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兰花花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陕北民歌《兰花花》作品分析作者:张沛芳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摘要】陕北传统民歌《兰花花》以纯朴生动、铿锵有力的语言,歌颂了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
歌曲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了兰花花的形象。
【关键词】陕北民歌;《兰花花》;演唱;情感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70-01一、《兰花花》的真实历史故事与曲调分析(一)《兰花花》的真实历史故事。
歌曲中的兰花花,确有其人,本名姬延玲,出生在陕北榆林市米脂县。
姬延玲15岁时就长得落落大方,美丽动人,因她喜爱穿蓝色底布上映有小白花的衣衫,所以大家就给她起了个昵称“兰花花”。
当年开春,临镇后街镇长任老五的儿子任小喜贪图兰花花的美貌,仗势欺人,强行与兰花花结婚。
婚后,任小喜不务正业、吃喝嫖赌,结婚第二年就因抢劫杀人的罪行被处决。
当时,有一个姓杨的擅长文艺宣传的战士,与兰花花互生情愫,经常暗地里来往。
不久,部队因为收到军事命令要离开此地,他们难舍难分,临别时发誓以后一定要相见。
兰花花十八岁时,家里的老人知道了她与杨战士的事情,觉得非常不光彩,就赶紧找人托媒。
正好当地临镇东村的石志英看上了兰花花,在媒妁之言后,无力抗拒的兰花花与他结了婚,婚后的第二年和第四年,分别生了女儿和儿子,但因婚姻不幸福,她终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终于在二十二岁时,不堪忍受命运的捉弄,服毒自杀。
几年后,杨战士从前线归来,当他得知兰花花的悲惨遭遇时,心中非常悲恸。
在部队要再次离开的时候,杨战士留在了当地政府搞文艺宣传工作,后因患病被送到延川县的大相寺军医院进行治疗。
因为他经常思念兰花花,就想把兰花花的故事写成一首歌。
他以“信天游”的手法,写出了对兰花花的回忆,原本苦难的两次婚姻在歌词里写成了一次,把两任丈夫也集中写成了周家的“猴老子”,把兰花花真正心爱的人描写为情哥哥。
043《兰花花叙事曲》演奏技法分析闫玉欣一、《兰花花叙事曲》背景介绍(一)作曲家作曲家关铭是河南唐河人,生于1938年。
关铭先生是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陕西歌舞剧院创研室副主任兼乐队指挥、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关铭先生自小就热爱音乐,并于1958年考取西安音乐学院继续求学。
除了和老师学习专业知识以外,他也在不断钻研各种专业知识,为自己后续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铭先生的作品有很多,其中也不乏陕西风格的乐曲,本曲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二)作品《兰花花叙事曲》以传统陕北信天游民歌为素材,将善良淳朴的兰花花作为主角,生动地描述了其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展现了兰花花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强性格。
信天游为陕北、宁夏、甘肃等地的传统音乐形式,传唱度较高,多以劳动生活、爱情故事为主要题材,通过即兴编唱表达细腻而深刻的情感,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曲调高亢。
就形式而言,信天游民歌一段一般只有两句,通过同一曲调对歌曲内容进行反复演唱。
《兰花花叙事曲》将兰花花作为所有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年轻女性的代表,其为追求光明生活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
西北人民为怀念兰花花,赞颂其勇于斗争的精神,世代传唱《兰花花》信天游。
《兰花花》由陕西延安的真实爱情悲剧改编而来,为经典反封建情歌之一,传唱范围极广。
乐曲中蕴含的强烈的悲剧色彩和艺术之美赋予其持久的生命力,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民歌,也成为众多艺术家研究和改编的重要素材。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由《兰花花》为原型的歌剧、电影、芭蕾、器乐曲、歌舞剧相继问世,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范围。
本文对其器乐曲之一的二胡协奏曲《兰花花叙事曲》进行分析,探究乐曲背后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内涵。
二、《兰花花叙事曲》艺术特征就音乐结构而言,《兰花花叙事曲》具有整体布局标准、音乐结构规范的特点,其中既结合了传统戏曲的音乐板式结构,彰显传统的五声调式,又吸纳了西洋奏鸣曲的结构而共同作用,构成了《兰花花叙事曲》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音乐结构。
《蓝花花》赏析红军战士东征凯旋而归,得知蓝花花被迫嫁人的消息,痛苦不已,他怕给蓝花花带去麻烦,不敢探望,只能自己默默承受痛苦。
后来他得知蓝花花病亡,悲痛欲绝,一病不起。
在医院治疗中暗自构思怀念蓝花花的相思之歌。
出院后,他转业到固临县(今延安市临镇)文教科当科员。
不久又调到固临县小学任教导主任。
他思念着心爱的蓝花花,就把在住院时编的蓝花花歌曲整理出来,把任家改为周家,教村民学生们演唱、传诵。
《蓝花花》这首乐曲在延安、绥德、固临、宜川等地迅速传唱开来。
后经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立刻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大江南北。
全国解放后,唱遍了新中国,也传到了海外。
感人肺腑的《蓝花花》是一首流传广泛的反封建陕北民歌经典之作。
这首动听的旋律,从3O年代就开始传唱,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受到了几代中国人的喜爱。
