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详解之倒装句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最新5篇】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幺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定语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
初中语文文言句式:倒装句之主谓倒装
句与状语后置句
初中语文文言句式:倒装句之主谓倒装句与状语后置句文言句式中的主谓倒装句与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
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
或疑问句。
2.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
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
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典例解析】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A.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C.痛哉斯言!(《原君》)
D.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解析】“痛哉斯言!”即“斯言痛哉!”,属于主谓倒装。
其他都是介宾结构后置。
【答案】。
2019初三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归纳初三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归纳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总结倒装句在古代汉语的句子中,某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被我们称为倒装句。
这种词序颠倒主要是由于突出强调或者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倒装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而已。
倒装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过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前,这种现象叫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无”“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于动词谓语前。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孰”“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其中的何放在动词“有”之前倒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一种情况: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第二种情况:“以”字做介词时要强调的宾语。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问:何以战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
有时还加上“惟”表示对象的单一。
例如: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孔子云:何陋之有?”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
三、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更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困惑。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好好梳理一下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类型,帮助大家轻松攻克这个知识点。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就是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这种倒装句在文言文里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但也需要我们有所了解。
比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这里把“甚矣”这个谓语提到了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强调了愚公对智叟不聪明的强烈感叹。
再如《论语》中的“贤哉,回也”,正常语序是“回也贤哉”,意思是“颜回真是贤德啊”。
通过主谓倒装,突出了对颜回贤德的称赞。
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初中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倒装句类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比如《曹刿论战》中的“何以战”,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战”,意思是“凭借什么作战”。
又如《逍遥游》中的“彼且奚适也”,正常语序是“彼且适奚也”,意思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无、莫、毋、弗”等。
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再如《硕鼠》中的“莫我肯顾”,正常语序是“莫肯顾我”,意思是“不肯顾念我”。
(三)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比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是“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还有《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者”,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
三、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比如《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正常语序是“有翼然临于泉上亭者”,意思是“有一个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亭子”。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
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E: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详解之倒装句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
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