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与友人论师书》阅读练习与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答友人论学》含答案解析[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逐字笺”是一种学习方法,指通过逐字逐句注释字词来研读经典;“学转难”则暗示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否定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逢人”“说”➡准确捕捉“大师”高谈阔论的典型情态那知剥落皮毛处,“皮毛”指表层的、肤浅的知识不在流传口耳间。
主语是“儒家经典的意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只有在“剥落皮毛”之后才能见出,是无法靠口耳相传获得的禅要自参求印可,类比论证1:参禅➡自参仙须亲炼待丹还。
类比论证2:炼丹➡亲炼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化用名言,强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治学观点,对友人做出回应【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思维演练第一步,抓标题由“答”字可知,这是诗人答复友人的诗作;“学”交代了作品的主题是有关做学问的;“论”交代了诗作的重心偏于论说道理或观点。
第二步,看作者作者较陌生,注释中也并无介绍信息,可推知作品内容和作者生平关联不甚紧密。
第三步,读注释三个注释均起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的作用。
注释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的诗意;注释②点明了第二句中涉及的人物,能引导学生关联教材内容;注释③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句,并引导学生关注本诗歌阅读的主观题。
第四步,汇形象本诗偏重说理,诗中并未直接描绘某一形象。
第五步,理结构此诗体裁为律诗,按照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梳理如下:“起”——扣主题。
首联扣题行文,交代论说话题是逐字笺注的“学”之方式,认为这样的学习很难有效果,并表达了对张口辄论古圣先贤的“饱学之士”的揶揄讽刺,明确了全诗的观点倾向。
“承”——拓诗意。
颔联紧承首联,指出藏在表层之下的精深智慧不在口说耳闻的流传里。
承首句的否定,并向深层延伸说明。
“转”——出正意。
颈联就前面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意见:“自参”“亲炼”。
想要理解圣人之道的思想内涵,就必须摆脱前人的束缚,回归本原,自己去领会体悟。
上海高考2004-2011文言二真题一.(2004秋)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
(12分)(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由、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
”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
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
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
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24.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部 _ __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__ __(人名)。
(2分) 25.对“就善水草舍止”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就近修缮好水边的草房住下 B.靠近有好水的草地住下C.就近好好地在水草边扎营休息 D.靠近好水好草扎营休息26.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后者□□。
(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27.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____ ____。
(2分) 28.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4)二.(2005春)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4—27题。
(12分)茅容耕于野,与等辈避雨树下。
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郭林宗见而异之,遂与共言。
容留林宗宿,旦日,杀鸡为馔,林宗以为为己设。
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
林宗起拜之,曰:“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客,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孟敏荷甑堕地,不顾去。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荀子》选读课后练习第二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加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困(困窘,困难)而不学敏(灵敏)以求之六言六蔽(不能通明而滞于一域)B、其蔽也愚(愚蠢) 其蔽也荡(放浪而无所持守) 其蔽也贼(奸贼)C、则葸(畏惧) 笃(厚道)于亲则民不偷(不厚道)D、就(接近)有道不贰(第二次)过远(疏远)其子【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舍瑟而作作:起籍独不愧于心乎独:唯独B、然今卒困于此卒:最终洎牧以谗诛洎:等到C、其言不让让:谦让凡再变矣再:再一次D、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女子出嫁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送给【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仰胁息扪:叩,敲B、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C、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加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文过饰非属予作文以记之B、今京不度,非制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C、入山伐树木季氏将伐颛臾D、包举宇内西举巴蜀【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与“失其所与”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 )A、以其无礼于晋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C、执其手而与之谋D、吾其还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履至尊而制六合D、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答案】:【解析】:第9题【问答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孟子见梁惠王①。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明】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学”。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 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谓“不忮【zhì忌恨】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文二静安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
至于山川之,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
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
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
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鄂、杜①间风物,则喜气津津然动于颜间。
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
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
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仲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
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
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
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hu)、杜:均为地名,在今西安附近。
②结夏课: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日会集读书习文称“结夏课”。
③靳:吝惜。
④辋川:关中地名,王维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也B.矣C.乎D.焉22.对本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引”是近于“序”的文体,本文是为送友人归秦中作的赠序。
B.首段描写秦中山川壮丽、人情质朴,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从原文明显可见,作者向往田园生活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
D.本文笔触含蓄委婉,描述了恬淡闲适、清高自守者的生活情趣。
23.第②段是怎样抒写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24.第③段议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罗溪志》序(清)钱大昕①吾嘉定之东乡,地名罗店,盖创于元明之间,雍正初析置宝山县,因改属焉。
吴越之间市集之大者谓之镇。
自析县而后,户口滋繁,士夫益底厉于学,往往掇取科名,遂为宝山巨镇。
②范君翊王①先世卜居于此,自副使诚夫公治行显于川蜀,而伯翼公丁明季,以布衣捐躯殉国。
子姓多才,踵德趾美,不陨厥问②,翊王更孜孜汲古朱墨不去,手著书若干种,《罗溪志》其一也。
诗有之:维桑与梓,必恭敬之。
太公云:爱丈人者,及屋上乌。
翊王之为斯志也,水渠,先人之经涉;祠庙,先人所修葺;乡先哲,又皆先人所盍簪③。
而数晨夕者也,握管而纪之,其亦油然生孝弟之心乎!③余薄宦垂卅年,足迹半天下,比息影里门,乐与诸同好道邑中故事,披览旧志,以邑人记一邑之事,尚多舛伪,盖事非目见耳闻,虽咫尺之近,犹难以征信,使乡得一人焉如翊王者,起而修之,邱里之言合异以为同,其必为道地图与方志者之所取矣。
