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界地理分区 思维导图 东南亚及新加坡
- 格式:pdf
- 大小:326.53 KB
- 文档页数:1
南亚和东南亚单元设计适用七年级年级所需课内共用3课时,每周2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是世界地理“认识区域”中的“了解地区”中的第一部分,在全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业,它以前面认识大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依托,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地区和“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作用。
由于南亚和东南亚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人口分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所以将这两个区域作为一个单元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本单元主要东南亚和南亚两个专题组成。
重点和难点是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方式: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和教材,提供相应的素材和信息,包括隐含大量地理信息的各种地图,设置合理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和小组合作分析,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和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
2.读图分析东南亚和南亚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3.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特点4.理解南亚和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分布及其与自然特征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2.查阅并分析图表文字资料,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3.通过南亚和东南亚气候、地形、农产品及农业分布的对比,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人口分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对应课标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和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南亚和东南亚的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3.运用图表说出南亚和东南亚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形图说明东南亚的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5.举例说出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6.了解南亚人口的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主题单元问题设计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举例说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着怎样的关系专题划分专题一:东南亚(2课时)专题二:南亚(1 课时)其中,专题一二中活动“南亚东南亚的灾害防御”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东南亚所需课时2课时,其中研究性学习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和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泰国克拉运河计划 目的:1减少运费和运输时间2避免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 受困搁置:1该计划将会耗重点复习思维导图南海争端问题:1.领海:沿海国主权管辖下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的一定宽度的海域(约为12海里),是国家★地势: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人口:集中分布在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气候:中南半岛:热带季风(全年高温, 旱11-5雨6-10两季)马来群岛: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华人:居住在外国的中国人,已取得所在国国籍。
华侨:居住在外国的中国人,保留中国国籍。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集中地区 (广东、福建“下南洋”谋生)东南亚思维导图 (中考地理复习专用)★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1.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天然水道。
2.也是联结欧洲、印度洋★1.东南亚是世界盛产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焦麻。
2.东南亚是世界锡储量和产量最多的地方。
3.马来西亚锡矿砂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4.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和出口国5.泰国的橡胶生产居世界首位6.菲律宾是世界上生产椰子最多的国家南亚思维导图★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为主(1)气候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两季雨季:6——9月,西南季风 旱季:10月——次年5月,东北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高山气候:南亚北部的山地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干旱 分布:南亚西北部地区 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正常年份---收成好 异常年份---收成不好 西南季风较强得年份: 来得早、退得晚造成水灾 西南季风较弱的年份: 来得晚、退得早造成旱灾1.南亚西北部为什么会成为热带沙漠? 自然:①冬季受高压控制,夏季西南季风影响不到,降水稀少②人为:人为植被破坏严重 2.孟加拉国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①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 / ②位于恒河三角洲,水网密集/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为什么印度多水旱灾害?(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当西南季风强时涝灾,西南季风弱 时旱灾)★4.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为什么成为世界上年降水最多的地区?(①西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了充沛的水汽②该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产生大量的地形雨)5.以孟买为例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最高值为什么出现在4—5月,而不是在6—8月?(①.东北季风减弱,难以越过青藏高原和喜山山脉②.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升高③.4、5月份西南季风未到多晴燥天气,6月份已进入雨季,阴雨天气多,气温低)★农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有利:(1)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各地地形、气候条件不同,农作物种类多样(3)土壤肥沃(德干高原上的黑土及冲积土壤)(4)灌溉水源充足(恒河)不利:(5)常有水旱灾害发生★农作物种类、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恒河上游地区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茶——东北部低山坡上(多雨及排水良好的坡地)黄麻—— 恒河三角洲(低平的地形和潮湿的气候)工业分布——靠近原料产地为主①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钢铁、麻纺织工业②以孟买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 ③以班加罗尔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区 城市1.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2.加尔各答:最大工业城市,麻纺织工业中心3.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4.补充:印度迅速发展的产业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印度有世界办公室之称.印度高科技产业最集中的城市是班加罗尔。
了解我们的邻居——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适用年级初一下学期所需时间课内共用5课时,每周2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打开亚洲地图,可以清楚的看到与我国相邻的几个地区: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其中教材把前三个地区作为第二章的学习部分是有原因的,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中国进口的石油大部分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南亚作为世界一个重要的人口密集区,与中国交往越来越密切,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喜马拉雅山两侧的中国和印度;西亚是世界及中国进口石油主要来源地,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从中国的角度审视三个地区很有意义。
所以把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了解地区中的前三节东南亚、南亚、西亚拿出来组成这样一个主题单元——了解我们的邻居。
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第一章认识大洲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亚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状况有了初步了解,而本章的学习是把视角进一步拉近,进一步了解三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但是三个地区的内容是有侧重的,除了共同的部分如地理位置、主要国家、地形、气候、河流状况外,东南亚的物产及马六甲海峡,南亚西亚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西亚的石油运输路线,南亚和西亚的宗教信仰作为每个地区的“特色”也是学习的重点。
本主题单元的难点有理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了解南亚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
本主题单元对教材中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内容重新解剖整合,设计了五个专题:一、地理位置及主要国家,二自然环境与农业,三、资源物产与经济发展,四、人口与宗教信仰,五、与中国的联系。
这五个专题中,前四个在课内完成,第五个专题在课外完成。
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从网上获得有用的信息,同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在合作中弥补一些学生读图能力的不足。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政区地图,找出三个地区的纬度范围、濒临的海洋、重要的国家,运用地图说明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重要意义。
世界地理上册思维导图+图示规律.1 / 15 doc可编辑2 / 15 doc可编辑第一部分思维导图掌握基础知识3 / 15 doc可编辑4 / 15 doc 可编辑1.南北緯和南北半球の劃分2.東西經の劃分3.東西半球の劃分4.東西經與東西半球範圍比較5.經緯網地圖上點の經緯度判讀6.地球自轉:方向、晝與夜、晨線7.極地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南順北逆)第二部分 图示规律方法 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东经西经规律链接2: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的划分9090北纬N北半球南纬S南半球0200180180160西经W 东经E东半球西半球西半球判断东西半球的秘诀:大大为西,小小为东。
东西半球划分简记作“大大为西,小小为东”。
西经中0~20°在东半球; 东经中160~180°在西半球。
晨线(20°N,180°)5 / 15 doc可编辑6 / 15 doc 可编辑8.地球公轉方向、晝夜長短、太陽直射到の緯線9.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位置、晝夜長短情況10.等高線地形圖中地形部位判讀昼夜平分 昼最长夜最短 昼夜平分昼最短夜最长赤道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夏至冬至 秋分 春分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总结:(1)“二分”指春分、秋分;“二(2)公转方向标在公转轨道上,自(3)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反,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4)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等高线凸向于低处两山顶之间凹陷处 等高线闭合,外低内高,最高处等高线凸向于高处等高线重合处山顶鞍部 山脊 陡 崖山 谷 第三部分 重点地图填注7 / 15 doc可编辑第一部分思维导图掌握基础知识8 / 15 doc可编辑9 / 15 doc 可编辑板块运动形式一:碰撞挤压(箭头相对);结果:在陆地常形成山脉。
板块运动形式二:张裂运动(箭头相背);结果: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都会引发火山、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