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修辞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课例交流新课程学习NEW COURSES’STUDY朱自清先生是修辞艺术运用的大家,他的一篇篇脍炙人口、震撼心灵的作品,都是精于雕琢,工于修辞的杰作。
通过课本我们要启发学生明白作者的用心,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感悟文章的情景交融,获得欣赏和写作的方法。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因其使用灵活,本体和喻体选择自由,能收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的艺术效果,在古今文学创作中备受青睐。
《春》大量运用了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
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火”“霞”“雪”来比喻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那火焰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映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连绵、细小,三个比喻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是借喻,逼真地写出了蒙蒙春雨降落时,像薄薄的烟雾笼罩在屋顶上的情景。
将具体实物与美好的感觉相联系,使整个场景流动着空灵而生动的韵致。
二、拟人拟人是指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从而使人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引起共鸣。
恰当运用拟人,能够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感情,把事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
在朱自清的《春》中,总体上已经赋予春以人的思想、性格与特点。
文章以“脚步近了”开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止,起于拟人,终于拟人,如此构思,颇具匠心。
就局部来说,多处运用拟人手法。
给人以亲切感,把抽象的概念都幻化成灵动的人,使无情感的小草赋有感情,蕴含着人情美。
三、排比“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而且可以造成结构上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
教育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字词句运用《拟人,让表达更生动》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本课选择的教学内容为部编本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字词句运用”的第三部分。
课本上出示了两个拟人句,一个是:“‘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我把自己藏了起来。
”这一句出自本单元的课文《雾在哪里》,另一句是:“调皮的风拿了我的手卷,擦过了汗,扔到地上;又拿了妹妹的帽子,当做铁环滚走了。
”题干设计的是:“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趣在哪里。
”教材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品读拟人句,体会“把‘物’当成人来写”在语言表达上的好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拟人句的特点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悟“拟人”句式表达的生动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初步学会写拟人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悟“拟人”句式表达的生动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初步学会写拟人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比喻手法,感受修辞之美1.分别出示本册课文中的三组比喻句。
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寒号鸟》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难忘的泼水节》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了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日月潭》2.引读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内容。
3.复习比喻手法,找出每句的“本体”和“喻体”,体会比喻手法在语言表达上的好处。
(板书:让表达更生动)4.根据图片,进行比喻表达练习。
二、品读课文句子,感受拟人之美1. 出示语文园地七·字词句运用第三部分的两个句子,品读有趣之处:“我要把自己藏起来。
”我把自己藏了起来。
调皮的风拿了我的手绢,擦过了汗,扔到地上;又拿了妹妹的帽子,当做铁环滚走了。
2.认识“拟人”手法: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就叫拟人。
教育博览Education Expo小学语文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会涉及有关修辞手法的教学内容,而小学阶段最多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对偶、夸张以及排比等。
修辞手法主要是利用相应的语言表述模式对句子进行调整和修饰,从而更加精准、鲜活、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内心感受。
对修辞手法的学习,能够高效提升小学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修辞教学现状①小学语文老师并未确切制定出有关修辞教学的目标,更有甚者会选择忽略不讲,因此老师们对该方面的教学并不重视。
②对教材的依赖心理过强,大都只简单讲解教材中特定的几个修辞手法,并且在讲解时通常会一带而过,并未做更多的拓展,往往不够细致。
使得很多小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记忆模糊,回想起来总是忽隐忽现,并未达到精通的程度。
③并未构建科学适用的教学模式。
为了更改这些问题,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予修辞教学足够的关注;另外就是搜集整理大量科学适用且高效的教学手段。
二、修辞的特征修辞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比较大,因为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在汉语的修辞中从过去到现代的主要观念就是将内容的表述当作重点。
其中的特点大致有四种:第一,语言上的搭配非常灵活且便捷。
第二,形成的语句在音节数量上大都一致并且语言结构会呈平行状态,这种被称作对偶句,一般读起来都比较押韵。
其中句子的押韵属于汉语修辞中的一大特点。
第三,在汉语中慢慢形成了大量成语,每个成语都由四个字组成,在这部分成语中大都具有明显的修辞手法。
第四,在汉字特点的支持下,形成了大量不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的修辞手法、反问以及拟人等修辞手法[1]。
三、强化修辞手法教学策略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修辞手法相关内容的地位,在整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均不能缺少修辞手法的身影,其悄无声息地隐藏在课本的字里行间中,充分展现了汉字的生动性、感染力与充实性。
另外,对部分经典作品开展整体的深入分析,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更具艺术性,在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下能够使自身作品更鲜活、更生动、更能扣人心弦、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影子》教学反思《影子》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童真童趣,写出了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
在教学《影子》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到操场上去玩“踩影子”的游戏,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玩,边玩边观察,看谁对“影子”的发现多。
这个游戏,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现在的孩子基本不玩了。
今天玩这个游戏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得不亦可乎。
通过“踩影子”这个游戏,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中来,激发他们喜欢影子的情感。
趣味识字,激发兴趣。
在教学时,学生自读课文后,要学习生字,出示生字,便说:“谁能读准它们?”孩子们一听,学习生字的热情高涨,大家纷纷举手,要认读生字。
巩固生字,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时,我又说:“小火车在哪里?”学生接:“在这里。
”在创设的这种情境下,识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
孩子们兴趣盎然,学得愉快,学得有趣。
在识字形式上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找识字的规律:如换偏旁记字法、加一加、减一减、反义词记字法、给熟字加偏旁识字法等。
小老师带读、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生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加深印象,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高效识字。
二.成功之处:《影子》这一课,我把课堂从教室挪到了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操场上,让他们自己亲自去体会,让孩子们的语言在体验的同时,得到发展和提升。
让孩子们在操场上来认识今天学习的课文的主角――影子。
同学们在操场上很容易就感受到了影子会一直在自己的前后左右,这样老师就不用在课堂上照搬课文,让学生在没有体验的前提下,古板地记住课文内容。
在让学生体验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表达自己对影子的理解,有的同学写道:“影子就像我的小尾巴。
”还有的同学写道:“影子一会在我的左边,一会在我的右边。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有哪些语用教学是以语用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
