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章 溶液知识点总结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n的数值是12C.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答案:CA、蒸发前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固体剩余,故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B、第一次蒸发10g水后有晶体析出,故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再次蒸发10g水后共有6g甲,即10g水中能溶解5g甲,那么第三次蒸发10g水也能析出5g甲,故三次共析出甲11g,即n=11,错误;C、20℃时10g水中能溶解5g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100g水中能溶解50g甲,故20℃时甲的溶解度是50g,正确;D、该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不能判断该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错误。
故选C。
2、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从而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小,而量筒中水的体积偏大,最终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④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往试剂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故选A。
3、向液体X中加入固体Y,观察到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
下列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A.X是水,Y是氧化钙B.X是水,Y是氢氧化钠C.X是水,Y是硝酸铵D.X是水,Y是氯化钠答案:CA、水与氧化钙反应放出热量,广口瓶内温度升高,瓶内气体气压增大,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广口瓶内温度升高,瓶内气体气压增大,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不符合题意;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广口瓶内温度降低,瓶内气体气压减小,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升高,符合题意;D、氯化钠溶于水时,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广口瓶内温度几乎不变,瓶内气体气压几乎不变,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九年级下册溶液知识点总结溶液的定义与特性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一种混合物。
溶解在溶剂中的溶质会分散均匀,形成均质溶液。
溶液的特性包括透明、稳定、形成界面和可导电等。
溶解度与饱和度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物质的量。
饱和溶液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当继续加入溶质无法溶解时,溶液为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浓溶液指单位溶剂中所含有的溶质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量较大,浓度较高的溶液。
稀溶液指单位溶剂中所含有的溶质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量较小,浓度较低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指在高温下溶质物质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冷却后所形成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的溶度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小,当出现结晶核时,溶液会迅速结晶放热,形成饱和或亚饱和溶液。
溶质和溶剂的溶解过程溶质和溶剂的溶解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克服、颗粒的分散和颗粒的包围。
在溶质溶解过程中,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需被溶剂分子克服,溶质才能分散在溶剂中。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受到温度、溶质的物质性质和溶剂的物质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升高通常会增加溶解度,但对部分溶质也可能降低溶解度。
某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化学反应也会影响溶解度。
离子化的溶质溶解离子化的溶质在水中溶解时,会根据其离解程度形成电离产物。
当溶质完全电离时,称为强电解质;当只有一部分溶质分子电离时,称为弱电解质;当溶质不电离时,称为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导电性电解质在溶液中形成的离子可以导电,因此电解质的溶液可以导电。
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形成离子,所以非电解质的溶液无法导电。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式溶液的浓度可以使用质量百分比、摩尔浓度、体积百分比和溶质的摩尔分数等方式来表示。
每种表示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和计算公式。
溶液的稀释计算溶液的稀释是指通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改变溶质的浓度。
稀释溶液的计算可以使用C1V1=C2V2的公式,其中C1和V1分别表示初始溶液的浓度和体积,C2和V2分别表示稀释后的溶液浓度和体积。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溶液: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
其中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等。
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等。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3.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等。
4. 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
5. 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氮气、氧气、硫、磷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氯化钾、二氧化硫等。
6. 氧化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7. 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通过它可以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数量关系。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以上是初三化学下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九章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溶液: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性质:1.均一性(溶液的各个部分,都是相同的成分)2.稳定性(溶液静置之后,不会有分层现象)关于溶液概念的理解,掌握几个点:1.溶液的组分,只要求两种以上混合在一起就可以,没有注明必须是何种状态。
因此我们说,空气也是一种溶液(只不过我们通常不这样叙述)。
2.常见的溶液如:盐酸(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蔗糖溶液(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碘酒(单质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注:常见的溶剂:水、酒精、汽油如何判断溶质和溶剂:一般来说,固态、气态为溶质,液态为溶剂;同为液态时,量少的为溶质,量多的为溶剂(当有水的组分时,无论水的量多少,都作为溶剂)乳浊液和悬浊液乳浊液: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之中形成的混合物,如牛奶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泥沙注: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乳浊液和悬浊液组成成分是不稳定状态,因此长期静置乳浊液和悬浊液,会发生分层现象。
第二章溶解度溶液中,溶质并不是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中。
因此,我们引入了新的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溶剂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我们把所得到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溶剂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称之为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增加溶剂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可以变为饱和溶液注:以上规律,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
氢氧化钙转化方法相反。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注:1.比较溶解度的前提是,必须注明温度。
因为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会发生改变。
2.100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3.如果某温度下,该溶液中的溶质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则不能称作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初三下学期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溶液的知识。
溶液是相当常见的物质状态,对于了解化学反应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初三下学期化学溶液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溶液的定义和分类1. 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
溶剂是溶液中所占比例较大的部分,而溶质是溶液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部分。
2. 溶液可以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三类。
其中,固体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固体混合物,液体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液体混合物,气体溶液是气体溶解在气体、液体或固体溶剂中形成的气体混合物。
3.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最大量,一般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比表示。
常用的溶解度单位有克/毫升、克/升、摩尔/升等。
二、溶解过程和溶解度规律1. 溶解是溶质的离子、分子或原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溶解过程通常涉及到隐藏、分散、溶解、扩散、胶体等步骤。
2. 溶解度规律指出,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强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三、浓度计算和溶液的稀释1. 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量的多少,可以通过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方式来表示。
2.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体积之比,常用单位有克/毫升、克/升等。
3. 体积浓度是指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比,常用单位有毫升/升、升/升等。
4. 溶液的稀释是指在保持溶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溶剂体积来降低溶液的浓度。
稀释公式为原溶液的浓度乘以原溶液的体积等于稀释液的浓度乘以稀释液的体积。
四、溶液的电离和电导1. 强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能部分或完全电离的化合物,形成带电离子。
弱电解质只有一小部分分子能电离。
2. 电离度指在溶液中电离的物质的摩尔数与原先溶质摩尔数的比值。
一般用α表示电离度。
3. 浓度为C、电离度为α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为K=Cα,其中K为电导率,单位为Siemens/m(S/m)。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一、几种重要的金属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2、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Cu、Fe、Al及其合金。
