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隆重举行
- 格式:pdf
- 大小:650.86 KB
- 文档页数:2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表明( )A.党的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增进民生福祉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C.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矛盾已经完全解决D.关注民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先进生产力的作用,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是( )A.中国政府网联合多家网络媒体平台,开展“@国务院,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网民建言征集活动B.某市交警对车辆违停行为开展整治行动,尤其是对主干道上违停,占用盲道、消防通道等交通违法进行严查C.近年来,山西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各类新产品通过科技赋能持续迭代,传统能源大省加速向“新”向“绿”D.2024年4月1日至11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领台湾青年踏上大陆,在广东、陕西、北京展开寻根、参访、交流之旅3.大海航行靠舵手,在科技行业持续领航的华为将带领智能手机行业走向怎样的方向?2024年9月10日,华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再次改写行业历史,将科幻变成现实。
华为MateXT非凡大师,全球第一款商用三折叠屏手机,独一无二的形态、突破想象的体验、颠覆式的技术创新,处处彰显其先于时代的引领力。
已远超今年二季度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的总销量,堪称现象级产品。
这说明( )①企业是经济和科技紧密结合重要力量②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③只要加大创新投入,企业就能走向成功④企业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4.2024年4月3日6时56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二号01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现当代陶艺大事年表(草案)(一)1979年至2011年周光真【摘要】注:首次编写中国陶艺大事记的是左正尧所著的《超越泥性》(200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也是本大事记2002年以前内容的部分来源。
后半部分资料主要来自网际网络与各种陶瓷书刊,以及近来各地上百位陶艺界同行提供的资料。
因撰写《中国当代陶艺30年》的需要,笔者希望将此年表加以完善,抛砖引玉,借此邀请国内同行积极参与编纂,共同完善这份大事年表。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年(卷),期】2011(000)011【总页数】3页(P79-81)【关键词】大事年表;陶艺;中国;网际网络;出版社;大事记;陶瓷;地上【作者】周光真【作者单位】美国中华陶瓷协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41979年,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由中国轻工业部主办。
工艺美术大师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工作者的最高荣誉称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工作连续进行了4届,获得荣誉者共有204位。
1996年,轻工业部改为轻工总会以后,评选因此停顿了9年。
1984年,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主任陈淞贤首次倡导并开设了“现代陶艺”课程,当时在读学生有孙保国、王建军、刘正、张宝成等人;1984年6月,“华夏诸神一百例——尹光中烧陶艺术展”在贵阳市黔灵公园、文化茶馆展出,中央电视台转播。
1984年7月,“梅文鼎、曾力、曾鹏——石湾现代陶器展”在广东省民间工艺馆首次展出;此后又在香港艺术中心,北京中国美术馆,广东佛山市青少年文化宫巡回展出;1985年5月,中华陶艺开发研究中心组织在湖北蕲春岚头矶召开“全国首届陶艺家研讨会”;1986年,“86年最后画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参展艺术家有谷文达、孙保国等人。
展览开幕后仅几小时就因作品意识形态的原因被迫关闭;1987年,“谭畅陶艺展”在广东民间工艺馆展出,并向该馆捐赠了230件作品;1988年7月,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孙保国现代陶艺展”;1988年10月,浙江省陶瓷艺术学会正式成立,陈淞贤任会长,邓白任名誉会长,郭春田、李松柴任副会长,孙人任秘书长,王建军任副秘书长,1988年11月,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中国传统陶艺及现代陶艺研讨会”并展出中外陶艺家作品;1989年8月,周光真通过托福考试,获奖学金,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陶艺作业的硕士学位,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陶艺专业的赴美留学生;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刘正现代陶艺展;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教师孙保国、王建军陶艺作品入选法国瓦洛里国际陶艺展;1989年,中国美术馆“89中国现代艺术展”,孙保国、黄雅丽陶艺作品参展;1989年,“陈琦陶艺作品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厅展出;1989年,“夏德武油画、陶艺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展出;1990年,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教师张宝成陶艺作品入选法国瓦洛里国际陶艺展1990年,湖北美术学院邀请李茂宗举办“首届湖北陶艺研习班”;1990年3月,北京北方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在在北方大学共同主办了“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及邀请展”;1990年5月,湖北美术学院举办“首届湖北现代陶艺大展”;1990年,浙江省陶艺家协会成立,陈淞贤担任会长。
传世经典巅峰之作享誉世界的中国陶都、“世界制壶中心”――江苏宜兴,其“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壶艺在五百多年薪火相传中,诞生了许多无法超越的旷世之作。
2013年5月5日至8日,在宜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中,由宜兴市官方评选出了中国历史“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对宜兴紫砂壶艺术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高度总结。
它们集合了历代紫砂艺术名家的巅峰之作,是自明代至今的传奇之作,是中国紫砂艺术的传世经典。
不仅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紫砂历史文化传承至今的见证。
在此次宜兴国际陶艺节期间举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专家论坛”上,清华美院的王建中教授,杭州华夏紫砂博物馆的李长平馆长,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周小东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等陶艺界专家学者,分别从十大紫砂壶经典器型的历史、外观造型、文化和工艺等角度,进行了生动细致的点评。
“十大紫砂壶经典器型”由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和市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中选出,而中国十大经典紫砂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公布。
它们包括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紫砂壶鼻祖供春(亦作‘龚春’)创制的“供春壶”,清代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创制的“石瓢壶”,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的制壶大家邵大亨创制的“掇球壶”“鱼化龙壶”和“八卦龙头一捆竹壶”,清代道光年间紫砂制壶名匠杨彭年创制的“井栏壶”,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名人杨凤年创制的“风卷葵壶”,民国时期勤劳多产的紫砂艺人程寿珍(号冰心道人)创制的“仿古壶”,当代制壶大师朱可心创制的“报春壶”,以及有现代“壶艺泰斗”之称的顾景舟创制的“提壁壶”。
供春制树瘿壶(图1)壶高10.2厘米,宽19.5厘米,为紫砂壶鼻祖供春做家僮伴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偷学老和尚的制壶技术,仿照寺内天井中一棵百年银杏树瘤的模样试制而成,故得此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世人称颂此壶“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
美丽宜兴精彩陶都——写在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开幕之际宜兴之美,生动清灵。