在此谈到的《蓝花花》为鲍元恺先生《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其中的一首。
《炎黄风情》是鲍元恺老师所作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现为朱培宾老师改编成主题钢琴曲。
这首钢琴曲以中国传统民歌为创作素材,下面来谈一下《蓝花花》这首民歌的由来。
乐曲来源于延安临镇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
蓝花花真实姓名叫姬延玲,1919年出生在延安南川临镇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她年轻美丽,聪慧手巧,十五六岁就己出落得标致水灵,亭亭玉立,像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人们就给她起了个绰号“蓝花花”。
蓝花花与一位红军战士一见钟情,偷偷相爱,发誓要生死相随。
可没过多久,红军要奉命过山西东征,战士只能与蓝花花暂时告别。
蓝花花的父母知道了此事,认为女儿败坏了门风,立即托媒二.全曲结构内容分析。
及手风琴演奏体会引子(卜8)小节,乐曲开始的速度为Adagio(柔板),第一个音是PP(很弱)并作渐强,第二个音ff(很强),很强之后开始做渐弱。
在演奏这八个小节时,双手下键一定要坚定,强弱要明显,为后面主题的出现做准备。
第一段(9-17)小节:主题第一次出现,这一段写景,乐曲把人把只有17岁的蓝花花嫁给临镇富户任老五的的4,JL子任小喜,蓝花花不从,在父母的威迫下被送进了任家。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音乐分析作者:郗长越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5期[摘要]《兰花花》原本是一首陕北信天游风格的的民歌,属于山歌类,文章从歌曲的原型及近期的改编创作、音乐风格及钢琴伴奏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力求更深入地理解和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兰花花;改编创作;音乐分析;钢琴伴奏一、《兰花花》歌曲原型和改编创作《兰花花》原为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
全曲是典型的“信天游”分节歌形式、两句体、多段式、共8段歌词,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民族声乐艺术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虽然我国民歌种类比较繁多,曲目丰富,但大部分民歌都篇幅短小,音乐简单且表现力小足,小能满足当时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发挥。
因此,王志信开始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
1988年,他尝试用戏曲音乐中的展开手法,改编创作了陕北民歌《兰花花》,在保留原音乐旋律和风格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有西洋交响乐恢弘气势,既能表现出对传统音乐风格的演绎,又能为演唱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挥技巧和展示艺术的空间,从而成为了新时期民歌改编的典范,深受演唱者的青睐。
二、《兰花花》的音乐分析原曲《兰花花》是流传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多段歌词并带有叙事性,地域风格十分明显。
王志信在保留原来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发展。
把一首简单的原生态民歌发展创作为一首震人心魄的多段体曲结构的大型民族声乐作品。
1.《兰花花》的曲式结构分析该曲为带再现的多段曲式结构,全曲共有A-B-C-D-A五个段落,第1至30小节为e羽调式,第31至139小节为d商调式,第140至结尾为e羽调式。
借鉴戏曲音乐特点,板式山中板、慢板、急板、摇板、行板等多个板式组成,拍子也加进了自由拍和复拍子。
初中音乐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欣赏《蓝花花》《下甘雨》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管弦作品《兰花花》和《下甘雨》使学生感受两部作品的不同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方式,旨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色和旋律线,了解标题音乐的相关知识。
2、通过欣赏,体验交响乐魅力,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民歌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是富有生命力的音乐遗产,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学情分析
1、同学们能否听出主要的乐器?以及感受到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2、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两部作品的不同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方式,旨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色和旋律线。
3重点难点
1.交响乐器组音色的听辨
2.情绪的变化
4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民歌《兰花花》
1、师播放民歌《兰花花》并提问:播放的是哪地方的民歌?曲名是什么?歌曲的情绪怎样?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说说歌曲的题材和主要故事情节,师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板书在黑板上。