④夫罗店以姓得名④,练祁之水自西来,贯市而东,土人或称为罗溪,雪航赵氏尝讥之,然自明以来,其承用也非一日矣,今仍之云。
【注释】①范君翊王:即《罗溪志》作者范朝佐,下文诚夫公(范纯)、伯翼公(范国祯)皆是其先辈。
②不陨厥问:不失礼节。
③盍簪:朋友。
④以姓得名:元至元年间商人罗升在这里开店经商而得名。
1.根据文本信息,下列推断《罗溪志》一书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记载作者先人事迹的传记。
B.记载罗溪之水的地理专著。
C.记载罗店历史文化的史书。
D.记载宝山历史文化的县志。
2.分析第②段引用诗经、太公之言的作用。
(3分)3.区文化局将要修订《宝山区志》,面向全区广泛搜集资料,请提供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则资料,并简述推荐理由。
(5分)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行政、经济、科技、文艺、教育、运输、环境、人口、民生等等。
参考答案1.C(3分)2.示例:用诗经的诗句说明范翊王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姜太公的话说明范君翊王对先人敬爱之情,自然会扩展到与先人相关的人与物上。
三湘名校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通过一动一静,形象地描绘出小溪的轮廓与外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表达万物各有主宰这一哲理时,认为非已所有,就不应该有所索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
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与友人书阅读答案导读:这篇与友人书阅读答案是由编为你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2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4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第一文库网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2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4分)阅读答案:21.B22.A有时 B地方区域等C交往 D门2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24.(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2)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与友人书阅读答案】1.与友人书阅读及答案2.与友人书阅读答案3.《与友人书》节选语文阅读及答案4.关于与友人书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5.《与友人书》《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及答案6.送东阳马生序与友人书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7.与友人书文言文阅读8.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阅读附答案上文是关于与友人书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通古今之变《大同》(精读)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
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
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泛读)1. 总结王安石所列仁宗治国的主要政治措施。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
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
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何?曰“博学多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与友人书》《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及答案《与友人书》《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30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25.选出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26.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2分)A.或遇其叱咄或:有时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地方,区域C.又患无师名人与游游:游玩D.若既不出户户:门2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29.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参考答案:25.B26.C27.(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钱大昕《与友人论师书》原文及翻译钱大昕原文: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
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
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
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
父兄曰:“汝师之。
”吾从而师之。
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
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
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
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
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
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
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
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
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
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
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
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
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
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
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译文:前些日子,您委屈自己来拜访我,我因为事情到其他地方去了,未能相见。
不久前我的门客说,您想要以我为老师,我不敢听到这件事。
为师之道废弃很久了。
古时候所说的老师,是传授经书的老师,是德行学问为人表率的老师;现在所说的老师,是教童子试的老师,是教乡试与会试的老师,是接受学生投拜的老师。
巜论交往》阅读理解答案原文:20世纪80年代,听闻大多数外国友人到中国来有三个愿望:一是登长城,二是游故宫,三是见见钱钟书。
但是见钱钟书先生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钱先生晚年闭门谢客,养病读书,辞掉许多社会职务,不出席任何会议,不仅外国人见他很难,就是天天在北京的中国人也很难见到他。
而我却有数次机会拜访并与先生深谈,实为荣幸。
钱先生以他的两部学术巨著《谈艺录》《管锥编》,以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成为中外公认的大学者和大作家。
称他为当代文坛的泰斗级人物,实不为过分。
国内外对于钱先生的研究也已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钱学”,文化艺术出版社还不定期地出版着《钱钟书研究》丛刊。
1987年4月27日我第一次拜访钱钟书先生是贸然而去的,事先没有联系。
因为听说他恃才傲世,杜门谢客,不接受任何采访,如果事先打招呼,十之八九要被拒之门外。
那是一个暮春的下午,当我忐忑不安地按响南沙沟钱先生寓所的门铃时,一个高亮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来了!”门随之被打开,一个在心目中已很熟悉却又陌生的钱先生出现在眼前: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一身驼色中式裤褂;眼镜片后机敏的双眸闪着探寻的目光,浅浅的笑意浮在唇边,一副乐观、大度、潇洒、睿智的样子。
当我说明来意,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今天不行,我这儿有外宾,明天下午吧。
不要采访,咱们随便聊聊可以。
”他的声音高昂,显得底气很足。
没想到仰慕已久的先生这么痛快地与我约定时间,虽说不让采访,但总算有个长谈的机会。
第二天下午我如约而至,这次开门的是杨绛先生。
她皮肤很白,略显清瘦,表情平易,十分儒雅,也是浅浅的笑意浮在唇边,但说话声音却较钱先生要低八度了。
钱先生微笑着从内室走出,山南海北地同我聊起来。
听说我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就询问起北大的老教授冯友兰、吴组缃、季羡林等人的情况,我一一作答。
开始我还有点拘束,后来见他不拘形迹,谈笑风生,我也逐渐变得自然了。
《与友人论门人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doc》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yuedudaan/440795.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友人论学》真题含答案(2023·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4)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周尧卿,字子余。
其先汝阴人。
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
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
卒,年五十三。
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
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昆弟,尤笃有爱。
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
