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景德镇政法干警考试:如何用矛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33.77 KB
- 文档页数:2
政法干警行测备考:巧解真假话为帮助您积极备考,为您特别整理了政法干警行测备考:巧解真假话,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点击查看!政法干警行测备考:巧解真假话一、假设和代入首先,对于这类问题,我们比较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假设和代入排除,既假设某个人的情况,或者把选项代入,看看所推出的结论是否与题干的要求相违背,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
【例如】某地住着甲、乙两个部落,甲部落总是说真话,乙部落总是说假话。
有一天,一个旅游者来到这里。
不久,他就迷路了。
这时,恰巧遇见一个土著A,这个旅游者就问他:“你是哪个部落的人?”A回答说:“我是甲部落的人。
”这时,又看到远处的另一位土著B,旅游者就请A去问B是属于哪一个部落的?A回来说:“他说他是甲部落的人。
根据这种情况,对A、B所属的部落,旅行者所做出的正确的判断是下列的哪一项?A.A是甲部落的人,B是乙部落的人。
B.A是乙部落的人,B是甲部落的人。
C.A是甲部落的人,B所属部落不明。
D.A所属部落不明,B是乙部落的人。
【解析】这个题中都是A在进行回答,所以我们假设A的情况。
假设A是甲部落的,那么他说真话,由此可知B回答说自己是甲部落的人,但是B 到底在说真话假话我们无法确定,既无法确定B的身份。
而假设A是乙部落的人,那么A永远说假话,既“他说他是甲部落的人为假”,由此可知B说自己是乙部落的人。
而B无论是甲乙哪个部落,他都不可能说自己是乙部落的人。
由此可以得知,假设不成立,A只能是甲部落的,B不确定,所以选择C。
二、善于寻找突破口此外,在分析题目时,我们可以注意题干中是否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信息或者是某类信息涉及的次数最多或最少,抓住这些特点,也可以给我们解题提供方便。
【例如】梅兰竹菊是张老汉的四个女儿。
有一次,某客人问起四姐妹的年龄,得到不同的回答。
梅说:“兰比竹小。
”兰说:“我比梅小。
”竹说:“兰不是三姐。
”菊说:“我是大姐。
”憨厚的张老汉在旁补充道:“大女儿和三女儿撒谎呢,二女儿和小女儿说得对。
江西政法干警考试题库<<<点这里看2016年江西政法干警行测之假言命题详解时间在流逝,现在距离2016年政法干警考试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打算报名的考生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备考了,为了让大家在炎炎夏日中能安心的复习备考,中公政法干警带领考生一起复习备考各个科目的知识点.假言命题是政法干警行测考试中常考的题型之一。
从近几年国考真题来看,考题更趋复杂,会结合直言命题、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一起考查。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将选取两道真题来详细分析其考查侧重点。
例 1.某单位每逢年底会针对全体员工进行评优,评优奖项有5个,分别是最佳敬业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协作奖、最佳写作奖、年度明星奖。
其中如果评选了年度明星奖则不能再评选最佳创意将和最佳敬业奖;如果评选了协作奖,就不能再获得写作奖;如果评选了敬业奖,则不能再获得协作奖。
每个人最多获得两个奖项。
综合科一共3位员工,揽括了所有奖项,每个人都获奖,但是奖项各不相同。
已知员工甲获得了明星奖,员工乙和员工丙二人之间有人获得了写作奖。
由此可知,下列推测一定正确的是:A.如果乙获得了写作奖,则其还获得了敬业奖B.如果乙获得了协作奖,则乙和丙各获得两个奖项C.如果乙获得了写作奖和创意奖,则甲一定只获得一个奖项D.如果丙获得了协作奖,则乙一定不能获得敬业奖【答案】B。
【中公解析】由题干可知:①如果评选了明星奖则不能再评选创意奖和敬业奖;②如果评选了协作奖,就不能再获得写作奖;③如果评选了敬业奖,则不能再获得协作奖;④每个人最多获得两个奖项;⑤每个人都获奖,但是奖项各不相同;⑥甲获得了明星奖,乙和丙二人之间有人获得了写作奖。
由①⑥可知甲不能获得创意奖和敬业奖;A项,由②可知乙一定没有获得协作奖,肯定了③的后件,是无效推理,故不能推出其获得了敬业奖,错误;B项,由②知乙不能再获得写作奖,则由⑥可知丙获得了写作奖,再由③可知乙没有获得敬业奖,则敬业奖由丙获得,江西政法干警考试题库<<<点这里看创意奖由乙获得,乙和丙各获得两个奖项,正确;C项,由题干条件不能确定谁获得了协作奖,错误;D项,由③知丙没有获得敬业奖,则乙一定获得敬业奖,错误。
2016贵州政法干警考试行测:如何用矛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通过最新贵州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测试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数理能力、常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贵州中公教育整理了贵州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2016政法干警行测科目备考过程中,有些考生遇到逻辑类题目时就会很苦恼,原因在于感觉题目很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真真假假的问题,其实解决真假话问题是有法可寻,有章可依的。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教您一招:用矛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
