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27
实验⼀昆⾍外部形态特征⼀昆⾍解剖镜的构造和使⽤解剖镜、双⽬解剖镜⼜称体视显微镜、⽴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等。
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基本⼀致现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如下。
【⽬的】1.掌握解剖镜的基本构造和使⽤⽅法【材料】解剖镜【⽤具】【内容和⽅法】⼀、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机械部分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的部分。
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
载物盘通常为⼀⾯为⽩⾊,⼀⾯为⿊⾊,也有的为通明的玻璃制成。
在底座的中后部有1对压脚,⽤以压⾍体和其它易动物体之⽤。
⽀柱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
2.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
上⽅的为锁紧螺丝下⽅的为升降螺丝。
3.倍率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以改变放⼤倍率之⽤。
双⽬解剖镜构造图(⼆)光学部分1. 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
2.棱镜罩镜⾝上⾯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象倒转,在⽬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
3.⽬镜管和⽬镜在棱镜罩的上⽅,左右各有⼀个⽬镜管,⽤以承放⽬镜4.视觉圈⼀般是位于右边的⽬镜管上端。
视觉圈可调节⽬镜的上下距离,使得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为了防⽌外来光线的⼲扰,多在⽬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观察。
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前后均放在⽬镜管上端。
⼆、解剖镜的使⽤⽅法和注意事项1.在取⽤(或者放回解剖镜)时,若需要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以免解剖镜零件倾出⽽损坏。
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避免不⼩⼼将钥匙碰断在锁孔⾥。
2.取⽤解剖镜时,必须⽤右⼿握持柱,右⼿托住底座,⼩⼼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取⽤或移动。
3.使⽤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缺少及镜体各部有⽆害损坏,转动升降螺丝有⽆故障,若有问题⽴即报告,否则⾃⼰负责。
4.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防尘罩换上⽬镜,再将眼罩放在⽬镜的上端。
动物系统学实验指导第一部分蝗虫形态与分类实验1. 蝗总科昆虫外部形态、分类性状的观察蝗虫的种类繁多,形态多样,这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大多数种类的体形为纺锤形,两端稍尖,体形匀称。
在体态上有些种类左右侧扁,也有些种类为上下扁平。
蝗虫种类的分化与外部形态的变化相关联,所以昆虫形态学的发展从来都是同分类学的发展互为因果的。
一、目的与内容目的:学习蝗虫外部形态中与分类有关的特征。
学习蝗虫外部形态特征的测量方法。
内容:依次照头部、胸部、腹部三个体段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
测量蝗虫的体长、头长、胸长、腹长、触角长、后足腿节长、触角中段一节的长宽比、复眼的长宽比、鼓膜的长宽比、中胸腹板中隔的长宽比、第一跗节长度及其与第二跗节的比值。
二、材料用品材料棉蝗及蝗总科昆虫标本。
用品体视显微镜、放大镜、游标卡尺。
三、操作与观察用检索表对蝗总科昆虫进行分类之前,必须了解蝗虫的重要分类特征的基本构造及其变化情况,并通过仔细观察,才可以对蝗虫各特征所属类型做出正确判断。
使用检索表时,应避免选错检索途径;检索到标本所属的分类单元之后,还必须与该单元的特征进行全面对照,才能确定检索结果是否正确。
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卵圆形或椭圆形,少数种类呈圆锥形(如剑角蝗),由六个体节结合而成,由三对附肢形成口器,一对复眼,2-3个单眼和1对触角。
根据口器作生的位置和方向,口器分为直口式:头部侧观口器位于头的下方,如飞蝗;下口式:口器位于头部后下方,如剑角蝗;前口式:侧观口器指向前方,如雪弗蝗。
头部的背面,称为头背,头背之后成为后头,头背与后头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头背的前端位于复眼之前的一段,称为头顶,头顶的表面有时隆起,较平,或中央略低凹。
头顶的侧缘常常具有一对头侧窝,头侧窝一般在侧面观时较易见到,其形状变异较多,有长方形、三角形、卵圆形、梯形或不规则型,常常作为分类鉴定的特征。
头部的前面围颜面,颜面中央隆起称为颜面隆起。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了解昆虫的外骨骼、分节、分段情况及其各体段的基本构造和附器。
认识昆虫外部形态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区别,为昆虫分类奠定基础。
二、材料及用具蝗虫、蝼蛄、蝉、金龟子、蝴蝶、蛾类、蜜蜂、蝽象、蝇类、步行虫、龙虱、蜘蛛、虾、蜈蚣和马陆等的浸渍或干制标本及多媒体课件。
解剖镜、放大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三、内容与方法步骤(一)昆虫纲与其他纲区别观察观察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昆虫纲的区别。
