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 格式:ppt
- 大小:272.50 KB
- 文档页数:27
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
讲究色香味俱全,样式繁多,更有八大菜系、满汉全席之说。
东西方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有着巨大悬殊,彼此的饮食文化格格不入。
但是麦当劳打破了这个屏障。
90年在深圳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92年4月在北京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二十三年来,麦当劳在中国的分店已达1700家,预计2013内将增至2000家.一向讲究美食的中国人怎么会接受相对单一的西式快餐呢?1999年社会学者翁乃群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完成了一篇文化随笔《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今天我们一起对这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现象作一解读.二、剖现象师:从90年到今日,麦当劳固有的美国本土特点在中国有没有发生变化?麦当劳的中国化特征又是什么呢?1、快速浏览第一小节,完成表格,找出麦当劳来到中国后的变化。
比它作为快餐的符号意义更为明显"。
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关注首尾句;用文中关键词整合;全面筛选,不能遗漏关键信息。
2、针对两个问题,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①麦当劳作为一种快餐食品,为什么能在中国扎下根,深受中国百姓喜爱?②作为一个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了开拓中国市场,麦当劳作了哪些努力?(重点)①问题探讨1:提示:感受平等民主氛围、享受温馨环境,优良服务接受自律礼貌外国餐桌行为文化相信其“现代性”象征的食品、认同质量服务洁净价格的企业哲学②问题探讨2:提示:塑造地方企业的形象 (员工、原料本土化和主动参与社区活动)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设置情人角和“儿童乐园" 、店员充当特殊角色接待儿童、营造中国式家庭气氛、制作广告词)“麦当劳不仅仅是一家餐厅”这句话精确地涵概了麦当劳集团的经营理念。
麦当劳为了在中国拓展市场所作的努力中,变的是营销策略,加入了中国元素。
不变的是饮食品种、服务、管理模式,麦当劳没有完全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本土企业文化。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市场上的文化适应。
2. 培养学生分析企业文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持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尊重并融入当地文化。
二、教学内容:1. 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2. 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文化适应策略3. 麦当劳在中国特色菜单及营销活动中的文化表达4. 跨文化交际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5.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在保持麦当劳核心价值观的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适应策略及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特色菜单及营销活动。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就如何在保持麦当劳核心价值观的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展开讨论。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适应策略的课件。
2. 案例资料:收集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特色菜单及营销活动案例。
3. 小组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话题及相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麦当劳在全球的发展情况,引出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 讲解:详细讲解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适应策略及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特色菜单及营销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文化表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保持麦当劳核心价值观的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
5.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跨文化交际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意见表达。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创意提出。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参观麦当劳餐厅,观察并分析其在中国市场的文化表达。
2. 邀请麦当劳企业的代表进行讲座,分享企业文化适应和实践经验。
3. 开展跨文化交际主题活动,例如举办中西方美食节,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麦当劳在中国文化中所呈现的意义;2.了解中国文化在麦当劳产品、服务、装修等方面的表现;3.掌握文化总体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并解读麦当劳产品、服务、装修等方面与中国文化的关联;2.能够提出合理的改善和完善麦当劳在中国文化方面的表达策略。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
二、教学内容1. 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麦当劳进入中国的时间、进入后的市场反应、与中国消费者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为接下来的分析打好基础。
2. 麦当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达以产品、服务、装修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麦当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
•产品:以“麦辣鸡腿堡”、“麦乐鸡”、“黄金薯条”等为例,分析其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如辣味、福字、黄金等。
