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46.78 KB
- 文档页数:6
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
产品结构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产品功能、性能、外观、材质、工艺等方面的分析和考虑,确定产品的整体结构和构成方式的过程。
产品结构设计涉及到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连接方式、装配顺序等内容,旨在实现产品的功能要求、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兼顾成本、生产工艺、可靠性等因素。
在产品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产品功能分析:对产品所需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和确定,包括主要功能、附加功能等。
2. 产品结构分类:将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类,并确定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3. 材料选择和配件设计:根据产品功能和外观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配件,并进行设计和选择。
4. 模块化设计:将产品的不同功能模块进行分离和独立设计,以便于模块的独立测试、制造和维修。
5. 连接方式和装配顺序:确定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装配顺序,以确保产品的结构稳固可靠,方便维修和更换。
6. 工艺优化:在产品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产品的生产工艺要求,尽量简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合理的产品结构设计,可以实现产品的良好性能、高可靠性和易操作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体验。
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是指将产品的各个部分组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
产品结构设计的目标是提高产品的功能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制造性。
下面就产品结构设计的各个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产品结构设计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性。
产品的功能性是指产品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性能,以及产品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
在产品结构设计中,需要明确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并将这些功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同时,还需要考虑产品的性能要求,如产品的速度、精度、质量等。
在设计产品结构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产品能够提供所需的功能和性能。
其次,产品结构设计要考虑产品的可靠性。
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和正常工作的能力。
在产品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产品的结构强度、耐用性、抗干扰性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产品能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合理选择和搭配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元件,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再次,产品结构设计要考虑产品的可维护性。
产品的可维护性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方便地进行检修、保养和维护的能力。
在产品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产品的易拆装性、易清洗性、易更换性等方面的要求,以方便对产品进行维护。
同时,还需要合理设置各种接口和连接口,以方便对产品进行检修和保养。
最后,产品结构设计要考虑产品的可制造性。
产品的可制造性是指产品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满足生产工艺和制造工艺的要求。
在产品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产品的模具加工、零部件加工、装配过程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产品能够方便地进行生产和制造。
同时,还需要合理选择和配置各种材料、设备和工具,以提高产品的制造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产品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制造性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在产品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些要点,才能够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产品。
产品结构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确定产品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产品的整体结构和形态。
下面是产品结构设计的思路及步骤:
1.确定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首先需要明确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产品的用途、使用环境、使用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2.确定产品结构和组成部分:根据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确定产品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包括产品的主体结构、零部件、附件等。
3.确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在确定产品结构和组成部分的基础上,需要确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运动方式、力的传递方式等。
4.确定产品的整体结构和形态:在确定产品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之后,需要确定产品的整体结构和形态,包括产品的外形、尺寸、材料等。
5.进行模拟和测试:在确定产品的结构和形态之后,需要进行模拟和测试,验证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同时也可以发现和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6.优化和改进设计:在模拟和测试的基础上,可以对产品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总之,产品结构设计的思路和步骤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的功能、性能、结构、形态等多个方面,以实现最优的设计方案。
产品结构设计基础知识产品结构设计是指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技术要求,将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形成一个完善的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设计的目标是实现产品的功能要求、质量要求和成本要求,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一、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功能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首先要满足产品的功能要求,即确保产品能够正常运行并完成预期的功能。
2.稳定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要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或危险。
3.可制造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产品的制造工艺和生产成本,避免设计上的复杂性和难以制造的问题。
4.可维修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要考虑产品的易维修性,便于维护和修理,降低维修成本和维修时间。
5.可拓展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可拓展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进行升级和扩展。
二、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1.需求分析产品结构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了解产品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使用环境等相关信息。
2.功能分解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将产品分解为各个功能模块,并确定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接口。
3.模块设计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具体设计,包括模块的结构、尺寸和材料等方面的确定。
4.整体设计将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整合,确定产品的整体结构和外观设计。
5.工艺分析对产品的制造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制造工艺和工艺装备。
6.成本分析对产品的各个部分进行成本分析,确定产品的制造成本和销售价格。
7.性能验证对产品进行性能测试和验证,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和用户需求。
