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得道高人对世人的开悟!耐人寻味,循循善诱,满含玄机,读来受益颇多。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菩萨开悟的故事民间传说
菩萨开悟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流传甚广,这些故事常常被用来启迪人们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精神。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佛陀成道的传说。
相传佛陀出家前曾经是一个王子,他对人生中的苦难和无常感到疑惑,于是离开家庭去寻找出路。
经过长期的苦行修行,佛陀终于在菩提树下领悟了真理,并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师和领袖。
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观音菩萨的。
相传观音菩萨是一个善良而慈悲的神明,他为了救助人间的众生,常常化身为各种形象,帮助人们解决难题。
在这个故事中,观音菩萨化身为一个年轻的女子,帮助一个贫穷的家庭走出困境。
这个故事强调了慈悲和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普贤菩萨的。
相传普贤菩萨是一个高贵而聪明的神明,他拥有无比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帮助众生解决各种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普贤菩萨化身为一个农夫,帮助一个贫困的家庭种植谷物,从而为他们带来了财富和幸福。
这个故事强调了智慧和勤劳的精神,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贡献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启迪人们的精神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传承。
- 1 -。
一位得道高僧经过山林的故事
在茂密的山林中,一位得道高僧悠然行走。
他的名字已被世人所遗忘,但他的智慧和修行功力却在山林间传为佳话。
这位高僧经过山林,身穿朴素的僧袍,背负着拄杖,步履稳健。
他的脸上洋溢着宁静和智慧,仿佛散发着一种让人心灵得到平静的力量。
山林中的动物们都对他心生敬畏,野兽们安静下来,小鸟们停止了歌唱,仿佛为他营造了一片宁静的氛围。
即使是最为凶恶的野狼,也在他身边驻足静听。
高僧的修行让他对自然界与万物充满了敏感,他懂得与大自然相处,更能与万物沟通。
每一株树木,每一汪流水都变得和他息息相关。
一天,他来到山林的深处,发现一只小鸟陷入困境。
小鸟的翅膀被一根松木夹住,挣扎得非常痛苦。
高僧立即走过去,轻轻解救了小鸟,让它重新自由地飞翔。
小鸟欢快地鸣叫着,围绕着高僧盘旋,似乎向他表示感激。
高僧微笑着回应着小鸟,目送它飞向蓝天。
这个小小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高僧的胸怀和智慧。
他不仅是一位修行者,更是一位心灵的导师。
他用自己的善行和智慧感动着世间万物。
高僧的修行故事传遍了山林,人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份超脱世俗的境界。
他是一位让世人向往的灵性化身,他的存在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个他经过的人和物。
通过这位得道高僧经过山林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修行功力和智慧,以及他对万物的关怀和爱护。
他的存在让我们明白了善行和智慧的力量,启发我们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张至顺道长感悟人生,最后一句真是让人猝不及防!张至顺道长感悟人生,最后一句真是让人猝不及防!张至顺道长,字仲祯,号明真,一代道名家,有着一生丰富的人生感悟。
他深知禅宗道德的内涵,熟练掌握道家的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学术的宗法,他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深度也让他在道家宗教界脱颖而出。
张至顺书中经典之作《山海经传》,影响了几代人;他的《道德经传》,探讨了道家学说,表达了他对万事万物间精妙联系的见解;他的《论语教育学》,让他的弟子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深远意义。
他的诗歌也尤其脍炙人口,深深影响了很多读者。
在张至顺道长感悟人生的书中,有一段特别经典的话:“人生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懂得放下和付出,才能够受益。
”这句话用简洁的文字把生活中的道理表达得再到位不过,向我们强调了放下和付出,要学会放手,学会有所付出,从而实现真正的进步和成功。
在张至顺道长感悟人生的书中,他还曾经说过另一句让人深思的话:“生命的残酷之处,在于它是瞬息即逝的,但是,它也是最宝贵的。
”这句话表达出张至顺道长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的理解,他特别强调,要学会珍惜时间,以更好的方式去度过每一日,不要错失良机,不要让自己的一生虚度而过。
最后,张至顺道长总结人生,提出一句让人猝不及防的话:“活着,活出你本来的样子,遵守宇宙的规律,用最美丽的方式去活,不要为别人活,也不要被别人活。
”这句话非常有深度,向我们强调要活出自我,不要受到他人的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用一种自己认可的方式给自己生活下一个更美的定义。
张至顺道长的这句人生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启示,也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道路。
即使是苦难,也不要气馁,焚膏继晷,不要被外物所迷惑,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与目标,坚持把自己的人生奋斗到极致,一定能够在未来取得成功与成就,成为最精彩的自己。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释迦牟尼的年轻王子。
他出生在尼泊尔的一个富有
家庭,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内心却一直感到迷茫和空虚。
一天,王子离开了他的宫殿,探索外面的世界。
他看到老年人的病痛、死亡和
苦难,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这一触动使他下定决心,放弃尘世的荣华富贵,寻找解脱的道路。
王子放下尘世的束缚,成为了一个苦行僧,几年来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然而,他仍然找不到心灵的平静和幸福。
于是,他决定寻找其他智者的指点。
在他的旅途中,王子遭遇了许多高僧大德。
每个人都教给他一些智慧,但没有
一个能满足他对真理的追寻。
最终,王子来到佛陀座下,一个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师。
在佛陀的教诲中,王子找到了他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他获得了真正的开悟。
佛陀告诉王子,人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他们对世俗的欲望和贪婪执着不放。
只有通过舍弃这种执着,他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王子聆听并领悟了佛陀的教导。