(二)昆虫体躯外骨骼及分节、分段情况观察以蝗虫为例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蝗虫的体躯分节、分段现象及各体节间的连接情况。
(三)昆虫头部主要器官观察1.昆虫复眼和单眼观察观察复眼和单眼的位置形态,数目各是多少?2.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等昆虫的柄节、梗节和鞭节的基本构造,对比观察其他昆虫触角的构造和类型。
3.昆虫口器观察(1)咀嚼式口器:以蝗虫为例,用解剖针拨动上唇,观察其活动方向,用镊子将上唇取下;用镊子将上颚取下,观察上颚前端具齿的切齿和后端具粗糙面的磨齿;观察下颚,连接于头壳下方略呈三角形的是轴节,其下是大而呈长方形的茎节,茎节下是两个能活动的叶瓣,内侧的坚硬,末端具齿的称内颚叶,外侧较钝的称外颚叶,基节外缘着生一个分为五节的下颚须;去掉下颚,后面是一片左右可分开的下唇,两侧着生一对分为三节的下属须;取下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后,中央留下的一囊状物即舌。
(2)刺吸式口器:以蝽象为材料,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小心地把口针挑出。
紧贴在口针基部的一块三角形小骨片即上唇,在头的下方有一个分四节的管状下唇,其背部有一条纵沟(槽),内包有四支针状的口针,在口针端部轻压,即可分成三条,其中两条较扁的为上颚口针,较圆的两条为下颚口针,由于钳合较紧,故不易分开,下颚口针的愈合管中有食物道和唾液道。
(3)虹吸式口器:观察蛾、蝶类示范标本。
实验八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节肢动物门)一.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蝗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掌握昆虫纲的一般特征。
二.实验用具与药品解剖镜、蜡盘、镊子、剪刀、大头针、解剖针.三.实验材料蝗虫浸制标本。
四.操作与观察(一)外部形态观察:取1头放于蜡盘中.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有几丁质外骨骼。
1.头部:(1)复眼:1对,由许多小眼组成。
(2)单眼:3个,位于两复眼之间,倒三角形排列.(3)触角:1对,丝状,由若干节组成.(4)口器:咀嚼式。
仔细识别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下颚须、下唇须.2.胸部:分前、中、后胸三节。
(1)前胸:有1对前足,背板发达,马鞍型.(2)中胸:着生1对中足, 1对前翅。
(3)后胸:着生1对后足,1对后翅.每只足由6部分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 3.腹部:11节,1-8节的背板两侧各有1气门。
第1对气门后有1对听器.雌性:腹末腹面不上跷;雄性:腹末腹面上跷。
(二)内部解剖和观察:用剪刀先剪去翅和附肢,再沿体侧的气门上方,由后端向前剪至头部,另一侧也同样剪开,然后用镊子将背部的外骨骼由前向后端揭开(保持背面的完整性)。
(三)用大头针将两侧体壁固定于蜡盘中,加水淹没虫体,观察内部构造。
1.呼吸系统:剪取一段气管,置于低倍镜下,可见气管内壁有几丁质螺旋状细环。
2.消化系统:分前、中、后肠三部分。
(1)前肠:口腔、咽、食道、嗉囊、前胃.(2)中肠:又称胃。
在胃与前胃交界处有6条指状突起的胃盲囊.(3)后肠:回肠(胃后一端较粗的肠管)、结肠(较细)、直肠(结肠后一端粗大的肠管).3.排泄系统:马氏管,100多条细盲管,着生于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 4.循环系统:(1)心脏:长管状,位于消化道背面,悬挂于背壁上。
(2)大动脉:心脏至头部的一段血管,前端开口。
5.神经系统:(1)脑:位于头背面,分前、中、后脑3部分。
(2)咽下神经节:位于食道下方。
(3)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腹面。
实验一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生物学与昆虫分类第一部分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一、目的了解:昆虫体躯的构造;昆虫头壳的分区;昆虫头部的形式;触角的构造和类型。
二、材料蝗虫、中华曲胫步甲、黄斑蝽、蝉、小地老虎、菜粉蝶等成虫盒装或浸渍标本及数种昆虫触角的玻片标本。
蝗虫、黄斑蝽、蛾蝶类成虫浸渍标本;家蚕或天蛾幼虫口器浸渍标本;黄斑蝽和蛾蝶口器横切、菜青虫和蝇类幼虫头部整封玻片标本。
三、内容(一)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以蝗虫为例,观察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体躯表面为坚硬的体壁称为外骨骼,体分头、胸、腹3个体段,每段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环节已愈合不清,胸部3节,腹部10节。
头部:上方是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3个单眼,下方着生口器。
胸部:共3节,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有背板、腹板和2块侧板组成,侧板与腹板之间各生有一对足,分别成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中胸和后胸的背板侧板之间各生有一对翅,分别成为前翅和后翅。
腹部:位于胸部后面,10节。
每个腹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两板之间由侧膜相连,节与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第8~9节生有外生殖器,最后一节生有一对小型的尾。
注意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两侧各有1对气门,腹部1~节,每节两侧各有一对气门。
第一腹节两侧各有一听器。