首先,矛盾法解决真假话的基本步骤如下:①简化题干结构,题干中会存在一些对解题并没有实际价值的文字,那么将其去掉,可以加快大脑对文字处理信息的速度,从而加快解题的时间;②找到互为矛盾的两句话,因为互为矛盾的两句话具有永远一真一假的意义,我们也就至少确定了一部分真假话的情况;③结合题干其他信息,确定真假话的情况。
也就是把能够直接判断出真假的话找出来;④对应选项,选择正确答案。
务必要养成边做题目,边排除选项的习惯,毕竟考试只要求选出正确答案即可,能够节约出来的时间越多越好。
下面进行具体的应用:【例1】教师让四名学生每人去拿一只桌球,不论什么颜色。
学生拿了球后,教师发现唯一的一只白球被拿走了,问谁拿了白球。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
乙说:是丁拿的白球。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
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那么拿了白球的是:A.甲B.乙C.丙D.丁【中公解析】答案选A。
①简化结构:甲:非甲乙:丁丙:乙丁:非丁②找矛盾,明显可见,乙的话与丁的话互为矛盾,即一真一假,③确定真假话情况,已知四人只有一真,真话必然在乙、丁之间,那么余下的甲、丙必然为假话,甲为假话,可知其矛盾为真,也就是甲拿了白球,④答案选择A。
【例2】某机构决定从五位业务骨干中选派一人到国外学习,这五位骨干分别是赵、钱、孙、李、周。
江西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这里看江西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巧解真假话问题根据最新的江西公务员招考信息和考试大纲,《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
江西中公教育整理了江西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直言命题中,涉及真假话的问题,最传统的方法便是假设法。
假设法针对矛盾题型可以解出来,但是有一类题型,使用该法却行不通,即上反对关系的题型。
反对关系相对于矛盾的题型来说,解题步骤复杂得多,很多考生都弄不清楚,很是头疼。
中公教育专家指出,反对关系题型比矛盾题型能更加快速准确地找出答案。
当然,这个前提是需要大家掌握反对关系的选题技巧。
技巧:反对关系最终的情况一定为“所有是”或者“所有非”。
真假话的题,题型往往很固定,给出几句话,其中只有一句为真,或者只有一句为假。
而反对关系中形成的互斥只有在最极端(所有)的情况下才能刚好成为只有一真(下反对)或者只有一假(上反对)。
因而,反对关系的真假话,最终的真实情况是“所有是”或者“所有非”。
判定:要确定到底为“所有是”或“所有非”,则看反对关系之外剩下的话。
1、什么是剩下的话?涉及反对关系的真假话问题,题型中往往只有三句话,其中两句形成反对关系,而最终会剩下一句话,即为剩下的话。
2、如何运用?(1)当题型为上反对关系时,若剩下的话为肯定语气,则最终的真实情况为“所有是”;若剩下的话为否定语气,则最终的真实情况为“所有非”。
【例1】上反对关于一个班的英语六级通过情况有如下陈述:(1)班长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2)该班所有人都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3)该班没有人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经过详细调查,发现上述断定有两个是真的,那么这班的英语六级通过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A.班长没有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江西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这里看B.所有的人都没有通过英语六级考试C.有些人没有通过英语六级考试D.有些人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答案】D。
用“矛盾法”揭开“真假话”的面纱在行测判断推理部分,题干会经常出现说真假话的问题,比如4人中只有1人说假话等。
这种真假话的问题是典型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这种题目如果按照个人理解去做,会很容易陷入真、假不定的思维迷宫中。
但是若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则事半功倍。
下面就介绍一种解决真假话问题的常用方法——矛盾法。
1.何为矛盾法利用题干语句中互为矛盾命题的两句话作为突破口,确定语句真假。
2.解题步骤(1)找:在所给语句中找到矛盾命题。
比如第一句话是“所有是”,第三句话是“有些非”,先找到这两句话。
(2)绕:结合矛盾的特征,必有一真一假以及题干中真假话的个数,确定除矛盾双方外剩余话的真假。
比如题干共有4句话,4句话中只有1句真话,又1、3互为矛盾,所以真话必定出现在1或3中,所以剩余的2、4句为假。
(3)回:根据前一步得到的信息确定剩余话的真假。
