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烟雾的成分与危害
- 格式:ppt
- 大小:222.50 KB
- 文档页数:15
手术烟雾的危害及应对措施在当前时代中,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电外科设备、超声手术刀等全新工具的应用使手术更加便捷、其效果也得到一定提升,但有利也有弊,手术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段会产生大量手术烟雾,形成浓重的刺激性气味,影响时间可能较短暂,但由于手术烟雾成分复杂,危害性较大,对于长期接触手术烟雾的医务人员来讲,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手术烟雾的危害及应对措施的小知识。
一、什么是手术烟雾?通过电外科设备(ESU)和激光设备被用于切、凝、汽化以及切除组织时,通过加热靶细胞达到沸点使得细胞膜破裂,化学物质和细胞内容物(包括病毒、细胞液、细小颗粒)分散进入空气或气腹。
超声波设备产生手术中烟雾的机制为:工作棒进行机械振动时引起胶原分子变性、细胞崩解、组织内的水分子汽化,产生手术烟雾。
另外,骨锯、骨钻等电高速器械高速转动时,与骨组织产生大量热量,将血液成分中颗粒汽化,连同降温时的冲洗液一起形成颗粒雾状物。
手术烟雾主要成分由水或蒸汽(占95%)和小颗粒(占5%)组成。
颗粒大小不一,颗粒越小者传播的距离越长。
手术烟雾的化学成分包括苯类物质、氢氰化物、碳氧化合物等。
其中丙烯腈、氰化氢、一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有毒化学物质。
苯有芳香气味,有致癌性。
一氧化碳可与血液中的氧气竞争结合血红蛋白,导致组织缺氧。
这些小颗粒具有细胞毒性、诱发突变的可能性;其中还含有艾滋病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等传染性病毒及细菌。
在腹腔或者胸腔内产生的成分可能会被吸收入血产生全身效应。
另外,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因手术不同而不同,但是大多数含量均超过标准。
二、手术烟雾有什么危害?手术烟雾对人体的影响与被吸收化学物质的性质和浓度有关。
常见的局部反应有恶心、头痛、咽部黏膜红肿、喉部发痒或疼痛、咳嗽等。
病情持续发展,可发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急慢性炎性呼吸道改变,严重者甚至发生呼吸衰竭。
手术烟雾还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及眼睛不适,过敏反应如红肿、湿疹等。
警惕!手术室里潜伏的职业杀手手术室是外科系统实施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时间至少8小时,手术室里空气和噪声污染,化学性气体危害以及电离辐射的损害,是手术室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它们像职业杀手一样潜伏在手术室里,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因此做好职业防护,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之一。
一,头号杀手:多种废气1. 废气的来源麻醉机管路排出的麻醉吸入剂,化学性消毒剂次氯酸钠,过氧已酸,甲醛,戊二醛使用后的残留,关节置换手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气腹机排出的CO2余气等。
2. 废气的危害(1)长时间吸入麻醉废气,导致体内蓄积引起慢性氟化物中毒,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等,化学性消毒剂气体可引起气喘,皮肤过敏,流泪,甚至有致癌的危险。
(2)骨水泥是高分子化合物,手术中释放的气体吸入后使人恶心,头痛,头晕,一过性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心博骤停等。
(3)长时间吸入CO2可出现困乏,心率加快,头痛等。
3. 防护措施(1)麻醉医师在实施麻醉前检查麻醉机各种管路密闭性能,防止气体泄露。
(2)手术室地面,物体表面使用次氯酸钠消毒后,再使用清水清洁一遍。
甲醛,戊二醛取用时防止遗撒,及时封闭容器口,防止消毒剂挥发。
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手术间后,开启净化系统,待气味排除后再启用手术间。
(3)手术中使用骨水泥时,搅拌动作要迅速,及时用到手术部位,尽量缩短溶解后的骨水泥在空气中放置时间,减少空气中的气味浓度。
(4)手术前检查CO2输入管道的严密性,开启气腹机前检查气腹管的性能,防止漏气。
术中转换手术器械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CO2 的泄露。
手术完毕及时关闭CO2管道开关,防止大量CO2气体泄露手术间。
二,高调杀手:噪音噪音是指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不适的一切声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白天的噪音标准是35---40db。
噪音强度在50---60db即能产生相当干扰。