于纯粹的理论性教学相比,它主要是面对的语文中的字形,读音,甚至是句法等语言的具体运用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一、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语言修辞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尤其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写作教学更是重中之重。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接受教育的时间不长,阅历浅,知识面狭窄,在拿到作文题目之后经常“无话可说”,或者写出来的文章如同流水账,毫无美感可言。
为了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有效掌握写作技巧,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模仿,在模仿作者写作手法的基础上遣词造句,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思想,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形象生动、优美简洁,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和排比修辞手法,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模仿,从而掌握写作技巧。
又如,在《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中,作者使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语文老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模仿,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在解析的过程中感悟语言魅力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语言文字运用在特定的语境之中能够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会问学生:“这句诗中的这个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好,能不能用其他的字代替”、“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能不能换一句说法”。
这个过程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非常重要,语文老师要加以重视,帮助学生仔细去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妙处,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恰当性和合理性。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笔者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用‘五彩缤纷’这个词语去形容秋天,文章中的颜色不止五种呀”,学生非常疑惑,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有的同学给出了比较合理的答案:“这里的五彩缤纷只是用来表示色彩绚丽、颜色繁多,是一种泛指,类似于千军万马、成千上万等一些形容词。
让朗读成为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江苏225700)【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66-0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就充分的指出了朗读的重要性。
学生在朗读中可以巩固字词,感悟语言,进一步理解课文、句子和词语的意思;还可以通过朗读发展语言和思维。
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重中之重。
于是我在语文课堂上把朗读的训练作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读成为我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低年级的课文时短小精悍,语句流畅优美,朗朗上口,尤其适合朗读训练。
如《一株紫丁香》、《乡下孩子》是优美的诗歌;《梅兰芳学艺》、《孔繁森》是精悍的人物素描;而《美丽的丹顶鹤》、《云房子》给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训练学生读好这一篇篇美课,在朗读中感悟情感,积累语言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的。
1 培养兴趣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只有激发兴趣才会让学生投入其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朗读训练的前提。
老师师亲切的态度、和谐的课堂气氛、优美动听的音乐、多姿多彩的课件,丰富多样的形式,都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向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做到“教学无痕”。
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我播放了丹顶鹤边翱翔边鸣叫的录像,孩子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画面,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于是我趁势引导: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样美丽的画面,好吗?孩子们立刻端坐,有模有样的读起来,声音特别响亮。
每个都投入朗读的行列中,扎扎实实地来了一次全班的朗读训练。
2 循序渐进读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朗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拖腔拖调、轻音不轻、停顿不当等等。
语文课堂中的修辞手法解析与运用修辞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为文章增添色彩、展示作者的思维以及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语文课堂中,了解、分析和运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并探讨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这些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且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共同点的描绘,使具体的事物更易于理解、感受和接受。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比喻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例如,对于“友谊”的解释可以用“友谊如一束鲜花,给人带来愉悦和美好”来形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友谊的意义。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某种特点或程度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在语文课堂中,夸张可以用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述寒冷的冬天时,可以使用夸张手法来描述“冻得和北极一样冷”,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注意。
三、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并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或意见的修辞手法。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反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例如,当讲述正直的重要性时,可以用反问的方式提出问题:“你愿意与一个没有正直的人做朋友吗?”这样可以让学生思考并理解正直的重要性。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将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突出并加强修辞效果的手法。
在语文课堂中,排比可以用来强调某种观点或事物的重要性。
例如,当讲述勤奋的意义时,可以运用排比手法:“勤奋是成功的催化剂,勤奋是智慧的源泉,勤奋是进步的阶梯。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勤奋的价值。
五、对比对比是一种通过将两种相对立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对比,以突出其不同之处或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特点或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
例如,在讲解春天和冬天的差异时,可以对比它们的某些方面,如气温、景色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不同之处。
让修辞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美美”亮相
灌云实验小学沈锡云
与语言学息息相关的小学语文,要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想让学生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方式,体会语言的美感,引导学生准确运用,从小学低年级开始,修辞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
从教学实际来看,由于受到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影响,我们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仍然处于一种模糊境地,有很多老师,特别是低年级老师,他们不能正确地解读课标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不敢在低年级教学中谈修辞、提修辞、讲修辞,也就不知道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修辞该怎么对待。
关于修辞,以前语文课标的实验稿没有提及,但在2011版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第六条中已经明确提出:“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本、文学的办法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对于这条建议,我们低年级的语文教师究竟该如何从具体的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与点拨呢?
