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试点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启动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纲要按照省十次党代会对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要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未来五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完备生产手段,搭建科技能量释放平台,逐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完善经营体制,以建设标准、高效的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任务,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全面提升。
到2011年,我省农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目标。
根据我省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所面临的新形势,特制定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纲要。
一、农业基础设施现状我省是农业大省,自然资源禀赋较好。
全省耕地1151.6万公顷,农民人均耕地10亩,居全国之首;水资源总量810亿立方米,平均亩耕地水量468立方米;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6%;天然草原面积约433.3万公顷。
农业生产成效显著,到2006年底,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37.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2%,农民人均纯收入3552元,比上年增长10%。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得益于“十五”以来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拉动,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也体现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水利工程规模扩大,水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已建成江河堤防12285公里,其中松花江、嫩江堤防2040公里;建成水库679座,总库容95.9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46.95亿立方米。
兴建各类灌区8312处,其中大中型灌区325处,总灌溉面积达到293万公顷,其中水田233万公顷。
全省累计完成除涝面积329万公顷,占易涝面积的74%;累计打各类机电井22万眼,建成小塘坝、小蓄水池1万多处,发展旱田节水灌溉面积60万公顷,抗旱坐水点灌能力达到203万公顷。
ADVANCE TOGETHER共同推行动高校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为科技特派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建设工作体系。
自2012年起,联合科技部先后在高校批准建设了39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推动高校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特派员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作体系支撑。
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积极的探索,通过派出科技特派员,建设试验站、教授工作站、推广示范基地等措施,直接服务基层一线,取得了实效。
据不完全统计,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设了各类试验站300余个,各类农业推广示范基地数量和特色产业基地数量1300余个,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46000余人次,示范推广新成果10000余项。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
指导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
例如:教育部与科技部、广东省联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广东企业深入合作,推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形成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各类研发平台和示范基地,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关键及共性技术,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华中农业大学注重加强“两个结合”,一是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各类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坚持以服务项目为载体,发挥学校农科教优势;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结合,探索形成了“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链条式农技推广新模式,把科技特派员作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抓手,科技特派员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专业特长,深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支撑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57家秦巴山区科技特派员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秦巴山区科技特派员扶贫创业联盟,围绕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积极开展教育扶贫与培训等工作。
四是健全保障体制。
督促学校制定并实行分类考核配套政策,在考核和评聘时对农业科技特派员予以倾斜。
一份令人欣喜的“新农村”报告如果说,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将一府两院落实《审议意见》的报告由“书面”改为“听取”是一次改革,那么,牡丹江市政府“一对一”地落实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审议意见》就是一次进取。
2008年7月30日,牡丹江市农委主任赵洪生在市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3000字的报告令人耳目一新。
赵洪生说,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让我们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没有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就没有今天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2007年11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驻牡丹江的部分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共32人对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在市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进行了审议。
会后形成的《审议意见》一改以往的“评功摆好”,三分之二还多的文字是指出问题和意见。
经过8个月的整改落实,这次市政府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也只有3000字,报告确实是应对了《审议意见》,你指出什么问题,我就解决什么问题;你提出什么意见,我就落实什么意见,毫无敷衍的蛛丝马迹。
笔者从问题、意见、落实的视角展现给读者。
(一)问题: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少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精神,有的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政府出钱包办,不愿出工出力,一事难一议。
表现在农民身上,而实际是有的地方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政府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还有的怕搞形式主义,劳民伤财。
意见: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要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来,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使政府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主动接受、积极参与的一次伟大变革。
要继续采取典型引路的方法,组织农民到建设好的典型村去参观学习,让他们有感性认识,从中找出差距,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人才培育典型案例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7)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8)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要求 (9)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11)三、乡村人才培育的理论基础 (12)1. 人才培育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13)2. 人才培育的理论框架 (14)3. 人才培育的关键要素分析 (15)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乡村人才培育实践 (17)1. 政府主导下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 (18)陕西杨凌示范区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19)浙江丽水市“三农”人才培育模式 (21)2.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培育的模式 (22)中国农业大学在贫困地区的人才培育实践 (23)阿里巴巴集团在农村电商领域的人才培养 (25)3. 产学研结合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 (27)西南大学在重庆市石柱县的科技扶贫实践 (28)清华大学在革命老区的教育支援实践 (30)五、乡村人才培育典型案例分析 (30)1. 案例一 (31)2. 案例二 (33)3. 案例三 (34)六、乡村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36)1. 人才培育供需矛盾突出 (37)2. 培育体系不完善 (38)3. 市场化程度低 (39)4. 