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散文练习
- 格式:pdf
- 大小:12.18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一、夯基训练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蚤起D.由水之就下项,颁,同“斑”;B项,蚤,通“早”;D项,由,通“犹”。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50730015)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所仰望而终身也项,古今义相同。
A项,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C项,古义:供养活着的家人。
今义:保养身体。
D项,古义:依靠、指望。
今义:①抬头向上看;②敬仰而有所期望。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畜:饲养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发现C.去.关市之征去:除去D.孰能御之御:抵挡项,发:开仓赈济灾民。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谨.庠序之教C.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D.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名词用作动词,怪罪。
A项,名词用作动词,栽植;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减轻;D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A.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B.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C.而良人未之知也B项都是判断句。
A项,定语后置;C项,宾语前置;D项,状语后置。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都江堰余秋雨语录•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
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是因为有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有感觉,在乎,痛过,落泪了,说明你是完整得不能再完整的一个人。
难过的时候,原谅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没有必要把自己看得这么坚不可摧。
•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回不来的人消失了,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也没关系。
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的身边,在此之前,你所要做的,是好好地照顾自己。
一、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他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善于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代表作品有《寻觅中华》《摩挲大地》《文化苦旅》等。
二、整体感知《都江堰》是一篇文化游记,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
作者通过写游览都江堰,表达出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
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
作者把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寄予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以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本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一、注音惊悸.(jì) 庇.护(bì) 修缮.(shàn ) 韬.略(tāo ) 颓壁残垣.(yuán ) 强悍.(hàn ) 遴.选(lín ) 卑处一隅.(yú) 诘.问(jié) 衮.衮诸公(ɡǔn ) 圭臬..(ɡuī niè) 怦.然心动(pēnɡ) 二、写对字形⎩⎪⎨⎪⎧xu ān (喧)嚣xuàn (渲)染寒xuān (暄)xuān (萱)草⎩⎪⎨⎪⎧精神huàn (焕)发huàn (涣)然冰释 ⎩⎪⎨⎪⎧典jí(籍)蕴jiè(藉) ⎩⎪⎨⎪⎧残yuán (垣)hén ɡ(恒)久齐huán (桓)公三、解释词义1.圭臬:指圭表,比喻标准或法度。
[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不只是因为得奖,更因为这是一个造福众生的伟大贡献。
B.上级领导要具备高素质、高能力,才能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决策,树立好的榜样,从而使基层干部上.行下效...,为转变作风提供动力和压力。
C.数天前,孙艺在万般无奈之下卖光了中国中车的股票,她50余万元的积蓄也化为乌有,这位有着20多年股龄的老股民,被波动的股市折磨得心劳日拙....。
D.杨老师在职工微信群里对校长进行批评,校长对杨老师做出停职停薪的处罚,并让全体老师表决,有假公济私....的嫌疑。
E.历时半年的缜密侦查,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侦破一起涉嫌徇私舞弊....低价出售国有资产的滥用职权案件。
【解析】A项,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使用正确。
B项,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此处贬义褒用,不合语境。
C项,心劳日拙: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此处贬义褒用,不合语境。
D项,假公济私:指假借公事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词义轻,所做之事不一定触犯法律。
此处使用正确。
E项,徇私舞弊:指为了私利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词义重,所做之事触犯法律。
此处使用正确。
【答案】BC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德国诗人席勒有篇诗作名叫《大地的瓜分》,写的是希腊神话故事。
其大意是,宙斯对人类说:“把世界领去!”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力。
之后,来了一位诗人,但已无任何东西可得。
宙斯问诗人:“当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诗人说:“我在你身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请原谅我的心灵,被你的天光迷住②我的眼睛凝视着你的面庞③竟然忘记了凡尘④我的耳朵倾听着你的天乐之声A.②④①③B.①②④③C.④②③①D.①③②④【解析】注意把握语句的内在逻辑顺序:先看到和听到,然后才是心灵被“迷住”,以致忘记凡尘。
第一单元自主赏析书愤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C )A.北渚.(zhǔ)白艹烦(fán) 沅.(yuàn)水B.萃.(zú)中罾.(zēng)木上眇眇.(miǎo)C.水裔.(yì) 西澨.(shì) 荪.(sūn)壁D.兰橑.(lǎo) 蕙櫋.(mián) 踯躅.(chú)【解析】A沅:yuán;B萃:cuì;D躅:zhú。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E )A.目眇眇..兮愁予向远看的样子B.观流水兮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C.聊逍遥兮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D.举杯断绝..歌路难停止E.吞声踯躅..不敢言犹豫不决,欲言又止【解析】徘徊不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 )A.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流..南北B.荪.壁兮紫坛C.桂.栋兮兰橑D.辛夷..楣兮药房【解析】A是名词作状语,其它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5994036( D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这两句纯属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B.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这几句写湘夫人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而不敢明讲,心神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C.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在庭院中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这两句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
D.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轻易得到,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这两句写湘君和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于是绝决地抛弃幻想,自得其乐地游逛起来。
【解析】“绝决地抛弃幻想,自得其乐”不对。
阅读杜甫的《蜀相》,完成5~6题。
65994037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撒在乡野的草籽张复林麻雀,这些上天随意撒在江南乡野的草籽,它们在乡村热烈而盛大地生长和繁衍。
麦熟季节,麻雀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飞掠而来。
多的时候,黑压压一片,像一大块浓重的乌云,铺天盖地,布满了天空,大地仿佛被压低了许多。
无数的麻雀同时发出呼呼的啸声,啸声闷雷般滚过长空,犹如千万匹野马在嘶鸣奔突,脚下的大地都跟着颤抖起来。
那时,田野上一望无际的麦地和麦地之上的天空都是属于麻雀的,成为麻雀展示和演奏的大舞台。
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只能在大地上仰望,或者聆听,这些天地间神秘的舞者。
农历的五月,麻雀俨然江南乡野的主宰。
田野上,阳光明媚,夏麦金黄,风吹麦浪翻滚。
麻雀扑扇着轻盈的翅膀,牢牢挂在不断倾覆又不断扬起的麦株之上;或者箭矢般弹射出去,麦穗上绿色的麦蚜虫和背部有红色斑点的麦蜘蛛,瞬间成为它们的美食。
一旦填饱肚子,便开始了游戏表演的时候。