他明白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贪婪和执着只
会带来苦难。
随着他的领悟不断加深,他终于摆脱了一切束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觉者。
王子成为释迦牟尼佛之后,他以慈悲和智慧传授了无数的众生,帮助他们解脱
苦难。
他的教导被称为佛教,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尊重和传统的宗教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超越尘世的欲望和执着,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内
心平静和幸福。
高僧大德的开悟之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的道路。
通过实践慈悲和智慧,我们可以突破自我,实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道家高人的讲座,深受启发。
这位高人以其深邃的智慧、丰富的学识和生动的讲解,为我们揭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让我对道家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中,道家高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道家哲学的核心——“道”。
道,既是一种宇宙的本源,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他告诉我们,道是自然而然的,是无为而治的,是顺应自然、顺应人心的。
这使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强压,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其次,讲座中,高人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人类应顺应这种规律,而非逆流而上。
在治理国家、家庭和个人生活中,无为而治更能体现道家的智慧。
这使我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下功利心,尊重他人,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再者,高人在讲座中提到“无为”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无为而治”。
这让我明白,在追求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外,讲座中还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高人指出,修身是基础,只有自身修养好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使我认识到,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要注重道德修养,做到内外兼修。
最后,高人在讲座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根本,是宇宙的根本。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道家思想,做到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以下是我对讲座内容的几点总结:1. 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人生的哲理。
2. 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3. 修身是基础,只有自身修养好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道德经》说的悟道之人的几个表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
曰:豫呵,其若冬涉川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古代那些悟道的人,思想精微深奥广达,太深奥了无法清楚地描述它。
因为不可以清楚地描述,所以勉强地描述它的样子:1.缓慢谨慎的样子,像冬天走过结冰的河一样。
全神贯注,集中力量,谨慎做事,发扬“匠人精神”。
一个真正悟道的人,做人做事绝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
“豫”,谨慎的有所预备,也就是古人所说“凡事豫立而不劳”。
一件事情,不经过大脑去研究,贸然就下决定,冒冒失失去做、去说,那是一般人的习性。
“凡事都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修。
”学道的人,因应万事,要有非常从容的态度。
做人做事要修养到从容豫逸,“无为而无不为”。
一个有修为的悟道之人,必须时时怀着好比冬天从冰河上走过,稍一不慎,就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加以戒慎恐惧。
(备注犹:猴的一种;豫:大象,走路慢。
)2.小心谨慎的状态,好像害怕四周的邻居一样。
犹”是猴子之属的一种动物,和狐狸一样,它要出洞或下树之前,一定先把四面八方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才敢有所行动。
这种小心翼翼的特点,也许要比老鼠伟大一点。
我们形容作事胆子很小,畏畏缩缩,没有信心而犹豫不决。
这是说,修道的人在人生的路程上,对于自己,对于外界,都要认识得清清楚楚。
“犹兮若畏四邻”,如同犹一样,好像四面八方都有情况,都有敌人,心存害怕,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
就算你不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或者只是单独一个人走在旷野中,总算是没有敌人了吧!然而这旷野有可能就是你的敌人,走着走着,说不定你便在这荒山野地跌了一跤,永远爬不起来。
所以,人生在世就要有那么的小心。
儒家“慎独”——无论有没有人来监督,也要谨慎为人与做事。
领导着做事应三思而行,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行。
得道高僧的人生感悟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都在这场旅程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得道高僧们在修行中领悟到了许多深刻的人生真理,他们的人生感悟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得道高僧们认为,人的本质是清净无染的。
每个人都拥有一颗纯净的心,只是被尘世的纷繁琐碎所掩盖。
只有通过持戒修行、禅定般若等方法,才能让内心的光芒重现。
其次,得道高僧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消除痛苦,实现幸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从内心开始,消除贪婪、瞋恚、愚痴等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再次,得道高僧们认为,生命的真谛在于无常。
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无论是人或是物,都会面临兴衰更替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充实生命的每一天。
最后,得道高僧们认为,生命的归宿在于涅槃。
涅槃是一种无尽的清净、平和和解脱,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触及到它。
我们应该以涅槃为目标,不断地修行,不断地超越自己,最终实现心灵的升华和自我解放。