2、生看歌谱演唱歌曲,熟悉旋律。
3、师:《蓝花花》的故事也被世人传唱,改编成多种表现形式。
今天我们来欣赏管弦乐曲版的《蓝花花》。
二、新课学习(一)——欣赏管弦乐《兰花花》
(一)作品简介:管弦乐《兰花花》选自鲍元恺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24首管弦乐按地域的不同,分为《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歌》《巴蜀山歌》《江南丝竹》《太行春秋》六个组曲,《兰花花》是《黄土悲歌》中的一首。
由上下句组成的单乐段民歌。
兰花花叙事曲故事背景
兰花花叙事曲是中国古代传统戏曲之一,源于南京,流传于江苏、浙江等地。
这个剧种与芝麻花叙事曲、荆钗记等剧种一样,都属于叙事曲子的范畴。
下面将从历史、故事、表演特点和影响等方面介绍兰花花叙事曲。
一、历史与演变
兰花花叙事曲起源于明朝,流行于清朝和民国。
该剧的主要传承者是解小龙、孙亚夫、王学英等人。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剧被视为“资产阶级文艺”,被禁演。
二、故事梗概
兰花花叙事曲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兰花花被赵美玉捉弄而上当受骗的故事。
主要人物包括赵美玉、兰花花、韩儿子、守门的、小老官等等。
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和魅力。
三、表演特点
兰花花叙事曲的表演特点是声腔婉转、歌唱慢板、音调升降和节奏变化非常鲜明。
该剧的唱腔较为独特,演唱时要注意发音清晰,声音洪亮。
同时,该剧还有丰富的舞蹈和杂技表演,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
四、影响与传承
兰花花叙事曲自问世以来,曾经几经波折,但是仍然得以传承下来。
该剧的高超表演技艺和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同时,该剧也对后来的京剧、黄梅戏等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兰花花叙事曲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以上就是兰花花叙事曲的相关介绍,该剧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浓郁
的民俗文化内涵。
通过这部剧的传承与演绎,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歌曲《兰花花》歌唱情感分析1. 引言1.1 歌曲《兰花花》的背景介绍《兰花花》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由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创作,歌词由诗人劳斯贝作词。
这首歌曲首次问世于1931年,至今已经流传了近一个世纪。
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歌曲《兰花花》的创作背景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作曲家朱践耳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了这首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赞美。
歌词中描述了一位善良、勤劳的农家女兰花花,用她朴实的言行和高尚的品德感染着身边的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情怀。
通过这首歌曲,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也能感受到他对普通人民的真诚关怀和敬意。
《兰花花》以其清新动人的旋律和深情款款的歌词,深深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1.2 歌曲《兰花花》的音乐特点《兰花花》是一首经典的中文流行歌曲,其音乐特点独具魅力,深受听众喜爱。
这首歌曲的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清新简单易记,让人听了之后回味无穷。
歌曲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乐器编曲,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等,呈现出多层次的音乐效果,使整首歌曲更加生动立体。
歌曲的节奏感强烈,旋律跌宕起伏,带有一种悠扬欢快的节奏,让人不禁想跟着节奏一起摇摆。
《兰花花》的音乐特点是轻快明快、优美动人,给人一种愉悦愉悦的听觉享受。
这些音乐特点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了经典之作,被广泛传唱和喜爱。
2. 正文2.1 歌曲《兰花花》歌词分析歌曲《兰花花》的歌词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描述了农村的田园生活和朴实的情感。
歌词中用兰花作为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
歌手通过歌词中的描写,展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歌词中常出现的田园景象和农业劳作,让人回味无穷,勾起了人们对于乡愁的情感。
歌曲《兰花花》的歌词简单朴实,却饱含深情。
通过歌词的表达,歌手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
兰花花【歌曲简介】
【歌曲简介】
这是⼀⾸流⾏于陕西和青海、⽢肃、⼭西部分地区的叙事歌。
兰花花,据民间传说实有其⼈,是陕西固临县临镇某村的⼀位⼥⼦,长得美丽,渴望幸福,但却被迫嫁给了⼀位姓周的地主——“猴⽼⼦”。
兰花花不⽢于封建势⼒的压迫,⾃找“情哥哥”,并敢于信誓旦旦地宣布:“咱们俩死活长在⼀搭”。
民歌不仅鞭挞了封建买卖婚姻对妇⼥的摧残和迫害,同时还赞扬了兰花花勇于冲破封建礼教、⼤胆追求婚姻⾃主的反抗精神。
歌曲的旋律属于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句组成,曲调悠扬柔美,节奏舒缓⾃由,歌词⼝语化,很具地⽅特征。