三、产品结构设计的常用方法和技术1.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将产品分解为独立的功能模块,提高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标准化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和设计难度,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互换性。
3.参数化设计采用参数化设计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要求,灵活地调整产品的参数和特性。
4.仿真分析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分析软件,可以对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模拟和评估。
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1.系统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该从整体上考虑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并将不同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设计者需要明确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将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综合考虑。
2.模块化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即将产品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
这样可以方便设计、制造、维修和升级。
同时,模块化设计也方便了产品的组装和定制化。
3.基于标准化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尽量采用标准化的部件、接口和工艺。
标准化可以提高产品的互换性,减少开发时间和成本,并提高产品的技术质量和可靠性。
4.简化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无谓的复杂性和冗余。
简化产品结构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
5.可扩展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到产品的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产品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并能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而进行扩展和升级。
6.可维修性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到产品的维修和保养。
产品的零部件应该易于拆装和更换,便于维修和维护。
同时,产品的结构也应该注重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的便捷性。
7.省时经济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效率和经济成本。
设计者需要合理选择材料、工艺和生产设备,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8.用户体验原则:产品结构设计应重视用户体验,注重产品的易用性和舒适性。
产品的外观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等方面应考虑到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以上是产品结构设计的一些总原则。
在实际的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还需要根据特定的产品要求和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权衡和取舍,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产品的结构设计1. 引言产品的结构设计是产品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良好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
本文将介绍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详细阐述如何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
2. 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2.1 安全性产品的结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应能保证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在结构设计中,应考虑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以及合理的结构布局,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2 可靠性产品的结构设计应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即产品在规定的使用寿命内能正常工作。
在结构设计中,应考虑产品的寿命预测和可靠度分析,以确定产品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
2.3 可维护性产品的结构设计应考虑产品的可维护性,即产品在发生故障时能够方便、快速地进行维修和更换部件。
在结构设计中,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零部件,以便于维护和升级。
2.4 可扩展性产品的结构设计应具备可扩展性,即产品在市场需求变化时能够方便地进行功能扩展或产品升级。
在结构设计中,应考虑产品的模块化和接口设计,以便于添加新的功能模块。
3. 产品结构设计的方法3.1 系统分析在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之前,需要进行系统分析,明确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
通过系统分析,可以确定产品的功能模块和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3.2 结构布局在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产品的结构布局。
结构布局包括产品的整体结构和各个功能模块的布局。
在结构布局时,应确保产品的结构稳定性和材料的合理利用率。
3.3 结构优化在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时,可以采用结构优化的方法,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降低成本。
结构优化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和优化算法进行,以得到最优的结构设计。
3.4 材料选择在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时,需要选取合适的材料。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工艺要求和成本因素等。
合适的材料选择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实例分析:手机的结构设计以手机的结构设计为例,介绍产品结构设计的具体过程。
产品结构设计介绍产品结构设计是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产品的外观、功能、生产制造、用户使用等多个方面。
一个好的产品结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产品结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外观设计。
外观是产品给用户的第一印象,好的外观设计能够吸引用户的眼球,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设计师需要从美学、人机交互、材料等多个方面考虑,设计出符合用户审美和使用习惯的产品外观。
其次,产品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实现。
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功能要求,设计师需要根据产品的功能需求,设计出相应的结构方案。
例如,对于一款手机来说,其结构需要考虑到显示屏、摄像头、按键等各个部件的布局和配合,以确保产品的正常使用。
另外,产品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生产制造的可行性。
一个好的产品结构设计应该能够方便地生产制造,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设计师需要了解生产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材料特性,设计出符合生产制造要求的结构方案。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到后期的维修和保养,设计出易于维修的结构方案。
最后,产品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个好的产品结构设计应该能够提供舒适、方便、安全的使用体验。
因此,设计师需要从人机交互、操作便捷性、安全性等多个方面考虑,设计出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结构方案。
总之,产品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
它需要设计师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外观设计、功能实现、生产制造、用户使用等。
一个好的产品结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促进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产品结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材料,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并不断优化和完善设计方案,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关注市场动态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产品结构设计标准要求有哪些产品结构设计的标准要求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 功能性要求:产品的结构设计应满足产品所具备的功能要求,包括产品的基本功能、辅助功能等。
结构设计应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
2. 可用性要求:产品结构设计应优化用户体验,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要求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使得产品便于用户操作和维护。