以上就是得道高僧的人生感悟,希望这些深刻的真理能够启迪我们,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我升华。
- 1 -。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1、傅大士.(弥勒菩萨示现)16岁娶刘氏妙光,生2子。
后来在稽亭塘下网鱼时,遇一梵僧,僧对他说: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时发愿渡生,现今兜率天宫中你所享用的东西都在,你什么时候回去呢?大士闻之瞪目而已。
其僧又道:汝试临水观影!大士低头见水中圆光宝盖,顿悟前因,于是抛弃渔具,携僧归家,请求修道之地。
僧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栖也。
遂结茅庵而居,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开垦土地,种植蔬果。
或为人帮佣,昼出夜归,如是苦行7年。
一日当宴坐之际,忽见释迦、金栗、定光三佛自东方而来。
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从此身出妙香。
大士为了化渡群伦,先化妻子令发道心。
他总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
大士每次说法或作功德,两眼常出金色光芒。
大通六年,大士以双林僻处,教化不广,想到皇帝宫中去宣扬正教。
直入宫殿,唱拜不拜。
激扬宗乘,武帝莫测高深。
大同五年,复入京都。
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他升座挥案一拍便下座。
帝见之惊愕不已。
志公问帝:陛下会吗?帝曰:不会志公道:大士讲经已毕。
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随后。
于是对们说:七佛之中,唯释迦常与我话语,其余六佛则不与我交谈,每次见到都是如此。
问:余佛为何不语?士曰:释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绍继人,故世尊见我即说也。
天嘉十年,嵩头陀入灭,大士心知。
乃集诸说:篙公已还兜率,我同度众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决不久住世间了。
于是作还源诗十二章,并对子普建普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汝等慎护三业,当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言讫进人涅盘,世寿七十有三。
大士入灭,肉色不变,形相端洁。
傅大士虽然是一个能普应万机的绝世通人,但并无师承关系,是个师无所师的人。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时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
达摩大师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
寒山拾得(文殊普贤示现)2、襄州庞蕴居士.少年时即悟尘劳苦空,遂发心探求解脱之真谛。
修道高人经典语录修道高人经典语录1. '修道之人,心境如清澈的湖水,能够反射出真实而纯净的自我。
'解读:修道的人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澈,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从而能够保持自己真实而纯净的本性。
2. '修道如登山,需要持之以恒,不急于一时,只有不断攀登,才能见到更广阔的风景。
'解读:修道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和提升。
只有持续努力,才能够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境界。
3. '修道的路上,心念是最重要的,它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也能够决定我们的成败。
'解读:修道的过程中,心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保持正确的心念,才能够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从而获得真正的成果。
4. '修道的人要懂得放下,放下执着与欲望,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解读:修道的人必须学会舍弃那些束缚自己的执着与欲望,只有放下这些负担,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5. '修道并非追求超脱尘世,而是在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解读:修道的目的并不是要追求超脱尘世,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修道的人应该在尘世中积极地投入,努力地实践自己的修行。
6. '修道的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命的赐予,感恩遇到的人和事,感恩一切的经历与成长。
'解读:修道的人应该怀有感恩的心态,珍惜生命的赐予,感激遇到的每一个人和事情,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经历,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7. '修道的人要保持谦逊与虚心,不断地学习与进步,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提升自己的修为。
'解读:修道的人必须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从而能够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并提升自己的修为。
修道高人是那些在修行中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的人,他们凭借着深厚的修行功底和智慧,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和指导。
他们的经典语录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修道的真谛和道路,帮助我们在修行的旅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心态。
得道高僧被小孩感悟的例子
得道高僧看问题已经比较透彻了,但是偶尔还是会被其他人启发,下面是得道高僧被小孩感悟的例子。
弘一高僧在鼓浪的日光岩寺闭关,13岁的李芳远跟随他的父亲,时任鼓浪屿中山图书馆馆长的李汉青去拜谒弘一高僧。
弘一高僧见李芳远这个小孩聪明好学,态度很虔诚,便非常喜欢这个小孩,直到弘一高僧离开鼓浪之后,两人还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弘一这个得道高僧到了泉州,为泉州人说法,会了几次客,赴了几次斋宴。
他参加活动的新闻经常见报,各方都感到欢欣。
但是李芳远这个小孩看到报纸后,却给弘一高僧写了一封信,指出他已经变成了应酬和尚,并劝他闭门静修。
弘一高僧十分感动并深感惭愧,他在泉州承天寺佛教养正院同学会上提及此事,表示忏悔,称自己自从接到这个小孩的信后,自己受到了一些感悟,便谢绝宴会了。
一位得道高人对世人的开悟!耐人寻味,循循善诱,满含玄机,读来受益颇多。
这几个故事简单而又耐人寻味,循循善诱,满含玄机,读来受益颇多。
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我们个人的知见而误解,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套用世俗的经验而看不透,那就看大师如何妙语来解答。
一、修行人私下吃肉吗?
