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音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长江之歌教案音乐教案:《长江之歌》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之歌》的背景和意义;2. 学习并演奏《长江之歌》的曲调,并理解其中的音乐元素;3. 通过学习《长江之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录音或视频资源:《长江之歌》的录音或视频资源;2. 乐器资源:钢琴、小提琴等乐器。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长江之歌》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2. 欣赏与分析(10分钟)播放《长江之歌》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并观察音乐中的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
然后进行讨论,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教学乐曲(25分钟)让学生根据乐谱,学习并演奏《长江之歌》的主题部分。
可以约请专业乐器演奏者进行示范,并给予学生一对一指导。
鼓励学生独立尝试演奏,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4. 创作活动(20分钟)让学生根据《长江之歌》的曲调,创作一段与之类似的旋律。
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尝试,使用乐器或声音模拟器等工具进行创作。
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5. 总结与延伸(10分钟)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的音乐元素和技巧。
同时,鼓励学生了解更多与《长江之歌》相关的内容,如其背后的故事、创作背景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欣赏与分析环节的反应和参与程度;2. 评估学生在演奏环节的准确度和表现力;3. 评估学生在创作活动中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舞蹈或表演创作,配合《长江之歌》的音乐进行表演;2. 让学生尝试听其他与《长江之歌》相近的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3.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了解其他地域性歌曲的创作和表演;4. 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了解更多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反思:1. 因为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表现力不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2. 在创作环节,应注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不拘泥于规则和固定的形式;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分享。
长江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及对中国的重要性。
2.掌握《长江之歌》的歌词并能正确演唱。
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长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长江之歌》的歌词欣赏和演唱。
三、教学重点1.学习长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掌握《长江之歌》的歌词。
四、教学难点1.理解长江对中国的重要性。
2.表达长江的地貌特点和美丽景色。
五、教学方法1.听说结合法。
通过听教师介绍和观看相关视频,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合作学习法。
学生合作学习《长江之歌》的歌词,互相帮助和纠正。
3.音乐表演法。
让学生对《长江之歌》进行表演,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引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和好奇。
Step 2 学习《长江之歌》的歌词1.教师分段教授《长江之歌》的歌词,学生跟读。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释歌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歌曲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Step 3 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歌词。
2.小组内学生相互帮助,互相纠正发音和表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自己负责的歌词段落。
3.小组笔记分享,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演唱自己学习的歌词段落。
Step 4 音乐表演1.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表演,让学生通过音乐表演展现出歌词中描述的景色和情感。
2.教师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长江的认知和了解,并与预期目标对比,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观察学生对《长江之歌》的歌词理解和演唱表现,评估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八、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沿线的名胜古迹和文化,拓宽学生的地理和历史知识。
2.通过阅读有关长江的文章和资料,进一步了解长江的重要性和保护。
九、课堂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将学习到的长江知识和《长江之歌》的歌词整理成小册子。
2.准备一份长江的图片资料,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
长江之歌教案(6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一一、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长江的知识,搜集有关长江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有条件的可播放《话说长江》光碟,听一听、学一学歌曲《长江之歌》和《我的中国心》。
二、导入播放《长江之歌》录音磁带或者碟片,如无条件教师则引导学生回忆《长江之歌》。
初步感受长江的宏伟气势。
引导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心中最强烈的想法是什么,最想对长江说些什么。
三、初读感悟,小组交流自由地读一读这首歌词,把生字新词圈出来,多读几遍,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画上问号,勾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和同桌或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体会母亲河怀抱的博大和宽广。
四、细读体会,全班交流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在全班交流的,讨论全组认为最深的感受,做上记号,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
提出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
五、品读探究,升华情感咱们仔细看看这首歌词,它用第二人称,写来十分亲切,大家体会体会。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长江是我们所深深依恋的母亲河,她就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站在我们的身旁,它更是一位坚强有力的母亲,给我们力量。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第二人称的好处。