注:Al与Fe相比的优点:密度小、耐腐蚀。
3、金属的物理性质:除汞外,均为固体;有金属光泽;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
二、合金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
2、合金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
形成合金的过程不是混合,也不是化合,是熔合。
合金中至少含一种金属。
3、合金的特性:比形成合金的金属硬度大、强度高、更耐腐蚀。
但熔点比形成合金的金属熔点低。
注:鉴别黄铜和黄金的方法:取样品放入稀盐酸或稀硫酸中,若有气泡产生,则为黄铜,反之为黄金。
(反应原理:Zn+2HCl==ZnCl2+H2↑或Zn+H2SO4==ZnSO4+H2↑)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一、金属的化学性质1、Mg与Al常温下就能与O2反应。
2、Fe与Cu在高温时才与能反应。
结论:Mg、Al比较活泼,Fe与Cu次之,3、Au、Pt在高温时也不与O2反应。
Au、Pt最不活泼。
注:Mg、Al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的原因:因为Mg或Al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里面的金属进一步氧化。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1、常见金属在溶液里的活动性顺序。
K→Au,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①判断金属能否与酸(HCl、H2SO4)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②判断金属与酸(HCl、H2SO4)反应的剧烈程度。
③判断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反应。
3、设计实验证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方法一:利用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以及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证明。
方法二:利用金属于盐溶液之间的反应来证明。
◆例1:设计实验证明Fe比Cu活泼。
方法一: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盐酸,铁片上有气泡,铜片无。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
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易错警示】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一、思维导图二、主干知识总结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应该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①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但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但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溶质与溶剂均相同的溶液来说,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饱和溶液总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
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液组成。
4. (实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实验回顾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食盐。
实验步骤:①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氯化钠质量及水的质量。
②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相应体积的水。
③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④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2)例题解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常按如图操作顺序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可能涉及以下操作:A.称量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回答下列问题: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时,其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2)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______g,水______g.(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C.调节平衡螺母(4)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解析】:(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5%=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5g=95g.(3)用托盘天平称量5g固体药品NaCl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在右盘上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称量过程中他发现指针偏左了,说明NaCl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NaCl.(4)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溶解.故答案为:(1)BACD;(2)5;95;(3)B;(4)胶头滴管;搅拌,加速固体溶解.5. 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1)思路:溶液稀释定律(守恒观点)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w1=m2w2。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概述近几年来,随着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建设不断增加,给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投资越显重要。
伴随着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数量增加和扩大,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显突出,严重影响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正确的投资和发展,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的经济效益。
(一)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基本概念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是选择和决定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必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
对一个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决定。
而且,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的主要依据是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选择题1.提高科学核心价值观,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氧气具有可燃性B.洗涤剂清洗油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C.氢能源未广泛应用——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D.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A解析:AA、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故说法不正确。
B、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可用于清洗油污,故说法正确。
C、氢气未被广泛应用,是因为氢气制取成本相对较高,储存和运输较为困难,故说法正确。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防腐,故说法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溶液是溶质的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B.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D.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质的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微粒的运动速率B解析:BA.溶液是溶质的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如改变温度、添加或减少溶剂、添加或减少溶质均可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D.搅拌和升温能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可以加速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B.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B>C=AC.将t1℃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A、C两溶液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B中含有少量A,要提纯B,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D解析:DA、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g100%20%100g25g⨯=+,故选项错误;B、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故选项错误;C、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将t1℃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C析出固体,C是饱和溶液,A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D、B中含有少量A,要提纯B,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选项正确;故选:D。
第九章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考试要求:
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水、乙醇、汽油等常见溶剂
考点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
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
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考点二)
①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②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考试要求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含义;初步了解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特别注意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有关溶解度曲线:能看得懂溶解度曲线图,能根据图上的数据进行计算
考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在20℃时,NaCl溶解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外在因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如NaCl(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得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3
课题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试要求
初步学会有关溶液的计算
1、公式:
2、计算类型:(考点一)
⑴根据概念计算:直接利用公式求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或三个量中的其他任意一个量)
⑵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
⑶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结合进行一定的拓展(这是中考的主要命题均势0
3、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注:S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有关。
只要温度不变,质量分数就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考点二)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