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抗癌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7.38 MB
- 文档页数:63
【第十二章肿瘤与护理】一、名词解释1、肿瘤:机体正常细胞在内、外某些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产生过度增殖及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2、根治性手术:将肿瘤所在器官的大部或全部,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及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
适用于早中期肿瘤。
3、扩大根治术:在原根治术范围基础上,适当切除附近器官及区域淋巴结。
适用于早中期肿瘤。
4、姑息术:以手术方法解除或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适用于晚期肿瘤。
二、填空题5、肿瘤的发生与内源性和外源性2大类因素有关,其中内源性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其他因素)。
6、肿瘤的局部表现为:(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
7、TNM分期的含义是:T指(原发肿瘤大小),N为(淋巴结转移),M为(远处转移)。
8、为肿瘤病员手术前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以防刺激肿瘤引起(癌细胞扩散)。
三、是非题9、恶性肿瘤进行放疗或化疗时应每周检查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
(√)10、肉瘤和癌都属于恶性肿瘤。
(√)11、病理检查是诊断恶性肿瘤最可靠的方法。
(√)12、良性肿瘤没有威胁生命的可能。
(×)四、简答题13、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有哪几种?答:(1)直接浸润:肿瘤由原发部位直接向邻近组织或器官浸润、蔓延。
(2)淋巴转移: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后,沿淋巴引流区,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越级转移或逆向转移。
(3)血行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播散到全身各处组织脏器,形成转移癌。
(4)种植性转移: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中空性器官内发生的转移。
如胃癌种植转移至盆腔。
14、静脉注射肿瘤化疗药物时应有哪些注意点?答:(1)恶性肿瘤经过静脉用抗癌化疗前及化疗期间应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及监测血象变化每周1~2次,若白细胞和血小板过低应暂停化疗,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
(2)药液配制应严格核对无误并注意有效期,必须应用新鲜配制的药液,在规定时间内注完。
化学院药物化学考试重点总结化学院药物化学考试重点总结苯巴比妥: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构效关系(解释影响因素)1.5位双取代才有活性,总碳数4-8最好2.3位有甲基取代起效快3.2位硫取代起效快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解离常数及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2)体内代谢对药物的影响。
(1)解离常数及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
药物要在体液中转运,又要通过脂质的生物膜达到作用部位发挥药效,要求药物一定的油水分配系数和适宜的解离度。
解离常数及油水分配系数的不同导致药物吸收速度不同、到达作用部位药量不同,影响药物作用强度快慢不同。
如巴比妥酸解离常数较大,在生理条件下,99%以上呈离子型,无镇静催眠作用,苯巴比妥和己锁巴比妥分子型分别为50%和91%,能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但己锁巴比妥比苯巴比妥作用快。
油水分配系数过大,则有惊厥作用。
如5位双取代总碳数超过8,导致化合物有惊厥作用。
(2)体内代谢对药物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代谢快,作用时间就短,反之较长。
5位取代基的氧化是巴比妥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当取代基为饱和直链烷烃或芳烃时不易代谢作用时间长,如苯巴比妥;为支链烷烃或不饱和烃基时易代谢作用时间短,如环己烯巴比妥。
地西泮(安定):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苯妥因钠:抗癫痫药普罗加比:前药型的拟氨基丁酸类抗癫痫药盐酸氯丙嗪: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氟奋乃静:抗精神病药氯普噻吨:噻吨类抗精神病药舒必利: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吗啡:生物碱类镇痛药,含酚羟基和胺,为两性化合物哌替啶:哌啶类合成镇痛药咖啡因:黄嘌呤类生物碱、中枢兴奋药:硫酸阿托品:抗胆碱药合成CHO+CHONH2+COOCH3OCOOCH3AcOOClNH3COOCNNCOOCH3ONONOAcOHOOOOOH麻黄碱:拟肾上腺素药临床用途:用于支气管哮喘、鼻塞等苯海拉明:氨基醚类组胺H1受体拮抗剂(乘晕宁组成,优点)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丙胺类组胺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三环类组胺H1受体拮抗剂,非镇静性抗组胺药普鲁卡因:局麻药合成ONa2Cr2O7O2NOOO2NN1Fe,HCl2HClH2NH2SO4O2NOONOHHON二甲苯.HCl 利多卡因(局麻药和抗心律失常)硝苯地平:二氢吡啶类(DHP)钙拮抗剂利舍平(利血平)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的抗高血压药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药普萘洛尔:β-受体阻滞剂、合成;OClOONH2OH+OHOHNHClOHOHN.HCl美托洛尔: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氢氯噻嗪:磺胺类及苯并噻嗪类利尿药甲苯磺丁脲: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第六章抗溃疡药雷尼替丁:呋喃类H2受体拮抗剂奥美拉唑(洛赛克):质子泵抑制剂昂丹司琼:止吐药甲氧普胺、多潘立酮(吗丁啉):促动力药,止吐药第七章阿斯匹林: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作用原因:解热、镇痛、抗炎机制都与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e,PG)在体内的生物合成有关。
12第十二章--外科感染(外科学第七版)第十二章外科感染第一节概论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等并发的感染。
外科感染有以下特点: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而需外科处理。
【分类】外科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以下简称病菌)种类多,可能侵入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引起多种病变。
外科感染可按不同的角度予以分类:(一)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1.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fection) 亦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占外科感染的大多数。
常见有疖、痈、丹毒、急性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等。
致病菌有金黄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等,可由单一病菌导致感染,也可由几种病菌共同致病形成混合感染。
病变通常先有急性炎症反应,继而形成局部化脓。
2.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特异性感染在致病菌、病程演变及治疗处置等方面与一般感染不同。
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念珠菌病等属特异性感染,引起感染的致病菌如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等的致病作用不同于一般性感染的病菌,可以引起较为独特的病变。
(二)按病程区分外科感染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感染三种。
病变以急性炎症为主,病程在3周以内的外科感染为急性感染,大多数非特异性感染属于此类。
病程超过2个月或更久的感染为慢性感染,部分急性感染迁延日久可转为慢性感染。
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感染之间的称亚急性感染。
亚急性感染除由急性感染迁延形成外,形成原因常与致病菌的毒力虽弱、但有相当的耐药性,或是与宿主抵抗力较弱等有关,如变形杆菌的泌尿系感染、白念珠菌病等。
(三)按发生条件归类感染可按病原体的来源以及入侵时间区分。
伤口直接污染造成的感染称原发性感染;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病菌感染称继发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