重点读以下句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有条件的班级,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播放这几句歌词的碟片,引导学生随着旋律练习朗诵这几句。
条件不具备的班级,学生自己练习品读这几句。
教师激情导语:你听到长江惊涛拍岸的声音了吗?你看到长江正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了吗?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让人回肠荡气的歌曲。
播放全首歌曲。
学生自由地跟唱,自由地练习朗诵全诗。
六、尝试背诵,丰富积累想进一步走进母亲河的怀抱吗?想把长江的涛声听得更清楚吗?咱们来试着背诵这首诗歌吧!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体会长江所蕴含着的深刻的民族情怀。
长江之歌教案音乐长江之歌教案音乐【篇一:《长江之歌》音乐教学设计】《长江之歌》教学目标:1、学唱《长江之歌》,引导学生能够用亲切、热情地情绪,以赞颂、赞美的歌声演唱歌曲。
2、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积极思考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体验、领会并用己的语言解释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3、通过歌曲《长江之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唱好歌曲《长江之歌》,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绪及情感。
教学难点:歌曲情感的表现。
唱准歌曲中出现的六度七度大跳音程。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中国美》【设计意图: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渲染气氛,为导入新课作铺垫】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中国美》,中国美不美?生:美。
师:确实很美,山也美,水也美,山水之间流淌着中国美,中国的山水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其中长江、黄河是盘踞在中国的两条巨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
1、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话说长江》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3页。
同学朗读《话说长江》简介2、感受长江的多姿多彩,千姿百态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神奇的长江,来感受长江浩荡而雄伟的英姿。
播放课件,【共同欣赏视频《话说长江》的开头片段】。
(注意画面及音乐)师:通过欣赏视频,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生: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宏伟、壮丽??师:长江还有柔美的一面,我们可以联想到(生: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这也是长江。
作曲家王世光为这气势恢宏,千姿百态的场景配上了激昂优美的音乐,这段音乐是《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也是《长江之歌》的主旋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纪录片《话说长江》,通过欣赏视频,倾听音乐也感受到了长江的气势磅礴,千姿百态,为后面的演唱长江作了铺垫】二、新授歌曲1、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自然特点,感受长江的雄伟壮观。
2. 通过学唱《长江之歌》,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长江的自然特点简介2. 学唱《长江之歌》3. 音乐欣赏与分析三、教学重点1. 长江的自然特点2. 学唱《长江之歌》四、教学难点1. 长江的自然特点的理解2. 音乐韵律的把握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江的自然特点2. 示范法:教师示范唱《长江之歌》3. 互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江的认识4. 欣赏法:聆听长江之歌,感受音乐的美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长江的自然特点,如: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全长6300公里。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给你们留下了哪些印象?二、学唱《长江之歌》(10分钟)1. 教唱《长江之歌》,注意音准、节奏、感情等方面的指导。
2. 分组练习,互评互帮,提高演唱水平。
三、音乐欣赏与分析(10分钟)1. 聆听《长江之歌》,感受音乐的美。
2. 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等。
四、实践活动(5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用乐器、舞蹈等表现长江的雄伟壮观。
2. 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学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鼓励。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长江主题的绘画、写作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长江的认识和热爱之情。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课件2. 音响设备3. 乐谱4. 绘画、写作等材料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教学内容:a. 讲解长江的自然特点b. 学唱《长江之歌》c. 音乐欣赏与分析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长江主题的绘画、写作等活动。
4.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长江之歌》的表现2. 长江主题绘画、写作等活动的创意及完成情况3. 学生对长江自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的自然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音乐教案长江之歌音乐教案教案一:《长江之歌》音乐教案(初中)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长江之歌》,是一首中国民歌,具有中国特色。
通过学习该歌曲,可以了解到中国美丽的河流长江,以及长江流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同时,通过合唱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演唱《长江之歌》,准确把握音准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唱表演,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的河流长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长江之歌》,把握音准和节奏。
2. 教学难点:合唱时的协调与合作。
四、教学准备幻灯片、录音机、合唱指挥棒、乐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放一段关于长江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歌曲,掌握音准和节奏教师开始教唱《长江之歌》,逐句教唱。
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音准和节奏。
3. 分组排练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担任指挥,负责统一节奏和指导其他成员。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进行小组合唱排练。
4. 合唱排练每个小组排练完毕后,全班进行合唱排练。
指导学生注意与其他小组的协调和合作。