例1:四位同学在讨论老师的年龄。
小红说:老师不超过30岁;小白说:老师不超过35岁;小黑说:老师在40岁以下;小青说:老师在35岁以上。
四位同学中只有一人说对了,这位同学是:A. 小红B. 小白C. 小黑D. 小青中公解析:根据问法“4位同学只有1人说对”可确定是真假话问题。
按照步骤,1找:小红和小青的话为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2绕:只有一句真话,所以小白和小黑都为假话,所以老师超过40岁;3回:因老师超过40岁,所以小红为假话,小青为真话,故答案为D。
所以真假话的题目按照上述三种方法有条理地去解答,是可以较快地做出来的,下面再通过一道题目练习巩固一下。
例2:在决定孩子上什么课外班的问题上,四位老人发生争执。
姥姥说:“学习钢琴比较好。
”姥爷说:“如果学习视唱练耳,那么也应该学习钢琴。
”奶奶说:“不应该学习钢琴,应该学习视唱练耳。
”爷爷说:“不应该学习视唱练耳。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是对的,那么可以推出:A.不学钢琴,学习视唱练耳B.既不学钢琴,也不学视唱练耳C.学习钢琴,不学视唱练耳D.既学钢琴,又学视唱练耳中公解析:通过问法“四人中只有一人是对的”,可以确定是真假话问题,按照3步解题。
真谎话问题在公事员考试中常常出现,同时矛盾作为必定性推应中间一部分特别重要的内容,广大考生必定要掌握并娴熟运用。
第一大家要理解矛盾的含义与意义,并熟知直言命题和复言命题中间存在的矛盾命题关系,这部分是基础。
所谓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必定是非此即彼一真一假的关系。
其次,大家要认识什么是真谎话问题。
这里所讲的真谎话问题是指题干中间给出几个人说的几句话,而且此中有一句或两句是实话或许谎话。
这种问题才可能运用到矛盾法。
自然这种问题要与朴实逻辑中间的真谎话问题相划分,朴实逻辑中的真谎话问题题干中常常很难直接找到矛盾,更多的运用假定法。
下边中公教育专家率领大家来看一下怎样用矛盾法解决真谎话问题:例: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域的捐钱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 10000 元的匿名捐钱,该组织经过检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中间的某一个捐的。
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互相矛盾: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乙说:我预计这钱必定是丁捐的丙说:乙的收入最高,必定是乙捐的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依据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实话,那么究竟谁是真实的捐钱者呢A.甲B.乙C.丙D.丁见到这道题目好多人会感觉很简单,直接假定,由于只有一个人说了实话。
这道题目的确很简单,相应的其实运用假定法最后也能做出来,但不如矛盾法快。
运用矛盾法解决真谎话问题的步骤其实就三步:第一步找:找的是矛盾关系。
这道题目中间很显然乙和丁说的矛盾是关系,由矛盾的意义可知这两句话一真一假。
而又只有一个人说了实话,因此接下来进行第二步绕:所谓的绕是指绕开矛盾判断其余命题的真假,这道题目中间只有一句实话在矛盾关系中,那甲和丙说的话是谎话。
绕开矛盾后见到谎话就变假为真,而见到实话就直接依照实话推结论。
这道题目其实答案已经出来了,甲的话为假,那么实话就应当是甲捐的,答案为 A 项。
大多数的真谎话问题联合选项到第二步就能够知道答案。
个其余题目可能需要进行第三步就是回,回到矛盾依照已知的结论最后来判断谁说实话谁说假话。
真假话问题解题方法及例题讲解:一、矛盾法命题间的关系包括矛盾、反对、推出、等值,在考试中我们更多见的是根据矛盾关系来解决真假话问题。
做题时我们需要找到题干中命题间的矛盾关系,根据矛盾关系的性质便能确定这两个命题当中必有一真一假,根据题干的已知便能确定唯一的真话或假话在这对矛盾命题当中,那剩下的话的真假就能确定,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例1: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
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A.甲B.乙C.丙D.丁【答案】A。
【解析】根据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解题。
题干中乙和丁的话互为矛盾,则必有一真一假,根据题意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则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得出甲是捐款者。
二、假设法假设法主要用于解决题干中无法确定谁真谁假的真假话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假设其中一个命题的真假,然后进行推导。
如果假设一种情况成立,在往后推导却推出了矛盾,则证明假设不成立。
如果没有推出矛盾的话,则假设成立,我们就可以对照着四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例2:甲说:“乙说谎”;乙说:“丙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