结构设计应考虑用户的不同操作习惯和需求,提供易于理解和操作的界面。
3. 安全性要求: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用户和使用环境的安全。
要求产品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保证用户的人身安全,避免设计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
结构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4. 可靠性要求: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要求结构设计能够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备良好的使用寿命,并能够抵抗外界的干扰和损坏。
结构设计应经过严格的可靠性分析和测试,确保产品的正常运行。
5. 维护性要求: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产品的维护性和可维修性。
要求设计能够方便维护和修理,减少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结构设计应考虑易损件的更换和维护的难易程度,使得维修工作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
6. 成本要求: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制造成本和生产效率。
要求设计能够简化产品的制造过程,降低生产成本。
结构设计应考虑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工艺的优化,确保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平衡。
7. 美观要求:产品结构设计应考虑外观的美观性。
要求设计能够符合产品所处的市场定位和用户需求,提供令人满意的外观和造型。
结构设计应考虑产品的比例、线条、颜色等因素,使得产品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产品结构设计标准要求涵盖了功能性、可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维护性、成本和美观等多个方面。
在产品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求,以确保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产品结构设计解读产品结构设计是指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产品的功能需求和市场定位,将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布局的过程。
它是产品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质量和用户体验。
一、总体结构设计总体结构设计是产品结构设计的起点,它包括产品的整体框架、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总体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功能模块划分、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以及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功能模块划分上,需要根据产品的功能需求和使用场景,将产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实现特定的功能。
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需要考虑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能量传递以及控制信号的传递等方面,确保各个模块之间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
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设计上,需要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合理选择材料和结构形式,确保产品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并具备足够的抗冲击和抗振能力。
二、组件设计组件设计是产品结构设计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产品的各个具体部件的设计和选型。
在组件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功能要求:根据产品的功能需求,确定各个组件的功能要求,包括性能指标、工作条件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确保组件能够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并具备足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材料选择:根据组件的功能要求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材料。
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等因素,确保材料能够满足产品的使用要求。
3. 结构设计:在组件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因素。
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连接方式,确保组件能够承受相应的载荷,并具备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4. 制造工艺:在组件设计中,需要考虑制造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合理选择制造工艺,确保组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加工和装配。
三、外观设计外观设计是产品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美观性和用户体验。
在外观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造型设计:根据产品的功能和市场定位,设计出符合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的造型。
产品结构设计
产品结构设计是指根据产品的功能需求和制造工艺,合理安排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组成部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确定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装配顺序。
产品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解和组装:将产品分解为各个部分和组成部件,确定各个部分和组成部件之间的组装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这一步骤有助于确定产品的整体结构和模块化设计。
2. 零部件设计:对于每个部分和组成部件,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制造。
包括确定零部件的形状、尺寸、材料和加工工艺等。
3. 接口设计:考虑不同部分和组成部件之间的接口问题,包括连接方式、连接件的设计等。
确保各个部分和组成部件能够正确、稳定地连接起来。
4. 装配顺序设计:确定产品的装配顺序,即各个部分和组
成部件的装配顺序,以及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
决方案。
5. 系统设计:对于复杂的产品,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设计,包括各个部分和组成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和调节等。
产品结构设计的目标是实现产品的功能需求和制造要求,
同时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
简化产品的维修和维护。
产品结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产品
的多个方面,如功能性、可靠性、可制造性、可维护性等,以及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等因素。
结构设计资料
由
前言
编制本手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1.规范公司设计人员的设计并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作为参考。
2.新入公司的助理工程师的培训教材。
公司产品可分为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和OEM类产品。
自主开发设计产品
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外观结构、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产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产品的成本,为公司创造最大的利润。
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包括公司自有品牌产品、帖牌产品、定制产品。
OEM产品
OEM原来是指由客户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制造商仅负责生产的模式。
现在所讲的OEM其实已经包括ODM,即客户提供外观、对功能提出要求,制造商根据要求进行设计、生产产品。
OEM类产品尽可能按客户的要求设计和生产产品,只有在客户的要求不合理的情况下,经与客户协商,在得到客户的同意下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开发设计。
OEM类产品只有在得到客户的最终确认以及本公司能批量生产才表示整个开发过程完成。
一、塑胶件
塑胶件设计时尽可能做到一次成功,对某些难以保证的地方,考虑到修模时给模具加料难、去料易,可预先给塑料件保留一定的间隙。
常用塑料介绍
常用的塑料主要有ABS、AS、PC、PMMA、PS、HIPS、PP、POM等,其中常用的透明塑料有PC、PMMA、PS、AS。
高档电子产品的外壳通常采用ABS+PC;显示屏采用PC,如采用PMMA则需进行表面硬化处理。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中底挡电子产品大多使用HIPS和ABS做外壳,HIPS因其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逐步有取代ABS的趋势。
常见表面处理介绍
表面处理有电镀、喷涂、丝印、移印。
ABS、HIPS、PC料都有较好的表面处理效果。
而PP料的表面处理性能较差,通常要做预处理工艺。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模内转印技术(IMD)、注塑成型表面装饰技术(IML)、魔术镜(HALF MIRROR)制造技术。
IMD与IML的区别及优势:
1. IMD膜片的基材多数为剥离性强的PET,而IML的膜片多数为PC.
2. IMD注塑时只是膜片上的油墨跟树脂接合,而IML是整个膜片履在树脂上
3. IMD是通过送膜机器自动输送定位,IML是通过人工操作手工挂
1.1 外形设计
对于塑胶件,如外形设计错误,很可能造成模具报废,所以要特别小心。
外形设计要求产品外观美观、流畅,曲面过渡圆滑、自然,符合人体工程。
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数电子产品,外壳主要都是由上、下壳组成,理论上上下壳的外形可以重合,但实际上由于模具的制造精度、注塑参数等因素影响,造成上、下外形尺寸大小不一致,即面刮(面壳大于底壳)或底刮(底壳大于面壳)。
可接受面刮<0.15mm,可接受底刮<0.1mm。
所以在无法保证零段差时,尽量使产品:面壳>底壳。
一般来说,上壳因有较多的按键孔,成型缩水较大,所以缩水率选择较大,
一般选0.5%。
底壳成型缩水较小,所以缩水率选择较小,一般选0.4%。
即面壳缩水率一般比底壳大0.1%
1.2 装配设计
指有装配关系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尺寸设计。
主要注意间隙配合和公差的控制。
1.2.1 止口
指的是上壳与下壳之间的嵌合。
设计的名义尺寸应留0.05~0.1mm的间隙,嵌合面应有1.5~2°的斜度。
端部设倒角或圆角以利装入。
上壳与下壳圆角的止口配合。
应使配合内角的R角偏大,以增大圆角之间的间隙,预防圆角处的干涉。
1.2.2 扣位
主要是指上壳与下壳的扣位配合。
在考虑扣位数量位置时,应从产品的总体外形尺寸考虑,要求数量平均,位置均衡,设在转角处的扣位应尽量靠近转角,确保转角处能更好的嵌合,从设计上预防转角处容易出现的离缝问题。
扣位设计应考虑预留间隙。
设计扣位时应考滤侧抽心有无足够的行程。
1.2.3 螺丝柱
一般采用自攻螺丝,直径为2~3mm。
以上表中所提供的是HIPS和ABS料常用螺丝孔尺寸,对于不同的材料,螺丝孔尺寸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比较软、韧性较好的材料d值小,较脆的材料所选d 值要大一点。
1.3 结构设计
在基本厚度的设计上,不宜过薄,否则外客强度不足,容易导致变、断裂等问题的出现,过厚则浪费材料,影响注塑生产。
一般外壳壁厚控制在1~2mm。
外壳整体厚度应平均过度,不得存在厚度差异变化大的结构,否则容易导致外观缩水,特别是在筋位底部和螺丝柱位。
为预防缩水,筋位厚度控制在0.6~1.2mm。
1.3.1面壳
键孔的设计。
键孔的碰穿方式有三种选择。
A方式利于模具的制作,但碰穿处的利边容易导致卡键;B方式则避免了卡键问题,但当碰穿偏心时则键孔变小,产生利边。
C方式增加了按键的倒入斜脚,同时保存了碰穿偏心的余量,有效的防止了问题的出现,现一般采用B或C。
1.3.2 按键设计
间隙:按键设计时要注意按键与面壳键孔的间隙,一般来说,如果按键采用硅胶按键,则按键与面壳键孔的间隙为0.2~0.3mm。
如果按键采用悬臂梁,则要考虑预留按动时偏摆的间隙。
如按键表面需要处理则要考虑各种表面处理对间隙的影响。
水镀(电镀)镀层厚度一般为0.1mm,喷涂和真空镀一般为0.05mm。
键顶圆弧:如考虑按键表面需进行丝印等处理时,按键表面圆弧不宜过大,弓形高度小于0.5mm。
圆角:按键顶部周边需倒圆角,避免卡住按键。
壳
悬臂梁的不同设计对按键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上图所示按键按动时偏摆较大,按键与面板键孔要预留较大的间隙
上图所示按键按动时偏摆较小,按键主要做垂直运动,按键与面板键孔预留较小的间隙
另一方面,悬臂梁的长度和厚度也直接影响到按键的效果,如果是联体按键,则要避免按键连动(即按一个按键时,其它按键也跟着运动的现象,严重时会发生其它按钮发生动作,造成误操作)
按键手感:轻触式按钮的按动力量大小一般要求在100g~200g,按动灵活,手感良好。
按键寿命:按键寿命一般要求100000次,
控制变形:对于悬臂梁按键,生产、运输、储存时一定要控制按键的变形,因为轻微的变形都可能导致按键的使用效果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