它们或排成一个不够规则的方阵,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迈着方步,在地垄间行进;或成群结队飞掠起来,方阵变换成椭圆,有时则是长方的形状,在田野上空做一番优雅的逡巡,盘旋。
以徐徐飞翔的姿势和唧唧有声的热切叫唤,麻雀不断唤起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渴望,成为孩子们快乐乡村生活的最初引领者。
借着密集的麦株掩护,孩子们藏身麦地深处,他们头戴自编的草帽,把自己巧妙伪装起来,悄无声息的向麻雀靠近,愈到跟前愈加小心,前面的竖起食指在嘴角做出噤声的手势,后面的就近趴在地垄上,一个紧挨一个,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痴痴地观望。
有时候,领头的一声唿哨,孩子们呼啦一声,一跃而起,恶作剧地追逐,或者奔跑,惊起的麻雀像硕大的雨点,斜着灰色的身子流星般迅疾从这一垄坠向那一垄。
一阵得意的坏笑之后,孩子们又蹑手蹑脚向麻雀靠近,看看都伸手可及了,聪明的麻雀会立即蹿起,另找一处安全地方坠下,把孩子们引向更远处的另一片麦地。
看看快到麦地尽头,麻雀会腾地展翅飞高,再折身从孩子们头顶飞回来,一面集体啸叫着,就像另一拨不惧挑衅的孩童。
4 碗花糕课时训练4 碗花糕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流淌/徜徉 匹敌/否极泰来 积累/果实累累B.沉疴/百舸 星宿/乳臭未干 纤绳/纤尘不染C.阻挠/侥幸 咋舌/啧啧有声 横祸/横生枝节D.粗犷/旷达 伺候/恃才傲物 登载/载歌载舞答案D解析A项,tǎnɡ/chánɡ,pǐ,lěi/léi;B项,kē/ɡě,xiù,qiàn/xiān;C项,náo/jiǎo,zé,hènɡ/hénɡ;D项,guǎng/kuàng,cì/shì,zǎi/zài。
2.(2016全国乙)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③④错。
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根据句意,应为“改弦更张”。
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
根据句意,应为“并驾齐驱”。
①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梦的远方林清玄①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并不像父亲那样明显而长远。
小时候我的身体差、毛病多,母亲对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
为了让我平安长大,母亲常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看医生,所以我童年时代对母亲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医生。
②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
3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顿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了。
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全休假去了,母亲急得满眼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生馆找到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张开了。
直到你张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过去了。
”母亲一直到现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一个儿子。
听说那一天她为了抱我看医生,跑了将近10公里。
③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身体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抓药来给我补身体,可能是补得太厉害,我6岁的时候竟得了疝气,时常痛得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
“那一阵子,只要听说哪里有先生、有好药,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两年,什么医生都看过了,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
有一天,一个你爸爸的朋友来,说开刀可以治疝气,虽然我们对西医没信心,还是送去开刀了。
开一刀,一个星期就好了。
早知道这样,两年前就送你去开刀,不必吃那么多的苦。
”母亲说吃那么多的苦,当然是指我而言,因为她们那时代的妈妈,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
④过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儿麻痹,一星期就过世了,这对母亲是个严重的打击。
由于我和大弟年龄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并且在那几年,对我特别溺爱。
例如,那时候家里穷,吃鸡蛋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吃一个,而是一个鸡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
2020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与检测:第1单元书愤含解析第一单元书愤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C)A.北渚.(zhǔ)白(fán)沅.(yuàn)水B.萃.(zú)中罾.(zēnɡ)木上眇眇.(miǎo)C.水裔.(yì) 西澨.(shì) 荪.(sūn)壁D.兰橑.(lǎo) 蕙櫋.(mián) 踯躅.(chú)【解析】A沅:yuán;B萃:cuì;D躅:zhú。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E)A.目眇眇..兮愁予向远看的样子B.观流水兮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C.聊逍遥兮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D.举杯断绝..歌路难停止E.吞声踯躅..不敢言犹豫不决,欲言又止【解析】徘徊不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A)A.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B.荪.壁兮紫坛C.桂.栋兮兰橑D.辛夷..楣兮药房【解析】A是名词作状语,其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这两句纯属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B.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这几句写湘夫人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而不敢明讲,心神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C.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在庭院中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这两句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
D.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轻易得到,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这两句写湘君和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于是决绝地抛弃幻想,自得其乐地游逛起来。
【解析】“决绝地抛弃幻想,自得其乐”不对。
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范例”的误用“范例”的“范”的繁体作“範”,本谓型范,俗称模子。
引申指规范、法式。
如,“范本”即可做模范的样本,“范文”即语文教学中作为学习榜样的文章。
2013年2月6日《报刊文摘》载有《“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一文。
文中道:“极端的个人主义行为已经让美国吃了不少苦头,从华尔街的金融巨骗到校园中的变态枪手都成为范例。
”句中的“范例”使用错误。
“范例”,指可以当作模范的事例。
若将上述美国的重大案件定性为模范事例,那么令人发指的金融巨骗和变态枪手岂不都成了模范人物?——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李丽慧走近作者相关知识传记类型复杂,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传记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传记主要有以下几类:自传、他传、评传、小传、画传等。
识记字音闾.里(lǘ)谪.居(zhé)陈慥.(zào)著.帽(zhuó) 矍.然(jué) 奴婢.(bì)岐.亭(qí) 精悍.(hàn) 勋.(xūn)阀.(fá) 傥见之与.(yú)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A.驰骋.(chěnɡ)当.世(dānɡ)闾.里(lǘ) 功勋.(xūn)B.著.帽(zhù) 谪.居(zhé)俯.仰(fǔ) 耸.然(sǒng)C.奴婢.(bì) 萧.然(xiāo)矍.然(shuò) 蔬.食(shū)D .两骑.(qí) 精悍.(hàn) 岐.亭(qí) 倜傥.(t ǎng) 解析:B 项,“著”读zhuó。
C 项,“矍”读jué。
D 项,“骑”读jì。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 .阳狂垢污B .方山子傥见之与C .百有余年矣D .鹊起于前解析:A 项,“阳”通“佯”,假装。
B 项,“傥”通“倘”,或许;“与”通“欤”,语气词。
2020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与检测:第2单元春江花月夜含解析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滟滟.(yàn)芳甸.(diàn) 似霰.(sǎn)B.汀.(tīnɡ)上纤.(qiān)尘皎皎.(jiǎo)C.青枫浦.(pǔ) 不胜.(shēnɡ)愁扁.(piān)舟子D.砧.(zhān)上碣.(jié)石潇.(xiāo)湘【解析】A霰:xiàn,B纤:xiān,D砧:zhēn.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CE)A.青枫浦上不胜.愁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林木不可胜.用也E.旧时兰楯,亦遂增胜.【解析】A能承受,B胜利,CE优美的,D尽。
3.下面对诗歌开头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一个“连”字,一个“共"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使人们的视野陡然开阔。
B.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