请确定下面哪一个选项是真的?A.乙说谎B.甲和乙都说谎C.甲和丙都说谎D.乙和丙都说谎【答案】C。
【解析】此题是真假话问题,但是从题干无法确定谁真谁假,可以尝试用假设法来解题。
假设甲说真话,那么乙说假话,则丙说真话,由丙的话可推知甲说假话,与假设矛盾,所以甲应该说假话,那么可知乙说真话,丙说假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逻辑判断:真假话问题解题技巧真假话问题一直是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中的一个常考题型,很多考生理不清其中的逻辑关系从而导致解题出现失误。
下面本人为大家带来逻辑判断真假话问题解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学习。
真假话问题技巧一、突破口法还以上面的例3为题,由”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结合题干所给条件,第二名只猜了一次,必然正确,可知第二名为小华,进而可排除掉A、B、D三个选项。
真假话问题技巧二、矛盾法例1:对某受害人的五位朋友进行侦查分析后,四个警员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测:甲说:“这五个人都有嫌疑。
”乙说:“老陈不能逃脱干系,他有嫌疑。
”丙说:“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说:“五人中肯定有人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那么以下哪项为真?A. 甲推测正确,老陈最有嫌疑B. 丙推测正确,老陈没有嫌疑C. 丙推测正确,但老陈可能作案D. 丁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解析:这道题目是一道典型的真假话题目。
我们可以用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解题。
首先把甲乙丙丁这四人的讲话内容转换成直言命题的标准形式,然后我们会发现甲和丙说的话分别是:“所有是”和“有些非”互为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
由“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则乙和丁说的必为假。
如果乙说的为假,则老陈没有嫌疑。
如果丁说的为假,则五人中没有人作案,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真假话问题技巧三、反对法例2:关于一个班的英语六级通过情况有如下陈述:(1)班长通过了;(2)该班所有人都通过了;(3)该班所有人都没通过;经过详细调查,发现上述断定只有两个是正确的。
可见:A.该班有人通过了,但也有人没有通过B.班长没有通过了C.所有人都通过了D.所有人都没有通过解析:这道题目也是一道真假话题,但是把题干所给的三句话转换成直言命题标准形式后,我们发现其中并没有存在矛盾关系,而是存在了一组反对关系。
其实单凭反对关系也是可以做出真假话题目的。
在该道题目当中第一句话相当于“所有是”,第二句话相当于“所有非”,它们二者互为上反对关系,必有一假,由“上述断定只有两个是正确的”,则第一句话一定是真的,进而可知第三句话为假,第二句话为真,所以答案选择第C选项。
2016年江西招警考试真题<<<点这里看2016江西招警行测逻辑判断:利用命题间的矛盾关系解决真假话问题真假话问题是招警考试逻辑判断中一种非常有特点的题目。
这类题目一般会给出一些对话。
然后在题干中往往有这样的描述,就是其中有若干句话是对的或者若干句话是错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就是首先要去在这些对话中看看有没有两句话是矛盾关系的。
如果有,说明这两句话是一真一假的。
如果没有,那么再去找题干对话中的反对关系。
如果反对关系也不存在,我们还可以利用代入排除选项的做法去解决此类问题。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假设法来解此类题目。
就是说我们先假设某人说的是对的,然后看看会不会得到一个和题干相矛盾的结论。
如果会,那说明假设是不成立的。
如果不会说明假设成立。
我们来看一道题:年终总结晚会上,有这样一个节目,桌子上有七个盒子,盒子里可能装有现金、钻石、黄金、支票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每个盒子上都写着一句话。
第一个盒子:有些盒子里没有现金。
第二个盒子:第四个盒子里有钻石。
第三个盒子:所有的盒子里都有黄金。
第四个盒子:本盒子里无钻石。
第五个盒子:有些盒子中没有黄金。
第六个盒子:本盒子里没有支票。
第七个盒子:所有的盒子里都有现金。
这七句话中有四句是假的,下列猜测一定正确的是:A.第一个盒子里有现金B.第二个盒子里有黄金C.第四个盒子里有钻石D.第六个盒子里有支票这道题,我们首先看一下问题。
七句话中有四句话是假的。
然后,我们发现第一个盒子上写的是有些盒子里没有现金。
第七个盒子里写的是所有的盒子里都有现金。
很明显这两句话是矛盾关系,所以肯定一真一假。
第二个盒子上写的是第四个盒子里有钻石,第四个盒子2016年江西招警考试真题<<<点这里看上写的是本盒子里无钻石。
二者也是互相矛盾的关系,肯定一真一假。
第三个盒子上写的是所有的盒子里都有黄金。
第五个盒子上写本有些盒子中没有黄金。
二者是矛盾关系,一真一假。