有许多专业演员和业余歌⼿演唱过此歌,由于每个⼈的声⾳条件和演唱习惯不同,对个别⾳的处理也不尽相同,如第⼀拍,有⼈唱成6 7,也有⼈唱成6 2,这都是可以的。
这⾸歌前后共有⼋段歌词,如果⽤⼀个速度从头⾄尾演唱下来的话,难免会显得平淡,所以,⼈们在演唱这⾸歌时常根据内容的需要变换速度,即在讲述性强的段落中⽤快速,在抒发性强的段落(尤其是开头段和结尾段)则⽤慢速。
由于《兰花花》曲调特别深沉、真挚,内容情节强,故许多艺术家都曾以其作蓝本进⾏艺术创作。
作曲家依此写成了艺术歌曲,电影剧作家依此创作了电影剧本,歌剧作家依其写成⼤型歌剧。
❀汪立三《兰花花》作品分析❀文⊙韩静张雅静刘俊稳陕北民歌《兰花花》带有典型的信天游风格,讲述了兰花花旧社会一个美丽陕北的农村姑娘,被迫嫁到地主周家,但勇敢的抗婚争取自由与光明,终于与自己的情哥哥重逢的爱情故事。
汪立三先生于1 9 5 3 根据这首陕北民歌改编创作了一首钢琴变奏叙事曲《兰花花》,这部作品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优秀表演曲目。
钢琴作品《兰花花》是汪立三先生的早期作品,他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大一的一名学生。
钢琴曲以民歌为创作素材,不仅表现了兰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的情绪,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
本曲用花变奏的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令人激动的故事。
为表现中国民歌风格,作者大胆运用了西洋和声、复调等手法,并使之与浓厚的民间、民族的色彩和个性揉织在一起,这种创作技巧,对于后来中国钢琴作品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作品结构与音乐表现内容剖析:第一段(1 - 8 )小节: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这一段写景,琴声把我们带到遥远的陕北高原,那么宽广辽阔的黄土高坡。
第二段(9 - 1 6 )小节:主题第二次出现,兰花花主人公的出场,引出了一位兰花花的美丽,一十三省的女儿哟,上那个兰花花好。
第三段(1 7 - 3 5 )小节:右手做了织体的变化,并巧妙地将带有民歌《对花》风格的旋律交给左手的低声部来塑造情哥哥的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头扎羊肚子手巾,身穿粗布坎肩,手拿羊鞭的情哥哥,与兰花花在山野田间的自由的生活。
这一段的最后3 小节为兰花花命运的转折做了铺垫。
第四段(3 6 - 4 3 )小节:表现了黑暗恶势力的强大,与兰花花悲惨命运的开始,一对恋人被拆散了,兰花花被抬进了周家。
第五段(4 4 - 6 0 )小节: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兰花花呐喊、挣扎、反抗、逃婚。
《蓝花花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完整的聆听管弦乐曲《蓝花花》,了解“标题音乐”的有关知识。
并随乐哼唱陕北民歌《蓝花花》
2、体验交响乐魅力,同时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增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采纳的意识。
教材分析:
《蓝花花》是一首陕北民歌。
歌曲的旋律属于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句组成,曲调悠扬柔美,节奏舒缓自由,歌词口语化,很具地方特征。
原民歌以优美的旋律、叙事性的唱词,纯朴犀利的语言,歌颂了旧中国的农村姑娘蓝花花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叛逆者形象。
鲍元恺用了这首单乐段民歌为原型,运用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用乐器来讲述这个“故事”。
乐曲开始只出现6 7|6 5|6......几个音奠定基调,但音乐沉重,流动缓慢,预示着“故事”的悲剧性。
接着双簧管和提琴声部两次奏出原名歌的旋律,优美、轻柔、无力,略带伤感情绪,直到第三次奏主旋律时,才增加音响的亮度,用强烈的低音支托着赞美蓝花花姑娘勤劳、美丽的优秀品德。
到第二部分,音响更为强烈,由强至弱,只出现蓝花花主题的片断,而用定音鼓和大锣代表封建势力,逼迫蓝花花嫁给一个“好像那一座坟”似的“周家猴老子”。
蓝花花主题在此后的出现仿佛有千般无奈万般恨,但却正像是一个受苦受难的蓝花花姑娘。
最后乐队留下一把小提琴独奏原民歌主题,满含同情地叹息这位美丽勤劳的农村姑娘的命运……教学重点:
体验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1.交响乐器组音色的听辨
2.情绪的变化
教具:自制课件多媒体钢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现在绝大多数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对西洋的音乐文化接触较少,大多数都不甚了解,一部分学生甚至存在“西洋交响乐高深莫测,听不懂” 的偏见,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教师应积极引导,通过交响乐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
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通过欣赏交响乐曲《蓝花花的故事》来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借助音乐、图片的媒体创设情景,通过观看、听赏、学唱等艺术活动,调动学生感受陕北民歌特色和交响乐曲的魅力,并对交响乐感兴趣。
教学方法:探究法启发诱导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欣赏陕北民歌《蓝花花的故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刚才播放的是哪地方的民歌?曲名是什么?