电外科烟雾的危害及防护措施研究进展关键词:电外科烟雾;危害;防护电外科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是手术人员职业暴露因素之一,给医护人员的健康带来危害,因其对手术烟雾认知的缺乏和防范能力及措施的不足,本文将对烟雾产生的危害及防护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手术部门建立安全职业环境和手术群体防护行为的改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用仪器和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外科手术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质的提高和进步,但同时又给手术人员的环境带来威胁,其产生的烟雾让医护人员暴露其中深受其害,因在手术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毒性、感染性甚至会引起基因突变而致畸的烟雾,如果医护人员对其不重视、缺乏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管理以及防护措施不足,那么长期暴露其中将会影响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甚至危及生命[1, 2],为了降低烟雾造成的危害,医护人员应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和技术防止烟雾的形成和排放,同时还需提升暴露人员相关知识的认识,规范防护行为。
本文将从外科手术产生的烟雾成分以及所导致的危害和防护方面进行综述。
1.手术烟雾的概念和成分1.1概念手术烟雾(surgical smoke)是指手术过程中应用带电的仪器和设备时,人体的组织被破坏,其组织中的蛋白质或脂肪分解气化而产生的烟雾。
1.2成分手术烟雾中主要由水或蒸汽和小颗粒组成。
这些成分中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血液体液、活性细胞和病毒、非活性组织颗粒和可诱发基因突变、蛋白质变性的有害物质等[3],Tramontini等[4]通过对手术烟雾成分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有害化学物质主要以多环芳烃、挥发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脂肪酸等为主,其中一氧化碳和丙烯晴最受关注;研究发现[5],烟雾中的小颗粒还具有抑制细胞活性、改变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性,其中还含有传染性的细菌和病毒,如HIV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等。
1.手术烟雾的危害手术中常用电仪器设备对组织进行切割和凝集,其产生的烟雾在空气中漂浮,给手术操作者带来不便特别是精细和腔隙狭小的手术,严重妨碍手术视野,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从而延长手术时间,同时烟雾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巨大的不可预知的危害[6]手术医护人员长时间暴露在有毒有害烟雾中,将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基因突变、肿瘤的种植、呼吸道感染和心理行为等不良影响[7],医护人员在呼吸时吸入了含有活性细胞的烟雾后,因其存留病原细胞,而将感染与患者相同的疾病。
手术烟雾防护应急预案
一、手术烟雾的来源与风险
手术烟雾主要源于电刀、激光刀等高温切割设备使用过程,其成分复杂,包括有害化学物质、活性病毒和细菌等。
长时间暴露于此环境中,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眼部刺激甚至感染传播,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必要的。
二、应急预案的构建
构建手术烟雾防护应急预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风险识别与评估:要对手术室内的烟雾产生源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各种可能的风险点。
- 防护措施的实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安装高效能的排烟系统、为医护人员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等。
- 应急响应流程:明确在发现手术烟雾泄漏或积聚时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立即启动排烟系统、疏散人员、封锁现场等步骤。
- 培训与演练:定期对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进行实战演练,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反应。
三、案例分享
以某三甲医院为例,该院通过建立完善的手术烟雾防护应急预案,有效降低了手术室内的污染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升级排烟系统、定期维护检查,以及为每位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配备专业的防护口罩和眼镜。
通过模拟演练,提高了医护人员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
四、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实施手术烟雾防护应急预案后,应定期对防护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监测、人员健康状况调查等,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预案内容。
