.沟通与调和东西方文化6.近代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第2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某某省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说明1.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走向某某”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和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感受先进中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勇于实践的精神。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和“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历史广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历史广角]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因而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因而,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历史广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四个阶段(1)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
(代表: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后。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R1维新变法思想5.R1 C3[2014·四川卷]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D[解析] 本题以殷海光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
“技术的反应”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①属于“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观念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组织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后新的革命政党的组建,③④与此相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
16.R1[2014·北京卷]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16.B[解析] 本题以《海国图志》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论从史出”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该书出现了西方的一些政治词汇,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据此可以断定该书对西方政治制度有所涉及,B项正确,但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项错误。
故选B项。
28.R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8.B[解析] 本题以维新派的易服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早期维新思想家和康有为都主张易服,两人的根本主张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所以此举的目的是为政治改革服务,故答案为B项。
22.J1、R1[2014·江苏卷] (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咸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22.[答案]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和中国近代化,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问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信息找出与洋务运动相符的语句即可;传统性即维护原有的制度,故应从维持纲常政教上分析。
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从材料中找出王韬课士思想中体现近代性的内容并加以说明即可,但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论据要准确充足。
38.A2 R1[2014·福建卷] (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6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0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分)38.[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答五点即可)(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
(答二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 本题以科举制度在古今中外的演变和影响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和阐释、评述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即可,但要注意对材料提供信息的运用。
第(2)问从材料中能够得出“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等,但一定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第(3)问,看法依据材料有效信息不难回答;目的要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实现国家富强对人才的需求回答。
第(4)问从题目给出的角度进行评述,在回答时要侧重于评述科举制度在近代中西方不同命运的“原因”,否则就会偏离命题者的立意。
4.[2014·济宁阶段性检测]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据此,可判断出他()A.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C.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D.要求同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4.C[解析] 据题干“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可以得出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变革社会制度是行不通的,故选C项。
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并非反对学习西方,A 项错误;维新派存在脱离广大民众的局限,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6.[2014·洛阳模拟] 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A.树立孔子权威B.否定君主制度C.促进思想启蒙D.减少变法阻力6.D[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变法,当时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康有为此举主要是为变法减少阻力,故选D项。
A项是形式,排除;不是否定君主制度,而是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C项是作用,故排除。
8.[2014·陕西质量检测]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
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
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
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
”这反映了()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8.A[解析] 此题题干反映了世界地图在当时的中国还比较稀少,国人也较少了解,说明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故选A项。
B项“广泛传播”与题干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说法题干未体现,排除;题干材料反映国人对西学的了解甚少,D项错误。
R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4.R2[2014·安徽卷]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14.C本题以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A项表述不准确,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是在洋务运动期间;B项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应该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科学思潮的兴起;D项表述太过绝对,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非常重视人文教育。
图中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在1929—1936年稳步上升,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C项正确。
9.[2014·深圳调研] 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思想启蒙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9.B[解析] 从题干看,陈独秀强调,只有“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即国民民主意识觉醒,才能实现共和立宪,否则就是“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故选B项。
陈独秀赞成民主共和制,A项错误;陈独秀强调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与主张开展国民革命无关,C项错误;此时的陈独秀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