尤其近年来,这一座中国陶都奋发前行,把转型发展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主题和主线,加快经济转型、促进城乡统筹、优化生态环境、提升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成为全省科学发展新亮点。
沐浴发展的春光之中,整座城市显得愈发丰韵十足,怡然醉人。
宜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2年,宜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跃居第5位;全市GDP总量达1066亿元,年均增幅达10.3%;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4亿元,年均增幅达10.1%……全市上下自励自强、奋发有为,形成了各项事业蓬勃向前的生动局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个个沉甸甸的数据、一份份国家级的荣誉,回首宜兴的发展,城乡处处涌动着生机勃发的发展热潮、全市各地展现着和衷共济的发展格局,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工业转型:撑起经济发展的脊梁从第一家子公司“中超电缆”破土动工到集团年销售近30亿元;从单一的电缆企业变成拥有10多个子公司的综合性企业;从导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到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市……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中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突破原有思路,改变发展模式,坚持不断创新,成功打造出一个集电线电缆、汽车销售、环保设备、生态农业、文化影视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实现了靓丽转身。
中超集团的发展只是近年来宜兴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宜兴工业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日益优化,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全市通过实施装备、品牌、资本“三轮”驱动,推动高端线缆、节能环保等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工业经济结构明显得到优化,各产业占比明显改善。
工业结构由以精细化工、环保、电缆、陶瓷等四大产业为特色,变成以高端线缆、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光电子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
今天中国还只是陶瓷大国,但明天一定会是陶瓷强国日前由宜兴政府举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一股紫砂热潮也席卷了京城。
在展会上我们发现一个忙前忙后,事必躬亲的身影,他就是江苏省陶瓷协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
多少了解一点紫砂的人都知道史俊棠对紫砂行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紫砂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成为宜兴紫砂行业的领军人物。
这个不做壶、不是紫砂大师,却在紫砂史上举足轻重的紫砂人对行业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势究竟有怎样的想法和见地,让我们听听他的声音。
收藏界:作为行业的推动者和领头兵,您对中国紫砂行业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和预测,包括现在这种作坊式的运营模式,您认为紫砂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新趋势?史俊棠:紫砂行业历史以来就是来自于民问,来自于家庭作坊,本来就是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把它组织起来,进行工厂化生产与管理,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把散落在民间的艺人组织起来,尤其是一些老艺人,授予“辅导员”的称号,进行了一些整合,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传统紫砂工艺的体系,功不可没。
第二,通过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在当今有影响力的紫砂工艺大师。
第三,利用当时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搞出口贸易,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竞争机制,因此生产力也得不到发挥。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最大的成绩就是乡镇企业,农民为了致富就瞄准了工业。
乡镇企业最早立足于自身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个历史背景,很快宜兴周围的乡镇企业就把这个行业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建立起了竞争机制。
跟原来那种计划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带来了人才的流动,成本的降低,所以八十年代我就预言,这种彰显个性的民间工艺品生产回归到家庭作坊里。
收藏界:您对紫砂行业现在的经营模式有怎样的看法,您认为这种模式适合现在的发展么?对未来几年呢?史俊棠:因为紫砂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决定了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最适合紫砂的发展,所以就紫砂发展而言,这种模式还会长期延续下去,不可逆转。
明代篇北宋,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
出土早期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
这一发现证明: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明代中期。
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载:金沙寺(在宜兴湖父镇西南。
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的,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确切年代,较难查考。
推断比供春年代略早的在成化~弘治年问(1465~1505)。
明代正德一嘉靖间(1506一1566),据《宜兴县志》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荼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所宝,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19)。
著名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
明代后期。
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
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伯夸(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陈君用陈君等。
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于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
明末,宜兴紫砂器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1650年荷兰人模仿鼎蜀壶,制造成茶用陶壶的最早样本。
清代篇1672年英国人模仿鼎蜀壶,制造成第一批茶壶。
清代康熙~雍正间(1662~1735),以紫砂名师陈鸣远为最著名,所制茗壶,善翻新样,雕镂兼长,技艺精湛,构思脱俗,配色奇妙,瓜果、砂壶世推绝作。
所制茶具、陈设品有数十种不同类型。
清代雍正、乾隆间(1723一1795)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是当时著名高手。
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承制官廷御器,并善制彩釉砂壶。
中国陶艺的历史陶艺的历史源远流长。
你对陶艺的历史了解了多少呢?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中国陶艺的历史吧。
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陶艺的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的历史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
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
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
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
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
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
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中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