(二)头部1、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和类型基本构造: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
昆虫由于种类不同,雌雄性不同,触角在形态上变化很大,下面是较常见的昆虫触角类型。
按指定标本认真观察。
(1)丝状:蝗虫和蝽的触角。
写出实际准备的标本,以便学生查找。
(2)刚毛状:蝉的浸渍标本。
(3)曲肱状(肘状):蜂、蚁触角浸渍标本或玻片标本。
(4)球杆状(棍棒状):菜粉蝶盒装标本。
(5)锯齿状:绿豆象(雌)触角玻片标本。
(6)栉齿状:绿豆象(雄)触角玻片标本。
(7)双栉齿状(羽毛状):柞蚕蛾及小地老虎(雄蛾)盒装标本。
(8)鳃叶状:金龟甲玻片标本。
(9)锤状:瓢甲玻片标本。
(10)具芒状:家蝇触角玻片标本。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昆虫研究的兴趣。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活昆虫、观察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等。
2. 实验工具:记录本、笔、相机、实验报告模板等。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1)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3)观察昆虫的翅膀、足等运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 昆虫内部器官观察(1)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3. 昆虫行为观察(1)观察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
(2)观察昆虫的防御、攻击等行为。
4. 昆虫生态观察(1)观察昆虫的生存环境,了解其生活习性。
(2)观察昆虫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如捕食、共生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目的、材料与工具,熟悉实验操作方法。
2.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记录观察结果。
4. 观察昆虫行为: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昆虫的行为,记录观察结果。
5. 观察昆虫生态:在昆虫的生存环境中观察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记录观察结果。
6.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具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如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各异。
2. 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观察,发现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与人体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3. 昆虫行为: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雄虫追逐雌虫、雌虫选择产卵地点等。
动物蝇蛆病、虱病和蚤病病原形态学观察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通过对比观察方法,掌握牛皮蝇、羊狂蝇、马胃蝇各发育阶段(成虫及蛆)的形态特征。
2.了解上述病原的分类位置及其种属间的鉴别根据。
3.认识马鼻狂蝇和骆驼喉蝇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4.了解虱、毛虱和蚤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器材(一)多媒体课件上述病原(成蝇及蛆)的形态图。
(二)挂图1.牛皮蝇、羊狂蝇、马胃蝇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图。
2.兽虱、毛虱和蠕形蚤的形态图。
(三)标本1.牛皮蝇、羊狂蝇、马胃蝇、马鼻狂蝇、骆驼喉蝇等成虫的针插标本及其它发育阶段的浸渍标本和制片标本。
2.虱和蚤的浸渍标本和制片标本。
3.严重感染牛皮蝇蛆病、羊狂蝇蛆病、马胃蝇蛆病、马鼻蝇蛆病、骆驼喉蝇蛆病的病理标本。
(四)器材1.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手持放大镜;2.标本针、眼科弯头镊子、表玻璃(或培养皿)、尺;3.多媒体、幻灯机、显微镜投影仪(电视机、投影显微镜)。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1.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机)及显微投影仪带领学生共同观察牛皮蝇、羊狂蝇、马胃蝇、马鼻狂蝇、骆驼喉蝇等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并明确指出牛皮蝇、羊狂蝇、马胃蝇、马鼻狂蝇、骆驼喉蝇等的成虫和第三期幼虫的鉴别要点。
2.教师讲解蝇、蛆、虱、蚤针插标本、浸渍标本、制片标本和病理标本的观察方法及操作要领。
3.学生分组后独立取牛皮蝇、羊狂蝇、马胃蝇、马鼻狂蝇、骆驼喉蝇等成虫的针插标本及其它发育阶段的浸渍标本和制片标本,分别肉眼及在显微镜或体视显微镜下详细观察它们的形态构造。
4.取虱和蚤的浸渍标本和制片标本,观察其形态构造的特点。
5.观察牛皮蝇蛆病、羊狂蝇蛆病、马胃蝇蛆病、马鼻蝇蛆病、骆驼喉蝇蛆病的病理标本,了解其主要病理变化。
6.最后清理实验用品,完成课堂作业。
四、实验注意事项1.牛皮蝇、羊狂蝇、马胃蝇、马鼻狂蝇、骆驼喉蝇等成虫针插标本的观察,主要用肉眼和放大镜进行,着重观察其体表颜色、头、胸、腹及翅脉特点。
2.蛆、虱和蚤等的浸渍标本,用肉眼、放大镜和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着重观察其外部形态。
