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等式的性质
- 格式:docx
- 大小:20.13 KB
- 文档页数:1
3.1.2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二、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三、方程式的检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可以将得到的值带入原方程式验算,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如果相等,那么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例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验算。
-31x -5=4 解:两边加5,得-31x -5+5=4+5 化简,得:-31x=9 两边乘-3,得:x=-27验算:将x=-27代入方程-31x -5=4的左边,得: -31×(-27)-5 =9-5=4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27是方程-31x -5=4的解四、复习巩固——P831、解:(1)a+5=8 (2)31b=9 (3)2x+10=18 (4)31x-y=6 (5)3a+5=4a (6)21b-7=a+b 2、(1)a+b=b+a (2)ab=ba (3)a (b+c )=ab+ac(4)ab+ac=a (b+c )3、解:(1)5x+7-7=7-2x -7 (2)6x -8=8x -4 5x=-2x 2x=-4 7x=0 x=-2 X=0(3)3x -2=4+x 2x=6x=34、解:(1)x -4+4=29+4 (2)x 21+2-2=6-2 x=33x 21=4(3)3x+1-1=4-1 x 21×2=4×2 3x=3 x=8 3x÷3=3÷3x=1(4)4x -2=24x -2+2=2+24x=44x÷4=4÷4x=1 5、解:设这个班有男生x 人,那么女生人数为(x 54+3)人,4+3)=48列方程:x+(x56、解: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人,那么获得二等奖的学生有(22-x)人,列方程:200x+50×(22-x)=14007、解:设去年同期这项收入为x元,列方程:8.3%x=51098、解:设x个月后这辆汽车将行驶20800公里,列方程:12000+800x=208009、解:设内沿小圆的半径是x厘米,列方程:π(210-2x)=20010、解:设每班有x人,那么七年级2班的捐款为10x元,列方程:10x-22=42811、解:(10x+1)-(1×10+x)=1810x+1-10-x=189x-9=189x=27x=3。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3.1.2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2《等式的性质》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等性质。
这些性质是解决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等基础知识,对于数学符号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等式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方程求解。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式的性质及运用。
2.教学难点:等式性质的推导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
2.运用实例分析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性质的应用。
3.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和实例。
3.练习题和测试题。
4.粉笔和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等式,如“5 + 3 = 8”、“5 km/h = 3.1 m/s”等,引导学生关注等式,并提问:“你们认为等式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关于等式性质的定义和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等性质。
同时,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些性质的含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针对等式的性质,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a.判断题:判断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是否成立。
b.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等式性质,使等式成立。
c.填空题:根据等式性质,填空使等式成立。
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乘除同一个数不改变等式的成立性。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方程和不等式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和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等式性质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乘除同一个数不改变等式的成立性。
2.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等式性质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通过具体例子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等式的性质,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子:有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后到达B地,问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等式的性质。
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除同一个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练习1:判断等式的正确性。
练习2:运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未知数。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1.判断等式的正确性。
2.运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未知数。
3.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等式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2 等式的性质
1.一件羽绒服降价10%后售出价是270元,设原价x元,得方程()
A.x(1-10%)=270-x B.x(1+10%)=270
C.x(1+10%)=x-270 D.x(1-10%)=270
2.甲班学生48人,乙班学生44人,要使两班人数相等,设从甲班调x人到乙班,则得方
程()
A.48-x=44-x B.48-x=44+x
C.48-x=2(44-x)D.以上都不对
3.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要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按收方由密文→
明文(解密),已知加密规则为明文a,b,c对应的密文a+1,2b+4,3c+9,例如明文1,2,3对应的密文为2,8,18,如果接收的密文7,18,15,则解密得到的明文为()A.4,5,6 B.6,7,2 C.2,6,7 D.7,2,6
4.只列方程,不求解.
某制衣厂接受一批服装订货任务,按计划天数进行生产,如果每天平均生产20套服装,就比订货任务少100套,如果每天平均生产32套服装,就可以超过订货任务20套,问原计划几天完成?
5.某校一间阶梯教室,第1排的座位数为12,从第2排开始,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增加a个
座位.
(1)请在下表的空格里填写一个适当的代数式.
(2)已知第15排座位数是第5排座位数的2倍,列方程为______.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