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
- 格式:wps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6
思考《思考中医》“罢极之本”,“它是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交替变换,也可以说是极与极之间交替变换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岁与岁这个层次上与天地沟通,这个要靠“罢极之本”,要靠厥阴”。
这是刘力红博士在《思考》一书中用同象原理推断出来的结论。
是这样吗,的确就是的。
至于《中基》教材里关于“疲劳到了极限”的说法,虽然“我们”认为这个说法“不符合逻辑”,但是当初编写中医教材的那几位西医专家,能够用查字典来解决这个“罢”字的释义,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尽管一向对中医经典情有独钟,但是刘力红博士在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的主攻方向都是《伤寒论》。
所以虽然已经用阴阳来论述,但是这里仅仅依靠一个同象原理推断出的结论,似乎仍然略微显得有点不够严密。
在《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帝曰:善。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
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仔细读读这段对话,不难发现这里的六节气位和主气的排列是有出入的。
再想想《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鬼臾区的那句“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岂不是更加“不符合逻辑”了吗?气位居终的厥阴木气怎么就一步登天了啊?在《河洛易——先天八卦》一文的末尾,当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当你把正确的脏腑取象和图中八卦的位置对应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呢?当然回复的答案各不相同,那么现在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发现了什么。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按照先天八卦的卦序排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震卦和巽卦。
由乾卦开始到接近坤卦,次序是由天及地。
但是接下来到第五卦巽卦的时候,位置并没有按照数序自然排列,而是突然来了个大反转,到了巽卦就真的是一步登天了。
震卦和巽卦,就是厥阴啊,在先天卦序呈现出来的是个地覆天翻的局面。
那么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一段话:《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谈读《思考中医》《思考中医》是一本伤寒论导论之书,其作者是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
从这本书中我就感受到了了刘力红教授对中医是那么热爱与追求,尤其注重经典中医。
在中医每况愈下的形式下,在高等中医院校纷纷将经典改为选修课的情况下,作者的这种对中医的执着不禁让我对其竖起崇高敬意。
在他对中医热爱的渲染下,我也开始慢慢地被这中华传统的医学深深吸引,并由此生发出对古人的智慧的赞叹。
全书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作者讲述了中医的学习与研究,第二章作者谈论伤寒之意,第三章作者阐述阴阳的工作机制,第四章作者讲治病法要,后六章作者就针对六大病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少阴病、厥阴病)进行解义并给出治方。
作者是学习中医的,基于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以及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于是就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酝酿写下这本书。
要改变中医的现状,作者谈到就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现在学医的人绝大多数都选择西医,总认为中医“不靠谱”,没有理论基础,只凭先人留下的经验。
甚至连中医院都在西化,中医名存实亡。
其实,本人也觉得中医总是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它确实存在,但总是让人看不透。
当我慢慢读下去之后,我就发现问题不是出在中医上,而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只看到中医治病只用中草药,却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这些中草药可以治病。
其实它是有理论基础的,它的理论基础就来自经典医学。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都是中医的理论。
但是现在学医的人却对其束之高阁,试问这样又怎么能不对中医产生怀疑呢?对于中医治病到底行不行,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而且在后文中陆续讲述了为什么这种病要用这种药或者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或同一人不同时刻用不同的药。
作者谈到中医的传承上时,认为现代的教育方法和西医没有多大区别,是不能很好地学习中医的,应该要注重师徒相授。
4年本科学习中医依然困惑,蒲辅周15岁随祖父学医,3年后独立开业行医。
这对现在学医的本科生来说是万万不敢想的事情。
近日,笔者拜读了刘力红教授所著《思考中医》一书,深有感触。
此书对当今中医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认为中医学术须师承才能得真传。
不少人认为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传统中医已落后过时,但他们忘了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医学,传承了几千年,且疗效确切。
反观现代医学,在短短百年中,发展迅速,但毒副作用也随之出现。
以抗生素为例,自上世纪四十年代,抗生素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对疾病起了作用,但是人们没有想到,四环素造成了一代人的黄牙病;没有想到,庆大霉素造成了成千上万人药物性耳聋。