政策支持不足 (40)七、乡村人才培育的优化策略建议 (41)1. 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体系 (42)2.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43)3. 拓展多元化培育主体 (44)4. 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与效益 (46)八、结论与展望 (47)1. 研究总结 (49)2. 研究展望 (49)一、内容概括分析乡村人才培育的现状与挑战,包括现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才流失严重、乡村青年劳动力外流等问题。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人才培育典型案例,例如成功实施的农业技术培训项目、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育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提升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7)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特征 (8)2.2 数字乡村的概念界定 (9)2.3 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11)2.4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耦合关系分析 (12)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逻辑 (14)3.1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5)3.2 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6)3.3 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 (17)3.4 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19)四、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挑战 (20)4.1 技术瓶颈制约问题 (22)4.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挑战 (22)4.3 人才流失与培养难题 (24)4.4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5)五、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对策 (26)5.1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推广 (27)5.2 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28)5.3 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30)5.4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创新 (31)六、结论与展望 (32)6.1 研究结论总结 (32)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4)6.3 实际应用前景分析 (35)一、内容概览内在逻辑: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包括技术驱动、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等方面,揭示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现实挑战:剖析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鸿沟、信息安全等问题,为后续提出对策提供依据。
提升对策:针对现实挑战,提出一系列提升对策,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体系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实践案例: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和成功经验,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哪些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之一。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进行,许多高校积极参与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哪些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北京农业大学。
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的顶级高校,北京农业大学自然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者。
该校已经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针对我国农村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其次,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以其优秀的师资、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该校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当前农村面临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第三,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也是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高校之一,该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持和帮助。
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合理建议,为农村振兴贡献力量。
第四,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机构之一,一直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技术手段推动农村振兴。
近年来,该机构开始从事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和帮助。
最后,中国农民大学。
中国农民大学是我国农民教育的翘楚,该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农民人才,推动我国农村乡村社会发展。
近年来,该校也开始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相关研究和推广,帮助推动乡村振兴事业。
可以看出,许多高校已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当下的农村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并从多个方面推动农村振兴进程。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将继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上文提到的几所高校,还有很多其他高校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例如,浙江农林大学成立了农村发展研究院,开展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研究和经验总结,并进行培训和推广,帮助当地农民提升自主创新和应对技术挑战的能力。
全国首批试点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启动
东北网2月29日讯 (冯丹记者李博) 作为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9个试点建设单位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高校试点院校的东北农业大学在29日举行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启动仪式暨校县(市区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副省长吕维峰出席仪式并讲话。
“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是科技部、教育部为落实2012年国家中央1号文件精神,继续深入落实八部委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是推动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三化同步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29日东北农业大学启动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重点解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科研与产业链条结合不紧密、针对性不强、转化应用成效不明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突出等问题,并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基于我省基层农村的服务基地和跨地区、跨高校的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推动学校管理制度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探索适应我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在该次签约仪式上,共有4个综合示范基地和2个特色产业基地确定为东北农业大学首批新农村研究院建设基地,具体包括,针对嫩江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瓶颈问题,确定以嫩江县为核心的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以望奎县为核心的松嫩平原粮食增产、农民增效的“双增模式”;以林甸地区为核心的旅游观光农业创新发展模式;以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为核心的三江平原校垦现代农业科技合作服务模式;还有大同区的寒地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伊春市林区新农村建设基地。
据悉,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在逐步完善自身管理机构同时,重点以哈尔滨地区为核心,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两大平原农业区为两翼,建设哈尔滨、望奎、林甸、嫩江、红兴隆5个综合示范基地;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重点建设大庆市大同区寒地设施农业、伊春市寒地小浆果、肇东市畜产品加工、杜蒙县奶肉牛养殖、甘南县节水农业、东宁县食用菌6大特色产业基地;在以省内五条高速公路沿线市县为主体形成的五大科技服务走廊上,重点建设8个服务站,形成校垦、校地、校企合作共建三重服务平台。
以基地为依托,结合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促进农科教、政产学研的结合,构建新型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