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216
单元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基础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在城市交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轨道交通中,行车组织是保障轨道交通运营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
行车组织的基础是线路的规划,重要客流节点的设计,车站的设置,列车调配的制度以及轨道交通的安全、可靠和舒适的运营。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基础。
1. 线路规划线路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只有合理的线路规划才能实现高效、安全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线路规划应考虑人口布局、城市规划、交通状况、地形、建筑等因素,尽可能合理地连接不同区域,满足人群出行需求。
同时,也应考虑站点的设置,在重要换乘节点应设置大型车站,方便市民出行。
2. 重要客流节点的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应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对不同站点进行分类设置。
重要的客流节点应给予更大的设计考虑,如换乘站、商业区、政府机关、文化娱乐场所、交通终端、医疗救援产业等,考虑到这些重要节点的交通压力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
合理的客流节点设计将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促进城市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
3. 车站的设置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考虑安全、便利的设置原则。
一方面,车站应设置在交通流量大、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以确保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另一方面,车站应有简单直观的导向标示,在紧急时刻可方便快速地疏散乘客。
车站的亭子、楼梯、电梯、卫生间等硬件设施应与使用需求一致。
车站的硬件设施的完善、优化和管理,能进一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4. 列车调配的制度以及轨道交通的安全、可靠和舒适的运营列车的调配制度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平稳运营至关重要。
应根据不同时间段、交通流量等因素来确定列车的实时调度,以确保乘客出行的高效性和流畅度。
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的安全、可靠和舒适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车厢内的座位、通道和把手的设计,都应考虑到乘客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确保乘客的出行效率和舒适度。
单元1: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概述1。
1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特点一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1.城市轨道交通有别于城市道路交通的特点:容量大,准时、快速,安全、正点,利于环境保护,节省土地资源;但建设费用高,建设周期长,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一旦遇到事故时,乘客疏散困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城市轨道交通有别于铁路的特点:如运营范围,运行速度,服务对象,线路与轨道,车站,车辆段,车辆,供电,通信信号,运营管理等方面。
二城市轨道交通对行车组织工作的要求:安全性要求高,通过能力大,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限界条件苛刻。
三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特点:①具有完善的列车速度监控功能,②联锁关系较简单,但技术要求高,③车辆段独立采用联锁设备,④行车调度自动化水平高。
1。
2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基础一列车运行的基本概念1。
列车:是指以正线运行为目的,按规定辆数编成并具有列车标志的车组。
2。
运营时刻表:是行车组织工作的基础,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组织的一个综合计划。
3.最小行车间隔时间:有利于减少旅客在站候车时间,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增大对乘客的吸引力,利于减少列车编组辆数,节省工程投资。
4.停站时间:主要取服从旅客需要,取决运营需要。
5。
折返方式与折返时间:站前折返,站后折返以及综合式折返,一般折返的时间都是不同的。
6.列车运送速度:有运行速度,技术速度和旅行速度。
7.行车通过能力:可以通过行车通过能力来计算车辆运行的编组方式。
8。
列车编组和车辆配置等。
二列车运行的调度指挥:行车调度员可以采取的运行调整方法有1.始发站提前或推迟发出列车。
2.加开停运列车,备用列车替换或变更列车运行交路.3.组织列车加速运行,恢复正点.4。
组织车站加速作业,压缩停站时间。
5.组织列车不停车通过某些车站.6。
组织列车在具备条件的中间站折返运行.7.扣车.8.调整列车运行时间间隔。
三主要行车人员:包括行车调度员,列车驾驶员,车站行车值班员和车辆段、停车场人员。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管理办法》2020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工作,更好地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国办发〔2018〕13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8年第8号)等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组织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工作应坚持安全导向,贯彻集中指挥、逐级负责的原则。
第二章行车组织基础第四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统筹内部各专业部门,合理制定行车计划,内容包括列车运行图、车辆运用计划、施工作业计划、乘务计划等。
其中,共线、跨线运行线路的行车计划应共同制定。
运营单位应做好土建工程、车辆、供电、通信、信号、机电等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确保各设施设备系统兼容协调,能够按照最大设计能力稳定运行,保障行车组织需要,充分满足客流需求。
运营单位应建立行车指标统计分析制度,对行车计划持续改进和优化。
第五条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应以满足客流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线路客流规律及线网衔接等因素,有效发挥线路能力,经济合理地运用车辆和安排施工维修时间,确定线路运营时间及各时段的行车间隔、停站时间、行车交路等。
运营单位应将列车运行图作为行车组织工作的基础,组织内部各部门严格根据列车运行图的要求开展运营生产工作,保证按图行车。
列车运行图应保持相对稳定,需要常态化延长运营服务时间或缩小行车间隔的,运营单位应充分论证运用车数量、线路条件等设施设备能力及施工维修时间、人员配备需要等情况,确保满足安全运营条件的方可组织实施。
列车运行图应至少保存2年。
第六条行车指挥层级自上而下分为线网监控级、线路控制级和现场执行级,下级服从上级指挥。
线网监控级负责监控线网运行状态、统筹线网运营生产、指挥应急情况下线网列车运行调整,以及对外联络协调。
线路控制级负责本线路的运营状态监控、运行调整和应急指挥。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工作,更好地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国办发〔2018〕13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8年第8号)等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组织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工作应坚持安全导向,贯彻集中指挥、逐级负责的原则。
第二章行车组织基础第四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统筹内部各专业部门,合理制定行车计划,内容包括列车运行图、车辆运用计划、施工作业计划、乘务计划等。
其中,共线、跨线运行线路的行车计划应共同制定。
运营单位应做好土建工程、车辆、供电、通信、信号、机电等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确保各设施设备系统兼容协调,能够按照最大设计能力稳定运行,保障行车组织需要,充分满足客流需求。
运营单位应建立行车指标统计分析制度,对行车计划持续改进和优化。
第五条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应以满足客流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线路客流规律及线网衔接等因素,有效发挥线路能力,经济合理地运用车辆和安排施工维修时间,确定线路运营时间及各时段的行车间隔、停站时间、行车交路等。
运营单位应将列车运行图作为行车组织工作的基础,组织内部各部门严格根据列车运行图的要求开展运营生产工作,保证按图行车。
列车运行图应保持相对稳定,需要常态化延长运营服务时间或缩小行车间隔的,运营单位应充分论证运用车数量、线路条件等设施设备能力及施工维修时间、人员配备需要等情况,确保满足安全运营条件的方可组织实施。