同时,鼓励医护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形成闭环管理。
五、结语。
医护人员手术烟雾防范措施总结手术烟雾是电外科手术设备在进行组织分离等操作时,组织细胞膜被破坏、细胞内成分被瞬间汽化而形成的气溶胶副产物。
手术烟雾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环芳烧、丙烯月青和鼠化氢等,因烟雾颗粒直径的不同,可沉积在人体各个部分,造成呼吸道感染、肿瘤种植转移等严重危害。
手术烟雾防范措施创建无烟环境:1、医疗机构应评估手术团队暴露于手术烟雾中的风险,多学科合作共同制订围手术期手术烟雾安全计划。
2、在手术开始之前,外科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共同评估安全计划的可行性,根据手术类型及切割组织及时调整计划。
3、使用医用外科吸尘器和烟雾疏散工具。
4、手术医生尽量避免使用产生外科烟雾的手术器械,选择产生较少烟雾的手术能源替代设备。
5、手术医生应根据手术类别选择电刀工作模式,尽可能减少周围组织的热坏死。
6、手术医生可选择具有聚四氟乙烯涂层的电外科设备开展手术。
7、洗手护士在配合手术时,可采用湿盐水纱布及时清理器械工作头端的污染物和焦化物。
8、手术室内每小时要通风换气20次。
进行排烟和过滤1、手术室护士、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感染预防专家、生物医学工程师、采购经理共同组成跨学科团队,根据医院情况选择合适的排烟设备。
2、在购买和使用排烟设备之前,评估设备的有效性、便携性、过滤类型、过滤方法、激活类型、预警类型、设备尺寸、噪声大小和购买成本。
3、将排烟设备的排烟吸杆尽可能放置在靠近手术部位的位置,吸杆与烟源的距离不应超过两英寸(1英寸二2.54厘米),以最大限度地吸取手术烟雾。
4、排烟设备的捕获速度应设置为30.5^45.7m∕mi11o5、推荐使用带有超高效空气过滤器和活性碳过滤器的排烟系统。
6、建议使用有效过滤器尺寸为0.1μm>最小流速为0.012m3∕s,能够改变流速、噪声小于60dB的排烟器,定期按照制造商说明书冲洗排烟管。
7、手术中,外科医生在使用吸烟电刀时,吸烟电刀与发烟点的角度保持45°~60°,此时烟雾去除效率可达90%-99%°8、开展微创外科手术时,推荐手术人员使用带有套管针、超高效空气过滤器和活性碳过滤器的排烟设备。
手术室麻醉废气污染及对人体的危害随着吸入麻醉药在手术室应用的逐渐增加,手术过程中弥散在手术室内的麻醉气体或蒸汽,势必造成手术室环境的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这种微量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工作人员,有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危险。
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及其危害已引起普遍的重视,降低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加强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成了手术室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
国内许多医院的手术室对麻醉废气污染及其危害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开展有效的防护措施,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1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1。
1麻醉废气污染原因手术期间,麻醉废气可通过许多环节弥散到手术室空气中,造成手术室环境的空气污染。
其来源主要包括:①气源管道系统漏气,特别是气源管道接头松脱、气源管道老化破裂以及麻醉机活瓣失灵等。
气源管道系统漏气有时不易被发现,严重时可引起整个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②麻醉方式,麻醉方式对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程度有直接的影响。
既往的开放式麻醉(如乙醚麻醉),对手术室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目前国内大多数手术室已普遍采用半禁闭或禁闭式循环麻醉,但仍有许多麻醉废气直接或间接排放在手术室内,特别是麻醉管理中呼吸道的冲洗、停止麻醉后病人呼吸道的开放等过程中,麻醉废气的污染难以避免;③其他因素,如往蒸发罐加药时的麻醉药洒落,已安装排污设备的手术室中,排污设备出现故障等.1。
2麻醉废气污染情况手术室麻醉废气的污染程度,一般来说与上述诸多因素(尤其是排污设备的安装)密切相关。
国外文献报道,在未安装排污设备的手术室,手术期间室内笑气(N2O)废气的平均浓度为130~6800ppm,最高可达10000ppm,氟烷浓度平均1~85ppm,最高可达199ppm;而在安装排污设备的手术室中,N2O废气多可降至180pp以下,氟烷可降至2ppm以下。
国内对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程度尚无大规模的检测调查,大多数医院的手术室内,经常能闻到吸入麻醉药的味道,如果已闻到氟烷的味道,则其浓度至少已达到33ppm.国内个别医院手术室的检测显示,手术期间室内安氟醚或异氟醚浓度为44。