以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池塘》为例。
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八句话,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春天来到时小池塘明丽的景象。
全文有六组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意境优美的小池塘。
对于这篇课文,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提出:让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
再用笔把头脑中的情景画下来,去形象地理解池塘像“大眼睛”,“芦苇”像“长长的睫毛”。
要让学生边读边想,激活已有的经验,与实际事物相联系,增加学生直观感受。
教学时,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能很好地落实修辞知识的教学。
一、在理解语句中初步感受修辞之美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低年级的他们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句段的理解是由表及里的,最初只能在直接观察或感受事物的条件下才能获得。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修辞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求学生掌握与修辞相关的语法术语知识,只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从感受事物上认识这些语言现象,体会修辞表达的精妙。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小池塘》中的句子:“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池塘里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时,对于后半句中的“明亮的大眼睛”是学生常见的事物,理解上没有一点问题,而对于前半句中“水波一闪一闪的”理解起来就会有偏差。
因此,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先读句子,观察水波闪烁的小池塘和明亮的大眼睛,观察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然后让学生知道这句话中“水波一闪一闪”的“小池塘”就像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芦苇”就像长长的“睫毛”。
此时的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眼睛”,在表象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进而认识“水波一闪一闪的小池塘”,再从“明亮”体会小池塘的水“清澈透亮”,从“眼睛”体会小池塘的形状与特质——不大、透亮,能映照出物体,从眼睛一眨一眨的体会水波一闪一闪的,最后从整个句子体会作者对小池塘的
喜爱之情,感悟运用比喻手法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
二、在指导朗读中初步理解修辞之美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课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他们只有以口语为中介,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才能读懂文本的意义。
离开了朗读,低年级的孩子难以理解课文。
他们只有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才能发展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
通过对语言的声音和节奏,体会句子表达的效果。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读《小池塘》中的“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
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
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
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时,老师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指导去读:“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
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
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
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
原因是句子中的排比、比喻手法的使用和句式结构相同的结合非常恰当。
这样的节奏,这样的语势,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呈现的内容很好地统一了起来,小池塘惹人喜爱的效果跃然纸上。
教学中再加上教师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适当对学生进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读,不应怎么读。
因此,老师不用去讲什么比喻、排比的知识,学生就能体会出句子之美。
三、在技能训练中规范修辞之美
2011版新课标中特别指出,语法、修辞的学习应以“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修辞,不仅要认
识修辞、了解修辞的表达效果,还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把学与用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小池塘》中“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
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
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
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等句子后,除了让学生按照课后要求背诵以外,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有层次与梯度的练习。
例如:白云倒映在池塘里,还像什么?出示倒映在水中的宝塔、行走在水边的骆驼背上的驼峰、河边的一大片油菜花等倒映在水里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迁移,分别模仿例句说出它们各像什么。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说出倒映在在水中的宝塔像一只大螺丝,骆驼背上的两个驼峰像两座小山峰,水边的油菜花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块花布落在水里……这样的训练,不仅考察了学生对课文中特殊句式、特殊表达方法的借鉴能力,又使学生在模仿说话中进一步感受小池塘的意境优美,加深对小池塘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一年级的学生大脑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通过修辞这样形象的语言来讲解,学习过程就变得非常直观。
有位著名的布道家这样评价过比喻的作用:“讲道若不用比喻,就如同建筑楼房:四壁不留窗户一样,既不透亮也不通气。
”连耶稣基督也通过比喻来阐明“永生之道”,吸引众人归在他的名下。
由此可见,精彩的比喻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使事物变得清晰,道理变得明朗,陌生变得熟悉、亲切,遥远变得贴近、自然,复杂、晦涩变得简单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