公务员考试真假判断三大绝招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真假判断型逻辑题属于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中常见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其特征一般是给出来几个论断,然后这几个论断中有一个是真的,或者有一个是假的,让考生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
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也出现了几个论断中有两个是真的,或者两个是假的,让考生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中,华图蔡老师归纳了攻克真假判断型逻辑题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首先找矛盾,其余是关键真假推理题是逻辑判断中比较容易的一类题,这类题目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
因此可以利用矛盾来解题。
所谓矛盾,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构成矛盾关系。
例如,一个人如果是男的,那么他肯定不是女的,反之,如果一个人是女的,那么她肯定也不是男的,男和女就是矛盾关系。
但一张纸如果不是黑的,可能是白的,还可能是其他颜色,那么,黑和白就不是矛盾关系。
那找矛盾对公务员考试的真假推理题有什么作用呢?先来看这样一道真题: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
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华图解析:这道题就是典型的真假判断型逻辑题,首先看看四句话中是否存在矛盾关系。
在这里可以用做简化来解题,例如“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这句话可以简化为“甲:非甲”,这样的优点是能够使矛盾一目了然。
这四句话最后简化为:甲:非甲乙:丁丙:乙丁:非丁很清楚的看到,乙和丁两个人的话存在矛盾关系,矛盾关系里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景德镇国家公务员考试<<<点这里看2016景德镇政法干警考试:如何用矛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
在2016政法干警行测科目备考过程中,有些考生遇到逻辑类题目时就会很苦恼,原因在于感觉题目很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真真假假的问题,其实解决真假话问题是有法可寻,有章可依的。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教您一招:用矛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
首先,矛盾法解决真假话的基本步骤如下:①简化题干结构,题干中会存在一些对解题并没有实际价值的文字,那么将其去掉,可以加快大脑对文字处理信息的速度,从而加快解题的时间;②找到互为矛盾的两句话,因为互为矛盾的两句话具有永远一真一假的意义,我们也就至少确定了一部分真假话的情况;③结合题干其他信息,确定真假话的情况。
也就是把能够直接判断出真假的话找出来;④对应选项,选择正确答案。
务必要养成边做题目,边排除选项的习惯,毕竟考试只要求选出正确答案即可,能够节约出来的时间越多越好。
下面进行具体的应用:
【例1】教师让四名学生每人去拿一只桌球,不论什么颜色。
学生拿了球后,教师发现唯一的一只白球被拿走了,问谁拿了白球。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
乙说:是丁拿的白球。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
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那么拿了白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中公解析】答案选A。
①简化结构:甲:非甲
乙:丁
丙:乙
丁:非丁
②找矛盾,明显可见,乙的话与丁的话互为矛盾,即一真一假,
③确定真假话情况,已知四人只有一真,真话必然在乙、丁之间,那么余下的甲、丙必然为假话,甲为假话,可知其矛盾为真,也就是甲拿了白球,
④答案选择A。
景德镇国家公务员考试<<<点这里看【例2】某机构决定从五位业务骨干中选派一人到国外学习,这五位骨干分别是赵、钱、孙、李、周。
在决定选派人选之前有如下对话:
赵说:或者是我去,或者是孙去
钱说:周不去
孙说:如果不是李去,那么就是钱去
李说:既不是我去,也不是钱去
周说:既不是孙去,也不是赵去
最终确定人选后发现以上对话中只有两个人说对了,那么被选中的是( )。
A. 赵
B. 钱
C. 周
D. 李
【中公解析】答案选C。
①简化结构:赵:赵或孙
钱:非周
孙:非李—>钱
李:非李且非钱
周:非孙且非赵
②找矛盾,发现赵的话和周的话矛盾,孙的话和李的话矛盾,即两真两假,
③题干中有两真,即三假,那么除了赵、周、孙、李的两真两假,钱必为假,即可知周被选中,
④故答案选择C。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政法干警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这一类题型的难度相对国考肯定较低,但是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在考试的时候使用上述方法,你就会发现速度以及准确率都有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