另一方面,人类研制新抗生素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和病毒产生抗药性的速度。
再有,旧的病毒、细菌控制了,但产生了新的病毒和细菌,如果滥用抗生素,人类总有一天会进入人类无法制服病毒的黑暗时代。
在治疗理念上,现代医学缺乏整体观念,就有病症此消彼长的缺憾。
现代医学对许多疑难疾病,运用最现代化的医疗手段和仪器尚无法治愈,而以中医针灸辅之中药,却能将疾病神奇治愈。
这就是中医的伟大之处,历经数千年仍然指导着临床实践,这也是西方国家引起中医热的原因,足以说明中医学的宝贵。
中西医理念的差异源于中西文化哲学思想的不同。
恩格斯说:“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
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
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
”(《反杜林论》)。
因此,西医是通过解剖来研究人的肉身和形体,是静止的。
刘⼒红:脾为“谏议之官”解本⽂摘⾃刘⼒红⽼师所著《思考中医》谏议之官出⾃《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曾经谈到⼗⼀个官,即“⼼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胆者,中正之官”、“膻中者,⾂使之官”、“脾胃者,仓廪之官”、“⼤肠者,传道之官”、“⼩肠者,受盛之官”、“肾者,作强之官”、“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
在这⼗⼀官⾥,除脾胃外,都是单独谈。
惟到“仓廪之官”的时候,将脾胃合起来了。
合起谈,脾胃各⾃的功能特性就不容易区分。
所以,到《素问·刺法论》⾥,就将脾胃的官位区别开了。
原来的“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继续由胃来担当,⽽脾则定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将脾定为“谏议之官”真是太重要了,单是脾家的这⼀定位,你就应该知道《刺法论》⾮等闲之论。
切莫以为其为遗篇⽽⼩视之,若轻视此论,那就当⾯错过了。
谏议为古官名,后称谏议⼤夫。
何为谏?《说⽂》徐注⽈:“谏者,多别善恶以陈于君。
”所以,谏议之官是⼀个⾮常重要的官位,他享有特权,可以将任何的善恶之事直接⾯禀君王。
有了谏议之官,君王就不会被蒙在⿎⾥,就不会因⼀⾯之词⽽作出错误的决断。
也就是有了这个谏议之官,君主才会真正的神⽽明之,才不会做昏君。
这就是所谓的“知周出焉”。
所以,这个“知周”实际上是针对“君主之官”⽽⾔的。
《易·系辞》所云“知周乎万物⽽道济天下,故不过”,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君王要想没有过失,要想真正的知周乎万物⽽道济天下,就要靠这个“谏议之官”。
通过上⾯这段⽂字,我们应该对“谏议之官”的意义有所了解。
⼈的⽣命,乃⾄国家的兴衰,虽系于“君主之官”,然⽽君主却要仰仗“谏议”⽅能神明,⽅能知周,从⽽道济天下⽆有过失。
可见这个“谏议”的官位⾮同寻常,不是⼩可之辈能够担当的。
要担当这个⾮常之位,⾄少得有三个条件。
第⼀就是要正直,不正⽆以明是⾮,⽆以别善恶,故《⼴雅》释谏为“正也”;第⼆必须重义,倘⽆义薄云天之⽓概,你瞻前顾后,畏⾸畏尾,时时想着要保乌纱,那这个谏议就名存实亡。
《思考中医》读后感回顾中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都是中医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医。
我历来认为中医是中华的国粹,我也曾就诊过中医,效果明显。
当我听说有许多学者提议取消中医的时候,我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在我的家乡,中医仍是一门受欢迎,被信任的医学,一些患顽固性疾病的人们都求助于中医。
看完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的前三章后,我感受颇深,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了。
中医的学问如此深奥,而当前中医处于濒危的状态,在与近代西医文化的撞击与对抗中,中医陷入了困境,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学者说中医不是科学,因为近代科学是求自然规律,各种实验结果都可以通过实验结果证明。
而在中医领域里,没有实验室,没有大白兔、小白鼠等一系列试验,但是中医真的就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中医遵循的是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
讲求经络、学位,信奉天人合一。
中医学者采用经验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等研究中医。
古代人们发明中医、研究中医与现代人研究西医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本身就不一样,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有的学者说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确实中医理论不能被现代外证实验证明,中医的许多理论,比如经络、学位等这样一些东西。
刘力红教授曾讲到这些东西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可以被内证实验证明的,内证实验是与现代外证实验完全不同的。
进行内证实验,需要主体具备一定的素养,一定的能力,需要一种直觉,有时这是说不出的道道。
有些人说不出它就否定它,这是错误的。
现代人把中医理论看得太简单、太朴素了,中医巨著是一部部难以读的经典,有的人太烦躁就不深入的去研究它,只是简单的读一些别人翻译过的书本。
并且现代中医教授过程中不再采用以前那种师传身受的方法,所以中医的许多精华都没有被人们领会到。
或许中医理论太成熟了,而且距临床的跨度太大,临床仍不及理论。
比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距今已有几千年了,为什么现代具有精密仪器的科学家们仍然不能解释它的建筑结构呢?实用主义是美国20世纪的主流思潮,实用主义者认为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能否使行为成功。
扶阳讲记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卢崇汉2005年11月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7—80156—130--9刘力红写给朋友们的信《思考中医》出版以后,有不少学生或同行欲拜我为师,其实我不过是只“纸老虎”,没什么可拜的,你们拜我出于至诚,我拒你们亦是出于至诚,当然还加上了“自知”,自知不足以为人“师”也。