•服务:以“春节送福活动”、“中国结婚纪念杯”等为例,分析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春联、中国结等。
•装修:以麦当劳在故宫、台湾等地的装修风格为例,分析其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等。
3. 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面对中国市场愈发成熟、各类快餐品牌竞争加剧的现状,麦当劳又该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寻求新的发展方法和道路,为学生提供展望和思考的空间。
三、教学方法1. 生动化课堂导入环节时可以通过麦当劳的一些广告、标识引入话题,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教学效果。
2. 小组合作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讨论、分享、整理资料,并对麦当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进行展示和讨论。
3. 视听资料辅助式引进相关的视听资料,如麦当劳广告、探店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进一步了解麦当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
4. 课后作业式让学生以“麦当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达与发展”为题,深入挖掘、分析、概括,互相交流,形成相互启发的氛围。
四、评价方式考虑到本教案的实际效果和考核方法,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综合的评价方式。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 麦当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达,如:麦当劳的中文名称、菜单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店面装修风格等。
3. 中国传统文化在麦当劳中的应用,如:春节活动、中秋节活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达。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达。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麦当劳在中国市场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麦当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文化表达。
2. 讲解:讲解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达。
3. 案例分析:分析麦当劳在中国市场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麦当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调查其他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文化表达,如:肯德基、星巴克等。
2. 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国际品牌的市场推广中。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准备:1. 资料准备:收集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菜单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店面装修风格等相关资料。
2. 教学道具:准备一些麦当劳的图片、菜单等道具,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将教室布置成轻松、活泼的氛围,可以放置一些与麦当劳相关的海报或图片。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学习要点【学习目标】一、基础目标1.理解全球化、本土化、复兴等概念的内涵。
2.掌握词语:快捷、涉足、烹饪、克隆等。
3.了解麦当劳是被地方化了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二、发展目标1.了解文化的互动造成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对文化内涵理解的差异。
2.理解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传播策略的运用与选择。
3.明白文化的本土化的同时也是文化的全球化的过程。
【词语积累】1.识记词义全球化: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
快捷:速度快;行动敏捷。
本土化:继承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复兴:衰落后再兴盛起来。
克隆:原意是小树枝,引申意为无性繁殖。
日常用语中常用“克隆”形容人具有相同的外貌或一样的行为。
2.词义辨析创造营造创造:重在出新。
营造:重在有计划。
如:营造防护林。
破除解除废除破除:指打破、除掉原来被人特别重视的信仰或蒙蔽人们的不合理的不好的东西。
“解除”的对象常是指精神压力、思想顾虑或职务。
废除:对象多是制度、法令、规章等不合理的或无用的东西。
排除排斥排除:着重除掉,消除。
中性词。
如:排除险情。
排斥:着重使人或事物离开自己。
用于人或组织时,贬义词。
如:排斥异己。
排挤:着重指凭借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
贬义词。
排遣宣泄倾吐排遣:强调利用某种事来消除寂寞和烦闷。
宣泄:指吐露心中的积郁。
倾吐:强调用尽力量,彻底说出心里话,适用范围比“排遣”“宣泄”大。
【行文脉络】【写作背景】二十世纪末,随着“全球化”多元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以快捷价廉取胜的美国快餐麦当劳来到中国,并迅速遍及中国的大中城市,形成了所谓中国文化的“麦当劳化”现象。
当大众广泛接受欢迎麦当劳的同时,不少人对这种“麦当劳化”现象忧心忡忡,他们由此断言中国文化将麦当劳化,甚至危言耸听地惊呼殖民主义的卷土重来。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课件1(45 张PPT)
(苏教版必修3)
欢迎光临麦当劳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翁乃群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外国文化大量涌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异质异域文化的涌入,势必会和我们本土文化产生冲撞、互动、交流融合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
本文以美国麦当劳快餐在中国的中国化特点,探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不同文化的融合。
文题解读:
翁乃群,中国现代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着有《南昆八材》等书。
作者简介:
1.作为快餐的麦当劳在美国有何特点?传入中国后这些特点有何变化?
2.中国人为什幺乐于接受麦当劳?