列车运行图应至少保存2年。
第六条行车指挥层级自上而下分为线网监控级、线路控制级和现场执行级,下级服从上级指挥。
线网监控级负责监控线网运行状态、统筹线网运营生产、指挥应急情况下线网列车运行调整,以及对外联络协调。
线路控制级负责本线路的运营状态监控、运行调整和应急指挥。
【课程名称】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1.前言1.1课程定位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急需一大批具备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无论是地铁列车司机、车站站务、行车调度还是信号维护等其它地铁运营一线岗位,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技能。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是伴随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与生产实际联合最紧密、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方面起支撑作用的课程。
该课程以系统角度阐述,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方法,城轨运输技术设备,科学组织运输生产的优化原理等,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培养复合型人才起到关键作用。
1.2课程性质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认知实习等,后续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实训等课程。
贴合轨道交通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和职业需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层次。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性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共64学时,学生完成学习后可获得4学分。
课程的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过程中的所采用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为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1.3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教学对象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二级学生。
此时学生在大一期间已经学习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基本认识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和线路的硬件设备。
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为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程所需要的行车信号基础、信号系统的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相对欠缺,本课程通过设置行车信号系统学习模块,作为课程的基础模块,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质量。
另外,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特点,即对于课本理论知识学习主动性较差,课前不预习、后复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但他们偏好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过程。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概述首先,行车秩序是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基础。
包括对列车间的运行距离、速度、站点停留时间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
行车秩序的良好组织,可以提高列车运力和运行效率,减少拥堵现象的发生。
其次,调度管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核心。
通过对列车的运行状态、乘客流量、设备运行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以及根据既定的调度方案进行车次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
调度管理能够保证列车按时运行,有效避免拥堵和延误情况的发生。
另外,安全保障是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重要内容。
包括列车运行安全、乘客安全和设备安全三个方面。
列车运行安全需要确保列车的平稳运行,防止碰撞和脱轨等事故的发生。
乘客安全需要确保车站通道、车门、紧急疏散通道等设施的完好和顺畅,以及加强对安全疏散、防火和医疗救助等应急措施的培训和演练。
设备安全需要做好设备巡检和维修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建立行车指挥中心和现场监控中心,实现对列车运行和设备状况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通过应用智能调度系统,提高列车调度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通过建设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对车站和列车的全面监控和警示,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和高效的重要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行车秩序、精细化的调度管理、全面的安全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可以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顺畅,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
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62142使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类别:B类课程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90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学习领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学习领域。
先修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为后续课程《顶岗实习》做支撑。
主要培养学生准确、熟练办理车站(车辆段)行车作业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的职业素质;具备车站值班站长、值班员职业岗位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1.根据学习领域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目标依托地铁车站值班站长、值班员职业岗位职业标准,以车站值班站长、值班员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课程内容,针对值班站长、车站值班员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2.基于行车各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进行职业岗位(群)调研,分析确定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把各岗位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以车站行车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情景。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各个学习任务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教学法来完成。
4.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
考核学生能力,综合评价学生。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行车技术作业视频资料,制定学习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过程。
在实施计划过程中,正确操作LOW工作站、信号旗等设备,正确填写行车日志,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地铁作业标准完成接发列车及其它行车工作任务。
项目一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基础任务一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设备认知
任务二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机构认知
项目二列车运输计划及运行图任务一列车开行计划制定
任务二列车运行图编制
项目三行车调度指挥工作任务一行车调度指挥
任务二调度统计与分析
项目四车站及车辆段行车作业任务一车站行车作业
任务二车辆段行车作业
任务三乘务作业
项目五施工作业及工程车开行
任务一施工作业
任务二工程车开行
项目六非正常情况下行车组织任务一设备故障的行车组织
任务二突发事件的行车组织
任务三特殊情况下的行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