一昆虫解剖镜的构造和使用解剖镜、双目解剖镜又称体视显微镜、立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等。
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基本一致现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如下。
【目的】1.掌握解剖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材料】解剖镜【用具】【内容和方法】一、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一)机械部分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面的部分。
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
载物盘通常为一面为白色,一面为黑色,也有的为通明的玻璃制成。
在底座的中后部有1对压脚,用以压虫体和其它易动物体之用。
支柱是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
2.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身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支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
上方的为锁紧螺丝下方的为升降螺丝。
3.倍率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用以改变放大倍率之用。
双目解剖镜构造图(二)光学部分1. 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大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
2.棱镜罩镜身上面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象倒转,在目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
3.目镜管和目镜在棱镜罩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目镜管,用以承放目镜4.视觉圈一般是位于右边的目镜管上端。
视觉圈可调节目镜的上下距离,使得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为了防止外来光线的干扰,多在目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行观察。
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用前后均放在目镜管上端。
二、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在取用(或者放回解剖镜)时,若需要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以免解剖镜零件倾出而损坏。
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避免不小心将钥匙碰断在锁孔里。
2.取用解剖镜时,必须用右手握持柱,右手托住底座,小心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手取用或移动。
3.使用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无缺少及镜体各部有无害损坏,转动升降螺丝有无故障,若有问题立即报告,否则自己负责。
4.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防尘罩换上目镜,再将眼罩放在目镜的上端。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2. 昆虫分类实验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四、实验步骤1. 采集昆虫标本,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2.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4.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昆虫体型大小不一,有微小昆虫,也有体型较大的昆虫。
- 昆虫颜色多样,有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
- 昆虫翅膀有膜质和鳞片两种,部分昆虫无翅膀。
- 昆虫触角形状各异,有丝状、锤状、棒状等。
2. 昆虫分类结果:- 鞘翅目:甲虫类,如蚂蚁、甲虫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如蝴蝶、蛾、蚊等。
- 双翅目:蚊、蝇类,如蚊、蝇、蜻蜓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类,如蜜蜂、蚂蚁等。
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结果:- 食性:昆虫食性多样,有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等。
- 繁殖方式:昆虫繁殖方式多样,有卵生、幼虫生、蛹生等。
- 栖息地:昆虫栖息地广泛,有陆地、水域、空中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昆虫观察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同时,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实验心得1. 观察昆虫时,要注意细节,如昆虫的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分类昆虫时,要熟悉昆虫的分类特征,以便准确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第2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提高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校内昆虫观察实验。