阅读课文思考探讨下列问题麦当劳美国文化
文化使者
“麦当劳不仅仅是一家餐厅”
1.麦当劳餐厅有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
2.麦当劳的就餐环境浪漫、舒服,服务优良。
3.麦当劳餐厅有益于养成“文明”的举止。
4.麦当劳食品富有营养,科学合理。
5.麦当劳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自身作了一些变化。
思考:全文结构怎样?。
第三单元第四课《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导学案制作人王景山审核人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年4月22 日【学习目标】1、学会快速筛选和处理重要信息。
2、了解麦当劳(西方文化)“本土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3、领悟各民族文化“全球化”的真正内涵。
【预习导航】1.文题解读: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外国文化大量涌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异质异域文化的涌入,势必会和我们本土文化产生冲撞、互动、交流融合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以美国麦当劳快餐在中国的中国化特点,探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不同文化的融合。
课文也就是在这种趋势下有感而发。
2.世界餐饮巨头:麦当劳麦当劳,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自1955年由创始人雷•克洛克在美国伊力诺洲成立公司以来,以金色拱门下的美味汉堡和亲切的服务,赢得各类人士的青睐。
而今,麦当劳在世界各地已有3万多家分店,每天为5000多万名顾客服务,全球营业额约104.9亿美元。
1955年诞生,连锁快餐机构,全世界有30000家分店的跨国公司。
世界餐饮行业第一品牌,2003年世界最有影响力品牌100强中名列第二。
1990年,深圳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1992年4月,北京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当日的用餐人数超过万人。
至今,麦当劳已经在中国17个省市的74个大中城市开设了近600家连锁店,在中国的快餐业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麦当劳不仅仅是一家餐厅”,这句话精确地涵盖了麦当劳集团的经营理念。
因为麦当劳的经营理念和欢乐、美味是通过餐厅的人员传递给顾客的。
3、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5段)第三部分(第6—8段)第四部分(第9~11段)4、每一段的内容是什么?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第9段第10段第11段【问题探究】1、《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题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是什么意思?2、读第一段,美国的麦当劳来到中国以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分条列出。
2023年《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案2023年《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麦当劳的中外文化意义;2、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全球化”过程;3、了解文化冲撞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文化中国文化的“麦当劳化”以及麦当劳文化的“中国化”;2、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复兴与“全球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复兴与“全球化”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三班有一个特殊的成员,她就是德国学生尤哈娜,她通过YFU 这个组织,作为学生使者来到中国进行文化的交流,而今年我们班的刘飞林也将通过这个组织到德国交流学习一年。
可见我们的地球变得越老越小,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那么你还能举出一些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例子吗?(现代生活中的或者是中外历史上的)明确:大家说的很好,历史上中国文化曾主动冲撞过别的文化:张謇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在这些历史上的文化使者不停跋涉的脚步中,中国文化不断被带到了西域,而中国文化也在交流中进步,不断升华。
在现代,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乐感受圣诞节的同时,“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也会在过年时吃着饺子欣赏京剧。
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互动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
在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中有一个极其成功的案例,那就是麦当劳成功打入中国市场。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闻名世界,那么薯条和汉堡究竟为什么能够赢得中国人的青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二、教学过程:文本研习我们在周三的早读课上对这篇__进行了预习,大家都提出了一些希望能够和同学探讨的问题,老师简单地把大家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如何理解“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
”的含义?这个问题看上去很深奥,让大家觉得无从下手,下面我们简单地来分析一下这个句子,文化所引起的变动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换句话说就是文化引起的变动是双向的,“文化的冲撞中,没有哪种文化是完全被动的”换句话说就是文化的冲撞中每一种文化都是主动的。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阅读理解:3大题12小题,附答案解析(一)①在美国,以快捷、价廉取胜,并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麦当劳,虽然在北京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其中被赋予的意义与其美国祖源地却有很大的不同。
在北京,麦当劳的“快捷”慢了下来。
光顾北京麦当劳的中国顾客平均就餐的时间远远长于在美国麦当劳顾客平均就餐的时间。
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麦当劳店堂里宜人的温控环境和悦耳的轻音乐,使不少中国顾客把麦当劳作为闲聊、会友、亲朋团聚、举行个人或家庭庆典仪式甚至某些学者读书写作的好地方。
被美国大众视为价廉的麦当劳餐食,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的地方。
对北京和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明显。
②对于讲究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在麦当劳就餐与在中式餐馆就餐的感受是很不同的。
在麦当劳,菜单品种不但有限,而且品种之间价格差别不大,从而使就餐者消费差异不大,餐厅服务员提供的服务也无大差别。
低收入者的偶尔光顾,不会因此露穷;而高收入者的经常涉足,也难于因此显富。
与麦当劳不同,在中式餐馆菜单品种繁多且品种价格差别巨大,加上餐厅设有雅座或单间,受到的服务也会因此有很大差异,使就餐者消费反差显露无余。
正是通过上述不同感受的比较,一些顾客体会到麦当劳餐厅里平等、民主的氛围。
③不少中国顾客指出,麦当劳的就餐环境和优良服务是吸引他们来就餐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中国年轻人看来,麦当劳的就餐环境既浪漫又舒服。
有些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
对于儿童来说,到麦当劳吃东西是最高兴,且值得向伙伴们炫耀的事情。
它也是少年儿童与朋友一起庆祝自己生日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