C.一个“生”字,赋予明月和潮水以生命,展示了潮水明月的静态美。
D.这两句诗开篇破题,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
【解析】“展示了潮水明月的静态美”不对.4.对下列诗句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两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
B.“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
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期末复习——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庄重朱以撒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
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
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
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
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
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
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
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
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
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
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
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
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
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这是很有道理的。
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
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
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
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
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
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
她就是我的二姨。
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
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
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
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
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
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
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
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
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
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
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
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
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
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
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
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
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
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
可惜——没有噱头。
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
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
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
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
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
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 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C.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D. 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5、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6、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花草院落郑飞雪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跋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飘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
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
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座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
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
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
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
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
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
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
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
黄瓜很愉悦,纤巧的滕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
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
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
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
黄瓜,一个名附其实的乳名。
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
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
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
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
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
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
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博。
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
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
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
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中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作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本文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交流,让作者“错把他乡当故乡”,表现了村民的朴实,让作者感到亲切。
C.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5.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5分)6.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散文阅读答案一、答案;4、B(3分)【试题分析:A项,原文“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虽“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但并不意味是“为了了解习俗”;C项,“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过于绝对;作者认为“仪式”很重要,应该郑重其事地举行,仅仅有仪式是不够的。
D项,“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无中生有。
】5、(5分)①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②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保持感恩之心;③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④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一点1分,四点5分)6、(6分)①朱熹提出“敬”的重要性,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