5. 合唱表演经过几次排练后,学生们准备好了合唱表演。
可以选择校内外的场合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学会了演唱《长江之歌》,并且成功进行了合唱表演。
通过合唱表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学唱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初中音乐长江之歌教案教案标题:长江之歌教学内容:初中音乐《长江之歌》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与意义;2.能够正确演唱《长江之歌》。
教学重点:1.了解《长江之歌》内涵;2.学习歌曲的曲调与歌词。
教学难点:1.合适的演唱技巧;2.歌曲情感的表达。
教学准备:1.音频设备;2.乐器伴奏;3.平面设计展板。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10分钟)老师通过展板或音频设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首歌曲是为了表达什么?长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Step 2:学习歌曲的背景及内涵(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中国长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它孕育了无数的民族和文化。
这首歌曲描述了长江的壮丽景色和百姓们对长江的深厚感情。
Step 3:学习歌曲的歌词(25分钟)教师教唱歌曲的第一节,学生跟唱。
之后,教师分段教唱,学生跟唱,直至整首歌曲学习完成。
Step 4:合唱排练(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轮流演唱歌曲的不同部分,并进行合唱排练。
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Step 5:展示与欣赏(15分钟)将各个小组的表演串联起来,进行完整的演唱。
教师在展示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指导他们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Step 6:导流(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长江之歌》有什么意义?你们可以通过这首歌了解到哪些知识?你们有什么感受?Step 7:实践延伸(20分钟)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可以展开一些延伸活动,比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展板,介绍长江的风景和文化特色。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一首美丽的歌曲《长江之歌》,在教学中,我尽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配合表现良好,同时也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通过实践延伸活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长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长江之歌教案音乐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音乐作品《长江之歌》来激发学生们对长江的热爱与关注,并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音乐作品《长江之歌》,培养学生们的音乐鉴赏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们对长江的热爱与关注,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2. 教学素材:《长江之歌》音乐录音、乐谱、图片等。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长江的美丽图片和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入歌曲:播放《长江之歌》音乐录音,让学生们先欣赏音乐,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力量。
3. 分析歌曲:与学生们一起分析歌曲的音乐结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等要素,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4. 乐器演奏:分发乐谱,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乐器组合,引导他们按照乐谱指示,进行简单的乐器演奏。
5. 歌曲合唱: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合唱组,引导他们按照音乐节奏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进行歌曲的合唱排练。
6. 制作小视频:组织学生们分组,让他们利用手机或其他录像设备拍摄小视频,展示长江的美丽与伟大。
7. 分享讨论:将学生们制作的小视频进行展示,引导他们就自己对长江的感受和所表达的主题进行分享和讨论。
8. 总结评价:引导学生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扩展1. 音乐知识拓展:通过介绍其他以大自然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们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范围。
2. 环保主题活动:组织学生们参与长江保护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志愿活动,将音乐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3. 创作音乐作品: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长江的理解和感受,进行音乐创作,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对《长江之歌》这首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等方式,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教案标题:长江之歌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的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感知音乐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3. 通过合作与表演,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长江之歌的背景介绍: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范围以及对中国的重要性。
2. 歌曲学习:学习乐曲《长江之歌》,包括歌曲的旋律、歌词等。
3. 合作表演:安排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演唱和伴奏一段《长江之歌》。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长江景色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长江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思考长江在中国的地位和重要性。
主体活动:3. 长江背景介绍:a. 讲解长江的地理位置、长度和流域范围。
b.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对中国文化和经济的影响,例如长江文化、长江三角洲等。
c. 分享长江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4. 歌曲学习:a. 听取《长江之歌》的录音,让学生先熟悉歌曲旋律。
b. 教授歌曲的歌词,并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中表达的意义。
c. 鼓励学生一起跟随录音合唱,并逐渐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5. 合作表演: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歌曲进行合唱和伴奏。
b. 每个小组自主分配角色,可以有主唱、和声、打击乐器、键盘等。