今天倒是愿意借此机会向大家推荐我的师父卢崇汉即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扶阳讲记》,负责人担任了这本书的策划编辑。
于医而言,卢师是真正的师者!虽因缘所限,不可能人人亲炙,但若能细寻此中义理,其于师愿亦不远矣。
2005年也是藉着《思考中医》的因缘,使我得遇心仪已久的“火神派”传人卢崇汉师,并最终成为他的入室弟子。
入室之后,师父或训之以理,或示之以案,虽只是短短数月,但此中领受恐怕只有经历过百折困顿的人方能体悟。
今天师父的这部《讲记》问世,我想这对当今的中医界应是一件大事,对许多诚心向医而又苦于没有门径的人更是值得抚额庆幸!既为《讲记》,当然是兴之所至,言之所至,不一定系统,也不一定完整,但亦正因为师处“兴”中,故其“言”也就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言。
有心人若能循此而入,其于医道将无大碍矣。
扶阳基于重阳,亦即以阳为主导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几乎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始末。
为什么要重阳呢?因为这是生命之所需,社会之所需。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对于人身而言,它是维系生命的根本,其重要性就如自然的天与日一样。
天之与日,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功用是什么呢?《易》里面谈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所以天的特征就是“运行”,而且是刹那不息的运行。
这样一个不息的运行,它所带来的功用是什么呢?这个功用在乾卦的卦辞里面作了总结,就是“乾,元亨利贞”。
乾者天也,日也,亦即《生气通天论》里面讲的阳气也。
乾天虽然刹那不息的运行,但这个运行可以大致概括为四个区域,或四个“所”,这四个“所”就是卦辞里面谈到的“元、亨、利、贞”。
思考中医读后感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细读了三遍,每次均有不同的感受。
作为一个90后在校学生,有一点感触想跟大家探讨。
首先,《思考中医》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一中医是怎样的一门的学问?如何正确认识中医?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怎样的?中医适合什么样教育模式?三如何学习中医? 四认识阴阳伤寒及中医的治疗原则五本书学术部分:三阴三阳治疗纲要。
刘力红教授在完整接受了现代中医教育后,转而拜师接受传统中医教育,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对中医的见地,个人觉得非常有借鉴价值。
尤其是他能在摈弃中医古典的浪潮中,坚守经典的阵地,保持对经典的执著,更是让我肃然起敬。
在网上看到了许多网友的尊见,其中不乏褒扬之词,但也有许多批评质疑之声。
为此,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最多的是认为书中刻意对西医的挖苦甚至丑化,从而提高中医的地位,这引起了许多西医同仁的不满。
关于刘教授对中西医文化的见解,他曾在早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演讲,并对中西医文化作出对比。
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西医在物质层面研究的很深刻,并表示西医能在众多疾病中找出共性的治疗方案实属不易,对之高度评价。
相反,刘教授反对情绪化地看中西医,认为中西医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种是人本文化;一种是物本文化,两者各有千秋,应互相借鉴。
中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自己的体系中挖掘精髓,能与西医找到某种契合点,并最好能指导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向。
《思考中医》一书出版后,曾引起了一阵中医热,人们重新审视中医,甚至将刘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罗大伦教授合称为“南刘北罗”。
其实行内的人都知道中医界更厉害的大师大有人在。
人们记住了罗刘只是因为他们更多在公共媒体渠道宣扬中医,使民众了解中医,所以罗刘教授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代表中医的制高点。
而网上许多网友对刘教授的学术观点大肆批评,认为中医博士不过如此,甚至进行了人格攻击。
我作为一名中医院校大一的学生,对学术部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我只想说学无止境人无完人。
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转载)我用大剂附子的经验医者佛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
舌淡。
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
余即诊为肾阳虚。
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
其中附片25 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
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
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
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
脉仍沉细。
环唇苍白色不褪。
知阳虚未改。
当继续补阳。
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 克,灸甘草55克,继服。
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
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
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
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
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