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
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
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
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
所至称治,民有去思。
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
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
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
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
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
《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
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
”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
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
与友人论门人书阅读附答案及翻译与友人论门人书阅读附答案及翻译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
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
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
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而况于今日乎?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
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
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
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
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
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
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
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
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
高明何以教之!注: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学,不至于谷。
谷:俸禄。
B.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审:明白。
C.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
叩:考查。
D.则是枉道以从人。
枉:歪曲。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钱大昕《与友人论师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
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
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
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
父兄曰:“汝师之。
”吾从而师之。
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
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
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
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
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
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
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
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
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
子,皆引而为弟子。
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
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
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
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
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
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
②硁硁:固执。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兄皆延师教之延:邀请
B.弟子之所藉于师者藉:借助
C.士习由此而偷偷:怠惰
D.直谅多闻,谓之三益谅:原谅
6.(3分)D(谅:诚信。
)
又考:偷,作“苟且敷衍”解,似更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
不
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能成为他益友的愿望。
7.(3分)B(文中没有“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4分)8.(1)(4分)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做老师,巫医百工这些人都有做老师的。
评分建议:“道德”、“师”、“之人”,语句通顺,各1分。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5分)
(2)(5分)喜好名声的心里,我年轻时不免也有,到现在才以此为戒,而只看重利益(的想法),我更不敢产生。
评分建议:“迄”、“惟利是视”、省略句、“出”,语句通顺,
各1分。
9.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4分)
9.(4分)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前些日子,您委屈自己来拜访我,我因为事情到其他地方去了,未能相见。
不久前我的门客说,您想要以我为老师,我不敢听到这件事。
为师之道废弃很久了。
古时候所说的老师,是传授经书的老师,是德行学问为人表率的老师;现在所说的老师,是教童子试的老师,是教乡试与会试的老师,是接受学生投拜的老师。
人长到五六岁,才能识字,渐渐长大,就要学习科举考试的知识,父亲兄长都会请老师来教他们。
父兄会说,你要跟他学习。
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当老师。
巫医百工之类的人都有当老师的(都有老师?),教童子试的老师如同巫医百工的老师,称呼他们为老师,是可以的。
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同考
官对于读书人,朝廷未曾同意他们被称为老师,而沿涉至今称呼他们为老师三百余年。
然而法令又有“京城外的地方官、官职务低的官员回避”的惯例,就很久以来明确用老师的称呼他们了。
汉代学子对举荐自己的主考官,有为他服丧的制度,而门生的名称,唐宋以来就有了。
谈论他们的辈分,就称他们为前辈;谈论他们的交情友谊,就称是知己。
因为他多一天的见识,就把先生长者的称号献给他,称呼他为老师,也是可以的。
现在最没有说道的(最没意思的),是那些投拜之师了。
表面高雅而内心庸俗,名义为公而实际上为私。
老师对学生所求的是利益;传授学问解除疑惑,是没有的。
谈到拜师的礼节,早晨到了傍晚就忘了。
学生向老师借助的是权势;提出疑问讨论问题,是没有的;今日得志而明日就背离老师了。
所以朝廷统一任命的官员,都可以面色庄严地当起了老师;而普通老百姓、小商小贩的儿子,都招来做学生。
读书人学习从此苟且敷衍,官方风气从此毁坏,师道由此而坏从此败坏。
孟子曰:“人的坏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古时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名声;现在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利益。
喜欢名声的想法,我年轻时候不免有,到现在就以喜欢名声为戒了;而只是看中利益,就不是我敢生出的想法。
您跟我不是一天好朋友,却急于想以我为老师。
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
提拔您。
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个有权势的官臣,我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烦别人,朋友们都知道,我本来不想自己犯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如果您认为我粗通经史、可以准备草野鄙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以平等的身份往来相处,就足够了。
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叫做三种有益的朋友,不知道迂愚刚直的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希望您裁断审察。
《明史·陶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巩《凝香斋》阅读练习及答案
谢朓《送江水曹还远馆》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亿《初秋夜坐》阅读练习及答案
康有为《秋登越王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金史·完颜伯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宋史·汪若海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史记·贾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元史·虞集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宋史·彦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归有光《送狄承式青田教谕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元史·王结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宋史·高继勋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聊斋志异《画皮》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