c. 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共同编排展示内容,包括动作、表情等,以增加表演的生动性。
实施活动:6. 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排练,指导他们在演唱和表演过程中互相合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总结活动:7. 学生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全班师生共同观看和欣赏。
老师可以根据表演情况给予肯定和建议。
8.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发表对长江的感受和体会。
评价:9. 观察学生在合作表演过程中的参与度、表现和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创作类似的音乐作品,来表达他们对长江的理解和感悟。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
引导学生欣赏长江之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长度等基本信息。
欣赏长江之歌《长江之歌》片段,感受音乐的美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长江的美丽景色。
引导学生聆听《长江之歌》片段,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章:长江之美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长江之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长江的自然景观,如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
介绍长江的人文景观,如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
欣赏长江之歌《长江之歌》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长江之美。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长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引导学生聆听《长江之歌》片段,通过音乐感受长江之美。
第三章:长江之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熟悉长江之歌《长江之歌》的歌词,学会演唱。
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2 教学内容:学习长江之歌《长江之歌》的歌词,熟悉歌词的内容。
教授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学会演唱。
3.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学习、接龙等形式,让学生熟悉歌词。
运用示范、辅导等方法,教授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学会演唱。
第四章:长江环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长江环保的关注和支持。
4.2 教学内容:介绍长江的生态环境,如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
讨论长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欣赏长江之歌《长江之歌》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环保。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长江的生态环境。
引导学生聆听《长江之歌》片段,关注长江环保。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长江和长江之歌的理解。
初中音乐教案《长江之歌》课程目标:1. 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 理解歌曲内涵,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
3. 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
教学重点:1. 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 通过分析歌词内涵、歌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1. 理解歌曲创作特点与歌曲情绪的联系。
2. 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
教学准备:1. 教材《长江之歌》2. 音频设备3. 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引出课题《长江之歌》。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和黄河孕育了古代中国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两大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二、作品简介(5分钟)1. 介绍歌曲背景及作者。
2. 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思考歌曲的拍子、情绪以及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内容(20分钟)1. 分析歌曲结构,让学生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
2. 教授歌词,让学生朗读并填词演唱。
3. 进行分组演唱,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
4. 加入身体律动演唱,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演唱歌曲,老师进行点评指导。
2. 针对学生的演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2.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感受音乐的快乐。
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长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歌曲《长江之歌》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长江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 通过学唱《长江之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长江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唱《长江之歌》,了解长江的景色和文化。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长江之歌》乐谱、歌词。
2. 教学设备: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壮丽景色和丰富文化。
2. 学唱歌曲:a. 教唱歌曲:教师范唱《长江之歌》,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b. 分句教唱:教师逐句教唱,学生跟唱,重点讲解歌曲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
c. 合唱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3. 歌曲解析: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长江之畔,感受长江的宏伟壮丽,激发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江的重要性和歌曲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长江之歌》,让学生感受长江的壮丽景色和丰富文化,教学效果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要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长江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分组比赛、合唱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长江的感受。