第1篇一、实验背景蝉,作为昆虫界的重要成员,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一直吸引着生物学研究者的关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蝉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生理结构,加深对蝉这一昆虫种类的认识,并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蝉的基本特征和结构;2. 掌握蝉的分类方法和识别技巧;3. 分析蝉的生理结构和生长发育过程;4. 研究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观察蝉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2. 分析蝉的内部生理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3. 观察蝉的生活习性,如繁殖、觅食、迁徙等;4. 研究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食物链中的地位、与植物的互动等。
四、实验过程1. 实验一:观察蝉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蝉的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部位,发现蝉具有以下特征:(1)头部:蝉的头部较小,具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
复眼位于头部前方,较大,负责观察外界环境;触角位于头部两侧,较短,负责嗅觉和触觉。
(2)胸部:蝉的胸部宽大,分为三个节,分别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胸部具有发达的翅,翅脉明显,可进行飞行。
(3)腹部:蝉的腹部较长,分为多个节。
腹部末端具有一对尾须,用于平衡飞行。
(4)翅膀:蝉的翅膀分为前翅和后翅,前翅较大,后翅较小。
翅面具有细密的翅脉,可进行飞行。
2. 实验二:分析蝉的内部生理结构通过解剖蝉的尸体,观察其内部生理结构,发现蝉具有以下特点:(1)消化系统:蝉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食物通过口腔进入咽,然后进入食道,经过胃和小肠进行消化吸收,最后进入大肠排泄。
(2)呼吸系统:蝉的呼吸系统为气管式呼吸,通过气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气管从头部延伸至腹部,分布在整个身体。
(3)生殖系统:蝉的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雄性生殖器官包括一对触角、一对触须、一对阴茎等;雌性生殖器官包括一对触角、一对触须、一对产卵管等。
3. 实验三:观察蝉的生活习性通过野外观察和饲养,发现蝉具有以下生活习性:(1)繁殖:蝉的繁殖季节一般为夏季,雄蝉通过鸣叫吸引雌蝉,进行交配。
实验 8 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蝗虫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蝗虫口器的观察,了解蝗虫是农业上的害虫。
二、实验材料:棉蝗(雌性)(Chondracris rosea)浸制标本三、实验器具: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解剖盘(蜡盘)、解剖剪子、解剖镊子。
四、实验步骤:1.取一只提前用自来水冲泡过的浸制棉蝗2.观察棉蝗的外形:被几丁质外骨骼a身体分部:头、胸、腹三部分b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三只单眼、一个口器(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运动的中心);腹部由11体节组成,雌性的腹部有8个腹板,雄性的腹部有9个腹板,在腹部的第一体节的身体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的听器。
c蝗虫身体的两侧,从中胸到第八腹节,各有一个气门,总共是10对气门,它们是蝗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棉蝗的外形3.棉蝗口器的解剖:用镊子先把蝗虫口器的上唇取下,放到解剖盘中;再用解剖针把棉蝗大颚的基部密扎小针洞,而后用镊子夹住大颚轻轻一晃,就把大颚取下来,放到解剖盘中;然后依次取下小颚、下唇和舌,依次排在解剖盘中。
棉蝗的口器4.蝗虫的内部解剖:去下蝗虫的三对足和两对翅用解剖剪从蝗虫的腹部末端开始,沿蝗虫的背中线稍微偏左的位置向前剪开蝗虫的体壁,注意使剪刀的下叶尖向上挑起往前剪,以免破坏蝗虫的内脏器官。
(1)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用镊子把腹部的体壁反过来,再用镊子把紧贴在背壁上的心脏取下来放到蜡盘中,放入一些水使其悬浮在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蝗虫心脏的形态;(2)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雌性有一对卵巢,位于消化道的背侧、心脏的下方,端部有悬韧带连于胸之背壁;侧输卵管两条,到消化道腹侧合二为一成一条总输卵管,后接阴道,以雌性生殖孔开口于导卵器基部。
棉蝗的生殖系统(3)呼吸系统:取一个洁净的载玻片,在其上滴一滴请水,用镊子从蝗虫的身体里边取一些白色的细死放在水滴之中,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蝗虫的呼吸器官是:大小不等的气管,且气管是由螺旋丝构成的,保持气流的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