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及腹内压的监测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9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颅内压(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CP >20mmHg),且标准治疗不奏效的比例约占20%,病死率高达80%~100%。
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一、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监测指征证据背景【推荐意见】急性重症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临床征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内病变和显著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可考虑颅内压监测,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专家共识,A级推荐)。
(二)颅内压监测技术1.有创性颅内压监测证据背景【推荐意见】有创ICP监测优选顺序为脑室内、脑实质、硬膜下、硬膜外(2~3级证据,B级推荐)。
TBI首选脑室内ICP监测,ICH首选同侧脑室内ICP监测,LHI可选对侧脑室内或同侧脑实质ICP监测(2~3级证据,B级推荐)。
2.无创颅内压监测证据背景【推荐意见】可选择眼压计测量眼内压(2级证据,C级推荐)或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1级证据,B级推荐)分析ICP,也可试用TCD、SEP、FVEP和EEG技术分析ICP(2~3级证据,B级推荐),但准确性有待监测与分析技术改进,可靠性尚需更多研究证实。
二、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一)ICP干预界值证据背景【推荐意见】TBI患者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ICP(脑室内或脑实质)干预界值为20mmHg(2级证据,B级推荐),术后ICP干预界值为15mmHg (4级证据,C级推荐)。
应避免ICP≥20mmHg持续30min以上,或 ICP≥25mmHg持续10min以上,或ICP≥30 mmHg持续5min以上(2级证据,C级推荐)。
LHI患者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和术后ICP(脑实质)干预界值均为15mmHg(4级证据,C级推荐)。
一、腹内压监护腹内压监护是由专业监护人员通过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手段对腹腔内压力进行监测,以早期发现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让病人得到规范化治疗,降低或减轻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技术。
1.适应症各类腹腔间室综合症(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包括原发ACS、继发ACS、复发ACS。
腹腔间室综合症是描述腹内压增高后所导致的心血管、肺、肾、胃肠以颅脑等多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临床上定义为持续的腹内压大于20mmg(有/无腹腔灌注压小于60mmg),同时伴有IAH相关的新的器官功能障碍/衰竭。
原发ACS是指原发于腹腔盆腔区域疾病而导致的腹腔间室综合征,通常需要外科或放射介入干预。
继发ACS是指非腹腔盆腔区域疾病而导致的腹腔间室综合征。
复发ACS是指原发/继发的ACS,经外科或内科处理缓解后重新发展而来的ACS。
腹内高压的常见原因: 1)、创伤和腹腔出血;2)腹部手术;3)、后腹腔出血;4)、腹膜炎,通常为继发性或复发性(如胰腺炎、复发脓肿);5)、腹腔镜和气腹;6)、巨大切口疝修复;7)、为预防术后切口疝而用尼龙腹带腹部包扎;8)、需用大量液体复苏时,通常液体量>5升/24小时;9)、麻痹性、机械性或假性肠梗阻、病情危重的患者,如休克、心肺复苏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严重高血压及外科手术后。
2.常见的腹内压监测方法常用的腹内压监测法有直接穿刺腹腔测压和经胃、结肠、膀胱、子宫、下腔静脉等间接测压。
本节着重讲最简单和重复性最好的间接膀胱压测定(见图7-3-1)。
膀胱是一个腹腔内结构,膀胱壁顺应性良好,冲入50-100ml液体可使膀胱成为一个被动蓄水池,膀胱内压力变化可以反映腹内压的变化。
图7-3-1 膀胱压监测装置示意图膀胱内压测压方法:患者体位取完全平卧位,经尿道插入双腔Foley尿管,排空膀胱后10分钟,再注入生理盐水25ml,接压力传感器,以腋中线处为调零平面,在呼气末读数,测得压力即为膀胱内压力,单位以mmg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