2. 邀请有关长江的专家或历险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长江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学唱的《长江之歌》,感受长江的魅力。
2. 鼓励学生进行长江主题的绘画或写作创作,下节课分享。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学唱、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长江之歌》(优秀5篇)《长江之歌》音乐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唱《长江之歌》,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知道影视音乐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内容分类。
2、过程与方法:聆听、演唱《长江之歌》,感受、体验影视主题歌或插曲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体验影视音乐中,喜欢影视音乐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长江之歌》。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场景音乐;《猪八戒背媳妇》、电视纪录片《长江之歌》等影视音乐片段。
(1)要求:同学们认真聆听,会唱的跟着哼唱。
(2)问题:这些音乐属于哪个艺术门类?(3)交流:影视音乐。
2、了解影视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分类。
(1)提问:什么是影视音乐?它包括哪些内容?(2)交流:影视音乐就是电影、电视剧中的配乐和歌曲。
歌曲包括主题歌和插曲;配乐包括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3、教师简介《长江之歌》的有关内容。
二、学唱歌曲(一)教师播放音乐《长江之歌》,学生聆听。
思考:歌曲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它分为几段?交流:歌曲给人以雄伟、开阔、激昂、庄严、抒情、赞美……的感觉。
(二)全体学生有感情朗诵歌词。
(三)学唱旋律1、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用“啦”唱第一乐段的旋律。
(1)了解旋律的基本特点。
问题:请大家观察曲谱的旋律和节奏有哪些特点?交流:四个乐句都是弱起进入。
(2)、学生用充满激情和赞颂的声音唱旋律。
2、学唱第二段旋律(1)教师播放第二乐句旋律音乐,学生用“啦”跟唱。
提问: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有哪些不同?他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交流:附点音符比较多、音域比较宽广;前后两句给人亲切抒情和精神饱满的感觉。
(2)教师指导学唱第二乐段旋律a、用撘音阶的方法演唱2 5 ,第三小节3 5 1和第五小节4 6 3,解决音准问题。
b、用稍慢的速度、深情饱满的声音划拍视唱。
3、学唱第三乐段旋律。
(1)、教师带学生用“啦”唱旋律。
小学音乐教案《长江之歌》优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之歌》的背景知识,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 通过学唱《长江之歌》,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合唱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感受《长江之歌》的音乐风格,理解歌曲的内涵。
2. 学会《长江之歌》的歌词,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难点1. 音准的把握,尤其是高音频的演唱。
2. 合唱部分的协调性,做到音色融合、音量平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长江之歌》音频、视频资料。
2. 乐谱:《长江之歌》合唱谱。
3. 教学设备:音响、投影仪、黑板、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长江的图片,让学生对长江有直观的认识。
2. 欣赏:播放《长江之歌》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唱《长江之歌》,注意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练习合唱部分的各个声部。
5. 合唱:全班学生一起合唱《长江之歌》,教师指导合唱技巧。
6. 表演:学生自选角色,进行《长江之歌》的表演,展示所学成果。
8. 拓展:推荐学生欣赏其他有关长江的歌曲,如《长江之歌》(电影版)、《长江长》等。
9.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长江之歌》,培养音乐兴趣。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之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运用示范法,教师先行演示,学生跟随模仿,提高学习效果。
3. 利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长江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
3. 歌曲欣赏:播放《长江之歌》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长江之歌》是中国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一首交响诗歌。
该曲以长江为背景,描绘了长江在各个时期的景象和人们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该曲有着壮丽激昂的旋律和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表达了人们对长江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形式。
2. 培养学生对长江这一中国大河的了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形式。
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教师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让学生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然后向学生介绍《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形式。
创作背景是中国大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迅速,人们对长江这一中国大河的关注和热爱也日益增加。
《长江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音乐形式上,《长江之歌》采用了交响乐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长江的深情厚意。
2.分析音乐(15分钟)教师分析《长江之歌》的音乐形式和主要乐器的使用。
指导学生聆听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变化,体会音乐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
然后让学生讨论音乐中各个部分的特点和意义,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3.学唱曲目(20分钟)教师教学生唱《长江之歌》的主题曲目,教唱方法和技巧。
重点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唱出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音色特点,理解曲目的内容和意义。
4.声乐训练(15分钟)教师进行声乐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演的技巧和能力。
通过练习发声、放松喉咙和唇舌的训练,使学生的声音更加纯净和饱满。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呼吸方法和发声技巧,以提高音乐表演的效果。
5.合唱表演(30分钟)教师和学生合唱《长江之歌》,进行集体表演。