①说说歌曲的情绪。
②说说歌曲的题材和主要故事情节,并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板书在黑板上。
2、师:《蓝花花》的故事也被世人传唱,改编成多种表现形式。
今天我们来欣赏管弦乐曲版的《蓝花花》。
(二)新课学习
1、学唱《蓝花花的故事》主旋律。
编曲是鲍元恺,仅由上下句组成的单乐段民歌为原型,运用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用乐器来讲述这个故事。
2,学唱歌曲主旋律
(1)师弹,学生跟唱(强调第二小节自由延长音
3.复习交响乐的主要演奏乐器
以前我们简单了解过交响乐队分成五个器乐组: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钢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4、介绍《蓝花花的故事》大致结构:
(1)看课本29页,线表示一个主题音乐,有几个波浪线就是出现几次主题。
有大波浪的表示主题乐曲的变奏。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欣赏。
(三)欣赏乐曲,并说出主要乐器及感受到的情绪。
1.欣赏第一遍乐曲,并思考:
(1)音乐情绪怎么样(悲伤,愤怒,悲哀)
(2)音乐是几段体(三段体引子A+B+A)
2.第二遍欣赏乐曲,并说出主要乐器及感受到的情绪。
现在我们在重复听一遍,按照书上的P29页的练习“听出主要乐器”及“我感受到的基本情绪”,这两个题目四个同学一组听完一段讨论后填在书上。
(1)播放引子部分:
A.问:乐器及基本情绪。
B.师:引子开头用6出现,并用大提琴反复用低沉的声音,沉重的流动缓慢,预示着“故事”的悲剧性。
(2)播放第一部分
A.问:这一段同学们听出主要的乐器是什么感受到的情绪又是怎样的?B.师:用长笛和提琴两次奏出原民歌的旋律
优美,轻柔,无力,略带伤感的情绪。
在第三次主旋律奏起时,才增加音响的亮度,用低音衬出赞美蓝花花姑娘勤劳,美丽的优秀品德。
(3)放第二部分
A.这一段你主要听出什么乐器(定音鼓及大锣)
两种乐器连在一起预示着什么?(封建势力)感受到什么情绪?(逼迫) B.师小结:到第二部分单响更为强烈,由强至弱,只出现蓝花花主题的片段,
而用定音鼓和大锣代表封建势力逼迫蓝花花嫁给“好似那一座坟”似的“周家猴老子”。
(4)欣赏第三部分
A.这一段主要听出什么乐器?(小提琴)
以小提琴独奏原民歌主题,满含同情地叹息这位美丽勤劳的农村姑娘的命运
感受到什么情绪?(同情)
B.师小结:主题的出现仿佛有千般无奈万般恨,但却已像一个受苦受难的蓝花花姑娘。
最后乐队留下一把小提琴独奏原民歌主题,满含同情地叹息这位美丽勤劳农村姑娘的命运。
师:这首乐曲用《蓝花花》的名字作为标题,乐曲表现内容也围绕蓝花花的故事展开,是首标题音乐。
(四)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指创作时按照标题进行构思,并要求听众依据标题的提示去听赏的器乐作品。
李斯特(匈牙利,钢琴之王)为标题所下的定义是:“作曲家用使人易于理解的文字写成的序言,放在一首器乐曲的前面,用以防止欣赏者错误的解说,而使他注意到全曲或曲中某一部分的诗的境界。
”简单地说,标题音乐是有标题的音乐。
(五)拓展延伸
欣赏不同风格的民歌
课后小结:请同学们根据交响乐《蓝花花的故事》写一篇音乐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