手术烟雾的危害及应对措施外科烟雾是指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烟气状物质,也叫溶胶、灼烟等,是指在电子外科技术中利用激光、超声刀、高频电刀、高速钻头、锯片等电刀将电能输送到细胞组织中,产生的热能增加细胞内的压力,造成相邻细胞死亡,最终将细胞蒸发。
手术过程中,烟雾的及时排干会使腹腔镜镜面雾化,镜片的清晰度下降,严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还有可能被患者身体吸收,使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增高,造成患者术后头痛,恶心,腹泻等症状。
若直接从手术室排放这些烟雾,将造成手术室空气污染,甚至对手术人员产生危害。
一、手术烟雾的成分手术烟雾的主要成分为水、蒸汽以及细小的颗粒。
尤其是颗粒,尽管它所构成的烟雾仅占总烟雾量的5%,但包括化学品、血液和病毒、组织残屑、可诱导变化物及活性细胞等,危害巨大。
同时,由于颗粒的大小不同,在传播距离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此外,不同的手术仪器,其产生的颗粒大小也呈现出很大差异。
二、手术烟雾的危害常见危害:手术室工作人员、患者,因为长时间在外科手术烟雾环境下,其所释放出的烟雾成分会通过口腔、黏膜、皮肤等媒介被人体吸收,其后便会导致呼吸困难、头痛、眼结膜充血、过敏、呛咳等症状,甚至有些人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等。
心理危害:由于工作时烟雾量较大,会造成眼、鼻、喉等器官的应激反应,进而引起情绪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心神不宁等问题,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非活性颗粒危害:非活性颗粒主要为气溶胶颗粒,沉积于人体呼吸器官的状况和粒子的大小有关,直径较大的,多沉积在较大呼吸道处;反之则多沉积在较小呼吸道处。
而且当人体长时间吸入时就会引发支气管炎、哮喘和慢性肺炎等疾病。
有害化学成分:氢化睛、丙烯睛和一氧化碳、苯均属于手术烟雾常见有害化学成分,可引起咽喉炎、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头晕头痛、打喷嚏、多血质症、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现象。
三、手术烟雾的防护措施提高防护意识:要加强宣传,使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熟悉手术烟气成份和危害,提高其预防意识。
手术烟雾危害及其防范的研究进展摘要:手术烟雾作为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主要由手术烟雾危害认知不到位、手术人员或管理者防护意识差、防护措施不过关等问题导致,使其成为危及手术室内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关键。
本文详细说明了手术烟雾成因及危害,介绍医务人员对手术烟雾的认知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手术烟雾;危害;防范措施引言手术烟雾是指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电外科设备、激光刀、高频电刀或超声刀时,组织被摧毁、消融和分解导致其细微的颗粒悬浮在空中。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外科设备在手术中得到应用,但电外科设备高温烧灼组织所产生的烟雾会给手术医务人员的健康带来危害。
手术烟雾中的有害物质除了造成人体的急性与慢性中毒外,还可以引起人体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传播、肿瘤种植转移、遗传毒性等。
自2008年起,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所(NIOSH)和美国手术室护士联合会(AORN)等机构均已将手术室烟雾的防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陆续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操作规范[1]。
但国内临床对烟雾危害的防范意识较弱,现就手术烟雾危害及防范的研究进展综合叙述如下。
1手术烟雾的成分及危害1.1活性细胞手术电外科设备气化组织细胞与血液组分后,细胞依然具有活性,可以感染参与手术的人员。
据研究发现,对于腹腔镜手术来说,被汽化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二氧化碳气腹作用在腔镜套管周围的缝隙泄露,进而导致肿瘤细胞的植人。
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研究得知,虽然超声刀具有安全性,但是使用超声刀对恶性肿瘤组织直接切割时,气雾中依然可能存在有活性肿瘤细胞,并提出烟雾中肿瘤细胞的数量与切割时间和功率成正比,并与组织结构致密度有关。
此外,部分对腹腔镜手术研究认为,在严格执行操作下通常不会产生肿瘤细胞雾化,医生操作时必须要遵循肿瘤不接触的原则才可以把肿瘤播散种植的风险降至最小。
1.2不可见小颗粒手术烟雾中不可见颗粒的粒径大小主要取决于使用能量的大小。
对手术烟雾检测结果显示,术中使用电刀电切电凝烟雾的气溶胶颗粒95%粒径分布于0.3~5.0μm,邻近医务人员口鼻处气溶胶颗粒浓度高达3.6×108/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