一个来访者问:道长,我想问一个不太恭敬的问题。
道长:请讲。
来访者:您在公众场合是素食,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道长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您是开车来的吗?
来访者:是的。
道长说:开车要系安全带,请问您是为自己系还是为警察系?如果是为自己系,有没有警察都要系。
来访者:喔,我明白了!
这是自律的问题,更是信仰的问题,好多人以自己的看法揣测素食者会不会私下里吃肉,虔诚者,真修行者自己心中就会有一条红线。
二、正人正己
信众:请问师父,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道长:您影印过文件吗?
信众:影印过。
道长: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场内立刻响起阵阵掌声。
后有人答道:改原稿。
道长: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
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三、为何修行不见成效
一位道友来电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念经行善了命运却没有改变?
道长:我给你寄五百块钱好不好?
道友:道长,您的钱我不敢要呢!
道长: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
道友:那好,您说办什么,我绝对帮您办好!
道长:帮我买一辆汽车。
道友:(惊呀地)道长,五百块怎么能买到汽车呢?!
道长:你知道五百块买不到汽车,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付出一点,就得到很多。
恍然大悟!
四、供养礼拜是不是迷信,更不是多余的缛节
一位研究生来拜访道长,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好多人见到你都要磕头?这是不是有点迷信?我没有拜过任何人,我只拜我自己!
道长:你一定打过篮球,羽毛球,或者乒乓球吧?
青年:是的,打过。
道长:打篮球干什么?不打篮球,篮球会难受吗?而且那么多人打一个球,是为了快点把篮打烂吗?
青年:不是,是为了锻炼身体和娱乐。
道长说:不用篮球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运动嘛!
青年:那样多没意思,而且旁人看到还以为是神经病呢!
道长:说得好!篮球只是一个道具,一个锻炼和娱乐的道具。
那么,身体需要锻炼,心灵就不需要锻炼吗?
青年:按理应该。
可心灵怎么锻炼呢?
道长:人在崇拜的时候,五体投地,表现出谦卑、服从、忏悔、求助、感恩和接受,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心灵融化,与被崇拜者在心灵上合一与连接,这就是心灵的锻炼。
别人礼拜我,我也是一个道具,就像一个篮球,让人打来打去。
只不过我不是真的篮球,是一个心灵篮球。
同样,拜祖宗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孝心,用心灵承接祖宗累积的能量;拜土地是为了感恩珍惜土地,我们生长在大地,大地给我们很多的食物和物品,而我们回馈的都是垃圾;拜龙王是珍惜感恩水,因为人体有70~80% 是由水组成。
中国人拜的学问深了,里面有大智慧妙作用。
虔诚礼拜的时候,拜和被拜是一个整体,哪有什么你我高低呢?有些人搞不懂就大加诽谤,是没有实践过和用心体验过。
妄加诽谤就是痴狂!
青年:太高深,太智慧了!请受我三拜!
道长问:感觉到心灵锻炼的美妙了吗?
青年:嗯!很伟大!
五、痛苦多来源于执着
一位女士不停地诉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
道长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
道长: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道长: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停了一下)又问: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道长: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道长: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道长: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
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道长: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道长: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这就是心理调节了,苦难的事已经过去,无法更改何须执着,你能改变的就是对它的看法,放下、转心,如果依然以前的自己,那只会依旧待在自己编织的心灵牢狱,逃脱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