学生分组进行排练,分工合作,科学使用音乐设备,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合唱进行指导和调整,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演的质量和水平。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长江之歌音乐教案篇一:《长江之歌》音乐教学设计《长江之歌》教学目标:1、学唱《长江之歌》,引导学生能够用亲切、热情地情绪,以赞颂、赞美的歌声演唱歌曲。
2、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积极思考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体验、领会并用己的语言解释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3、通过歌曲《长江之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唱好歌曲《长江之歌》,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绪及情感。
教学难点:歌曲情感的表现。
唱准歌曲中出现的六度七度大跳音程。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中国美》【设计意图: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渲染气氛,为导入新课作铺垫】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中国美》,中国美不美,生:美。
师:确实很美,山也美,水也美,山水之间流淌着中国美,中国的山水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其中长江、黄河是盘踞在中国的两条巨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歌曲 | c4(3 2. 2 2 6 | 5 ——d2 3 | 5 4 .4 3 . 2 |1——师:第一句,第二句运用了七度、六度大跳音程,音域较宽,表现了长江一泻千里,蜿蜒奔腾的气概。
指导学生听琴用啦模唱。
第三句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犹如掀起滔天巨浪把歌曲推向高潮。
要求演唱时力度要强一些。
第四句运用了从六度又到气七度的大跳音程,表现出滚滚浪潮奔流向前的景象。
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唱准音准。
同学们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设计意图:这四个有个性的乐句,运用了六度、七度大跳音程,让我们感觉到旋律犹如长江水一样波涛起伏,体会旋律波浪式进行的形态,为下面的歌曲演唱打下基础。
】(3)现在让我们用饱满的热情来歌颂长江,表达我们对它的热爱和赞美。
a 师弹琴演唱第一段歌词,师:纠正唱不准的乐句,简单讲解歌唱的方法,口腔要上下打开,使声音竖起来,保持歌唱位置的统一和声音的连贯。
b 带着这种感觉随琴演唱第二段歌词。
七年级音乐十四册第二单元《长江之歌》教案
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老林教学内容:《长江之歌》分析歌唱教学
学情分析
刚踏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
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里,首先,注意教学切入点导入,其二,注重
教学环节的衔接,用简练精悍的语言承上启下,将教学细节环环相扣,
使课堂既生动又活泼,从而激起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喜爱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
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
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
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长江之歌》采用了重复与对比的典型的创作方法和它们的
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教唱学习,能完美的深情地歌唱演绎歌曲
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
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
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
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唱《长江之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你到过南京或芜湖么?当你快要到达这两个城市的时候你是不是看到一条长长的“玉带”在铁轨下浩浩荡荡的向东奔流,对,那
就是我们的长江,那么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请举手回答生:(论述)备知识点: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江 (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
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那么你听说过《话说长江》这部专门介绍长江的一部记录片么,让我们再直面的观看一次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播
放《话说长江》纪录片片段),看完后请用一个词来描述赞美我们的长江。
生: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等
师:古话说言之不足“歌之,舞之”,看来我们一个词,一句话都概括赞美不尽长江的美,长江对我们中华儿女的哺育之情,那么我们就用一首歌去讴歌我们的母亲河吧。
请同学们打开我们的课本第二单元《长江之歌》
2、新课进行:
分析学习歌曲旋律
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歌曲的创作背景(师简介:先曲,后词)
师:请同学们欣赏歌唱家殷秀梅所唱的《长江之歌》,请说出这首歌给你的感受?
生: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感情亲切而热烈,
师:老师先哼唱歌曲歌曲旋律,请你给歌曲划分乐段?
生:aba三段体结构
师:让我们先学习第一个乐段的旋律,看它有什么特点(师弹琴,学生哼唱)
生:四个乐句,三、四乐句是一、二乐句的重复变化
师:总结:这个乐段旋律明朗从容,弱起的节奏型贯穿整个乐段,给人以亲切和神圣感,三、四乐句变重复变化后使主题更鲜明,七度音
大跳音程使曲调跌宕起伏,表现出长江一泄千里,蜿蜒奔腾东去的
非凡气概。
师:让我们再学习第二乐段旋律,看和第一乐段有何不同
生:四个语句,越来越激昂
师:总结:a段的对比性乐段,强拍起,采用模进手法造成了一浪推一浪勇猛向前的气势,最后乐句出现了全曲最高音“6”犹如滔天巨
浪,把歌曲推向了最高潮。
师:第三段请同学们自己跟琴哼唱,看旋律有何特点?
生:a短重复,前三乐句相同,后一乐句变化
师:第一乐段的再现,但情绪更激动,感情更真挚。
在第四个乐句中,运用了从六度又到七度音的大跳音程,旋律跌宕起伏,表现出滚滚
浪潮奔流向前的景象。
师:乐曲最后还有一个尾声,它是主题动机的再现,表现了对长江无尽的赞美之情。
自主学唱歌词
师:旋律唱完了,看一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歌词随着老师的伴奏琴声来把歌词哼唱一下。
生:跟唱歌词
师:你对自己的声音满意么,如不满意就把歌词第一段歌词朗诵一遍,生:(声情并茂的的朗诵第一段歌词)
师:很好,那么就用你刚才洪亮的声音和状态来歌唱全曲歌词
生:(在老师伴奏下歌唱)
歌曲小比赛
师:同学们唱的很棒,现在继续保留这种状态来个小比赛,女生第一段,男生第二段,看哪组唱得好。
生:(男女生组积极歌唱)
师:现在老师和同学们比赛一下看谁唱的好行们,你们唱第一段,我唱第二段(师生小比赛)
歌唱小创新
师:同学们这首歌除了齐唱的歌唱形式外,你还知道哪些歌唱形式,我们挑一种试一试。
生:轮唱、对唱、合唱、独唱等
师:让我们把第二乐段轮唱一下,看效果是不是很好
生:男、女生交错两字歌唱第二乐段
3、歌曲拓展:
师: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许多词曲家都喜欢把长江纳入自己的创作中,你还听过哪些有关长江的歌曲?哼唱一下
生:《龙的传人》、《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并随音乐哼唱)
4、总结:
师: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她养育了我中华民族的亿万儿女,让我们以
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
情。
5、下课!(在殷秀梅歌唱的音乐声中下课)
板书
长江之歌
乐段划分: A B A 尾声。